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纪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4:41:13
《天池纪行600字》
那汪蓝透心灵的湖水,是无数人心中的梦,心中的圣地。多少人不畏路远艰辛,风尘仆仆地赶来,只为在这湖水面前,投下最真诚的一瞥。
这,就是长白山,天池的魅力!
暑假,游长白山,有幸能见到这一年中只三分之一日子方能见到的湖水。
天池,是位于山顶的火山湖。驱车上山,我不禁幻想——这湖究竟有怎样的美呢?只素雅淡蓝?抑或是梦一般的深蓝?无论如何,大概都是令人沉醉期间吧……
翘首张望,不觉车已行至山顶。刚踏出车外,一阵凉风便袭面而来,还有些刺骨,仿佛要吹散人的一身烟花。
在山间小跑着,奔向天池的方向。
突然,一抹蓝猝不及防地撞进了我的眼帘。我略有些不适地眨眨眼,才如梦初醒——原来,这就是天池!这蓝,尽让我错觉以为脚下就是蓝天了。
再走一小段路,天池的全貌就展现在了眼前,一览无余。
一汪纯净的蓝湖安静地躺在众山的环抱中,如一个纯洁的少女躺在母亲的臂弯中,姣好而美丽。
湖水色彩错落有致,靠岸的那边是深蓝,愈见湖心,颜色就愈深,层层叠叠的蓝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
湖水倒映着群山的样貌,为原本的蓝色增添了几抹灰棕,更显好看。一朵白云从湖上飘过,投下一片阴影,真道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美不胜收呢!
我仿佛行走于一幅醉人心扉的彩画中,并深深地沉迷于此,而眼前那汪湖水,更是以洗涤心灵之姿,展现在眼前……
我好像明白了,为何旅人们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只为一览天池的风采,因为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尘世喧嚣,在这汪纯净的湖水中,洗净自己浮华而染满纤尘的心,找回自己,找回本真……
站在这汪纯蓝的湖水前,找回自己,找回本真……
不枉天池纪行一场。
《刺桐城纪行800字》
刺桐城,一个多么优美典雅的名字。刺桐木,一种多么挺拔壮丽的树种。泉州,古称刺桐,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是那时的刺桐城最好的写照。毫不夸张的说,泉州,就相当于今日之纽约。这样一处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底蕴弥足深重。在深深地憧憬下,我踏上了这次刺桐行。
闽南红砖大厝是泉州本地的典型建筑。这一抹红,是我忘不掉的色彩。泉州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街道纵横,巷陌间的肌理保留着古时的样子。一幢幢的红厝,展示着千百年间的沧桑与芳华,那是这个城市本来的样子。飞起的檐角,是灵动;高大的砖墙,是厚重。这样的建筑,似乎可近了泉州人的血脉和风骨中。
本味之外,也有一些杂糅的其他东西。南洋、印度、阿拉伯世界乃至西欧的古典风情,各种外来的文化,都在这里互相交融。古城最中心的涂门街上,“三教并存”。这里有儒家的府文庙,道家的关岳庙,还有舶来的清真寺,不远处还有开元寺和基督堂。清真寺,又名麒麟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据说始建于唐宋时期。圆形的穹顶神秘而玄妙,深深的院墙彰显着当年的辉煌。那古堡似的大门,宽敞的礼拜堂,还有高耸的宣礼塔,这不都是泉州独有的文化印记吗?可这样的元素,似乎并不是泉州固有的发明,而是他人的创造。
