希望+奋斗=成功

2024-10-13 11:05:48 文题网 阅读:

“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这多么抽象,多么虚无。对于希望,我还知道这些:撤丹说过:“我希望能变成个救世主.”因斯坦说过:“我希望能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人。”还有大仲马在他的名篇《基度山伯爵》中这样写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包含在这样的两个字里,希望和等待。”以前,我对希望只知道这些。

在看过电影《牧马人》后,我对希望的可怜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当故事发展到主人公许灵均失去生活的心,想自杀时,我注意了他的眼睛。他的眼睛是明亮的,但,发着绝望的光。当他被马嘶从绝望中唤醒,准备继续生活下去时,他的眼中放出了希望的光。

还有一次,许灵均被定为“右派”.牧民们跑到厂部向厂长吵闹,许灵均在窗外偷听时的眼光也是令人难忘的。那时,他的眼中有焦急,有绝望,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因为这时他已经充分感到了生活的快乐和人民的可爱。他想活下去。看到这里,我渐渐明白了,希望是有力量的,而且有着不小的力量。

这时,银幕上出现了更动人的场面。女主人公李秀芝从四川逃荒到大西北的茫茫原,在孩子的围哄中,她走进了许灵均的板篷。是什么力量使她忍饥挨饿,在风吹、日晒、雨淋之中能坐在敞篷汽车上,跨越几千公里,从气候温和的四川来到漫无边际、气候万变的大西北呢?是什么力量使她在孩子们的哄闹中和许灵均的拦阻下,跨进并留在他的屋子里呢?是希望,是活下去的希望!希望可以使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顾一切。一个有头脑的人离开希望就不能生活。一个人,不管他懂不懂希望,他都在希望,不管他的希望是高尚的还是低贱的,他都是在靠希望活着;失去了希望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影片情节继续发展了,牧马归来的许灵均,发现他妻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在他离开的几天中,她创造了奇迹一一脱了几百块土坯。是她有这样的体力和精力吗?不,不完全是。这还是希望的力量。她和丈夫一同背诵的《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瓦西里的话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会有的,一定会有的。面包会有的,粮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个初小毕业的农村姑娘,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说出她的思想,但从她努力劳作的姿态,从她那放着热望光芒的眼睛,我们不难想象,她要说的是;“好的生活一定会来到的,只要我们去创造。”《列宁在一九一八》中革命战士正是靠苏维埃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夺取胜利。这给她以启示,也是她从生活中所深深领悟到的。是的,许、李这一对偶然结合到一起的伴侣,他们真正懂得了希望,他们知道希望不等于现实,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须以希望为动力去奋斗。

这时,我看到了大仲马那句话的片面性——他没有提到奋斗,虽然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奋斗;但没有奋斗的希望就等于幻想。她笔下的爱德蒙也不是光凭等待去复仇的。是的,他在等待机会,但也在创造机会。而一旦有机会到来,他不是在等待仇人的灭亡,而是将悬在他们头上的复仇之剑劈下去。这样,他成功了。同样的,无论是撤丹还是爱因斯坦以及所有成功的人们,他们的成功都是付出了非凡的劳动

爱因斯坦常说:“困难的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以后的事情是解决问题。”这是对物理学来讲的;但我们也不妨理解成这样:要想有所成就,“希望”,通过奋斗,发现问题——“希望”,又通过奋斗解决问题—成功。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希望+奋斗二成功。

但是希望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成名成家,名利双收,而有的人将民族兴旺、人类发展为己任,不求功名,不论得失。同是希望,竟有如此天壤之别,这两种人结果将会怎样呢?

影片在父与子告别一场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明显的是父亲属于前者,儿子代表后者。父亲灰心丧气,低声乞求,儿子满怀希望,慷慨陈词。他们是不同社会造就的不同的人,而都是各自社会中的强者。父亲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社会中靠他高人一等的权术击败了对手,他的精神支柱是金钱。儿子在互相关心的社会中,靠人,民的力A度苦难,他的精神支柱是对祖国昌盛、人民幸福的渴望和坚信。两个强者交手了,父亲被击败了,这说明他的精神是脆弱的。

当儿子说他以改变祖国贫困面貌为希望时,父亲问:“你没想到过失败吗?”父亲是个实业家,他想到失败是必然的。但儿子的回答是有力的,“想到过.但我坚信胜利。”这已不仅是希望,这已成了他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后者比前者是有力的.因为后者的希望A--高尚的。

“我爱生活,且为它奋斗。”朋友们,让我们立起美好的愿望、高尚的信念且为它而奋斗吧!

标签:心里希望奋斗目的出现成功想着达到某种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