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观念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8:38:12
《公正观念哲理故事》
公正观念哲理故事
在各种肤色的经商者中,犹太人对公正贯彻得最彻底。犹太人知道,惟有公正,才有可能回头客。才有可能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有人愿意帮助你。也惟有公正,可以大胆地向困难挑战。
在世界商战经典案例中,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则案例十分有趣。有一次,犹太籍的洛克菲勒想在巴容县铺一条与竞争对手平行的油管,但对手已让县议会通过一个“除了已经铺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巴容县”的议案。
这项决议显然有失公平。此时,对手尚未在巴容县铺设油管。洛克菲勒决心挑战这显失公平的决议,调集大量人力在一夜之间铺管完毕。
第二天,他来到巴容县议会,告诉议员,他说:“希望大家到现场参观一下,以判定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管是否已经铺好。”
议员们一听哑口无言,他们没有想到,“除了已经铺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巴容县”的议案反而保护了美孚石油公司。洛克菲勒钻了议案文字上的'漏洞,但他认为,这是公正的力量在逼迫他这样做。
马克思曾说过,犹太人的公正观念,是一种生命剂,譬如他们做生意时只看现货。用虚构的景象来诱惑他们投资是徒劳的。犹太人在生意场上的不败纪录,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这一点。
【公正观念哲理故事】
《观念的较量的哲理故事》
观念的较量的哲理故事
一个法国学者去非洲参与动物保护工作。那里有一种犀牛,因为“全身是宝”而遭到土著的追杀,他看到此景,心中十分悲痛。
一天,他随当地全副武装的巡逻队去森林考察,碰上3人偷猎。巡逻队迅速包围了他们,用喇叭喊话,勒令他们放下武器。偷猎者哪里会轻易投降呢?抱着武器寻找突破口。情急中,有个偷猎者率先开枪,打伤一名巡逻队员。这下激怒了大伙儿,巡逻队也举起武器还击。激战约5分钟,偷猎者知道自己势单力薄,竖起白旗投降了。
令人振奋的是,这3个被捕者中有一个就是早已挂上号的“偷猎大队长”。此人凶悍且狡猾,一直与巡逻队周旋,两年来让他们头疼不已。回到驻地,许多巡逻队员冲上来要揍“偷猎大队长”,他竟然镇定地望着他们,没有惧怕的.样子。遗憾的是:那个国家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偷猎者要坐牢,所以这3个偷猎者只是被分别关押在巡逻队的黑屋子里。开始那几天,总是有巡逻队员结伴找到“队长”,将他打得鼻青脸肿。法国学者听说了,赶去劝阻,却没有什么效果。更令学者惊慌的是:没有抓获的偷猎者居然用金钱来巡逻队“活动”,以“营救”被捕的同伙。而巡逻队得到“好处”后,真的想放人了!学者与巡逻队交涉,最后只得到一个许可:让他与“队长”同住黑屋子,10天后准时放人。
这10天是在“教育”中度过的,因为学者带了许多书籍、图片甚至一台录像机进去。外面的人除了定时给他们送饭、放风外,什么也不管。到了放人那天,凶悍且狡猾的“队长”一反常态,与大家握手道别,还保证以后不再干偷猎行当——谁相信呢?
事实证明“队长”没有违反诺言,那块地方除了零散的偷猎者,再也没有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偷猎队出现过。
胜利属于那位法国学者。在这个世界上谁用武力打败了谁并不重要:真想真正降伏对手,只有用你的观念打败他的观念。其实整个人类社会的运作,本质上也是观念的运作。
【观念的较量的哲理故事】
《高三作文:用法纪观念为我们保驾护航》
高三作文:用法纪观念为我们保驾护航
法律是国家的意志,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去自觉遵守的;纪律是一个单位能够成为集体的要求,能够形成集体的一种凝聚力量,它是约束各种自由散漫使之整齐划一的必然需要。没有法律,国家将不成为国家;没有了纪律,集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规范,就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然而,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法律和纪律的这种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在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或者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或者缺乏足够的政治学习和思想认识,从而缺乏法律意识,缺少纪律观念,甚至有的人已经和正在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由于有这些缺少法纪观念和违法乱纪的人的存在,他们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和可能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这种损害不因为他主观上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那么都已经是客观地形成了的,这是任何国家、集体和受到损害的人所不能够容忍和不能够不过问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帮助那些缺少法纪意识和违法乱纪的人树立法纪观念呢?