闽南的红砖构造这个城市的外在,不同的文化装点内在的细节。晋江摩尼教主像,是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建筑。一尊小小的造像,藏在一座中式的木亭内。整座像呈白色,有点像佛像。它所属的摩尼教,在今天已经几无踪迹,却在泉州留下这样一处独特的印记。这样的结合,并不显得突兀——在保留独有的风格同时,又结合中华元素,不得不令人叹服泉州城的兼容并蓄,文化多元。
当我再一次摸到泉州的红砖墙时,感慨万千。你是刺桐之根本,但你不是全部。刺桐城,也不仅仅是中华之刺桐,更是世界之刺桐。正如人类一样,只有一种思想是守旧的,也是可悲的。唯有开放,唯有接纳和包容,是光明的未来。我们在坚守初心的同时,更要接纳他人之精华,为己所用。国家要想进步,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博采众长。
一趟刺桐行,令人感慨万千。我在旅途中成长,心灵也在成长。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从西安到古路坝“长征”纪行》
1937年底,山西战事南移。进人1938年,黄河河防逐渐吃紧,在漳关及其以东数处隔黄河炮战,陇海铁路火车开行常出险情,临时大学决定南迁。高中部和大学家属等合编为第四大队。三月的一天晚上上火车,第二天上午到宝鸡。为各大队行军拉开距离,这个混合大队在宝鸡火车站等到天色将晚才出发,行军十二余里到大湾铺住宿,在大湾住了两个晚上,则各大队的行军距离就拉开了。在川陕路上,北段自宝鸡到汉中称穷八站,沿途皆大山,地惰民贫,供给困难,一二千人路过就很难以为继了。汉中往南到广元为中八站,广元到成都称富八站,就好多了,学校为应付这里的穷,用大麻袋装大量锅盔用汽车拉上,并带有部分炊具和烧开水用具伴行,中途发给学生锅盔充饥,晚上住宿再架锅烧水做点汤菜。所谓锅盔是用粗面干烙成的大厚饼,厚约一寸多,直径约一尺半,放点盐不分层,干吃有清香味,水分低,冷贮可维持较长时间,在路上几个人发一个大锅盔充饥很是方便。据说陕西乾县所做锅盔厚夫清脆,颇为有名,对乾县人常起外号为“锅盔”。我们第四混合大队出宝鸡第一站是大湾铺,经黄牛铺、草凉释、凤县、双石铺、南星、庙台子、留坝、马道等九处住宿,路程255公里,历时13天到达褒城。(编者按:魏铭让老校友记忆从西安动身日期为3月12日或16日,老校友王鑫记忆动身是3月16日晚。赵慈庚老师记忆是3月19日,4月2日到达褒城。)
当时出宝鸡南行数里即益门铺,再南即大湾铺,大湾铺距宝鸡十二余里,出大湾铺即出了“八百里秦川”,南人山区,上到山顶即大散关,我们这些平原长大的人对山区还很陌生,感到稀罕,不少地方山很陡沟很窄,住房有的是草顶有的是起脊盖瓦,在大湾铺沟底小溪溪水不过数尺宽,水清流急,时在三月天气还凉,早晨起来天气清新环境宁静,溪水潺潺,顿觉好似进了桃园。小溪中心有一面积约二三平米的块石,平整可卧,沿垫脚小块石过去和吴光荣二人仰卧在此块石上,仰望青天飞鸟,静听风声人语和有节奏的水流声,好不自在,不知不觉中人睡,一觉醒来时已近中午。山上冰雪融化下泻,顿时小溪水面加宽,哗哗作响,醒后水面已深及膝,感到非立即上岸不可,而水流特急,冰凉刺骨,又有小石块随水而下冲腿,便在水中站立不稳。吴光荣个子高且身体壮,他三步两步即跳了过去,而我却为难了,在水中冻得腿抽筋,立不稳,迈不开步,在水中约十分钟才挨了过去,这是多么难过的十分钟呀。后来郝圣符老师对我说,北平的孩子不知山中情况,可得小心呀!
