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我与地坛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6:49:15
《于《我与地坛》读后感》
有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过《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他的坚持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有过失落,有过暴躁,可还是有充实人生。
作者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生死观,亲情一系列比较触动我们心灵的事情都显示在史铁生的笔下。
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失去双腿,面对迷茫的生活和自己现在如此不幸,看着在地坛公园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着他们健全的双腿,再看看自己那陪伴自己一生的轮椅,心中愤怒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是啊,那对于一个心灵受伤的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打击,可是,他并没有因为世界对他的不公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再想想我们的身体健健康康,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可还是有人经常对父亲发脾气,可是,现在想想,史铁生遭受的困难和打击,我想,我们连发脾气的资格都没有。好好珍惜现在那拥有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了再来后悔。
史铁生的痛苦,在他的母亲身上是加倍的,但母亲一直理解儿子,尊重儿子,面对着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双腿的儿子,内心是如何的痛苦,为了孩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和"恐惧",其中的味道,可能只有天底下作为母亲的'人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爱,无私的行动。可是,造化弄人,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么希望母亲可以多夸她两句,用自己的成绩给母亲小小的安慰,这个机会都没有了,这位为他承受了那么多痛苦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人世艰难,事与愿违。
史铁生通过文字告诉我们人是不能追求绝对的公平的,永远的利益和无忧无虑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属于热和一个人的。没有无憾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
人世间最真情,是无私,最不求回报的便是母爱,在史铁生的笔下,热情的赞扬着伟大的母爱。在我们生活中母亲也是如此,在点点滴滴中都有母亲的身影,我们的母亲也在为我们付出着她的一切,所以,多关心她一点,她也会累,也会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所以,趁着还没有完全失去孝顺妈妈的时间里,多关心她一点,我们不能太自私,只想这自己,从而忽略了身边的最爱。
时间过得很快,把握现在,给自己的妈妈一份真正属于她的爱,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不求回报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身边的人为我们做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也只能用感恩让他们得到快乐和安慰。
【有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的800字读后感》
关于《我与地坛》的800字读后感
或许是对这位正值壮年,本应大展宏图,却突遭双腿瘫痪打击,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绝望的作家的好奇与同情,我一直乐于读他---史铁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写他的母亲。自然而然的阅读,有意无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寻找契合点。一个身体走入绝境的人,在冥想和回忆中,写尽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触到的是他的《我与地坛》。名字虽看似与地坛有关,但更多得是写他的母亲。在他失去双腿的那段时间,他郁闷、逃避、心灰意冷,终日独自一人推着轮椅到地坛去,在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边默坐、呆想。然而这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她知道他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担心他。有时,史铁生在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会来找他。对于他的出行,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惊恐担忧,正如作者所说“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母亲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祷告。是给我的暗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长逝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对于史铁生的母亲来说,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几岁忽然瘫痪的儿子。她情愿把痛苦加注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顾忌着史铁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时的她正身患肝病,却更加担忧孩子的未来和他的'心结。
然而就在史铁生快要撞出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匆匆离去时只有四十九岁。直至母亲猝然长逝,史铁生才开始清醒。对于母亲,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没有丝毫骄傲。那时的史铁生还太年轻,他被命运冲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人,殊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时要加倍的。而母亲在临终前,仍念叨着她那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着,只留给作者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亲的去世,也许是史铁生最大的遗憾。在她去世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人动容。作者所刻画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我也会从中读懂史铁生的忏悔与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遗憾。
【关于《我与地坛》的800字读后感】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有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片荒芜的园中,遍地落叶随风而旋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地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之上,静静地欣赏,直到月光洒下,他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来了!”
史铁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在他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却双腿残疾,上天像是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个世界。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却执意让儿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无情地将母亲召了回去,直到史铁生看到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妍的菊花,才认识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乐观及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读罢《我与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活下去,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投降。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因为最起码上天还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命还在,那么我们就有活着的理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对命运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更好!”史铁生不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意志,发掘出了自己写作的天赋,成为著名的作家的吗?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身体和青春的活力,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拥有。或因一次考试失利,或因被批评一次,甚至或因失恋了就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的`花朵过早凋谢。史铁生在文中说的那句话还记得吗?“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所以我们何必着急去完成这件事呢?命运有时不能讲公道,但是我们可以像史铁生一样对命运不屈,在现实生活中乐观进取,拥有菊花一般的韧性!
