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有些文章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衔接紧密,语言也还生动,但是读后仍然感到不够味儿。为什么呢?除了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章的结构不能显示生活的丰富性,单薄乏味。
生活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个矛盾解决了,又出现新的矛盾。文学作品把生活里这些矛盾和斗争艺术地表现出来,那么它的结构也应该是曲折变化,波斓起伏的。我们通常说:“这件事大有文章”,意思是指这件事不简单,一分复杂。这里用文章来比喻,正说明文章的结构应该是有曲折多姿,峰回路转的特色。正如古代文论中所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文章贵曲折斡旋”。正因为这样,所以唐代韩愈的大弟子李翱要人学习韩文先看《获麟解》,因为这篇文章虽然短小,转折却特别多,从中可以悟到写作的奥妙。
既然文章结构的曲折是客观事物曲折的表现,那么,我们写作时,只要真实地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自然就会有冲突,有转折,有跌宕。例如,《资治通鉴》记吴魏赤壁之战,是一段历史记事文。我们知道,这次战役是以孙刘联军的全胜、曹操的大败告终的。然而,文章的开始,却首先叙述刘琼降曹,曹操垂手而取荆州,接着记他顺流东下,遗书孙权,而东昊群臣束手无策,纷纷主张投降,这样就把曹操的声势渲染出来。下面再写到鲁肃、周瑜的谋划,孙权的决断,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的形成,最后才写到孙刘火攻,取得大胜的结局,文章里不断出现巨大转折和波润。这些转折和波润,当然不是作者空想出来的,而只是如实地反映了战局发展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