一是说服教育。这是团结大多数人的主要方法。法纪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对那些无心违法乱纪的人来说,它非常需要我们去做细致耐心的工作,非常需要我们去充分调动被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耐心的说服教育,让一个人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缺少法纪意识和违法乱纪的危害性,使他能够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认识,树立地牢固的法纪意识,自觉地去遵纪守法,这才是我们所想达到的最好目的。
二是强制规范。这是面对大多数人的辅助手段,也是针对少数人的一时的最有效最必须的手段。这要发挥法律和纪律的强制性功能,没有强制性,就不称为法律和纪律。实施强制规范,它有时候需要我们调动社会、家庭、组织、政法等各种力量来协调配合进行,没有多方面的有力配合,没有综合协调,有时候我们可能很难依靠自身的说服教育和单打独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帮助别人树立法纪观念,不仅仅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事,而且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因为法律和纪律之所以需要,并不是因为它具有强制性,而是因它具有广泛的公益性和无比的正确性。对于一个国家和集体来说,它既是剪除各种不良习气和作风的锋利宝剑,也是形成正确舆论,维护他人合法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地树立法纪观念,并且帮助别人也牢固树立法纪观念,那么我们的国家和集体就会安宁,安宁就会强盛,家和万事兴嘛!反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去遵纪守法,那么天下不都将大乱了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你还能够守得住自己的那一份安宁,保住自己的那一份利益吗?
朋友们,法律和纪律不只是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存在而制定的规范,它也是我们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们维护自己、国家和集体合法权益的需要,那么就让我们自觉地树立法纪观念,用法纪观念为我们保驾护航吧!
【高三作文:用法纪观念为我们保驾护航】
《深入人心的国防观念演讲稿》
深入人心的国防观念演讲稿范文800字
国防,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课题。国防教育,涉及到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国防的观念,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人心。
周六的时候,我在容易上完了英语阅读班,准备走出教室时,突然听见校园上空发出了“呜——呜——”的警报声,而且在回家的路上,警报发出的频率还大不相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那天,也就是九月十九日三十五分至十一时五十八分,上海市在全市除浦东,虹桥国际机场范围内组织防空警报试鸣和防灾演练。
为什么上海市要选今天,而不是在“九一八事变”的昨天呢?那是因为,上海市历年来都是在全民国防教育日——每一个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也是上海防灾减灾日,而今年恰好是九月十九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通信共筑强大国防。
防空警报,顾名思义,自面意思是在城市受到空袭的威胁时鸣响的警报。它提醒人们,是民众能够有准备的防御敌人的空隙。
防空警报也分为三种信号——
第一种,是预先警报。它鸣响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持续3分钟。预先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空袭有预兆时发出的,要求市民立即停止一切工作,把家中电源拉闸断电,关好煤气、熄灭火种、关好门窗,携带有效证件,生活必需品及防护器材,迅速撤离到附近地下防空避难所、人防工程、防空洞。
第二种,是空袭警报。它鸣响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空袭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将要空袭时发放的,它听起来声音紧张而又急促,市民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趴在地上双手抱头。
第三种,是解除警报。它连续鸣响一长声,时间3分钟。解除警报是在空袭或战情暂时缓解时发放的。市民可以走出地下防空避难所,人防工程、防空洞,恢复正常工作。
其实,国家之所以要设立这个“国防教育日”,目的就是为了普及国防教育,使全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并依法确立一个每年都可以让全民接受国防教育的日子。
或许,有些不重视国防教育的人,心里面会想:现在可是和平年代,为什么每一年都要闲的没事做要设立一个这样的日子,而且还要试鸣防空警报。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和平时期人们国防观念的淡化,需要加强国防教育!
