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江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04:47:45
《任性》
任性,是飞蛾扑向火焰时的不悔;任性,是如来拈花一笑的洒脱;任性,是江流奔入大海的不羁。
——题记
你看过飞鸟的舞动,看过星辰的轮转。
啊!项羽,你来自江东,那英雄辈出,如诗如画的地方。你灵魂里挥洒的光芒,比白昼更耀眼。你在会稽,看那千古一帝秦始皇,披着亮丽的龙袍游行,人人皆臣服于他,然你却深深地不屑。“彼可取而代之”是你发下的诤诤誓言,你力能扛鼎,自小即被惊为天人,如谪仙转世,你的宿命,就是毁掉这乱世,毁掉那始皇帝的王位,你看那趾高气昂的皇帝,心中是无尽的冷笑。你奋然起兵,凭你惊世的才能,便轻易在天下取得一席地位。然而,有一个人,他名唤刘邦,一个小小的沛县县令,也学着你起兵。始皇帝没能长生不死,他病死在自己日夜抚摸的皇位上,却终究只能留在那打造已久的坟墓里。秦二世的无能,你不屑顾之,你在巨鹿与秦军大战,二十万秦军缴械投降,你将他们活埋。你大笑着,你的高傲不会容许投降的军队成为你的部下,你向秦都迈进,却不想,那流氓出身的刘邦,竟卑鄙地绕道进了皇都。你信守承诺,于是退兵,凿出楚河与汉界,你与那小人决战。然而,那汉王刘邦,身边有大量英雄,你竟奈何不得他。你愤怒地看着他,他强装镇定的脸上,分明划出一分惧意,你笑了,笑他的无知与浅薄,笑他奴颜和小心,笑他的媚骨和假义。你知道,你注定会输给他,但你并未有过畏惧和胆怯,你大笑着,笑声惊动了星云,银河为你奔泻,飞鸟在天上嘶鸣,被笑声所吓走。你的笑声,也有如此神力,任性,你的不悔。
垓下,你明白自己已然到了末路,身旁的虞妃却没有过后悔,她那么深那么深地爱着你,就算你做错太多太多,她亦没有过一丝抱怨,她只会坚定不移地站在你身后。你累了,她为你的抚慰;你伤了,她为你照料。然而此刻,你看着她,她一袭红袍,仍如初见般的绝美,她轻轻地舞动起来,天上的飞鸟盘旋,伴着四面的楚歌之声,你醉了,你走上去,却不想,她轻轻地拔出剑,一道血痕便出现在她的脖子上,她倒在了你的怀里。你哭了,在乱世里第一次哭,你尝到了眼泪的咸味。你抚摸着她飘动的长发,乌锥在身边嘶鸣,与天上飞鸟一般,你坐在乌江上,渡过乌江,即是江东,那里有生你养你的父老乡亲,那里有东山再起的希望,那里有你最初简简单单的梦想。汉王的骑兵滚起太多的尘埃,然而你倒下了,又是一道剑痕,你了却了自己的一生,却成为了天下的传奇,任性,你的洒脱。
任性,是霸王自刎的洒脱,任性是霸王永世的潇洒,任性,是霸王一生的执念,任性,成就了项羽。
——后记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黄河一路奔腾而来,带着滔滔江流和无边无际的波浪,从那远方的雪山而来。它流过了无数的地域,也流过了无数的传奇,我从它的身躯里,凝视着那一个个羊皮纸上记载不下的故事……
他叫荆轲,生在那战乱悠悠的年代,注定了他要在乱世中生存,于是他自幼习武,一晃多年过去,他成为了一名冷血无情的杀手、刺客。在刀光剑影中苟全性命,在鲜血横飞中又断绝一条条性命,那样的乱世,那样的生活,那样的鲜血,他不想再过下去了。他也渴望做个山野村夫,隐居山林,逍遥自在,但这些也只是一个梦。
燕国太子找到了他,把他从死人堆带到了燕国的皇宫,给他荣华富贵,给他锦衣玉食,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却不要求他做任何事情。其实,他明白,“无功不受禄”的道理一直在他心里,燕国太子定会要求他帮忙的,恐怕那时要付出的,就是性命了。但他并不后悔,承了燕国太子这么大的情,他区区一介草夫,也只能以性命相报。
秦国的铁骑日益强大,它踏平了一座座诸侯国的皇城,秦国的战士们手上,同样沾满了无数无辜百姓的鲜血,硝烟充斥整个世界,连远在燕国皇城的荆轲,也闻到了浓浓的血腥味儿。秦国大军一步步逼近燕国,他深深地明白,以燕国羸弱的兵力,与日益强大的秦国相比,无疑有着天壤之别,与秦国开战,必定会如鸡蛋碰石头,燕国是那脆弱的鸡蛋,泰国是那坚硬的石头。他所需要报答的燕国,定会倒在秦国的战车和旌旗之下,化为飞灰,最后湮灭在乱世中。燕国上上下下所有人,都躲不过一死,但他却做不了什么,他只是一名杀手,改变不了战局,那秦国的狗皇帝,仍然坐在那龙椅之上,玩弄着无数人的生命,但就在这时,他也想到了什么……
燕国太子也是无情的,荆轲看着他,却无法拒绝他,罢了罢了,荆轲这样想终归是要死的,能带那草菅人命的秦国皇帝一起上路,也不枉人生这一遭。易水的天气总是晴朗如春,这时天却难得的阴,冷嗖嗖的风拂过荆轲瘦削的脸庞,灰蒙一片的天,灰蒙一片的未来。荆轲的好友们都来了,有人为他拂琴,有人为他举杯,他大笑着,带上自己的剑和那将军的人头,迈上了征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大笑着向远方走去了,留下一个记载史册的背影……
秦国皇宫,荆轲毕恭毕敬地坐到了秦王身边,将人头送上。秦王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荆轲慢慢地将地图展开,突兀间,一道寒光掠过,荆轲将藏于地图间的匕首拿了起来,向着秦王刺去。秦王大骇,向后一闪,匕首将秦王的龙袍划下。秦王向后躲闪,荆轲不断追击,奈何,荆轲终究还是倒下了,他躺在血泊中,犹如一朵血莲花,开在乱世中……
我分明从他倒下的脸上,看到了不舍与无奈,我分明从他不羁的身影里,看到了豪放与洒脱,我分明从他闭紧的眼眸里,看到了坚定与决绝……
荆轲是大丈夫,顶天立地,我时常在想,他后悔吗?我想不会吧!历九死而犹未悔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信仰!
那鲜红的血莲花,开在那乱世,也开在我心中,那朵花,我难以忘怀。
《《三国演义》读后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内心对三国的惋惜独白。文人墨客赋以诗词,民间艺人唱说戏文,每个人都在自己心里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三国梦”。
——题记
