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回村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1:56:22
《“宾利”回村》
我们带着小狗宾利回陕西老家。一路上,宾利东张西望,一会儿扒着车窗向外眺望,一会儿在座位上窜来窜去,从前排窜到后排又从后排窜到前排,激动不已。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期盼已久的老家。
宾利一下车,马上有一条大土狗过来“迎接”。大土狗在宾利身上这里闻闻那里嗅嗅,最后确定了宾利是个外来户。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发现大土狗又带了一只帮手过来欺负宾利,在我们家门口嚣张跋扈的抢地盘,宾利也毫不示弱的展示自己的雄威——滴尿。大黄狗也毫不犹豫的在宾利滴过的地方盖上了个''章''。最后还是经过我们人工干预,才制止了这场闹剧。不然我们家门口都要被“洪水”淹了。
宾利很快便交到了“好朋友”。赶集的那一天,我们忽然发现宾利不见了,十分焦急,开始满村子的找寻,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正当我们失落至极之时,宾利拉着它的好朋友出现在了家门口。那条狗看起来很脏,但它是有主人的,只不过它是散养的。一会儿,它带着宾利走到了房子后面的游乐场。突然,又凭空出现了好几条狗,它们带着宾利在草地上撒泼打滚,衣服全都弄脏了。这下,宾利就真正成为它们中的一员了。
忽然我又想到一条视频上面说,狗在外面跟别的狗玩的时候,不能叫它大名,可我偏不信邪,便叫了一下“宾利”,令人惊奇的是,它只是偷偷地瞄了一眼我,然后就不理我了。我恼羞成怒,便决定不再管它,回到家中看电视,可是过了几分钟,宾利又回到了家里。在我面前摇头摆尾的。然而没过几分钟,它又跑出去和它的那些“狐朋狗友们鬼混”了。这狗真的是双面狗。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一打开大门,第一个冲出去的总是宾利。它在大路上放荡不羁的狂飙,如果你在它狂飙的时候叫它,它会来一个漂亮急刹带转弯,那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丝滑。
回家的第五天,我们去县城买年货,把它关在了家里。等我们回家的时候,它却不知道藏到哪里去了?看着地上的一滩黄色不明液体,我十分生气,它竟然在菜上拉尿了。当我们在满屋子寻找它的时候,它竟然自己从沙发底下钻了出来。那样子十分的委屈,似乎在说,叫你们出去玩,不带我,门也不打开,我没地方上厕所,不就只能拉在那里了吗。我们一时语塞,竟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回老家的这些天,真是让它玩得够够的了,在草坪上打滚,弄脏了三件衣服。回东莞时,它望着车窗外的景物依依不舍,好像在说,这玩了有十天吗?我还没玩够呢?
《隔离十四天》
美娟是在大年三十的傍晚回村的。
那会儿离天黑还早,太阳才刚落山,按理说还没到接先人的时候,可村庄的南沟里已经传来了密集的爆竹声,噼里啪啦,啪啦噼里,不绝于耳。爆竹声一响,美娟的心就急了,她顾不上脚下打滑,拉起行李箱,扭动着滚圆的屁股,迈开修长的双腿,朝家的方向快步走去……
十多年没回家了,村庄的变化很大。以前那些熟悉的老房子不见了,红砖青瓦盖起的新房子坐落有致,一时真分不清到底哪家是哪家,可自己家的位置,她在心上记着呢,永远都不会忘记。
经过宗庙,一群孩子在玩炮仗,看到美娟来了,一个个瞪大了双眼,诧异地盯着她看。孩子们的眼睛是清澈的,憨憨的脸蛋上飘着两朵红霞,有山里娃明显的特征。这些娃儿们美娟一个都不认识,应该都是在她走后出生的。有几个娃儿脸上有熟人的影子,她不敢冒认,等她走过后,几个娃儿在身后议论:这是谁家的亲戚啊?她没回头,也没回答,心里暗自发笑,是啊,我到底是谁家的亲戚?我应该算是主人吧。
美娟是十七岁离开村庄的,准确说是离家出走。
那是秋天的一个夜晚,她记得很清楚。那夜里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后半夜,她等凶巴巴的父亲和哭啼啼的母亲都熟睡后,就悄摸着出了家门。她走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只带了墙缝里塞着的三百块钱,那是在父亲搜身前,唯一藏起来的私财。那晚的雨很大,天很黑,她只能凭感觉,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泞的大路上摸索。手电筒她有,可她不敢打开,害怕被人看到,其实那会儿外面根本没有人。直到走出村庄,走上山梁,走上公路,她才打开手电筒,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在风雨中前行。她不敢在路边上等车,沿着公路一直走,快天亮的时候,一辆通往县城的面包车拉上了她。从那以后,她就再没回过家,而她凶巴巴的父亲也在电话上放出狠话:我没你这个女儿,你也不要认我这个父亲,你要回来,除非我死了。
去年,她父亲果真死了。
母亲在电话上说:你爸去世了,你爸临死的时候一直叫着你的名字,他的病都是给你气的,你就回来送他最后一程吧!
