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无处不在

2024-09-11 11:03:54 文题网 阅读:

    看到作文题,发现自己原来还不知道什么叫“柳暗花明”。只是应了那名句,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一层意思.查了两本工具书,竟然没有解释。为什么“柳暗花明”就“又一村”了。何谓“柳暗”,何谓“花明”?父亲说:“(作者)转了个弯,迎面有许多柳树,重重叠盛,好像显得色调凝重了,叫‘暗’;而花色明亮,重叠在一起,只会更灼人,自然是‘明’。”写下父亲的话,无意在这里出他洋相,真是觉得这个想法比起我的没有想法要高明多了。当然目前为止,我还是以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实柳暗花明是相对山重水复而言。不经历“山重水复”,何知“柳暗花明”就是好的境遇呢?就好像我们平日见到柳暗花明一点也不激动,好像人不到沙漠不觉得水的重要。

    心想,塞翁失马,再因此避祸(得福),应该可以用“柳暗花明”来形容。

    初学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深人研究者,看山不像山,看水不像水;学有所成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也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吧。

    我们从小就接触了太多的“柳暗花明”,什么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结局,什么真实生活里的好人得到好报。从小就被逼着背这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觉得很合逻辑,可是再想想,又不对,柳暗花明后为什么一定是“又一村”呢?“柳暗花明”后依然是“山重水复”,依然“无路”为什么不可能呢?

    乐观主义者总喜欢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安慰“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有时候“柳暗花明”后仍然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不过是短暂一刻。而如果迷信“柳暗花明”一定会“又一村”,却再次遭遇“山重水复”,那么“柳暗花明”就近乎是迷惑人的假象了。

    还用刚才王子与公主的例子,他们的“柳暗花明”之后,往往是“山重水复”——巫术、魔咒、各方阻挠...一系列千难万险,一般来说他们最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些人就不那么幸运了,一生奋斗,迎来多少个“柳暗花明”,最后却归于“山重水复”。

    这使我想到正弦函数图像。人们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出发,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这样,在“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之间载沉载浮,俯仰颠簸,偏偏不愿停留,一直往前走。想跳出这个轮回,没有成功;落得更低,倒也不可能。不管你如何不甘,拼命往前走,仍然是这样,最后停下来。在哪儿停下很重要,它决定了你一生的纵坐标,因为前面大家都一样,只是走得长短不同,横坐标不同而已。最后停在高处,那可以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万人钦羡;停在低处,那就是回到起点,最终落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无人关注。

    而是不是真的不顾走得长短,仅凭最后一停来定性呢?

    齐豫说:“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泥沼。有人提脚便走,有人花费半生气力。我们一心追求幸福,也因此一向遭遇困境。该在意的不是鞋上泥的多寡,而是脸上微笑的弧度。”

    人是知足常乐。想必经过的“柳暗花明”越多,脸上的笑容的弧度也会越大吧。钓胜于鱼,脸上笑容多了,又何必在乎最后停在哪儿呢?

   在我所构想的循环圈中,“柳暗花明”后一定是“山重水复”,除非你在“柳暗花明”时及时收住脚。但不想经历山重水复,便不能够得到更多的柳暗花明,人生的图像就简单、突兀、不完满了。我想我情愿多走一点,走远一点,用“山重水复”来换取更多的“柳暗花明”,我情愿最终停留在最低处,也要画出一条横坐标足够长的,使人忘记它的端点,只注意它那近乎完美的走向的曲线。

    且看——山重水复疑无路。

    其实——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向着“柳暗花明”前进,我却不在“柳暗花明”处停留。

标签:自己作文发现看到什么不知道原来无处不在柳暗花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