今年暑假,我坚持读完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就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发现真正的三国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全部都是战争,而是充满了生活与社会上的尔虞我诈。从开始的刘玄德、关云长和张翼德的“桃园三结义”,到群雄割据的“三国鼎立”,再到最后的曹魏当道“一统天下”。魏蜀吴三个政权间互相争斗,到最后却是被晋家夺了天下,也造就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让人不禁黯然泪下。
那是一段恢弘的历史,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故事中确实有很多英雄人物,例如:“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他们为蜀汉立下了赫赫功劳、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奸雄”曹操、“小霸王”孙策……等上百位英雄人物,令世人赞叹,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难怪连宋代词宗苏东坡都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曹孟德,从一个小小的孝廉,到最后崛起为一方霸主!他不仅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千古名句,也留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世枭雄!可真正的曹操真的是一个乱世枭雄吗?不,他初入高堂时确实是一个人人敬仰的好官呢!他兴修水利、北方屯田、惩治贪官,为百姓着想!在所有的诸侯与军阀都沉浸在享乐和争霸之中时,他却一心想着报国。怎么把国家从董贼手中拿回来,但最后还是禁不住权力欲望的诱惑,被卷入了这场纷争之中。可他尽管能力已经强大到足以称王称霸时,他还是没有登基称帝,所以后世多称他为乱世枭雄!看此情景,宋代陈普不禁感叹:“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相比于曹孟德,我们人人敬仰的仁义爱国、大义凛然的刘玄德确实不同凡响,他其实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枭雄!先从刘表手中得到小沛,又从刘璋手中智取益州,再“三借荆州”拒东吴,“赤壁之战”杀曹魏,“益州之战”定西蜀,一步步壮大成就一番大业!“得人心者得天下”,他的仁义多用在百姓身上,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他一心报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刘玄德,说他是枭雄无可厚非,说他是英雄也无可辩驳。连唐代大家刘禹锡也致敬道:“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孙仲谋,一个相比于曹孟德与刘玄德来说,历史笔墨不是太浓重的君王。可他却让自己的吴国存活了很长时间,因为他懂得坚持有一个字:忍!他知道自己的势力不可能打得过曹魏政权,与蜀汉政权也是五五开—不相上下。“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己必须要忍,为了吴国,为了父亲和哥哥的心愿,自己一定要卧薪尝胆,等到自己实力强大的那一天,再卷土重来、重振雄风。当然,他也培养了很多精兵强将:如周瑜、陆逊、甘宁、吕蒙、黄盖等。在历史上也留下了“火烧赤壁”、“火烧连营”、“周瑜打黄盖”“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等一些历史典故。连辛弃疾都感慨万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历史经典也是数不胜数: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有“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有“张飞桥上一声吼,敌人曹军吓破胆”,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遗憾也是千古概叹:有“一场大雨浇灭了诸葛亮的北伐梦”、有“一场战争烧灭了刘玄德匡扶汉室的心”、有“赵云拼死救回来的阿斗最后却降了敌军”、有“关羽败走麦城”、有“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一足失成千古恨”!这一个个事件既透露出了当时社会的艰难,也写出了古时人性的苦难。
合上书,我的心仍在三国的世界里邀游,久久不肯离去。我时时细细回味这些经典,纵观三国,它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的生命之歌。他们或勇敢、或机智、或豪迈,但最终,他们都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每每想起这些英雄人物,我内心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升起,赵子龙的智勇,让我无惧困难,遇到难题,想尽办法解决;诸葛亮的智谋,让我喜欢学习,鞭策我博览群书,争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奋发图强,让中国成为永远的“东方巨龙”!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江流冲击,你布阵的石头从未转动。遗恨千古,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出自] 杜甫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注释:
盖:超过。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1: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译文2:
