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中国经济

2024-09-10 23:25:53 文题网 阅读:

    人们常用“衣、食、住、行”四个字来衡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我过去几年在中国的切身体验来看,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8年,我首次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给我留下的是破旧落后的印象。人们衣着很旧,色彩单调,服装质量一般,款式也不多,大多数人还穿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中山装。人们做衣服时考虑更多的是保暖和耐用,还谈不上什么款式。能吃饭的饭馆大多数是国营的,服务、质量都不好,因为是铁饭碗,所以工作人员都采取干不干一个样的态度,如果晚上,点以后想找一家饭馆吃饭,真是太不容易了。

    那时候食品数量不多,品种也不是很丰富。我清楚地记得人们买米时还需要一种叫做“粮票”的凭证。相当一部分人住在小胡同的平房里。房子显得低矮破旧,周围生活条件也差,甚至有一些平房里没有厕所,只能用公用的,非常不方便。

    那时街道灰蒙蒙的,很脏,而且很拥挤,到处是自行车和人的海洋。有一次我与妈妈紧拉着手,想过马路,只见一辆辆自行车川流不息地骑过来。每当我们往前迈步时,自行车的铃声就会响起。一听息地骑过来。每当我们往前迈步时,自行车的铃声就会响起。一听到铃声我们又不得不往回退。就这样犹犹豫豫地在那儿站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才走过去。

    那时出租车不能说没有,但数量不多。很短的路司机也不愿意开,而且过分地跟顾客讨价还价。后来我们只好试试坐公共汽车,竟没想到坐公共汽车也那么难。只见车站乱糟糟的一片,车门一打开,大家就死命地往车里挤.连孩子都被挤得乱哭,孩子的妈妈高声怒骂,也无济于事。那时的中国给我总的印象是,经济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从人们衣食住行的发展水平来看,许多方面还需要改善。

    七年过去了,我再次来到中国,再次注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我发现往日的那种对中国的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住房是由国家或企业分配给个人的。而如今许多住房已经商品化了。人们已习以为常花钱把房子买下来。许多小胡同不见了,城市里有了很多漂亮的住宅小区,而且周围都布满了绿草。现在不断地出现立交,并且也有二环、三环,高速方便,大大缓解了交通拥挤的局面。过去有钱的人也很难乘上出租车,现在满街都跑着各种各样的出租车,尤其是“面的”,价廉物美,即便是中国一般的工薪阶层,在有急事的情况下也能承受得了。

    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在穿的方面已经把“黑蚂蚁”、“蓝蚂蚁”之类的蔑称抛到了九霄云外。讲究款式、追求高档、追求个性的浪潮已经席卷了老中青服装的各个层次。中国人的衣着开始讲究质量和名牌。个体服装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服装的款式新颖。色彩鲜艳,令人眼花缭乱。中国人的服装也不仅仅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还远销到欧美等世界市场。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服装大国。

    粮票再也见不到了,农贸市场比比皆是。食品丰富多样,人们不但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并开始注意食品的结构和营养了。依赖大白菜度过冬天的北方人,现在一年四季什么菜都买得着。饭馆也多起来了,不但有本地的,外商投资的也不少,如:北京友谊商店的旁边有一家意大利冷饮店,很多次,我看见不少青年人坐在那儿吃意大利冰淇淋。我知道那价格并不便宜,连我也不能常常去光顾,可见他们的消费非同一般。这是几年前的中国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

    我相信,随着人们对更高、更美生活目标的追求,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将会把自己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