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季以一种不变的次序,依次走过我们的面前,人便渐渐地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它,淡泊宁静,朴实成熟,此时的生命之树,已挂满累累生命之果;此时的人生之情,如清夜月光中的缭绕之音,温文尔雅,至纯至洁。
老人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老人老当益壮,精神抖擞,越活越年轻。暮年之际,他们孜孜不倦,精心浇灌着人生黄昏重放的生命之花,执著地追寻着生命的真谛,尽情地享受着人生的天伦之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人这个概念,在今天来看,实在难以具体地以一定的年龄段来衡定。前几天,田园去医院,在病房里看到一位老太太在照料着一位更老的老太太,田园一打听,才知道被照顾的老太太已经80高龄,而病床旁悉心照料她的那位老太太是她的女儿,也已经60多岁了。您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样去断定她们的老人身分?
人的一生是社会化的一生,任何人进入暮年都在寻找、适应这个群体的行为规范,这也是当今中国老人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通过与老人们的接触,田园想,作为一个老人,在步入老年阶段,首要问题还是一个心理自我调适问题。心理调适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老人们晚年生活的质量。
我国有句俗话,叫作“人老心不老”。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有四种年龄:一是出生年龄,我们通常所说的年龄即指此而言;二是生理年龄,即实际健康状况相当于什么年龄的人,比如,有的人60多岁了,但他身体实际的健康状况只相当于四五十岁;第三种年龄就是心理年龄了,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状态的优劣;第四种年龄就是所谓的社会年龄,即一个人在社会上活动的年龄。这个社会年龄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工龄。由此来看,所谓人老心不老这句话,人老是指人的出生年龄,心不老呢,就是指人的心理年龄了。
说实在的,谁也不愿意老,但是,从人的生理年龄上讲,人老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而从人的心理年龄上讲,只要能永远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优势,那么,就完全可以推迟衰老过程。
人的心理状态总是会通过或显或隐的各种行为体现出来。由于绝大多数老人整天生活于家庭环境中,所以老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子女,更要重视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妥善对待。比如,在老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老人在家庭中的作用。当然,田园这里并不是说把老人当作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来对待。应该根据老人的特点,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和家务工作,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价值感。此外,子女还应该懂得老人的心理,多体谅老人。日常生活中,除了给老人以生活上的照顾之外,还需要给予更多的精神安慰。不要小瞧这子女给予老人的精神安慰,它往往是老人心理调适和晚年欢乐的重要基础。
从生理和心理上讲,作为老人,更迫切需要一个井井有序、温馨和睦的家庭,这就需要家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一个家庭的良好氛围,主要体现在家庭的民主化上。有的老人受传统封建家长制的影响较深,在家庭中高高在上,俨然以绝对权威的身分出现,无论对错,大小事情通通自己说了算,有的甚至以严厉训斥老伴和子女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缺少民主的家庭,一般是很难维持和睦的。有位朋友告诉田园,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愿回婆婆家的。不是她不孝顺,而是婆婆太挑剔。大事小事,不管你干什么事情,从来就没有干到婆婆心眼里去的时候。这时候婆婆就要发脾气,骂人。老人年纪大了,每逢这时候,子女们都硬着头皮强忍着,老人的亲生儿女还好说,守着第三代,这媳妇可就有些拉不下脸来。所以她就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针对这样的问题,田园专门咨询了一位心理学家.这位老专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我们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一般总是先考虑老人的利益,要求做子女的以忍让的态度来迁就老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除了极少数的老人有变异心态外,一般老人的心理并不是不能调适的,而且许多老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甚至要超过青年人.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子女的忍让,实际上反倒强化了这些老人的一些怪癖的性格.这不但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同时也会影响到老人自身的健康.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在尊重和敬重老人的前提下.多讲道理,以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调动老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比如,一般老人都喜欢第三代,脾气再古怪的老人,对他的孙子孙女都会表现出特殊的亲情之爱。如果我们抓住老人这个特点,通过第三代来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在缓解、融洽紧张的家庭关系上,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作为子女,还要注意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有时候,我们知道老人对问题的认识有错误,甚至是原则性的错误,同样也需要采取婉转曲折的方式来进劝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