在大湾铺宿二夜后出发过大散关,经宿黄牛铺、草凉释、凤县……至褒城,行程250公里,这个大概是诸葛孔明六出岐山时的一条路线。汉高祖时萧何追韩信也在这一带,所以一路上古迹很多,有时也看到古栈道遗迹。大散关名气大,文人骚士描绘起来好似了不起的雄壮险要。上路开始时,大家一方面感到日寇人侵被迫南下,离乡背井,义愤填膺,越走离家乡越远,悲愤交集,感叹国力兵力不济,指挥不力,将帅无能。一方面看到老乡们都很贫困,相距甚远的一二户人家,感到很是凄凉,触景生情,心中更不舒畅。初行军时,几个人领唱抗战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大路歌》、《工农兵学商游击队歌》……开始时队伍整齐,唱得很有劲,稍后则精疲力尽,成了散兵游勇,三五一群一伙,唱不起来了,过大散关前后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以后就不行了。头到凤县已连续三天行军,有的同学腿痛迈不开步,有得脚起泡,脚掌一着地即痛疼难忍,虽然学会了如何挑开泡放走水止痛,而仍影响行进。这时路上的歌声就更奇怪了,曾有一段路程大家一直在唱“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唱完反复,反复了不知多少次,已有气无力,而最后一句唱完,又有某个同学续唱一起头就又接着唱下去,大概这一唱就是半个多小时,行程下去十来里。这些抗战救亡歌曲鼓舞着团结着几百人的队伍南进。约四百人的混合大队,只有极个别的几个家属太太因故乘坐肩舆外,老少男女大都是步行。这在平时是难以想像的,这次壮举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黄牛铺、草凉释等处的特点是贫清荒芜,虽是一个小村,好像没有人烟似的,几处断壁颓垣,找几根谷草都困难。在路上有时叫我们睡到骡马棚里,到处是牲口粪便,臭躁难于人内。到凤县住在一个清真寺内。清洁卫生,礼堂窗子高大明亮,地铺地板、干燥干净,各处都很清爽。
在凤县即现在的凤州住一天两夜,稍事休整,再前往即到双石铺,即现在的风县。双石铺是西北的一个交通重点,东北到宝鸡、西北到天水、东南到汉中都有公路可通,嘉陵江上游自此流过。这里有一块小小平地,是所经过的一个较大的镇子。有人说诸葛孔明出岐山时,马诬失街亭就在这里,收姜维也是从这里往西北去的天水。傍晚队伍到达双石铺,宿镇外,所以没到镇子里去看看。我在的小队共十一人,深感在路上住宿不便,不记得哪位将高中部带的两个帐篷要了来,于是我们就在嘉陵江边,进镇的山口处支起来露宿,郝圣符、赵慈庚等几位老师担心我们在外露宿不安全,就来同我们一同露宿。睡觉前出帐篷活动,此时天朗气清,空气新鲜,流水潺潺,郝老师一时兴起,背诵一首英文小诗教我们,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楚。
第二天到南星,再一日到庙台子,即张良庙。张良庙是这一路上的一个风景点,庙在南行公路的右侧,庙前和四周山势险峻,竹海松林,小桥流水,好似世外桃源。庙内殿堂很多,道士住所也不少,院内一大水池,不少鹅鸭游弋其内,有高塔亭榭,白云插飞竹松间,登到塔上,迎风远眺,好似翱游太空,我们这一群小伙子,不知谁文兴大发,凑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但很不像样,经大家拼凑刀斧修改成为“想当年,八魔二怪一妖精共三仙同来游此”。并决定由一人把这上联刻在一根大竹竿上,意思是待日后哪个人再来到此地时,好对下联,写完后大家都踌躇满志‘这副上联的意思是我们这一小队十一男三女共十四人曾来游此。
在张良庙住三天休整,好再连续三天日行九十余里闯过马道这个险站。这三天内我们到处玩了个够。据说黄石公授张良天书即在庙前不远小溪上的小桥处,我们去了两次,也没看出什么名堂,庙内道士确实不少,可大都坐在那里不走动,面黄肌瘦,可是大老道欺压小老道的事却见过几次。一到晚上更是我们参观的时光,张良庙附近有铁矿,道士收矿炼铁铸锅营利,就在庙门内侧设化铁高炉,晚上虽无灯火,可高炉明火和铁水映红通明,站在一旁观看颇有意思。