同学们,不要在轻视国防教育了!我们应该学会必要的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多多向社会宣传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深入人心的国防观念演讲稿范文800字】
《年代的差别》
现代的孩子穿漂亮衣服,卫生的观念将他们隔绝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现代的孩子从成人世界学到各种道理,无法在自然世界中,获得各种启示。
我们感受不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童年。现代的孩子能在餐厅里吹着空调喝奶茶,却感受不到爸爸妈妈吃5分钱黄糖冰棒的快乐。现代的孩子能吃到肯德基,却感受不到爷爷奶奶挖黄泥烤红薯的乐趣。现代的孩子能吃到香甜可口的进口水果,却感受不到爷爷爬到树上摘柿子的快乐......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妈妈总是周末要带我去乡下,去爬山、去摘野果、去捡石头、去摘花、去河边钓鱼、捉小虾,这都是她们的童年快乐时光,她们的童年多么珍贵。虽然没有像现代孩子一样的玩具,没有穿现代孩子一样的时尚新衣服,没有玩现代孩子一样的高科技,没有接触现代孩子的新事物……但是,却有我们现代孩子体会不到的难忘时光。所以妈妈想让我,在还能找到童年回忆的乡下,洗去城市带来的娇气,重拾旧时光儿童的自强和自信。
爸爸妈妈那个年代,我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每次用心去感受,一个一个去发现,就会把爸爸妈妈那些童年好玩的趣事体验一遍,我想:
现在的我能吃到香喷喷的烤兔子,想去体验妈妈捡沙螺的快乐。
现在的我去登山,想去体验爸爸从山顶滚到山脚的顽皮。
现在的我看到金灿灿的稻穗,想体验妈妈捡稻穗的乐趣。
现在的我吃着脆爽的甘蔗,想体验奶奶挖地瓜的快乐。
现在的我吃着巧克力。想体验他们小时候捡糖纸,集邮票的快乐。
现在的我可以用手机联系家人。想体验爸爸妈妈接收信件的幸福感。
那个年代有许多好玩的事情等着现代的我们去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把珍贵的年代时光留住吧!
《心容天下》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天下”的观念格外的重,故而在民国时代,有人称,中国哲学不足于救中国,但足于拯救世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哲一体的现象使得这些观念具有普适性,并深入到国民的日常生活里面去了。
在中国伟大的诗歌、散文、词赋等文化艺术中,对于意境的要求超过了对于道德的要求,意境的高低取自于着眼点的高低,最伟大的艺术家大多具有心怀天下的胸怀,而不论自己目前的处境,于是有了许多生活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一边忍饥挨饿,一边挥豪沷墨。现代的人做不到,那样的洒脱很难学得来,更别提达到那样的意境高度了,这也是当代少有好文章的缘故之一。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在于在多大程度上从自我中解脱出来,有人把它演变成人生的意义,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一个人不能总是将自己限制在一已私利之中,一个人要从自己的内心里走出去,心中装着别人,这个别人的圈子越大,自己的心胸也就越宽广,进而容得下这个世界,这个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说的是极实在的,有能力才能兼济天下,当然有时候也是不得不兼济天下;穷了嘛!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天下的,只好独善其身,但却不妨碍心怀天下,心容天下,而心容天下就能够不自私,就能够心胸宽广。这样,胸怀天下是不受自己的贫富处境和时间与空间条件所限制的。不过,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人并不多,试想,天下能有几个人能像杜子美那样吟出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的。因此杜子美也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就功利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心胸是迂腐了些,也多少有些无病呻吟的感觉,在没有充裕的物质基础的情况下,谈这些东西是有些奢侈了,而这种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改善一个人的生活境遇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中国古代,读书是做官的一种途径,培养出来的书生都有这样的一种思想,都朝着这样的境界努力着,它有着最大的功利,但是若不做官的话,他的功利价值是非常小的。
心容天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有天人合一的概念,有物我两忘的说法,有圣人、神人水火不浸的提法,当然像庄子哪样的逍遥也许只能是一种理想,不论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家,还是作为宗教意义上的道教,真正能做到逍遥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但这一切却不妨碍人们继续把它当做一种人生的理想。
当我们越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就越是觉得自己的渺小,我们把大地当作自己的母亲,可是我们对于我们这个星球之外的事情却知之甚少,即便是大地,原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只是处在东北亚的一块大陆上,我们克服了各种极限,地球在我们的眼中变成了一个村庄,聪明的地球人甚至克服了大地母亲的引力,飞向太空了,可是这一切都只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更小了。
那天下的概念是不是要修改一下了,说心系宇宙吧,似乎是有些狂妄了些吧,对于几近于无知的宇宙,如何去“心系”,而宇宙不仅仅包括空间,还包括时间,它和地球上的时空观念或许是有所区别的,总之,心系宇宙是不能提的,是不可提的。