接完电话后她很难过,她想回来,可没办法回。那时候她刚生下第二个孩子,人还在月子里,再说了,她感觉真没脸再回那个村庄。前几天,不知怎的,她连着几天晚上梦见父亲,梦见父亲将她绑在院子里那棵酸梨树上,拿着绳子抽打。酸梨树的花开得很繁,她抬起头就能看见。父亲每抽打一下,头顶就会有一层花瓣落下来,白花花,轻飘飘,像雪花,落得她满身都是。父亲边抽打边骂:你个不要脸的货,让你上学你不上,让你工作你不去,你才多大,就去找野男人,你个贱货……她每次从梦中挣扎着惊醒,都会全身酸痛,大汗淋漓,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了,眼睛一直能睁到天亮。
年底的几天,她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她要回去,回去祭拜一下父亲,看看母亲,也许这样,她的心灵会得到宽恕。
她刚走到家门口,门开了。母亲从门里走出来,手中端着一个黑漆漆的木盘,木盘上摆放着一沓用黄纸包好的冥纸,一些香蜡纸火。母亲迎面看到美娟,脸上的表情僵住了,停顿了几秒钟,随即喊了一声:美娟。手一哆嗦,手中的木盘就落地了。木盘斜躺在母亲脚下,香蜡纸火洒落一地,母亲顾不了许多,一把抱住美娟,就哇哇大哭起来。
母亲原本是要去接先人的,那会儿南沟里的鞭炮声已经稀了,可母亲没去,她抱着美娟哭了一会,娘俩从地上捡起那些代表祖先灵位的冥纸,就回家了。
母亲将冥纸坐到供桌上,摆放好祭品,点起香蜡,又在桌下的火盆里点燃了一些纸火,对美娟说:来,给你爸磕个头。
父亲的遗像端端正正挂在中堂上,面容还是美娟走时的那个面容,方脸横肉,浓眉大眼。父亲的眼睛虎虎地盯着美娟看,美娟的心痛了一下,她跪下身子,点燃了一些纸火,边磕头边流泪:爸,我回来了。
母亲那晚几乎一宿未睡,不停地在美娟耳边絮叨,十多年的事情,提起来一箩筐,越说越多,越说越长。美娟偶尔也说几句,说说家庭,说说孩子。
美娟那年离家出走后,没有去找她爸口中的那个野男人,因为那个野男人是有家室的,她没法去找,也不想去找。她出门后一路南下,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打过好多工,受过好多罪,直到前几年才找了个南方的男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些过往的日子太苦太痛,她不愿对母亲提起,也不想让母亲心酸。
母亲说:你娃命不好,不听话,当年要是听了你爸的话,现在也是一名公职人员。你看看你爸单位的那些子弟,人家现在都是子替父班,要房子有房子,要工资有工资……
现在说那有啥用,都过去了。美娟打断了母亲的话:再说了,我现在还不是生活得很自在,也有房子住,也不缺吃短喝。
唉,你受的罪你明白,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妹妹每次给你寄钱,你知道钱是哪来的?还不是我偷着你爸给的。你爸没问过我,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有一次他喝醉了,哭着喊着叫你的名字,要我给你寄钱。你爸哭着对我说:我的美娟命不好,我的美娟苦啊。你娃还是狠心,你爸跟你说狠话,他就那个驴脾气,横了一辈子,你是当小的,也不低个头,你们爷俩可真是一对前世的冤家啊……母亲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
初一早上起来,美娟想到村里走走,母亲不让,母亲说:就这个破村子,有啥好看的,还有村里那些人,见了就是是非。母亲的话里有话,美娟明白,母亲是害怕别人说闲话。其实她觉得已经无所谓了,从她离家出走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在乎别人说啥。别人说啥有什么用,路是自己走的,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美娟收拾了几样礼品,想到村里几个儿时的玩伴家里坐坐,她刚要抬脚,母亲的电话响了。母亲咕咕叨叨接了一会电话,然后对美娟说:现在还真不能出去了。
美娟问:为啥?