离张良庙到留坝县,公路自留坝西门外经过,进西门一路上坡,大概县城就是这一条街,也见不到多少住户。有人说这里是张良的封地,也有人说空城计就是在这里的事、
再行九十多里到马道。马道右手依山,左手是褒河,乱石滩相当宽。据说马道是诸葛孔明制造木牛流马起运粮车的地方。到马道校方即通知我们小队不要去宿营,可是我们这几个不本分的小伙子还是偷偷地去河边支了帐篷。满以为可以舒舒服服熟睡,明早好登程,谁知人夜江风很急,呼啸之声叫人心惊,还有好似山上有狼啤之声,更使人胆战,因而过分紧张难以人睡,好不容易才挨到天明,第二天的九十多里地走着可吃力了。
出石门即到褒城县河东店,渡褒河进县城。石门是劈山二三十米而成一狭道,两壁陡立,公路穿过,右手即褒河险滩“滚雪”。“滚雪”二字是在河西岸峭壁近水面处,字有斗大,据说是曹操行军至此,见此险滩生情,令人用绳索将他系下,头朝下近水面写的这两个字。我不懂书法,而貌似懂行的人都赞不绝口。到褒城后大队住县小学,当晚我们还是在河边搭起帐篷宿营。校方传下话来,校址待定,要在褒城住一段时间。褒城是出山后紧靠山边的第一个县城,地方仍很贫清,县城规模情况和留坝差不多。我们进城经过的东门,也只能穿过普通牛车,城内街道大都是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更确切地说是一阶一级的石阶路,几乎没有平直的地方。据说殷封王宠的褒似就是出自这个褒城,照此猜想褒城的女子大概都比较标致,我们几个人在城里城外到处溜达观瞧,却没有遇到一个像样称得上漂亮的女孩子。有的同学开玩笑地说,大概褒姐太漂亮了,空前绝后,褒城的漂亮女子巳经绝后了。一天,我们几个学生不顾老师的劝阻即下河洗澡游泳了,在褒城虽属长江流域气候,而其时还是水冷刺骨,在水里泡泡就得上岸,在沙滩上再晒晒太阳。几天时间即晒得皮肤油黑,脸上开裂不少口子。在褒城住了二十多天,一日早晨忽降大雨,河水暴涨,帐篷险些被淹,随即慌忙抱起行李跑回小学,这时小学内已无我们几个的容身之所了。
在褒城期间,曾两次去汉中观光。汉中即南郑,自古即陕南重镇,这一带刘邦和诸葛孔明留下的古迹不少,如月下萧何追韩信、霸王城、拜将台、张良的一个隐居所、定军山、诸葛坟……等都在汉中附近各县。
西安临时大学这时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据说校方原意是整队伍径直去四川建校,而教育部却坚持让留在西北,而定名为西北联合大学,校址定的校本部设在城固县、文理法商师范学院在城固县、医学院在南郊十八里铺、工学院在城固县古路坝,高中部也设在古路坝。校址确定后即启程前去,经汉中日行九十余里到达。这时已春暖花香,路上很多刺蔓生小圆叶开小黄花特香的称为七里香的花,这种花好似以前未曾见到过。在路上也见到苦力人抽大烟的情景,抬滑杆的苦力到卖烟处交钱,站在墙外,墙上开一小窗,由里边递出烟枪站着抽上两口就过了大瘾。这时已经禁烟,但在这稍偏远的地方,抽鸦片还是盛行的。
古路坝是意大利传教士横征暴敛集资兴建二座大教堂的所在地,进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西工大院和跨院能容下西工九个系近千名学生,附中院能容下高中部三个年级五个班学生上课,二楼即做为宿舍。在南边坡地又建一批简易宿舍,就把上课试验室、办公住宿等用房全解决了,这是多么大规模的一个在偏僻山区的教堂呀!帝国主义势力当年真是无孔不人,遍及各地。如在古路坝已将当地居民都收为虔诚的教徒,土地都是教堂的,生活治病都依赖于教堂,不到其地很难想像,帝国主义在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势力,有这样大的政治基础,他们的传教实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刚到古路坝在山区落户,感到一切都新鲜,僻静清新,空气宜人,树多风景不差。