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法

2024-09-12 07:20:45 文题网 阅读:

    怎样写记叙文,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题目‘在许多有关记叙文写作的书籍和文章上,以及教师平素的教学中,就记叙文如何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语言表达等有关问题,都作过不少介绍。可以说,中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要求,也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看了一篇篇活脱新颖的获奖记叙文,我觉得在人们常谈的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之外、,尤其需要探索一下获奖学生是如何写作记叙文的,他们的作品何以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获胜。这恐怕是广大的中学生所急切了解与迫切需要的。基于这一思考,我便把“怎样写记叙文”的重心,放在了怎样才可以写出获奖记叙文上。 当然,要写出好的获奖记叙文,也要遵循一般记叙文写作的墓本规律,但它要更高一筹,还要有其出奇制胜的地方。笔者认为,出新是中学生写作获奖的关键所在。

    提出这一问题,是有感于目前一些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中的问题而来的一一首先,是俗与旧的困扰。俗与旧不只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地是表现在内容方面。写小孩必是淘气而又可,写老师则是雨夜为“我”补课或深夜批改作业。如此一来,文中的形象有了固定的“脸谱”,可以戴在张三头上,也可以套在李四身上。没有个性特征,不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一长觉以往,形成一种新的学生八股。写事的文章同样形成了认种程式化的倾向:写事必写好事,写好事又必写帮助老大爷老大娘打扫院落,抑或原与同学不和,后又同归于好, 1而且责任必在自己……

    六七十年代如此写,八十年代亦如是; 学如此,中学亦如是。这种俗与旧的题材,严重地束缚了 中学生的写作思路,影响了他们写作上的突破与发展。本来,现实中可写的鲜活生动的人与事俯拾尽是,但走惯了老路,不去开辟新径;年复一年,写起来仍是老一套。其次,这俗与旧有时又以假的形态显示出来。一些中学生不是按照一记叙文的要求去写真人真事,而是凭空去生编硬造故事情节。当然,我们大可不必强求学生去写生活中必有的事情,但我们却要要求学生去写生活中会有的事情。目前,中学生的写作有一种小说化的倾向,他们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少感人的人物形象。本书所收的不少获奖作品,就是介乎记叙文与小说之间的成功之作。我觉得,学生所写的人物形象,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习作,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也不符合艺术的真实,给人以虚假感。而这种虚假的内容与形式,又凝固成历年不变的教条。于是乎陈陈相因,难出新意,因而也总是在原地徘徊,无所长进。

    然而本书荟萃而成的获奖记叙文,则摆脱了俗与旧的羁绊,几乎篇篇都透射出新鲜的活气,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新鲜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写出这种有新意的获奖记叙文呢? 笔者结合收入本书的一些获奖记叙文,从不同的层面作个粗略的勾画,以期给中学生读者在记叙文写作中提供一些参考。一、在人无我有的境地里开拓 每一个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迥异于他人的生活素材,这素材对他自己来说也许司空见惯,未必多么新鲜,而对他人来说却是新鲜的、未见的。可以说,这种生活素材是具备 者所独有的宝库,其他同学由于无此经历、无此才赋等诸种因 素难以获取。因此,中学生如果能在这块“人无我有”的境地里着意开掘,宝库中的瑰宝便会发出奇异的光彩,由此而写出的习作,则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这种习作的写作形 戈未必有其突出的特点,但由于“人无我有”的内容,具备了独特性,因此,大都可以吸引读者,令人们在感到新颖之时情不由已地表示赞赏。 我们不妨来看几篇获奖作品一一《爸爸啊—一妈妈》,是写父爱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父爱。

    “我”失去了母亲,爸爸用他那宽厚的肩膀与慈祥的爱,承担起父母兼有的重任。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感受,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新的生活天地使读者触摸到这对父子之间所特有的情感琴键。《呵,嫂子……》。的作者失去了父母,而嫂子则毅然地承担起父母所应尽的职责。这种生活经历一般中学生并不具备,而小作者却经历了,而且他用真实而感人的生活片断,以如泣如诉的笔触,给我们呈示了一位不是父母又胜似父母的嫂子形象。《原·马· 童年》是写童年生活的。小作者是济南市的中学生,但他的童年却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度过的。一望无垠的绿色草野,奔驰如飞的赛马,倔强而又友善的蒙古孩子,都给作者留下一了非常良好的印象。他尽管身在济南,但却仍然眷恋着他那诗一般的童年生活。于是,他以深深的情感,写出了北国草原的独特生活与特殊感受。我们读着读着,也似乎走到了内蒙古草原上,走到了蒙汉儿童共同玩戏、赛马的地方。如此新鲜。如此富有情趣。读着它,如饮一杯甘桔水,又如欣赏一幅异域他乡的风景画与风俗画。 当然,并非具备了“人无我有”的生活素材,就一定能写出富有新意的佳作来。写作时,还要对这些素材加工提炼,将情感与思想和谐地熔进去,才可以写出特色来。