你难道不知道外面的传染病,刚才是你支书爷打来的电话,说武汉封城了,这一两天村里也要封村,谁也不准出门,让在家好好待着。我刚才给你支书爷说你回来了,他说让你千万别出门,你是南方回来的,更危险,最好不要让村里人知道,如果让村里人知道了,可能会打电话举报,将你送到医院检查,弄不好还要关起来。
美娟笑着说:哪有那么严重,我又不是从武汉回来的,再说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嘛,他们还能硬抓我去?
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这是公家的事,说抓你就敢抓你。你是不知道害怕,我小的时候全国搞运动,你舅爷爷每次都被人家抓去挨批斗,头上戴着高帽子,脖子上挂着大牌子,动不动就要挨打。就因为我们家解放后有两亩水浇地,被评了个富农的成分。其实那两亩水浇地,是你舅太爷给人家地主家扛长工,一辈子的工钱买来的。可人家不管你是怎么来的,一顶帽子扣在头上,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你舅爷爷在批斗中抬了一下头,人家说你舅爷爷有反动情绪,一顿唾骂不说,还让下村口那个老牲口,呸,人死了我不应该骂这话,可那人真是太心狠了。将你舅爷爷捆了一绳,背起来抖了几下,你舅爷爷像杀猪般吼叫了几声,回家后就下不来炕了,在炕上瘫了三年,去世了。我现在想起那事就心寒,就害怕。
母亲又说:我小时候要不是成分不好,能从川道里嫁到这鬼不下蛋的地方来,能做牛做马受一辈子罪?
这些事情美娟知道。爷爷当年是个邮递员,骑着白马到处送信,奶奶去世早,留下父亲一个苦孩子,在二爷爷家长大。后来父亲娶了母亲没几年,爷爷退休了,父亲顶了爷爷的班,就留母亲一个人在家,边带孩子边种地。那些日子确实苦,是她亲身经历过的。
母亲又说:你现在乖乖在家呆着,想吃啥妈给你做啥,想睡觉你就睡觉,想看电视你就看电视,哪都别去,等疫情过去了,再回去。
母亲的手机上有个村里的微信群,呆在家里,村里的情况都一清二楚。还有支书爷,一天给母亲打两个电话,问美娟有没有发烧,有没有咳嗽,问得美娟讨厌极了,但还得应付着。
支书爷在村里当了一辈子干部。美娟小的时候他就是村委会的文书,后来到美娟上初中了,他当上了村主任,这些年美娟不在,他什么时候当上村支书的,母亲没说,她也没问。
封村是正月初二的事。
初二一大早,美娟还在被子里熟睡,就被村里的大喇叭吵醒了。
社员们请注意了,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已经传染到全国好多城市,我们市里也发现了两例,情况相当危急,镇政府昨晚连夜下发通知,要求各村封村闭户,村口要有专人看守,轮流值班,本村社员不得外出,外面的车辆和人员一律不准入内。在此期间,村里也不准走亲访友,不准拜年,不准聚会,凡不听劝告者,交由派出所、镇政府处理。村里所有外地务工返乡人员,要如实汇报,不准隐瞒,村委会从今天起要挨家挨户排查,如有可疑对象,在家隔离观察,有发烧咳嗽者,由村委会联系救护车,送往医院检查……
支书爷后面又说了一大堆强调的话,直到美娟洗漱完毕,他的话才讲结束。
母亲拿出手机让美娟看,美娟看到村里的微信群里已经发出了照片,村庄三个出村的路口都搭起了“救灾”字样的帐篷,摆放了桌椅,用木头设了路障,路障后面分别横着停放了一辆拖拉机和三轮车,谨防外面的车辆冲卡。值班的几个人戴着口罩和“执勤”字样的红袖章,看不清脸面,母亲一一给美娟做了介绍。
中午的时候,支书爷来了。