曾几次集体去盐井坝(附近一个集镇)旅游赶场。该处有一条小河,湾处还可下水游一游。到古路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家到古路坝不多几天,绝大部分的人腿上出红点,大如黄豆,发痒,在当时无医无药的情况下,大家心情都很不平静。有一位同学在田头用野生艾叶擦红点,就很快消掉。回校一传开,大家群起采艾医治,学校煮艾水供大家洗擦。该处遍地长着艾篙,取之不尽,就这样除了这一病症。遇到的第二个间题是怕生疥疮。当地有句话“神仙逃不开汉中疥”,当地人很少不生疥疮的。我虽然刚到时未生疥疮,可是后来人了西工生了一次,疥虫在身上爬串,是用硫磺生石灰煮水澄清擦洗治好的。
到古路坝方永蒸校长即到任。复课不久,同学们经过串联,再以战区流亡学生会名义向学校提出申请发放贷金,即在离开西安时向学校提出的问题,当时校方说到南方再定,这时又旧事重提了。学校尽敷衍的能事,方永蒸最后说出万“学校不是已经给你们饭吃了吗,还不去好好读书,还提什么?”按开始“行军”后吃饭即不再收学生的饭费,到古坝后也没再叫交饭费,故方说出此话,而各战时中学发放的贷金每月八元,吃饭的伙食费六元,还可有二元左右的零用钱。所谓贷金是政府借贷给战区学生的,到毕业时将贷金总额写在毕业证书的背面“在校期间共借贷金x x x元”,并规定毕业后在一定的期间内归还学校,由所在工作单位扣还。其实这只是个规定,根本不存在还的问题。以我为例子来说,我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共借贷金千元左右,而货币贬值,当我到工作单位时的实习津贴,即每月在千元以上,即给六年的贷金不过勉强够一个月的伙食费。学校当时所以不愿发放贷金,据说可能是想仍旧维持附中的特殊地位,不与诸多战时中学为伍,教职员工争取长期支取正常的薪水。这情况学生们当然不答应,战区学生大多数已断绝经济来源,哪还有钱交纳伙食费。交涉是由代表于某个星期六到城固找校方等进行的,没谈成代表们回古路坝,找各班更多的一些代表人物到养老院去开会商量如何对待。去城固的代表大概有冈天民、吕德润、李士清等人,回来在养老院开会的就有十多人了。当时主导的意见是继续向学校交涉。决定第二天星期一早餐时发动,估计不会很痛快地就答应,即考虑如矛盾激化,要为数十名同学准备饭,筹到一些钱,由几个人在古路坝街上找三个地方借锅灶买柴煮饭。代表们星期天晚上开会后回宿舍向战区同学们做了传达,大家都很响应。星期一早饭同学们刚盛上稀饭,李士清即站出来向大家汇报到城固交涉贷金的情况,把校方的话说给了大家,冈天民出来又慷慨致词,大致是说贷金是政府给的,这样的给饭吃,我们不吃,同学们应和,摔掉饭碗即去店子上煮饭开饭。早餐后大家都回到教堂,等老师很久未来上课,学生们即高声嚷先生们罢教,这时老师们才慌慌忙忙来上课,于是传为学生罢饭老师罢教。下午方永蒸和三位主任都去了城固,大概是去向大学校长李蒸等人请示研究解决办法。隔日原去城固的代表再去城固,在近城固路上遇上校方等向古路坝回走,即折回古路坝。郝圣符老师讲问题已解决,是个“我们过得去,你们也过得去的解决办法”,大家一定会满意的。到古路坝第二天校方即宜布准许学生的请求,按每月八元发放贷金,而对冈天民、吕德润各记大过一次,对李士清等六人各记过一次并出了布告,记过的说法是言词过激等。这事是过去了,而再到城固时,见了熟人,他们还是什么罢饭罢教引为笑谈。
申请贷金罢饭罢教的事过去了,但影响未能立即消失。李士清已近高三毕业,走人考人西北工学院土木系,其他五个记过的人还没什么,而二位记大过的人则难于在学校继续读书了,这二人能力都很强,考虑处理间题也较仔细周到,毅然离校,吕德润去重庆考人重庆大学,冈天民人了成都军校。