因为心中可以无限制的遐想,这样心中就可以容得下任何东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其实是在说心是无限大,舞台自然也是无限大的,心里当然是可以容得下天下的,也是可以容得下宇宙的,人心是无限大的。
心容天下一语,使人眼界大开,觉得眼前一亮,但是心容天下,容得下天下了,像庄子那样物我两忘了,那样的话还有自己吗,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无”,世界也变成了一个“无”这种推论近于玄妙,不过却接近于老子的宇宙观,“万物始于无”。当然这种观念对于个人而言,有时候却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自己还是自己,心容天下之后还要能够找到自己,这他妈的真成了神仙了,那就不要成仙了吧,还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吧,种田养猪放牛羊,娶个媳妇生小孩就是人生了。
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总是能进能退的,我们无法想像一个只想进的人能够成就大事,也无法想像一个只想退的人能独善其身,这都不是常态,常态是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这本是一件很逍遥的事,但总被人解读的很复杂。
有的人的心思很容易走极端,动不动就搞出一个终极追问来,自己也搞得很糊涂,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个问题,想清楚一个问题大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观念总是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论,动态是一种常态,即使是人的观念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真理是这种观念最好的注解。
任何人都可能心容天下,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心理活动,但并一定需要你付诸实际行动,每个人都可以想想就算了,但也不只是想想就算了,往大里说,心容天下可以作为个人行为的基础,往小里说,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可以和养生结合起来,益寿又延年。
心容天下与一个人的行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因为心容天下,故而不为琐事所累,可以更理智、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这里心容天下,不说心系天下,后者是为天下所累者,现在的很多文艺作品渲染的都是心系天下,为天下所累,总难免落入俗套,活得太累,似乎并不值得效仿。心容天下,不为琐事所累,不为天下所累,只要不落入浑浑噩噩之中,总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道家最喜欢讲心容天下,物我两忘,但易被人批评为不够积极,又有逃避现实之嫌,严格的说,道家并不能算是出世的哲学,它是最大的出世,亦是最大的入世,它看似消极,其实它是极为积极的,只不过他在方法上采用的是负的方法,看起来有点不作为罢了。
这样,心容天下因为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一下子好像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可以不受困扰地行别人不可行之事,可以更容易地达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境地,又会使一个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地步。
这里面会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做人的底限,我们称之为“道德规范”,老庄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儒家的人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阐述得很清楚,“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任何一个时代的伦理、德育教育都是从这个“底限”的角度去讲做人的。我们需要将道家的逍遥与儒家的这种规范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思想体系。
道家和儒家讲的都是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问题,为了理解方便,人们给他们分派别,事实上,他们之间可能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在中国,每个人的思想里的道家的因子,亦有儒家的因子,不过大多时候不被发掘出来加以发挥罢了。
心容天下与个人的利举益是不是冲突的呢,“天下为公”的提法是不是要克制个人有私欲,或者说当个人利益与天下的利举益相冲突的时候是不是要放弃个人利益,答案是否定的,它们并不是冲突的,在更多的时候是相容的,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取舍了,还要看自己如何看待和界定天下利益与个人利益。事实上,将心容天下与利益联系起来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心容天下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利益权衡是一种决策行为,二者是两回事,不必强要地混为一谈。这样思考问题是一种庸人自扰的行为。
其实,什么不是庸人自扰呢,我在这里无病呻吟般地写了这么长时间的心容天下,不也是庸人自扰吗,从功利的角度而言,这真一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但是总不会白想吧。莫非可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很多宗教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总是让人安静下来,它们想的可能也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无法去解决一些终极追问,或许也不需要去解决,哲学的目的在于解决人生求好的问题,解决如何好好活的问题,心容天下,就有可能好好活,所以要心容天下,这倒像是心容天下的功利价值所在呢。
天快要黑了,这两页文字如痴人说梦一般,写完了也不知所云,悲夫,不知所云……..