支书爷披一件军大衣,戴一顶前进帽,身形魁梧,腰杆直挺,嘴上戴着一次性口罩。看身形和走势,没怎么变样,可当走近了,美娟才看清他上半部分没被口罩遮住的脸颊,额上的皱纹深如沟壑,鬓角的头发也有些花白,还是老了。
支书爷手中拿着一把口罩,人还没进堂屋门,就先将口罩递了过来:戴上,戴上说话。
母亲接过口罩,瞪了支书爷一眼:就你的命金贵。
支书爷说:这是政策,让你戴上就戴上嘛。
母亲又瞪了支书爷一眼,给美娟递过去一个口罩,自己也戴了一个。
看口罩都戴好了,支书爷才走进屋。
美娟啥时候回来的?支书爷一屁股坐到椅子上,边问边从兜里掏出香烟,当他将烟卷拿到嘴边时,才想起自己戴着口罩,就又将烟装了回去。
我三十回来的。美娟说。
我不给你电话上都说了嘛,你老糊涂了,还是今天是公事,来搞调查了?母亲不耐烦地说。
呵呵,美娟回来了,我这不是来看看嘛,顺便给你娘俩送口罩。
母亲从桌上拿起茶杯,想给支书爷泡茶,可一看他嘴上的口罩,又将茶杯放了下来,噗嗤笑了起来:你这样子没法喝茶,还是算了吧。
支书爷说:不喝了,等疫情过去了再喝。
美娟从旅行箱里掏出一盒茶叶,一条烟,放到桌子上,说:支书爷,这是我专门给您买的,您待会走时带上。
哎呀,你看你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还给我带什么东西,给你妈带点啥就好了。
美娟说:这是我的心意,我要感谢您这么多年一直照顾我妈。
美娟说出这句话,母亲似乎有点尴尬,支书爷也有点不好意思,嘴里答应着:应该的,应该的。
美娟这才反应过来,她这话说的有毛病。
支书爷和她们家关系好,一辈子了。美娟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在单位上班,家里的农活都是母亲一个人操持,遇到春种夏收的忙碌季节,支书爷总会赶着他家那头身强力壮的白骡子来给美娟家帮忙,她母亲对支书爷也是感恩戴德,两家的关系就像一家人,非常融洽。
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打破了这种融洽。
有一年,父亲从单位回村参加一个婚礼,在婚礼上喝多了,和支书爷大吵了一架。回家后又和母亲大打出手,闹腾了一宿。父亲那晚粗暴极了,就像当年将她绑在老梨树上抽打时一样可怕,双目圆睁,暴跳如雷。父亲将桌子上的水壶、花瓶,还有些瓶瓶罐罐全摔了个稀巴烂。母亲那晚也发飙了,拿什么就砸什么,两个人砸了半晚上,厮打了半晚上。母亲的头发被撕掉了好多,父亲的脸上也留下了几道抓痕。父亲指着母亲的脸叫骂:你个婊子,骚货,你就那么耐不住吗?你到村里听听你的名声去。母亲嘴里也没闲着:你个嫖客,你在外面的那些破事谁不知道,你到村里听去。
那时候美娟十二岁,上五年级,妹妹十岁,上三年级。父母在地上闹腾,她和妹妹吓得蜷缩在被窝里不敢出气。父亲的暴脾气她是从小经常领教的,只要她犯点错误,不是巴掌就是棍棒,而母亲则是一直护着她们的。
后来父亲一年内很少回家,母亲也从不去父亲的单位,反倒是支书爷,偶尔会过来坐坐,农忙时还是会赶着那头白骡子给她们家帮忙。
美娟小时候发育早,上五年级的时候两个胸脯就开始疯长,到上初中的时候,都已经有点不好控制了。同学们为此经常取笑她,她自己也觉得很尴尬,可没办法。
有一年暑假,她和村里的几个女孩子跳皮筋。跳着跳着,村里的几个二流子过来了,指着美娟的胸脯就笑,说美娟是个大奶牛,气得她当场就哭了。支书爷听到哭声过来臭骂了那几个二流子一顿,后来那几个二流子一见美娟,就说美娟是支书爷的种。为这事美娟专门回家问了母亲,母亲大骂了美娟一顿:他们嘴里放屁你也信,他们让你吃屎你吃不吃?