1938年暑假施行集中军训,由汉中军校主办。高中二年级营设在汉中师范,高中一年级营设在汉中中学,初定集中军容有内业和外业,内业包括军事知识、通讯、政治……等课程;外业为出操、军事学习和打靶等。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打野外。在集中军训时正是地里的萝卜已经长得很大,往往在前进中,一到萝卜地,常有停止前进卧倒的口令下达,即可趁机大餐一顿萝卜。有一次两军对垒演习,发蜡头实弹,更有趣味。两方前哨凌晨来到同一坟头而未互相发现,当一方抬头时,对方扣了板机,幸亏这一方猛地低下了头,蜡头在钢盔上开了花。收军时中队长大发雷霆,从此不再发实弹。当时大家对内业很不感兴趣,更感枯燥的是通讯课,既无教材又无通讯设备,也不在黑板上画画图,偶尔拿来一部电话机高高放在讲台上,从没叫学员去前边看过。一位五十大几的老教官,戴着老花眼镜,照本宜科,空口讲如何使用如何修理,等于在表演催眠术,课堂上人睡的是绝大部分。在汉中集训期间正遇上汉口失守,政治教官分析此后动向可能有三,即讲和、周旋、继续抗战等,他更强调了讲和,使青年学生心情抑郁,长时间打不起精神来。
升人高中三年级时,学校又有大的变动。西北联合大学解体,分出工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余下文理法商等院系为西北大学,高中部改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并开始招收初中学生,那一年即招收初二和初一两个年级。升人高中三年级后,开始考虑考大学的问题,自己知道在北平师大附中毕业班往往将各大学上一年度人学试题做详解复印卖钱,同时也做了练习,等于模拟升学考试。于是发起全班进行此项工作。大致用了半年时间搞完,交给郝圣符老师拿去联系出版,郝老师也很愿意协助这项工作,但后来未见成书,而到毕业时郝老师却给了一些钱,全班美美地去饭馆来了一次告别欢宴。
在西北师院附中学习一年多时间,我确实经历了很多我以前未曾遇到也无从想过的事情和问题,经受了锻炼,长了身体,增进了知识,为升学、做人打下了坚实基础。母校的办学成绩确实是很突出的,在大学中附中同学大都是品学兼优,进人社会也都为祖国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这段时间内开始独立生活脱离家庭,老师就是家长,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在一个大家庭中成长壮大,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记述的。在一个大家庭中难免出现一些磕磕碰碰,有时也难免出现很不愉快的小事情,回想起来也很有意思,有的也未免很是可笑。告别母校已有五十余载,母校“正正堂堂”之风指导着前进方向,“勤、慎、诚、勇”指导勉励我度过大部分的岁岁月月,感谢母校,祝贺母校。
《北上纪行》
北上纪行
(排律)
戊辰仲夏传喜讯,江兄盛情约知音。
三人结伴会战友,北方车站逢亲人。
阔别升载旧地游,百感交集返童心。
四平遗迹堪怀恋,双辽旧辛倍觉亲。
人事沧桑多变幻,洗南追踪亦耐寻。
白城三日看不足,土屋门前景色新。
忆昔踏上新闻路,感念师友培育恩。
光荣传统永不忘,继往开来启后人。
春城揽胜鉴今古,更有相识聚长春。
风霜雨雪志不改,历尽艰辛情愈深。
长白仙池纵难见,雾中奔忙觉天真。
江城船厂留足迹,松花湖上默咏吟。
此行一路满眼绿,青纱翠帐常近身。
稀世重聚功在谁,热心江涛建奇勋。
但愿诸君皆长久,共赏中华日月新。
登峨眉
今日有幸,攀上金顶眼界阔。
奇花开紫崖。
异草生碧落,清泉绕古寺,白瀑傍危阁;最难一见的佛光,优惠了关外来客,拱忽间一轮热情的光环为我身影套色.欢呼啊跳跃,又像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
古琴台即兴
幼年画中知伯牙,老父曾将子期夸。
交友之道贵相知,沉向心底期萌发。
高山流水寻芳迹,古琴台畔觅佳话。
喜看芝兰盈神州,欣喻儿孙爱华夏。
吊雨花台
雨花吊英烈,细雨洒碧阶。
顽石通灵犀,晶莹自血色。
《夏令营纪行》
七月二十七日上午九时,盼望已久的“我爱北京山和水”文学夏令营,在杨镇一中花园式的校园举行开营仪式。