你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又创建了著名的八阵图。江流冲击,你布阵的石头从未转动。遗恨千古,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的诗。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五人虽后又被召回,但总总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解
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⑹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旧唐书·宪宗纪》:"乙酉(元和十年(815)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马平县)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近处,乃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此诗当是这年秋天在柳州之作。
大荒:此指荒远之山野。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评首二句曰:"起势极高,与少陵'花近高楼'两句同一手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从高楼起,有百感交集之感"。
惊风:急风。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颭:《说文》:"风吹浪动也"。芙蓉水: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九回肠: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
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自不待言。此外,"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应该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云:"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慨。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五、六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兼而有之。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
译文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赏析一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赏析二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但旋即又遭贬放.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十年顦顇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在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首联二句,先写登楼所见.极写柳州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因其高,故而视野广阔,可以目极千里.可以遥观茫茫的海天."愁思"二字连锁"海天"与"茫茫"的景色,作者的情感色彩至为浓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这话很是.从本诗来看,柳宗元既慨叹宦游生活的险恶,又为长期迁谪感到痛心,同时也为友人同贬异域、音讯不通而感喟嘘唏.这种种情绪一时涌集,与眼前渺无边际的茫茫海天相融在一起.移情于物,二者几不可分辨.这两句,总领全篇,情景兼到,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怨叹的基调.
颔联描绘近景.柳宗元六月到柳州,正是盛夏季节.在他登楼远眺的时候偏偏赶上一场骤风急雨.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此情此景,使诗人的心境越发沉重.纪昀评论三,四两句,说是"赋中之比,不露痕迹.旧说谓借寓震撼危疑之意,好不著相."采用赋笔,竭力描摹楼前近景,而且鲜明生动,情景交融,这的确是此二句的特点.试看那"惊","乱","密"、"斜"四字,用词多么准确、生动,透过这极普通的字眼,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暴风雨袭击鲜花香草的残酷无情,同时,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旧说谓此"借寓震撼危疑之意",指的是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之中抒写了身世之感,这也正如沈德潜所说"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我们知道,屈原在《离骚》中曾多次提到芙蓉与薜荔这类香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擘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在屈原,他是以香草象征自己人品的高洁与道德修养的纯正美好的."其志沽,故其称物芳".柳宗元此诗同样、也有以香草自况的意味.正直之士惨遭迫害,仕途险恶令人惊恐.那在"惊风""密雨"的飐侵下努力挣扎抗争的芙蓉与薜荔不是很有点胆量与气骨吗?此种兴寄,缘物见情,物与情水乳交融,了然不见痕迹,须仔细寻绎,方能识其奥义.