不言放弃,笑对人生,你的生活将开满幸福的花朵!
有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2
我与地坛——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不是想说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说他对死有多么透彻的眺望,更不是想说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那些语句太泛、太虚,对每一个曾被上帝无情摆弄的人都适用。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
我并不认为他是多么坚不可摧的“钢铁人物”,你以为谁都是保尔柯察金?现实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总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结疤了,又复痛,复流血,复结疤,只要这血还是温的,还能流动,那么便不必在意它会痛,会流出,这样孤勇,直至最后平静接受它的冰冷与枯竭。
正是由于这“写”,这比言语更为私密,更为透彻,更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这生,在死的对立面上,永远存在。永远无力,但永远坚韧。
人老了,多靠回忆活着。可是还是一种情况,像他这样的情况,因着回忆随时有无可延续的悲哀,才需要这样提前透支回忆,透支情感,透支热情,若无足够幸运,幸运得不被亲友遗弃、淡忘,那么必将是春水东流的万劫不复。
其实这幸运,未尝不是取决于自己。这生,值得死来敬畏。这生,真实得让每一个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那前方,便是路远山高,人亡马遥的“零度”。
他的勇气,是不畏惧这“回”,是迎向这“回”,拥抱这“回”。
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有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在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里,我有幸学到了两篇史铁生先生的文章,或许是被那深沉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又或是对于史铁生先生对生命、对爱独特的见解所钦佩,在这个暑假里,趁此机会,我读完了《我与地坛》这本书,感触颇深。
书中有两处令我感动。一处是史铁生顽强生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一处是史铁生母亲无私的爱。
21岁时史铁生经历了人生最重大的打击——双腿残疾,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废了双腿。痛苦,迷茫几乎要将他击溃,但是幸好史铁生遇到了沉静古朴的地坛,在那里史铁生沉淀出了一种与多数身体健康的人不一样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地坛无疑是是铁生的精神家园。在《我与地坛》一书中,通过他的文字,我感受到了史铁生先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坚韧力量,他的文字里蕴藏着令人心痛的温暖,他用含蓄、深刻甚至明朗幽默的文字,把有关生命的一切思考铺成纸上细细的诉说给读者听,让人自行探索生命的意义。命运的残忍,苛刻没有击倒让,而让他更加明白了: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透过他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命,对苦难的顽强力量,也让我明白我们的成长总是伴随着许多曲折,有风雨,有阳光。我们的人生总是不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所有的事情不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就像他说的那样: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候,有清醒的认识,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不屈服于苦难,不沉醉于假象。
可以说在史铁生的生命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一个是地坛,二就是他的母亲,在《我与地坛》一书中,史铁生的母亲在其中频频出现,文字间流露出挥之不去的自责和痛悔。这位母亲也饱受苦难折磨,丈夫早亡,儿子瘫痪又自暴自弃,女儿年幼尚未独立,自己又身患绝症,但她没有沉沦怨艾,总是给予儿女最温暖的关怀,直到最后一次昏迷前,仍惦念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她的爱无言而尊贵,平凡却伟大。每每读到史铁生的这段文字: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我就不禁热泪盈眶。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母亲身上的坚韧与不屈,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母亲为我做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泪水也就更多了。心怀感恩,要好好对待体谅母亲,切勿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
感谢在这个暑假里可以遇到《我与地坛》这本书,感谢能够了解到史铁生和他的母亲,也感谢书中传达的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改变了我对生死观和面对不幸的看法。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认真读完一本《我与地坛》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7篇,以供大家参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篇1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着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我想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中忙忙碌碌的人们生活在紧张繁重的压力下,市场条件下对利益和物欲的追逐,开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袭,社会阴暗面的扩张,一些西方文化对我国优良传统的颠覆,使人思想日益狭隘浮躁,忘乎所以者有之,悲观厌世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颓废堕落者亦有之。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与那种全社会上下团结,民心稳定的积极局面相比,我们的社会将要何去何从?
