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与书房

2024-09-10 22:57:15 文题网 阅读:

    一个人的“住房史”就是这个人的命运—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

    如果将集体宿舍的单身汉时期忽略不计,那么我的住房史是从“洞房”开始的。为了得到一间10多平方米的洞房,我们将婚期提前了一年零11个月。截至住进洞房的那一天,我与妻子相识还不到三周。我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相敬如宾”的生活:她对于我,还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宾客;我对于她亦然。我们用“人格面具”包裹着各自的隐私与缺陷,并不乏真诚地向对方呈现着各自的善良和美好。虽然朝夕相处在同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但各自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那是令人终身难忘的洞房,窗前的树林挡住了阳光.即便是白昼,也要点亮台灯或者蜡烛。在如梦如幻的灯光下,我们都有着相同的渴望:向对方敞开自己并进人对方的内心世界。然而,当这种“渴望”终于变成事实后,随着心理距离的消失,初恋的激情和爱恋也随着消失了。

    于是,在洞房之外我想有一个书房。那样,我们就有了属于各自的物理空间,就能在独处中重建心理距离,重归“相敬如宾”。但我并没有将这一想法告诉妻子—并不是担心她会误会我的意愿,而是我自己已经看出“凡事均告诉”的行为与“重建距离”的愿望是相互矛盾的。

    从洞房到书房,这中间有将近两年的距离,刚好是我们原定的恋爱高潮期。坐在自己设计的书桌前,我的第一个感觉不是拥有了书房而是重新拥有了爱情。无意中,我看到书架上那一排米黄色的《鲁迅全集》.想到鲁迅的《伤逝》,似乎明白了子君走后,涓生为何要说:“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中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在某种意义上说,子君与涓生的爱是被那个毫无隐藏毫无距离的“洞房”所吞噬的;而涓生从“爱的纯真”到承担起“虚伪的重担”,则是他独立人格的真正形成。

    每个人都在谈人生,但并非每个人都知道‘.人格”一词的最初释义其实就是“面具”。在汉语世界,“面具”与“虚伪”同义;人一旦“虚伪”,还敢奢谈“人格”?持此逻辑的人是如涓生那样“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承认人格具有“面具”的性质,承认赤诚之心只不过是一副人格面具,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人格的建立,需要先把自己的灵魂遮蔽起来,即使在夫妇之间,也需要隐私权需要距离感需要独立的空间。我的一位研究西方哲学的朋友说,一对形影不离、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的爱人,无异于互相监视互相盯梢。话说得有点“过”,却耐人寻思。对个体独立空间的侵占,实质上是对人的自由本性的压抑,提岁寸独立人格的销蚀。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书房已经变成了女儿的卧室。我将电脑搬回“洞房”,并有幸重温10多年前对“书房”的渴望。艰难地跋涉于“洞房”与“书房”之间—这是我的宿命。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