《高考试题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潮流,一些“天经地义”的传统观念,也似乎被冲刷、磨洗。“新潮”与“传统”,在人们的头脑中,正 在被重新度量。一方面讲劳动的价值观,一方面又倡导助人为乐 的奉献精神。随着经济领域两种体制的转舵、接轨,思想领域两种观念的过渡、融合、冲突,显得异常活跃。1993年六省市高考作文题恰恰反映了这样的时代特点。 试题的视野,面向“大社会”,而镜头又对准了校园生活。 在我们的校园里,补课收费,请人代课,作报告要付酬,早已司空见惯;助人为乐,舍己为公,好人好事仍然层出不穷,这也正是社会生活在校园中的折射。
试题涉及的高三(1)班班会,讨论的是班上的事,反映的是校园内,折射着时代潮。 这样富有时代气息,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保证了考生人人都有话说。但是,文题反映了社会的“热门话题”,又不是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热点”,这就会防止猜题,押题。 试题的另一个特点是,全面考查。 首先,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它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小王想什么,他与班主任谈什么,班主任说什么,以及班会上的各种议论是什么,讨论会后“你”又与小王谈什么··一尽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其次是逻辑思维的考查。介绍班会上的各种议论,自然要各论其理,各依其据,论点、论据、论证各有所执。这就要求考生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阐述清楚。 再次是要求考生运用多种表达手法。文题要求把事情记叙清楚,反映出班会的讨论情况,这就要求有较好的记叙能力;而在反映讨论情况时,又应该说清各种意见的论点和论据。当然,写法可以更活泼些,如运用发言、插话、补充、反驳等形式,但内在逻辑力量应该是足以服人的。
写作中,还可有一定的描写:小王的心理活动,讨论中双方的争执……抒情的手段,也可见于文末或文中。 最后是试题对于“文体”不作更严格的要求,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广播稿”不一定千篇一律,可以是小评论,可以是小故事……,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社会上的“广播稿”并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但是,一些明显违反文体规范的,如写成了 “书信”形式(有称谓语、祝颂语)、读后感、倡议书,或纯系 “小评论”的,自然不在“文体要求可适当放宽”之列。 试题的第三个特点是,限制适宜,开放有度。 作为考试的作文题,其重要功能在于准确地检测考生的写作水平。所以,必要的条件限制,会缩小评分的误差;限制愈严格,评分误差愈小,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弊端:限制愈严格,考生的活动天地愈窄,优秀作文很难出现。所以,既要讲究限制,也应保持适宜的开放度、自由度,既利于评分,又使考生有一定的思维游笔的空间。这道高考作文试题,堪称限制适宜,开放有度。
《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反对封建的传统道德观念,有利于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思想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使用的武器,必须是先进的、革命的,也就是说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要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事求是,具体应用。如果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武器,不顾及我们当今社会和民族传统的特点,而用早已过时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不但反封建道德观念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为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目前,广大群众对这些不良倾向的作品很是反感,认为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宣扬的道德观念,不但不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只能会败坏我们的社会道德风尚。当然,我们不能把情况估计得过于严重,但也不能不看到这些作品在社会上流传给社会风气带来的危害。
最后,文学作品反映道德内容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同一作品中,有时良芳并存,瑕瑜互见。对于这样的作品,在阅读欣赏时,不能主观武断,简单从事,而应对之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否则,就难免片面,达不到弃恶择善的目的。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作为一篇被肯定的作品,曾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对林彪、“四人帮”法西斯专政的揭露,对反动血统论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我”与赵志国的结合与分离,不能不说是轻率的,不严肃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