四十名“毛毛草”文学社的营员,穿着印有“文学夏令营”字样的半袖衫,戴着一色的白纱网眼旅游帽,个个显得精神焕发。我们将在四日内骑车走完六百里路程,沿途还要参观访问,游览观光。
开营时,县电视台采访、报道了我们这次活动。当问到只有12岁的年龄最小的营员这次活动的意义时,他说:“我就是想尝尝吃苦的滋味,我爸爸说让我锻炼锻炼减几斤肉。”记者又采访了夏令营小记者董颖同学,她回答说:“夏令营不仅对我们的意志毅力是个考验,而且能使我们开阔视野,享受自然,从而激发创作灵感。”
校长授旗后,营员们高唱着集休创作的夏令营营歌——“小草之旅”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营旗猎猎,鲜艳夺目,后面跟着一列衣装整齐行进有序的自行车队伍。随着行程的进展,道路越来越艰难。进了密云水库区域,几乎都是高高下下、大折大拐的山路了。上坡骑不动,只得推车步行;下坡太陡,又得小心翼翼。营员们的自行车又屡出故障,几位保卫组成员忙前忙后地转,修不了的就由别人拖着、载着,沿途寻找车行,有时偏偏二三十里竟不见一个修车处……
当天下午两点,我们才在路边小山村旁野炊。袅袅炊烟升起来了,升起来了,继而又跳起来了,与山间的白云弥漫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哪是云,哪是烟了。营员们顾不得欣赏这些景致,他们开始亲手创造一种更壮丽的景观:他们分别架起锅灶,煮米粥,煮挂面,有的营员还炒芹莱,用刚刚采集来的鲜蘑做汤……
晚上七点半钟,我们在密云北部边镇不老屯宿营,行程180里。
第二个夜晚,我们住在密云正东百余里的边镇——大城子乡程庄村。夜雨滂沱,营员们在硬梆梆的书桌或椅子上睡得却十分香甜。
清晨,大雨未停,我们决定冒雨前行。营员们穿好雨衣,冲入雨中,像雨燕在雨幕中穿梭。路边商店的营业员和进雨的顾客为我们鼓掌喝采。一位老人用手拿着话简,大声地嘱咐我们:“上下梁要小心呢!路滑。”我们的行动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啊!一路上常常有人羡慕地询问:“你们是哪儿的?”“杨镇一中!”我们自豪而干脆地回答。
群山之中。雨茫茫、雾蒙蒙,雨水汇成洪水,从山上泻下无数条小瀑布,又汇成滚滚的洪流,壮观极了!四周都是山,眼前都是雨,脚下都是水。大山静得很,只有刷刷的雨声和流水声,营员十分兴奋,再也觉不出苦,觉不出累,时时发出惊讶的大叫、激动的呼喊,使寂寞无人的山山玲岭充满了活气。
翻过桃岭,我们到了平谷县的熊耳寨。不幸的是,两位营员从“世外桃源”下山时摔伤了。
营长不顾泥和雨,背起伤员就往山下跑,但到乡医院尚有五六里路,太远了,太慢了,何况还有两辆摔坏的自行车。一辆没人骑的自行车!怎么办?这时,一位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年轻干部,正好在家里休假,目睹了这一切,急忙回村找到一辆三轮摩托,将其中的一名伤员和多余的车拉到了熊耳寨医院。又一位好心的出租汽车司机,将另一位伤员送到了医院,并且不收费,不留名,我们只能记下他的车号。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乡政府的王主任亲自去医院探望受伤营员,并嘱咐大夫认真检查治疗。尤其是熊耳寨中学的张校长、景主任及景主任的妻子和女儿,为伤员送水送被,长时问宁候在医院,还为四十名营员提供食宿,就像关心自己的学生、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份无私的爱,怎能使人忘怀!
【评析】
文章记叙了一次夏令营活动,以时间为经,以“活动”为纬,叙述得有物有序,细致而动人。其中有整体性场面的描写,有个别人的活动的叙述,还有环境或景物的烘托、渲染,有很强的现场感。前面的采访问答与后面的活动实践呼应,突出了这次活动的意义。文章内容丰富复杂但中心鲜明,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