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标甚而开始沉沦的时候,更突显出优秀文化的导向作用。教育是传播弘扬这种文化的方式,而优秀的作品就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发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纠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灵。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年初,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鲁莽地解决了问题,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这个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身上的案件震惊了全社会,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何如此漠视生命?为什么不能冷静地思考,合理地处理问题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尤其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锤炼与锻造,将理性与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懂得爱、理解爱,懂得付出,正确的面对生命和生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给予社会。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积极、进步、宽容的人文环境的基础。
《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导向出现偏差时,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其的深重——二战期间的德国,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学者沦为纳粹思想的走卒,为纳粹的思想摇旗呐喊?所以说,在“育人”方面《我与地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比如,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等等,这都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青年人的思维最终将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学校尤其是在大学里大学生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坚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远大理想,矢志报效祖国,推动我们的民族再次腾飞。在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篇2
近日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领悟了不同寻常的人生,史铁生虽然肢体残疾,但在我看来他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充实的人生,始终有伴随着他的地坛。
地坛在史铁生的生命里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从而引发了我对地坛的遐想。书中描述: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阑,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藏幽,到处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是史铁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坛。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回自己。
他两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摇着轮椅总到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跟别人上下班一样在那里消磨时间,躺在轮椅上或者是坐着看书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打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的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院子都是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中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看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到了他心情的转变,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铁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义。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注意,不管何处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他总是想一些我们看起看来很平常的事,如:经常反复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后他便觉得安心了。还有是怎样生活,这几乎是困扰他的重要问题,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比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比如在园中最为落寂的时间,一群雨燕都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苍凉;比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荡安卧,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这样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从沉迷中醒来,领悟到不变得美,他时刻伴随着生活。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快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阳光。、
不仅是地坛陪伴他,还有一个时刻关心、牵挂着他的母亲。史铁生到过的每一处,他的母亲都不知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母亲总是悄悄地来找他,又不让他发觉,每一次找到后又悄悄的离开。等他母亲去世后他才懂得那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无私的爱,他的伟大的值得他骄傲的母亲在他心中渗透的深彻。啊,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母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感天动地。平淡中流露着真情,爱如淡茶,越品味越浓香。母爱是一处港湾,让我们远离风浪,享受安宁。母爱是雪中炭,给了我们慰藉;是失败时的鼓励,给了我们信心。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春天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以声音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盐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梦哪?春天是树枝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土地上的一直孤零的烟斗。这句子不但生动明确,细细品味确实真实的描述。自然真是无奇不有,生命是上帝赐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与史铁生比起来,我更加感到欣慰。一定要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无尽的奥妙在等待着我。
在这个地坛中有一些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5年前的一对中年夫妇,现在已经成了一对老人,依旧来园中散步;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还有一个老头,算得上十一哥真正的饮者,他在腰间挂一个扁瓷瓶,里面装满了就酒;有一个捕鸟的汉子,园中人少鸟却多;有一个中年女工程师,每天工作都要穿过院子;;还有一个是史铁生的朋友——一个长袍家,这位长跑家来园中,史铁生为他计时,经过他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的到了第一名,并破了记录;最后还有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个弱智儿。
谁有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那?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和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地迷茫了。
假如世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崇高又将如何让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哪?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那?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篇3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残疾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好像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
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勉强控制情绪,但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也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欢苍白地狡辩。
很是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成为了我的泪点。是对生命的感悟吗?可这需要冷静地思考,哭的情绪波动是极大的,并不冷静。那又是为什么?现在,我猜应该是对母亲的愧疚。我看到史铁生在明白母亲时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一种紧迫感。再看到母爱的珍贵、无私、包容和呵护时,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冷。
