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事物这一点来说,一个人不能认识某一具体事均全部,或者说,对象不能全部进入人的认识之中,人不有尧全把握、反映、描绘对象的全体,在描绘某一具体事衡画时,永远只能接近于这事物的本身,假如我们能轻易书地把握认识的对象的全部内容,那我们就可以穷极真遥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正因为这样,工人哲学家约。狄慈考于会说:“图画不包括对象的全部,画家落后于他的模牛儿……图画怎么能够和它的模特儿‘一致’呢?只是近似地一致。”这就说明,在创造艺术形象的时候,不是只靠一个一定的人,一往往要把平时所认识的事物都凑合上去,编成一个故事,捏成一个人物,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对象的全部,任你怎么描绘‘也不可能把它描全写尽,不能和它一致,而你还不添进任何,点别的东西,却又企图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来,我看是办不到的。
在通常情况下,生活的原型,或者说是模特儿,在创作中往往只是引起作者想象、构思的一个基础,甚至只是一个胚胎,还要经过作者在头脑里培养才能成“形”,才能鲜明、活动,如同一顺谷粒,需要泥土、水分、阳光,认真培植,才能成苗,长出谷稚。原型,必须附上作者平时的生活积累,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形象,而这个艺术形象,跟原型相比较,已经有很大的差别,或者只留下某些影迹,’甚至连影澎都被后米人、物所掩盖。所以,认真地,创作并不是照事临幕,不是一般的写生画,所谓忠实于原型,不加一笔,不添一划,并不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它需要概括、一构联想,把同”类型或近似的犷些人的特点、行为、命运,集中在丫个人物的身乌使它更丰满、生动和真寒。这里,堆想和虚构要的:高尔基就说,“投有虚构,就不可能有艺术性.二 为了塑造好人物,;使作品反睐的卑活、比实啄的更可衡:勇完整和食理,不单不是不加不娜相反,必须按照人物性梅帅需要,吮定去掉不适会于这人物的东西,添进这人物需要的成分。
我们不是说“真《三国》”吗?顾名思义,它是真有其人其事的,可就在这个“真《三国》”的里头,就有过不少加减的材料。比如鞭打督邮一事,本来是刘备的行为,按忠实于原型这一要求,就应该放回刘备身上,但作者会不会认为这会降低了刘备的身分?我以为这是次要的,恐怕这还是为了塑造典型的需要,认为这是偶然性的行为,未必合适于表现这蜀汉的开国主的本质,放在张飞身上倒是非常合适的,于是就作了这样的转移,现在我们读来,不是很生动,很真实吗?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的真实比起生活的真实更为真实可信一些。现实主义的创作,并不等于纯客观地描幕生活的原样。合乎情理的改造,绝不排斥真实性,恰恰是更好地强调了它。自然主义地记述事件,并不是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