“我”的悲剧的酿成,最初是社会造成的,很值得同情,但后来则主要是自己制造的,不但不值得同情,而且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她的另一篇作品《春天的童话》,即使从道德倾向上进行评价,也是一篇失败之作。主人公羽姗,自称“太阳”,以“太阳神”自居,她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和“幸福”,制造口实,接连抛弃前二宝和舒鸣,又去追求一个妻儿俱全的老千部。而当她发现事实之后,却又成为一个疯狂的复仇主义者。这样的一个人物,尽管作者极力予以美化,把不道德的行为当作道德加宣扬,把极端利己主义者当作“思想解放的勇士”加以称颂,但也不能掩盖其不高尚的道德观。
但是,如果对作品进行科学而公允的研究,其中对何净的描写刻画,就其道德观来说,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借助一些细节的描写,活现了何净的丑恶灵魂和卑鄙行径,是令人可信的,作品中对他的道德批判也是完全应该的。因此,我们在具体对待一部(或一篇)作品时,总的倾向是失败的作品,也应注意进行分析,对于其合合理的部分,也不能一概抹煞。
《土地法》
我家门前有一块空地。按人们当时的观念,这地自然成了我家的“私有财产”。妈妈在那块空地上堆满了烧饭用的柴草。几年来,无人问津,妈妈更是心安理得—这地就是我家的〔, 可是,不久前的一天,村长来到我家,让我妈妈腾地,要在那块空地上建供销社。妈妈一听就火了,跟村长吵了半大妈妈的横劲在村里数一数二,村长软硬都不成,只好悻悻而归。 我很清楚,土地是国家的,这在土地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作为中学生,应该维护国家的利益,可怎样才能使妈妈退地呢了我不由得思索起来。我想妈妈尽管自私,但要把道理讲透了,还是能说服她的。
更何况妈妈也知道法的威力。于是,我找出政治课本中有关土地法的内容,还特意向学校借了 <土地法》的文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天晚上,我走进妈妈的屋子,妈妈还没睡。 “妈,那块地你就退了吧。”我直截了当地说。 “什么了这块地是咱家的,凭什么退?” “什么咱家的,土地是国家的,众土地法》中明文规定的,随便占用土地:r:违法的。” “什么土地法?’’妈妈吃惊地问,“土地还有法?” 右来,对这个法盲妈妈,我只好耐心点了。于是,我拿出《土地法》文件,把里面有关的条文耐心地讲给妈妈听,并且举出一些违反《土地法》而受惩罚的案例。
妈妈听完我的话,沉默了一会儿。 ‘“照你说的是该退,可那么多的柴草放哪儿?放谷场中离家太远,烧火做饭不方便哪。”妈妈虽然还犹豫不决,但口气已经软了下来。 有门!我心中暗自高兴。 “怎么不方便,可以跟村长交涉,在空地边上,留下点放柴草的地方,这也不码书;,”我趁热打铁,“再说建了供钠社,咱家也方便,省得跑‘、三里路买东西。”我偷眼看着妈妈的表情。 妈妈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叹了一口气,说:“好吧,我退!,’ 第二天,妈妈主动找村长退地,村长心里挺高兴也挺纳 闷……妈妈便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村长。 村长夸我长大了,我说还差得远呢,可心里美滋滋的。
《兽的野性和人的灵性》
在人类发展的一般认识观念中,虎、狮、豹等野兽总被看作是凶恶的象征而存在于人类的对立面。中国历史上的打虎英雄,打豹英雄总受到历代老百姓的崇拜。就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50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地区还掀起过一阵打虎驱豹的运动……。 难道人真的把野兽消灭殆尽就可以尽情享受到幸福了吗?
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和人们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终于使人类自身从这一认识误区中走了出来。我们中学生也能够把握住时代和科学的脉搏,善于从整体思考认识问题,《由发现华南虎踪迹而想到的》这篇议论文就是从这一角度来生发道理的。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就事(新闻消息)联想,发表看法。看似随便而谈,实则在认真地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应该说,作为一个中学生,能够较鲜明地提出并比较充分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其本身就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篇议论文以事实为基点,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不但观点正确.鲜明,而且很有逻辑层次,道理说得十分透彻。
《狮虎兽》一文是集说明、叙述、议论于一体的记叙文,这一题材自身就有较强的可读性,加之作者带有感性色彩的说明描叙,因此很能吸引读者。 当然,野兽相对也有应保护和须消灭之分,狼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打狼记》不但反映出了人对狼这一群兽的强烈憎恶倾向,更写出了人的勇敢和智慧。野兽毕竟更多的是兽性,而人则是有灵性的。正因为人有灵性,人不但能够消除野兽的危害,也能利用野兽为人类造福,这几篇文章不但写出人和兽对立的一面,更写出了人和兽共存的一面。它说明我们的中学生有很高的认识水准和整体思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