也许我已长大,可哭的时候仍是个犯错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没用的,我该去做一些事情,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篇4
天道沧桑,人世芳华,静守命运,天下独我。于《我与地坛》,我初感受到那揪心的疼,是我在看到他的另一本书的简介之后,简介是这样说的:他转动轮椅的手柄,轮椅前进、后退、转圈、旋转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谁新近发明的一种游戏,没有背景,没有土地甚至也没有蓝天,他坐在那儿轻捷地移动,灵巧地旋转,仿佛这游戏他已经玩得娴熟。那是我想他是怎样的自嘲与悲哀,于此,我初观望他的一生,将他的生命线连起。
史铁生在逼仄黑暗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在玩这样特别的游戏,我每每想到这个,都会觉得无比沉重,可能是因为他那在几近崩溃时的茫然与无助深深的成为了我的倒影,天再逼他做选择,却不给他留一丝一毫余地,那时地坛成了他唯一的家,唯一的寄托,唯一的希望。他在地坛中摸索着生机和希望,与自己的存在,苦苦探索,苦苦思考,在绝望中挣扎,我想那时年轻的他一定很想站起来指着苍天问:为什么待我如此不公?可惜,他已站不起来。他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很久,他看着地坛内的人来来往往,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那儿,后来他似乎想明白了什么,于是他也就不是整日整日地呆在那儿,等他渐渐找到出路,成为了一名作家,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那好像是吐出一口气,静静地靠在轮椅上,淡漠地评价自己的生命,史铁生,用这十个字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想他的话里带着些无奈吧,但也许他已经释然,所以他才会这样客观并且残忍的正视自己的人生,说出这样一句连我这个旁观者也心痛的话。我就像那个王子一样,想着这种事我一定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有一天我能否像他一样不带任何感情的看着自己。
史铁生在几近绝望。,连自己都快放弃自己的时候,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藏在地坛,接受母亲疲倦的眼神,也许他不想接受这个世界,他想逃避,以至于他用男孩的倔强来承受母亲的目光,就这样一直一直,知道母亲去世,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惜已经晚了。史铁生用他的一生向我证明亲情是多么的令人遗憾,我开始后悔,这样的十几年来我做的一切,我的冷漠,我的生疏,我躲藏的眼神,都令我产生了恐慌,我担心我做的这一切,都会让我承受些后果,那可能是我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的,我现在想努力抓住些什么,因为我不想去延续史铁生的悲哀。母亲的苦,母亲的累,母亲的去世,这是史铁生人生当中第二次巨大打击,他刚解开为自己系上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织网中,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在我难过伤心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我与地坛读一读。在事情多得不行,可人却越来越烦的时候,我也会读一读它,然后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篇5
对《我与地坛》的最初印象,就是来源于课文里的节选篇目《秋天的怀念》,可那篇的“主角”并非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的母亲,在作者的回忆中,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人都说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读了此篇,便更感觉母爱也是可以如山的,作者母亲的爱无声而深沉,仿佛一条无尽而坚定的延伸向远方的路,为什么说像路呢?在令人绝望的命运面前,一个人又该如何看清眼前的路?事实上是,他的迷茫和绝望,早已掩盖了眼前的路,但是母亲的坚强,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给他指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这条路指向哪儿?我唯一能确定的,便是这是一条生路,至于怎样生,这是只有走下去才能找到的答案,我猜当时的史铁生也并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走,会遇到什么,只有走下去,所有的困难与苦难,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我想,《我与地坛》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生的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我斗争,自我追寻。生与死只一念之差,所以作者史铁生时常还会想到死,在生与死之间作精神的斗争,当然是生赢得了胜利,不然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史铁生。
所以《我与地坛》此书很适合失意的时候阅读,因为它首先是由一个失意的人所写,我也从中“偷”到了一点面对命运时坚强的方法,比如说“好运设计”,以作者的阐述“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到底会有多好呢?想想吧,干嘛不想一想呢?我就常常这样去想,我常常浪费很多时间去做这样的蠢事”,然而我却不认为这是一件“蠢事”,对我这样的一个“蠢人”来说,这是一个足够有趣的人在与命运斗争时所玩的一点小小游戏,一个小小的骗局,至少它对调整你挫败沮丧的心情起了一定的效用,为什么我们的喜悦,我们的哀愁,全都要依靠他人,依靠外物,依靠命运赐予的事件来赋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自己设计自己的情绪,自己给自己加点料?当命运使你失望,甚至绝望时,重要的都已不再重要了,这时又何必要执着于命运的那些真假,何必不放下那些所谓的“自尊”,做一回“蠢人”,自我安慰,自我排解,设计好运?想想生活中的坐禅吧,也许有些差别,但本质上相差无几,冥想,创造一个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篇6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读罢《我与地坛》,我能感觉到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渡过充实人生,其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讴歌。文章字字珠玑,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出现在史铁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病体残躯,不幸遭遇。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这种感触,杜甫,苏轼……都曾经触景伤怀。而史铁生却从残疾生命里体现了不服输的精神,他坚强的崛起,豁达坦荡。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两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当他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该是多么的难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看到世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满了希望。反观我自己呢,经历了几次考试的失败之后,态度消极,仿佛对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态。直到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爷爷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几根竹子回家。我心里一阵疑惑:都八十几岁的老头了,整天瞎折腾什么呢?下午我出门时,却发现他已用竹子编好了一个鸡笼的底座。爷爷见我出来了,忙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一个劲的冲着我笑。
我不知为何突然脸红起来,忙把头扭过一边去。是啊,我有什么资格接受这纯朴的笑容呢?就因为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迟迟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整天唉声叹气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紧致的皮肤,一个本该阳光向上的少年,却藏着一颗自甘消极的心;而一个年过八十,肌肉松弛的老人,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这多么令人无地自容啊!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总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而尽历风霜的人们却喜欢经历岁月打磨的东西。母爱,就是一场经历打磨愈发温润的玉石。而史铁生的母亲,就像那座地坛,岁月不断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岁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却使老柏愈苍幽,荒滕愈茂盛——这是她对儿子的爱!这样的母亲,融化了史铁生的苦闷和愤怒,让史铁生看到了处处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而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见如此呢,承受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肩负教育子女的重担,还要包容我们的不理解所带给她的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庆幸母亲安在,及时行孝。
地坛中既有虫鸣鸟叫,也该有芸芸众生。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给作者鼓励和感动,而我想在作者心中,无论幸运或者不幸,他们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挚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这里已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坚强地走了过来。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篇7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亲,多么神圣的词语,她是多么的伟大!而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中,母亲那坚韧而无声的爱,使作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写作的意义,更使他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因而能坚强地活下去!