    二、从熟视无睹的亲材中索寻新的立意 每一个中学生所独有而且可以行诸文字的生活素材固然有,但未必多彩多样;更多的是环绕在他们身边而又熟视无睹的素材。这种素材有芜杂与野草,但也有奇与金子,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它。马克思在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资本主义生活现象中,通过认真考察与理论分析,终于发现了剩余价值,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这可谓是他的伟大发现与伟大贡献。但是,中学生们就应该学习马克思,在生活的矿藏中去提炼富有新意的东西,去作各种各样的发现。唯其如此,中学生的写作才可以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 这次获奖的《霜》则是一篇较好的习作,它写了一个孩子由夭真好说变为老成寡言的经过。环绕在他周围的老师与同学,大都自觉与不自觉地扼杀着这一儿童天真活泼、好问多问的天性,使幼小的孩子也觉无力抗争,迫不得已地去适应环境对他的苛求。这是可怕的,又是真实的;这是司空见惯的,但又不为人所关注的问题。鲜为人们思考的这一生活现. 实,小作者发现并进行了深沉的思考。

    所以,显得新,写得深,也给广大的中学生读者以启迪。《让教室充满爱》写的是教师,小作者没有用人们常用的写教师的材料,而是从教师的平素生活中,撷取了并不罕见而又不为人关注的四个小片断—一篇作文评语;一口热姜水,一次晚自习后的交谈; 一次宽容的笑。给读者盗立起一位80年代教师的崭新形象,一位有血有肉的、懂得学生心理、懂教学的新型教师,令我们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理解与帮助,展示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美。这比泛泛地写教师夜间备课与为学生补习功课,新鲜得多,深刻得多。《教师节的礼物》同样是写的教师。这位教师课下是学生的忘年交,但课上却又是异常的严厉。他的拖堂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不悦与反感,于是一位同学用一幅富有讽刺意味的画作为礼物送给老师,以示反抗。这位老师不知是睹气,还是真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不再拖堂,立即下课。学校生活中教师拖堂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反映与思考者并不多见。小作者认真地思考之后,又用巧妙的形式反映出来,也就具有了新的立意,给教师、为学生,又都留下了再思考的余地。 由以上三篇获奖作品可以看出,从熟视无睹的生活素材中索寻新的立意并非十分困难。关键是中学生既要看,又要想;观察的同时,必须调动思维的机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周”,我觉得,观而不思也“周”。一般中学生所缺少的,则恰恰是“思”。只有通过“思”,才能沙里淘金,寻得奇宝。

    三、挖掘悲剧的审美意蕴 悲剧,从美学的角度说,则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它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震颤读者的心灵,启迪世人的思考与觉醒。以往的中学生,往往是唱赞歌者,他们很少写出悲剧性的作品来。但由于新的时代与新的要求,使得不少中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审视有了自己的方位,以及较为深刻的思考,他们也开始关注一些悲剧性的东西,而且试图用笔将一些悲剧内容较深刻地反映出来。他们的作品中,甚而往往蕴含着一种令成年人自愧弗如的精华所在。其敏锐,其深刻,反映了80年代中学生的独特思考与理论求索。有了深度,有了质感,同时也便有了新意,有了特色。 《冬梅》便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它写了封建思想迄今为止仍在中国土地上延缓生息,给年轻的一代以蚕食与残害。本来,冬梅是一个非常有希望与理想的中学生,但严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致使她被迫辍学从商。一颗纯洁而美好的心灵,悄无声息地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磨难与苦痛。正当风华正茂,渴求知识的时刻,无形的枷锁却加在了她的头上,使她不得喘息,默默无语,食着苦果。

    小作者以如泣如诉的笔触,写出了她心底的呼唤。我接到过许多女中学生的来,她们为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抑或迫其早嫁饮痛终日,甚而走向绝路。所以,我觉得《冬梅地这一悲剧的美学意义,绝不在于冬梅自身,而在于农村女中学生的群体。我们乃至全社会是该救救他们,也该救救她们父母的时候了。因此,我们说《冬梅》这一悲剧性的故事同样含着非常深厚的思想意义。 有的获奖之作,则是叙写动物灵性悲剧的,这次获奖的《丑鸡》与《阿黄》,就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丑鸡尽管形体丑陋,而且受X11其他鸡的歧视与欺侮,但它渴求得到其他鸡的理解、同情与友谊,从而挣扎着生存下去。然而如此令人怜悯的丑鸡,却不幸葬于饿猫之口。《阿黄》并不弱小,它也没有受到歧视与欺侮,但它为了人的安全,与疯狗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搏斗的场面相当悲壮,阿黄死得也异常壮烈。女让果说《丑鸡》的审美价值在于唤起读者对弱小者的同情与爱怜的话,《阿黄》则可以引发人们对壮烈殉难者的崇高敬意。可以说,这两篇获奖作品的小作者,都通过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揭示了悲剧的美学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叙写悲剧性的内容,目的不在于暴露什么,而在于通过暴露去鞭靴丑恶的事物,启迪人们去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我们应当相信当代中学生的思考与追求,相信他们能够通过悲剧性的题材,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抑恶扬善的社会作用。四、展示新型的学生生活美 当代中学生对单调乏味的学校生活普遍产生一种厌倦情绪与逆反心理,他们希冀用丰富有趣的生活方式来调节单一的学习生活,从而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去作新的探求。一些中学生则在习作中将它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出来,充分展示出新型的学生生活美。从而使我们看到了80年代中学生的思想情操、愿望企盼以及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时代在飞跃地发展,中学生的世界观与审美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的奇思异想以及新鲜别致的做法,往往令一些滞留在旧的道德规范与审美视野中的人们瞳目结舌或大惑不解;但如果用新时代的道德观念与审美标准去作一下认真的衡量,又觉得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新时代的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审美情趣是那么的和谐!青少年活泼泼的天性,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正是通过许多学生的优秀之作自然地还原抑或生动地再现出来,从而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 我们不妨看一下这次的获奖作品《弄潮儿》—习作所写的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罗曼蒂克俱乐部的起始经过:一群中学生不甘单调学生生活的沉寂,试图冲脱束约他们追求多彩生活的怪桔,用每人自出10元钱的方法办起了属于学生自己天地的俱乐部。

