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材料。一般来说,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材料要重点选用,叶于和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密切的材料,虽然可选用,但一定要恰当处理;而对那些与中心思想毫无关系的材料,则应当不选不用。
我们要想写好作文,还要注意选择真实的材料,写真实的事、实实在在的事。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而又感触最深的真人真事。也就是说,要记叙好一件事,必须先了解、熟悉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作为写作的材料,写出的文章才能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一件小事)一文,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叙了“我”玩双杠受伤而得到老人和他的小孙孙的精心护理,热情赞硕了祖孙两代助人为乐的高贵品格。小作者把一件小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得十分具体,是因为他亲身经历并经过仔细观察,抓住了祖孙两人的肖像动作,语言的不同特征加以描述,使人似乎看到老当益壮的老人和童稚未脱的刁、孩忙碌的身影。事件的前半部集中写老人,后半部重在写小孙孙。从一件事中写出两个年龄悬殊而品格同样高尚的人,中心明确。由此可见,只有通过精心观察,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中选取真实的材料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有感人的力童。
选择材料,不但要围绕中心,要真实,而且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因为,在一篇作文中,要用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某一观点,不可能使用很多的材料,而只能从众多的材料中,选一二个事例来写。一方面,这个材料要最能表现作文的中心;另一方面,这个材料能代表其它材料,也就是选这个材料而不选其它材料可以,选了其它而不选这个不行。它能用较少的材料来反映十分丰富的内容,能用个别的事例来说明一个较为普遮的问题,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让床》一文,就是如此。本来,把自己的床让给客人,按理说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而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多角度地交代了在特写背景中的特殊性:让床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日本北陆书道院的理事长。让床的时机—主人大病初愈,身体非常虚弱之时,竟不顾年老体衰,不顾“我们”和随从人员的连连劝说,执意把床让给我们,并“亲自起身为我们铺床”,而他自己却“硬撑着疲惫的身体到客厅去睡他夫人为他铺好的沙发。”难怪“我”望着他的侧影,眼前浮现出儿时爷爷为“我”铺床的情景,梦见“青柳爷爷的身体也彻底康复了,我和他又说又笑……”床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吉利的化身,50多年前选黄道吉日由工艺雕刻大师精工细作而成,"50年来,青柳先生无论到哪里都带着它,青柳先生在事业上节节成功,他认定所有的幸运都是这张床带给他的,特地取名‘吉利床’。”这几个因素,使“让床”成为感人之举。文章最后通过随行人员之口,追述主人前两次“让床”的情景,一次是他老母亲生病让床,“以求母亲早日康复”;一次是他儿子工作前一夜让床,“以求儿子工作顺利”。而“这一次青柳爷爷却不顾大病初愈,执意把只让给亲人的床让给我们”,更加衬出这次“让床,深切地表明日本人民“分明把我们—中国的孩子看作了自己的亲人”,这是多么珍贵的深情厚意啊!作文选材典型,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让人格外感动。
另外,材料要力求新领,不落俗套,尽量不选那些人所共知,人所共有的材料,也是选材的一个基本要求。《我的“学生”》这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学生’”,实际上是“我的老师”;经过“老师”给“学生”补课,“老师”的成绩大大提高了;同样的考试题,“老师”考了96分,而“学生”竟得了100分。新颖的写作材料,别开生面,令人读起来饶有趣味。全文并没有直接写出教师汁自己的教育和帮助,也没有写自己时教师的称硕和赞美,但“老师”求知欲强、听课“认真的态度以及以“学生”身份出现,“提出的问题正是我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这些不已足见教师用心之良苦,足见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美德吗?至此,作为读者怎能不和作者一样对这样可亲可敬的教师自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