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桑塘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20:23:42
《桑塘篇》
一到珠江三角洲,别问这儿有多么丰饶富庶,光看娟美秀丽的景色,就够迷人的了。 从粤赣、粤湘边界开始,五岭山脉象翻腾鼎沸的浪涛,以急陡的坡度直泻南海。到了珠江三角洲,剩下星星点点的山峰和岗陵,浮沉在云水低迷的沧海里。东、西、北三江劈山而来,又从这里夺海而去,万载千年,淤成一片黑土如膏的荒滩。当年这里是烟草迷离、、虫蛇盘踞的世界。后来有了人迹,也只成为边疆屯军的哨所,或者流放地罢了。烈日狂风没有磨灭这些英雄和帝王将相的叛逆们的壮志,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变成了勤劳勇敢的人民,披荆斩棘,束水围田,世代相传,在这里创下家业;但是,直到解放以前,这里仍是灰蒙蒙黑压压的一片。只是人世间的乌烟瘴气代替了自然界的荒烟瘴病而已。 解放后,浩荡的珠江水洗涤了三角洲上的污秽,使得我们有机会认识人民群众在以往惨淡经营中支付出的巨大劳动,有机会来发掘他们的伟大创造,刨去旧制度的腐土,让它放出智慧的光辉。
我每次到珠江三角洲,总要对周围的景物一次再次地注目凝神,或侧耳谛听,似乎想从这里看透什么底蕴,听出什么秘奥。说实在话,这儿的景物之所以迷人,归根到底是这儿的田野风光迷人,耕作技巧迷人,劳动人民的智慧迷人。哪怕象我这样在农业技术上的外行,也禁不住要对每一寸土地发出深深的赞叹。 我不想多说沙田区的景色。沙田区是三角洲的主体。这儿稻海连着碧海,无边无际,天光映着云光,分外清朗。一沙田的景色就同沙田人民的性格一样,豪放、开阔。有人说,在沙田区,苍弯是仓盖,大地是仓底,本身是个大粮仓。虽然说得夸张一些,但是人民要把它作为一个殷实的粮仓来经营,倒是千真万确的。不然,就不可理解电动排灌的高压电线网为什么要那么急骤地象蛛丝一般延伸到每个角落去了。 我也不想多说丘陵区的景色。
丘陵区岗陵起伏,色调绚丽,农作物的多种多样,就象地形娜样变化无穷。如果你从低处往高处看,在那敲_1 .:}L,一层水稻一层芋,一层黄豆一层薯;要是在僻园中,你将看到,红的荔枝,绿的蕉,或者碎玉 ’般的叶子里藏着翠色的杨桃。三角洲的丘陵区给予人们的是尸种丰厚的感受, 要是珠江三角洲仅仅有这两种类型,那就会象缺少什么似的,不够完美了。可喜的是,这儿还有第三种类型,叫做桑塘区。三角洲有了桑塘区,就象绿叶上有了牡丹花,烘托得更加鲜明耀眼,结合得更加完美,真象珠子串成的了。 桑塘区不同于沙田区,也与丘陵区相异,触 目尽是一方方的鱼塘。这里钓塘基很宽,基上行行阵阵种着指头粗细的条桑。碧澄澄的塘水,映着绿油油的桑枝。微风吹来,水里一段涟漪,基上也是一段涟漪。在风和日丽,大地氮氯、的日子里,这里别有一番莺飞鱼跃的情景。一切都显得那样舒畅。劳动出锦绣。正是用这样一的心情,我总把桑塘区同潮汕地区的稻田,同海有地区的热带植物园,同湛江地区的防风林带,,同高要和韶关地区的森林排列在一起,当作劳动人民的创造来欣赏。
一再对它注目凝神,一 i再向它侧耳谛听,一再为它陶醉倾倒。参是什么原因使桑塘区的景色别具一格,矛显得分外流利恬畅的呢?我曾经为此思索了很久。 我想,天下万物,形式同内容虽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统一的,但是,对于美好的事物说来,它的形式同内容总该是一致的。有外表必有内涵,桑塘区景色的流利恬畅,应当有它内在的原因。 果然,‘当我开始了解到桑塘区生产安排上的一套合理的、妥善的甚至可以说是异常完美的做法时,劳动人民的无比智慧使我完全折服了。 所谓桑塘区,是这一片经济作物区的通称。其实并不全是桑基和鱼塘。基围上种了蔗的,是蔗基鱼塘;种了蕉的,是蕉基鱼塘;种了各种杂果的就成了果基鱼塘。基围一般呈龟背形,从基面到水面的斜坡都种上了作物。既近水,又通风,阳光又充足,对于天时地利的潜力可说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巧妙之处远不止此。原来,这里的农民已经把养蚕或者养猪同养鱼的生产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和谐的统一的生产过程了。在这里,.蚕屎和猪屎是鱼的最好饲料,鱼屎又成了最好的塘肥,塘泥又是桑枝蕉树的最好肥料。
既不用积,又不用挑,每年冬季干塘捉鱼的时候,农民就把黑油油的塘泥序到塘基上去,复盖着基围。来年春暖花开,香蕉长出嫩叶,条桑发出新枝。于是,蚕壮、茧厚、鱼肥,或者果硕、猪壮、鱼肥,第二个生产上的循环又从新的基础上开始。 这真是神奇的创造!我认为桑塘区景色之所以别具一格,分外吸引人,正是由于它反映了这里生产的特点,表现了事物内在的联系。 俞伯牙掌握了七弦琴的规律,创造了自己的演奏方法,弹出《高山流水);米带父子掌握了山水画的规律,创造了自己的米点画法,画出米家云山。这些艺术上的成就都被人们赞赏不已。劳动人民的这些伟大创造又何尝不是生产上的《阳春白雪》或者《长江万里图》呢?
对这些可以谱曲,可以入画,可以成诗的题材怎么可以不抒发为文字呢? .人类文明的长河本来是在斗争中由生产领域和精神领域里的一切创造组成的。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养殖,又把种植和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掘天时地利的潜力,极尽人工构设之能事。这些都是人类不断发现、运用客观规律的结果。生产斗争中如此,社会斗争中也如此。人类就这样通过斗争解除栓桔,摆脱野蛮,厂臻于文明进步的。 其实,又何止在桑塘区?从山区、经济作物区、粮产区的耕作制度中,乃至从一小块土地上一年四季种出十几种作物的园艺技术中,都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之花。 让这些从旧制度的腐土中脱颖而出的花朵在新社会的阳光雨露中葱笼繁茂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