    在那里,他们就目前国内政治势态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分桌大辩论;尔后便高兴地自愿地跳起舞来,即便平素不会跳舞的也身不由己地加入进来,有的相互踩着脚了,有的撞上了另一对,但没有埋怨,没有叫骂,只有理解与愉悦,每一个人都在舒心地笑,都自然地跨进一个自由和乐的天地,都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最后,他们还用竟赛的方式包起水饺,有说有笑地共进了晚餐。于是全校引起震动、中央电视台也闻讯赶来录相,外国留学生竟也不由得大为惊讶。这种全新方式的学生课余生活,折射出一种全新思想内涵的光点。他们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他们的创造才智,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小作者怀着对美的礼赞、对新生活的向往,着意去触摸这一崭新的现实;她的欢愉之情、审美体验,也就在作品的叙写之中难以遏抑地流溢出来。她用自己的审美观去审视现在的学校生活,孰优孰劣,孰美孰丑,她全用自己的思考作着筛 选。显然,她在摈弃压抑个性、压抑自我,压抑追求新生活的 陈规旧习,赞扬个性的显示,自我的张扬,新生活的迫求。她认为这样生活才能丰富多彩、瑰丽多姿,这才显示了80年代中学生的个性!这样的生活,五六十年代没有,70年代也不会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想与审美情操的80年代的中学生,才敢于作如此的决择。 获奖作品《走向原野》,剪影似地叙写了两个中学生野外春游的几个镜头,塑造了一对友情真挚而又绝无邪念的男女中学生形象。

    尤其是女主人公,u她”,没有残存与滋生的旧思想,大胆泼辣而又纯真可爱;她用激将法使他走向原野—春游,而且在野地里与他尽兴地欣赏自然美,深深地感受着心灵沟通与彼此理解的情感美。可以说,她与他玩得空前的痛快,以致在回归途中的汽车上,于众目谈睽之下,她还无拘无束、渭滔不绝地抒发着释去学业重负的轻松感,奔出学校、走向原野的获胜感,以及由春游构筑而成的更加深厚的友谊所带来的喜悦心情。可见,小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新型的男女同学关系,富有当代的思想意识;封建的道德规范羁绊不住他们追求多元生活的强烈愿望,丰富多彩的生活昂扬着他们活泼泼的个性。显然,当代中学生已不愿囿于学习生活这一狭小的圈子,他们还要到原野抑或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作新生活的尝试;男女之间的友谊也不窗封闭在情爱的牢笼里,它需要发展,从而趋于纯真、友善与美好。中学生富有丰富的情感,而情感既要在学习之中丰富,也要在学习之外发展;中学生是需要美的,既要在学习之中感受美,也要到学习之外感受书本上难以寻到的美。

    可以说,这就是小作者的新的思考与审美追求吧t ‘新型的学生生活美不仅在俱乐部里,也不只在男女同学间,它是一个比“原野”大得多的“宇宙”。中学生的优秀之作,则将这奇彩异色的学生新生活从多元的角度反映出来,将自己的思考、评判、审美情趣融汇在其间。这需要中学生 s卖者联系自身及周围的生活实际,去阅读、去欣赏、去评价、尔后再反转来审视当代中学生的新生活,“情动而辞发”,步入审美创造的殿堂。 当然,如何写出获奖记叙文,远非以上四个方面所能囊括,诸如透视喜剧的内涵、描绘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深度上着力挖掘。于形式上着意探索等,都是可以写出新意、写出获奖之作的好途径。同时,笔者引用的获奖之作,并非全是本书的最佳作品,文情并茂的一等奖《弟弟》,《绿》、《南疆石》、《醉螺情》.《我爱五星花》等,以及其他优秀之作,因受所淡问题的角度限制而未能一一谈及,这只好让中学生读者自己去品尝、去思考了。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