美娟被母亲骂了个狗血喷头,但她隐约觉得,母亲和支书爷关系不寻常。
支书爷拿上美娟给他带来的香烟和茶叶走后,母亲爬上土炕纳鞋垫。母亲的女工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缝衣服,做绣花鞋,织毛衣,给小孩做虎头帽,做绣花枕头,无一不会,无一不精。母亲的针线在鞋垫上穿梭,美娟挨着母亲问:妈,我今天问你个话,你可别生气,也不准骂我。
你问吧,啥话?
你和我支书爷,到底有没有关系?
母亲被美娟的话问懵了,看了美娟一眼,缓缓放下手中的针线。过了良久,母亲才说:你支书爷从我进这个家后就一直给我帮忙,大小的事情都护着我,这么多年了,人都是有感情的。
母亲的话完了,手中的针线又开始在鞋垫上穿梭起来。母亲没有正面回答美娟的问题,但美娟已经明白了,人都是有感情的,母亲也一样。至于她是不是支书爷的种,她感觉现在问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
那些天电视新闻里,手机里,全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越看越害怕,越看越心烦。她给家里去了电话,老公说他和孩子一切都好,在家宅着不敢出门。老公让她不要心急,趁这段时间好好在家陪陪母亲,可她能不心急吗?车贷、放贷、信用卡、支付宝,哪一样都要钱来救急,她根本安不下心。
母亲那些天好像看出了她的心事,从衣柜里拿出一张银行卡给她。母亲说:别看你穿得洋洋气气,从你一回家我就看出来了,你娃这些年混得不咋样。这卡里面有些钱,是我这么多年积攒的,你妹妹现在两口子有工作,我不操心,我就操心你,你拿去用吧,不够了我还有一笔钱,在你支书爷跟前,走时给你带上。
母亲的这一举动,着实感动了美娟,她爬在母亲怀里就是一顿大哭。母亲将她抱在怀里,抚着她的头发说:你要是当年听话,现在还不和你妹妹一样,坐在办公室挣钱,哪能受那么多的罪?嫁那么远的地方,十几年都不回来,妈心疼啊!说着母亲也哭了起来。
母亲那些天变着花样给她做饭,全是她小时候爱吃的。她也想给母亲表现表现,可她炒了几个菜明显不合母亲的口味,后来她干脆不做了,像小时候一样,只等母亲做好了吃。母亲的饭菜很可口,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家常饭,可只要一端上桌面,就有那种儿时的味道,总会让她想起好多事情,想起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温馨场面。
每次吃饭前她会说一句:妈妈的味道。
母亲也会说一句:妈妈的味道再好,也留不住你。
母亲说完这话,总要感慨一番,而她也无话可说,只能默默吃饭。
初七中午,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外面的世界就白了。雪花纷纷扬扬地飘着,美轮美奂。美娟已经好多年没看到下雪的场景了,村子里不让去,她就在家门口看。那天她在家门口蹲了好长时间,到晚上的时候,感觉有点不舒服。母亲将手贴在美娟的额头试了试,又在自己的额头上试了试,说:发烧了。母亲边找药边抱怨:让你穿暖和你不听,非要看什么下雪,下雪有啥好看的,这下好,冻感冒了。
母亲在柜子里翻腾了半天,没找到感冒药,就给支书爷打电话。母亲打电话原本是想让支书爷拿些药,或者找村里的大夫给美娟看看的,可没想到支书爷来时竟然带了两个乡镇府的干事,要把美娟送到城里的医院去,说美娟是从南方回来的,可能是潜伏性病毒携带者。
母亲当时就怒了,她对着支书爷就吼:我还指望你给美娟买点药或者找大夫看看呢,你倒好,带这些人过来干嘛,要抢人吗?今天有我在,你别想把美娟从这个门里带出去。
母亲和支书爷僵持了好久,后来镇政府的干事提议,让村里的大夫先治,明天让市里派人来抽血,抽完血带回去化验,如果有问题就往市里送,如果没问题就当感冒治,不过人一定要在家隔离,不能出门半步。
支书爷走的时候对美娟说:让你妈和你分开睡,小心传染。
母亲怼了支书爷一句,要传染早传染上了,不用你操心。
晚上母亲还是和美娟一起睡的,美娟笑着对母亲说:你就不怕我给你传染?