颈联写远景,笔触宕开.但此远景乃风雨中所见,故用"重遮"二字加以强调.重岭密林,烟雨迷濛,遮断千里之目,楼下江流弯曲盘旋,蜿蜒而去."江流曲似九回肠",说江流曲似人们萦回百转的愁肠,而不说人之愁肠百转如汇流之曲,可谓极有情致.
尾联二句,以感慨作收.百越文身地,指岭南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民有纹身断发的习俗.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远谪到这般荒僻之地,已经够寂寞孤独了,而音讯又难于通达,这又使诗人增添了一重悲凉.这里,"犹自"与"共来"前后关合,语意有加倍进层的意思.吴汝纶说."更折一笔,深痛之情,曲曲绘出."所言极是."音书滞一乡",又遥应题目,点明本意。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星垂平野阔的下一句月涌大江流出自杜甫的诗句
旅夜书怀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词语注释
⑴危樯:高高的桅杆。
⑵独夜舟:孤零零的一只船在江上过夜。
⑶平野阔: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⑷著:著名。
⑸ 应:认为是、是
⑹飘飘:随处飘泊,无依无靠。
作品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韵译】: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评析】: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历史评价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文学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著名。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美文好段摘抄400字》
好段一:
总说在奔腾的江流中,不息向前的生命力使万物不由得向更远处拼搏、追求。诚然,生命于世人而言,是一场不可遏制的洪流。如果不想被拥挤的浪拍打在岸上,就必须鼓足力气,争高争劲,直至终于看到尽头,溶溶而入,那无垠的蔚蓝。然而,若看到的尽头便是尽头,那么一番搏斗之后,终究也是成了波澜不惊的大海,一如瓦尔登般平静的洋面,竟不如湖水那样澄澈透明地能映出一颗纯真的心。
在这急切不停的求索中,作为一个奔跑者,是否,错过了鼓掌者才能感悟的一份平静?
好段二:
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的。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对民主共和的信仰和追求,凝聚成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以求“专制永不见于中国”,这种爱国情怀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是我们血液里的铁和钙,是我们的精神脊梁和力量之源。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是有凝聚力、向心力、进取心的民族,都对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传统有一种光荣感和敬畏心,都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加以褒扬和传承。
一个国家是需要在变革中展示作为的。孙中山先生总结19世纪百年历史并思考人类文明走向时,提出“百年锐于千载”的论断。他们所开创的历史伟业,犹如在荒芜原野上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虽然这条路不免坎坷崎岖,但它是通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门。大国自有大定见。作为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大国,中国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会照搬其他模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振兴中华崇高理想的最生动实践,是对革命先驱的最好告慰。今天我们所走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变革之路、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好段三:
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的协同合作产生了职业分化之后变得更加紧密,然而却将人与人相隔离。士农工商,各谋其事,绝不越出职业半步。然而面临着我们共同应当具有的人性与公德,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就会升华为对全社会的责任心与公益心。近日,我们就被这样的事迹感动着: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为了挽救学生的生命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陷身车祸,当她以残疾人的身体复苏的时候,她赢得的是整个社会的赞誉;一位客车司机面对飞来横祸,用生命中的最后一丝气力将正在行驶的客车熄火停靠,挽救了一车乘客的生命,而他并没有以行将谢世对自己的职责说“不”,而是以英雄般的勇气承担了下来,当然所有乘客都用余生来感恩这位称职的好司机、一位具有公德的好公民。
好段四:
仿佛还是昨天,一匹瘦马、一个包裹和一把长刀就是我的全部行囊。我喝过黄河的水,看过黑山的落日,跋山涉水而来,只为替父从军。花木兰,我把这个名字从千里之外带到了这里。战场,无疑是刑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或被逼,或自愿,或无奈,来到这儿。他们只有两个结果--活着回去,尚可承欢膝下,聊尽孝心﹔死在这里,与黄土做伴,化为漫天风沙中的一粒沙子。在这个弥漫着鲜血、悲伤和绝望的地方,我度过多少个无眠之夜,思念从四面八方涌来,死死地纠缠着我,让我窒息。我轻轻地问自己,这值得吗?虽然长发被绾起,换上男装,可我终究还是一个需要被爹娘宠爱的女子,我不想要戎马生活。时间在挣扎、痛苦和思念中逃走,当白皙的肌肤变得像干涸的土地一样,当柔嫩的双手长出厚厚的老茧,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逃了。十年的青春骤然消逝,我什麽也没剩下,只有手中的一滴眼泪,它是我生命的全部。
好段五: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描写长江的诗》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北宋-李之仪)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临江仙】
《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
11、【水调歌头】
游泳(1956.06)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水落石出的故事》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匕水落石出。
释义 江水下落,水下的石头自然露了出来。
比喻事情经过调查 研究和对证,终将真相大白。
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 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 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 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 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 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 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 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 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 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 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 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 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 出来。
《夜下沉思》
静静深夜,月涌江流。
在遥远的我未曾到过的地方,明月如霜,铺洒在汹涌的江水上,像下了一层不冻人的雪,却冻结了声音。黑暗的背景下,我只觉得静。
银色的光缓缓转动,江面上一叶轻舟里,灯影朦胧。仿佛还有冠带逍遥的笑影,有人在喝茶,茶香透过融融月光传到了我心底,一缕一缕透着苦涩,像唐人歌女奇异的吟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我知他为何愁。
因为我,正在暑热汗湿了的床上,透过微光里蚊帐上干涸的一点血迹,怔怔地想着家,也想着他们千年前漂泊着的思乡。
我被现实囿于一隅,他们却在现实的催逼下不住地漂泊。
中国人的思想里安土重迁,一旦印下了哪个地方的烙印,便往往终生以此为根为本,口里心里梦里都仅有那一个地方,即使飘到了天涯海角,也要在魂魄里分出一缕细细的线,用鸿雁,用月亮,万里迢迢地寄到故乡去。国人的思想里又都崇尚宦游入世,即使知道从此一去长路漫漫,生命的小舟到了大地的海上便只剩望不到彼岸的飘摇,也要去惊涛骇浪中证明自己的十年寒窗并不是徒然,愁绪也好,凄凉也罢,一代代人读着前人的游子诗词,却依旧前赴后继地要做那游子去。
局外人可能永远不会理解他们的选择,但一旦陷入尘世这张大局,便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
那些在史书上留下诗篇的人们很少因为走投无路而选择背井离乡,他们大多数是怀着一腔豪情出发的。超然如李白,淡然如谢玄,隐然如陶潜,清然如郑燮,都曾有着相似的少年意气时。少年的血炽热,他们张扬不羁,永远幻想着凭借一己之力,让朝堂泛出一片如他们眸底般清明的墨色。游遍塞北江南的身影们,在无数静得让人想起母亲的深夜里,潸然泪下。有人志得意满,衣锦还乡,也有人难遇冯唐,郁郁而终。当人的一生被史书以结果定义时,他的生命往往也就走到了尽头。但只要有人成功过,就依旧会有无数人为下一次的成功而不懈向前。卷轴开合,五千年兴衰一瞬,明慧的他们,都一样是繁花丛中笔笔生动的细节。
而看遍了他们一生的我,躺在黑暗的包裹里,则在静静好奇着,自己将可以做些什么。没有他们的豪情万丈,我永远不会确定自己的未来,但因了一个好奇,便让我觉得离家也好,漂泊也罢,一切都值得走下去。
静夜里,千年前大渡口畔含着泪水的歌声,宛转悠扬,哀伤却凄美。月光洒处,船上一路淡淡茶香。他们两地对月相望,却也都觉得值得。纯净的如月光一样的人们,愿意用自己的半生离别,去换一个飘渺却美丽的梦想。
黑暗而潮湿的夜里,窗外隐隐传来白桦树哗哗的声音,我却只觉得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