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

2024-09-10 22:31:38 文题网 阅读:

    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也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追求的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19世纪,在法国动荡不安的政治世界里,平民青年于连一心怀念拿破仑时代凭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理想社会,但这对于生在复辟时代的他来说,只能是梦想。,他是一个对拿破仑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年轻人,本想在这位自由巨人的旗下,驰骋疆场,可这位英雄已经权倾势去。为了适应时代,他只好掩藏自己的勃勃野心,违心地苦读《圣经》,做一名伪善的君子。不久以后,聪慧出众的于连被聘为市长的家庭教师。然而做仆人的卑贱处境激起了他反抗的欲望,因此与女主人发生了恋情。后来事情败露,他只能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再后来被人推荐,他来到巴黎,在一位侯爵府上当秘书又同其家小姐发生恋情,本想借此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却因市长太太告发他,他便开枪射杀市长太太,后被判死刑,心甘情愿上了断头台。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如果说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感情的话,那么于连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于连凭借自己的相貌和才华,周旋于各种各样的女人之间,想借此实现他从社会底层不断向上的理想,直到最终理想破灭后选择死亡。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那样的复辟王朝和新兴阶级的争斗中,整个社会都在挣扎!

    是的。我看到了,看到他们痛苦的、顽强的,几乎是以整个生命为代价的挣扎。

    在于连的身上,我看到行走在悬崖边上的步履维艰。可是,即使这样,在我所能向于连投向的目光中也绝不包含怜悯。感谢司汤达,他给我们呈现的不是一个完全的纯粹的好人,于连,真地算不上。这个小木匠的小儿子,出生在一个冷酷的家庭,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惟一的财富是一位叔叔在临死时给他留下的卢梭的《忏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于连这位孤傲而自尊、屏弱而坚强的农家子弟,凭着一般顽强的钻劲,进人了他梦中的天堂—上流社会。说实话我是喜欢于连的那种不可遏制的社会动力,那种任何人不可侵犯的尊严!然而在追求权力与地位的那段时光里,在两个杰出女人的爱的甜蜜里,在高官厚禄的职位上,于连没有真正的幸福。但当他在监狱里度过短短的岁月里.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不在于金钱、名利,而在于是否真实地爱过,平凡地活过。只有真正悟出人生内涵:清静、无为、恬淡、自然,才是人生至高境界,才属于“少数幸福的人”中的一员。于连辛辛苦苦四载春秋,不免走近死亡,但死亡之前.他完成了人生中一大转折,悟出了人生的真意,坦然、微笑着面对死亡,他是幸福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少数幸福的人”中之一员。

    别忘了还有这样的两个女人:

    德·瑞那夫人—整本书中惟一一个保持着美丽灵魂的人。所有的女性一生中只有一件事去做:完成一个女人向一个母亲的转变。而在《红与黑》中毫无疑问,德·瑞那夫人是成为母亲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这种倒置造成了她一生的辛苦。司汤达在洞悉了整个社会的现实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后仍然塑造了这样一个女人。她贤淑、端庄,纯洁得不含一丝杂质;她虔诚地信奉天主,拥有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可是她并不幸福。善良的女人,可以把孩子、把于连当成她的一切、她的生命。可是宗教、伦理困扰着她,在真挚的爱情和善良的信仰之间,这个可怜的人受着折磨而且一生都没能挣脱出这种折磨。

    玛特尔也是痛苦的。这个外表迷人的富家小姐常常陷人一种无法排遗的迷茫和徘徊中,经久地被法国上层阶级所制造的虚伪没有活力的生活所淹没。她厌倦得要逼自己发疯,在她身体中激荡的那一股可以被称为“盲目”的热情在长久的压抑中变形了,于是她把对于连的爱情勇敢地表现出来。我们不得不钦佩这个女孩惊人的勇气和热情,要知道她几乎抛弃一切去完成一个梦—像所崇拜的玛格丽特一样,坐上自己的马车双手捧着她曾经如此爱过的那个男人的脑袋。与此同时,她不能确定那是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也不能确定那个男人是否也同样地爱着她。

    看到了吗?在那样的复辟王朝和新兴阶级的争斗中,整个社会都在挣扎!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