母亲气呼呼地说:传什么染,你别听那老东西放屁,你这就是感冒,就是着凉了。
美娟说:我心里也发毛,真不知道情况,你看现在电视、网上说的那么可怕,万一我要是病毒携带者,那不是连你也害了。
害啥害,你是我的娃,要死咱娘俩一块死。呸呸呸。母亲又呸了几声,你看我这乌鸦嘴,什么死啊活啊的,没事,等大夫来了,打一天针,吃点药,保证就没事了。
下午村里的大夫来给美娟打了针,开了药,等第二天市里的防疫员到家时,美娟的烧已经退了。市里的防疫员给美娟测了体温,抽了血样,体温正常,血样拿回去化验。为了以防万一,又给美娟留了些药,让美娟吃上。
市里的医生刚走,村里的微信群就说开了。有人在群里公开问支书爷,美娟是啥时候回来的?美娟是不是武汉回来的?美娟是不是有疫情了?美娟还想在群里边给大家解释几句,母亲一把夺过手机,有什么好解释的。说完就把手机关机了。
美娟的感冒其实第二天就好了,为了防止万一,她还是坚持吃完了所有的药。支书爷也是一天来一次,例行检查。
五天后,市里的化验结果出来了,一切正常,美娟的心终于放下了。
支书爷乐呵呵地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支书爷话音刚落,母亲就来了一句:你不是说有事吗?赶紧走,小心给你传染上,你可是一村人的大支书,你要有点三长两短,我可担待不起。
美娟连忙说:妈,看你说的啥话,支书爷不也是为我们着想嘛。
母亲说:我现在算是把人看清楚了,连我都不相信。
支书爷一点都没生气,说:快别胡说了,赶紧做点浆水面,我已经好久没吃浆水面了,想了。
母亲嘴里又捣鼓了一会,但没过多时,两碗香喷喷的浆水面就端上桌了,还配了几样可口的下饭菜,从柜子里拎出来了一瓶好酒,摆上桌面。
支书爷要美娟过来一起吃,母亲对美娟说:戴好你的口罩,等他吃完了你再吃。
母亲回过头又对支书爷说:你的命金贵,你先吃,吃了走人。
支书爷笑着没再说话,自顾自地打开酒瓶,边吃饭边喝酒,嘴里自言自语地说:哎呀,真香,好久都没这么过瘾了。
支书爷吃完要走时,美娟问:支书爷,我这还要隔离几天啊?
十四天。
我回来都十二天了,是不是再过两天就到期了?
