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细致 文笔朴实

2024-09-12 07:19:44 文题网 阅读:

    《聊斋风光美+秋》这篇游记,当然比不了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刘白洞的《长江三峡》,但作为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能写得这样好,确也委实难能可贵。

    “中学生的文幸书生气十足”,这是一般人时中学生作文的一种较为普遥的许论,这种评价尽管未免有所偏颇,但就多教中学生的作文看,也确实总带有些书生气。细想这“书生气”到底指什么而言呢?我以为主要是指:内容空泛、结构单板、情节平淡、语言千巴。《聊斋风光美千秋》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一两个方面衬上述毛病有所避免,因而读一下这篇文章衬中学生练习写作来说可能有所启发。

    我以为这篇文章有三点可资借鉴。第一是观察细致,描述具体。中学生写作要克服“书生气”这个弱点,首要的是时自己的生活和所见所闻能够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聊备风光美千秋》这篇文章恰好在这方面显示出突出的优点。作者在“百盛开春回大地”的时节“参现了蒲松龄故居”,游足将近故居,先见“路旁有几株古愧”,而时这几株古槐,作者不是浮光拉影,一闪即逝,而是细致观察到“身虽有枯朽之处”而“繁枝如铁”。接着,随游踪前行,至故居门前,在作者的眼底,既没有放过“青砖枷成”的“古朴、美观”的围墙和由院内伸出墙外的“婆要摇曳”的柳枝,又没有放过正门上方郭老的题字和别具地方特色的门楼,如果不是作者具有那种“有心人”的洞察力,也许对围墙和门楼的特色视而不见而一步迈进大门去,然而事后如果有人问起那故居的围墙和门楼是怎样的,却无从回答,那将会是一大遗憾。

    进入故居院内,作者观察更为细致。第一院落,记下了袅袅垂柳、鱿曲藤络、嶙峋多。姿的太湖石、金鱼翔游的鱼池、以及瓜架、盆卉、青松,看到这一切,使人自然地感到“完若走进一座清幽的小花园”。第二院落,记下了正房“种斋”的情景,室内的画像、时联、睡床、桌持、笔砚、墓表、手稿等纪念物品历历在目,而尤使人赞许的是作者由第一向第二院落走去时,竟然没有忘记记下那两个“青藤缠烧的八角门”,一个中学生能这样细致地观察事物,实在令人可喜。进入第三院落,作者对陈列的蒲松龄的著作分类棍括之后,又记下了当代著名诗人、画家时蒲松龄的纪念之笔。

    走出陈列室,作者又去参观了蒲松龄的墓地、墓亭、墓碑,特别记下了茅后先生的“柳泉”题字。

   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描述具体,使人读罢全文,不仅眼前清晰地浮现出蒲松龄故居的轮廊,而且许多具体事物深深印入脑际。深入观察是写好记叙文的前提,《脚备风光美千秋》时这一点是很好的说明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恰当的联想。作为游记,如果没有联想,那就很可能变作流水账式的枯嫌的“备忘录”。而如果能在记亨状物的过程中联想古今中外的有意义的赵事,那将会笔底生辉,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清新优美。这篇游记就注意到这一点,例如由路旁古槐联想到蒲松龄在树荫下设茶向过路行人搜集创作素材,由“脚斋”的陈设联想到蒲松龄“拈须深忍,伏案挥毫”,由蒲松龄著作陈列联想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赞誉,由“文革”后重修墓辛、墓碑联想到蒲松龄“含笑九泉”,最后回首故居联想到蒲松龄与他的巨著《脚斋志异》将“美名永传千秋”,这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给人以深刘的回味。

    这篇文章的第三个特点是文笔质朴,看不到娇柔造作的华美词藻,看不到故弄玄度的无病呻吟,看不到晦涩疙瘩的费解语句,使人读来感到自然亲切。中学生作丈贵在老实,我们应该注玄培养中学生的老实文风。

    此外,本文随游踪记叙,层次清楚,结构完整,也可供中学生借鉴。

    本丈的主要缺点是,在组材上详略还欠得当,主要是该详的写得不够详,例如第二院落的“脚斋”,这是故居的核心部分应该着重描述,可以写得再细致一些,也可以联想得再丰富一些,郊老的那幅时联“写鬼写袄高人一等,刹贪利虐入骨三分”是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精碎评价,完全可以由此联想到作品所显示的深刻意义。当然,这与作者的文学素养有关,这一缺点只是就文章而言,甘初三的学生也不能苛求。另外,文幸还较平淡,朴实有余,优美不足。当然这也是过高的要求,但作为努力方向也可以提一下。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