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刘想说,诗文要“翻空而易奇”,“征实而难巧”。思想贫乏,联想枯蝎,诗就无法出新,就没有神奇的力量。
有些爱好诗歌的青年朋友说:“诗人的脑子天生就富有想象,我的脑子太实太死,不会想象,更不会有新颖独特的想象。诗的大门我是进不得了。”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想象力不是艺术家天生独具的。从来没有天生的诗人。想象力靠开掘,靠勤奋,末刻苦而自觉的艺术实践,一位有成就的诗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要挖掘自身潜在的想象力。据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器《从外部世界接受感觉》,贮存区(收集、整理感觉材料),判断区(评价收到的新信息),还有想象区—按新的方式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而一般人动用前三部位较多,只动用其想象力的百分之十五。笔者不懂心理学,不知这种说法是否真有科学根据。但从我们接触过的一些诗歌作者来看,至少可以说明许多人在这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一个诗作者整天在想象区生活固然虚幻,但当你进入形象思维时,想象力的动用则是多多益善。郭小川的名篇《一甘蔗林—青纱帐》就是一例。甘蔗林和青纱帐,一在天之一,一处地之北,但对于想象力丰富的诗入来说,却成了触发艺术兴会的,一个契机。诗人从香甜而严峻的甘蔗林、遥远又亲近的青纱帐,想到昨天、今天和明天,想到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诗人的思想之火、想象之光一旦燃烧起来,所有的生活事实和细节一下子活跃起来.感情也到了“开闸”的地步。诗人做过长期的论宣传工作,他的那些想象繁富的名篇,多是中年以后(按说已过了想象最丰富的年龄)写的。又如艾青被迫搁笔二十年,到了年迈古稀的时候,居然又写出大量十分“年青”的作品。可见,刘舰在《神思》篇中讲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只有挖掘和发挥想象的潜力才能达到。因此,每一个有志于诗歌创作的青年朋友,应当充分地调动自己大脑中的“想象区”的积极性,要勤于思考,使自己那个“想象区”经常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天长日久,想象力自会逐渐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