支书爷板着指头算了算,说:应该是……但你先别着急,就在家呆着吧,哪也别去,等疫情过了,我好好招呼你,亲自送你去车站。
支书爷戴上口罩,披上大衣,摇摇摆摆向外走去。支书爷已经走到院子了,母亲一把抓起饭桌上的手机,边追边喊:老东西,你的手机,你的手机……
美娟将目光投向窗外,她看到母亲的背影随着支书爷的背影出了院门,紧接着,院子外响起了一阵暧昧的笑骂声……美娟忍不住也笑了。
2020年2月24日于天水
作者简介
凌峰,甘肃天水人,80后,《拾穗》主编。2017年开始创作,现创作有“白云寨”系列中短篇小说三十余万字。人生信条:一个人的朝圣,心无杂念,一路向前。
《小李回村》
一条消息在一天之内传遍了整个李家村,李家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小李后天就要回来了。小李给他爹李二爷的信中还提到了自己带了十头牛回来。十头牛,是村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拿得出的一笔巨大财富,至少在村里人的眼中是这样的。
第二天,村里的人就张罗着要去接小李,选了十几个精壮的汉子,由村里人称为“万事通”的李四带队。李四这个人,原本在城里做生意,折腾了几年,亏了本,于是又回村老老实实种地去了,不过在村里人看来,他也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了,村里哪家添了个洗衣机,哪家添了个电冰箱,都请他去教教怎么用,李四毕竟在城里呆过几年,对付这些家用电器还是绰绰有余的,一来二去就得了个“万事通”的外号。
第三天,十几来号人坐上乡里一天一班去城里的班车去了城里。到了城里,这十几号人犯难了,去哪儿接小李呢?小李在信中没有提啊。“万事通”一拍胸脯说:“我知道,他要带十头牛,肯定是空运,我们去机场接他。”于是十几号人坐上了去机场的快巴,一路上不断感叹,城里就是好啊,楼比村里的高,路也比村里的宽。不一会儿,机场到了,小城不大,机场也不大,每天来去的飞机不多,当天到的最后一趟是下午两点的,十几号人就在机场等,最开始来一两趟飞机的时候,还感叹这飞机真气派,可到最后一趟的时候,大家已经连头都不抬一下了。整整等了六个钟头,也没有看见小李的影子,更别提那十头牛了。“万事通”看着最后一趟飞机的人走光,脸抽了两下,一跺脚说:“他肯定是坐火车来的,火车也可以运牛。”于是又带着一群人去了火车站,又等了三个多钟头,眼见回乡的最后一趟班车就要走了,众人无奈,只好回村。回到村里,发现全村的人都在村口等着他们回来吃饭,站在村长旁边,那个背着双肩包个高个子年轻人,不就是小李吗?
“万事通”问小李:“你咋自己回来了,那十头牛呢?”小李拍了拍背后的包说:“都在这儿呢。”“万事通”:“这么小的包咋能装下十头牛呢?”小李说:“我带回来的都是装在试管里的胚胎,把它们放到咱们村母牛的肚子里,就能生出十头小牛来了。”“万事通”摸了摸头说:“这还真没有听说过。”村里人都笑了,还有几个在城里累了一天的人说李四是“狗屁不通。”“万事通”听见了,更加不好意思了。
小李一时间成为了村里人们谈论的热点,小李家的事被村里人翻来覆去提了不知多少遍。提到小李,就先得提李二爷,李二爷当年可是村里的第一能人,种地、养鱼样样都行,村里人现在还用着的那连着的三口井(第一口喝水,第二口洗菜,第三口洗衣)也是李二爷挖的。按说小李也本应子承父业当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不知李二爷就是一门心思地想送小李去读书,送小李读书花了家里不少钱,至今家里还没有盖新房子,李大爷也经常说他:“你再牛又怎么样,房子都还没盖起。”这句话等小李成了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李大爷才渐渐提得少了。
话说小李靠着这十头牛发家致富,没几年,李二爷家也盖了新房子,那房子的气派,不是别的人家比得上的。李大爷把这些看在眼里,心中也痒痒,找到了小李说:“侄子啊,当年你读书的时候,大伯也帮过你家的忙,你是不是也帮大伯弄几头牛来养养。”村里人一听,都去找小李帮忙,小李也全部答应了下来。
这几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养了牛,每家都赚了不少钱,村里人衣服越穿越好了,走起路来腰板也直了,可就是村子里的空气质量不行了。家家户户都养牛,而且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那产生的牛粪也不是一点,这牛粪,搁在以前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肥料,可现在大家都养牛去了,还有谁种地呢。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大家都希望水上李能出个主意。小李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小李去城里跑了一趟,过了几天,村里人惊讶地看到从城里运来了几个大罐子,原来水上李打算在村里建一个沼气池。几个月之后,沼气池建起来了。沼气池不仅解决了污染的问题,还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便宜的沼气。村里的人都夸小李有本事。
小李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听说已经有好几户人家向他家提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