这是一篇既抒情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句句情真意切,令人不禁潸然落泪。文中讲述了在“我”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本该闯荡四方的岁月“我”却坐在了轮椅上。于是“我”经常烦燥不安地摇着轮椅去地坛,只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可是年少的“我”却忽略了母亲的感受,儿子失去了双腿,母亲的难过是加倍的。后来的“我”才知道,在“我”去地坛的时候,母亲是如此的坐卧难宁、心神不安。有一次“我”和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时,问了他最初的写作动机,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当时听后,决定也开始写作,在“我”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年以后,“我”在地坛读书时,突然意识到,这园子不仅有“我”的车辙印,还有母亲的脚印!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大二十岁上忽然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化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每读到这段话总令我感动不已,不由地想起了我的母亲。
那年我八岁,我因患了严重的肺炎而住院,母亲不分昼夜地守护着我。我在迷迷糊糊中总能感觉到母亲温暖的手摸着我的额头,听到母亲低声的安慰,她如同史铁生的母亲一般,情愿生病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我想,那段日子母亲内心的痛楚也是加倍的吧,我的母亲也是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作者当年那不懂事的行为也深深烙在我的脑海——“曾有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的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她的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到她缓缓离去的背影。”当作者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后悔自己一次次地假装沒看见母亲,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为什么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为什么总在真正顿悟一切的时候,却来不及补救。我想,我不会像作者那样一直错过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珍惜这份爱!
“母亲生前沒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我与地坛》中的伟大母爱,极其强烈地震撼了我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圣洁、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吧!属于自己的无扰之地,世外桃源,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 中学生我与地坛读后感5篇
★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领悟收获五篇
★ 我与地坛读后感作文800字5篇
★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800字5篇
★ 《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 《我与地坛》中学生读后感
★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5篇
★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范文
《生命的奇迹读《我与地坛》有感900字》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一次意外双腿瘫痪住进了医院。从此,他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不论公道”。可是活在最狂妄的年龄,却又失去了自己的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无法与正常人一样在陆地上行走,只可以坐在轮椅上过完自己的下半辈子,接受着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在其他人眼中还是干脆放弃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而他却用自己的意志面临着人生中最残酷的抉择——他就是史铁生。
园子里,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生命的诱惑,那些微小,卑微的生命一样活出了光彩,这对史铁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启示:活着是一种幸福与自由,活着更是一种权利,生命对于每一个生灵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只有一次,也仅仅只有这一次。
你可曾想过如果你像史铁生一样双腿瘫痪,你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如果我们双腿瘫痪我们一定会自暴自弃,痛悼命运的不公。
“那是何日,我记得我忽然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院中飘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这段话是史铁生的一段语录,是的,虽然史铁生之前也放弃过,但是他依然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和亲人的不断鼓励重新的“站”起来了,用着自己的笔纸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与光荣。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用着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丰满且健全的思想和感情,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用他那细腻的文笔,睿智的言辞,不朽的思想与心灵,照亮的却是我们日渐幽暗的内心。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优美的文字中包涵了对生命、社会、青春、故乡、家人、友人深沉的爱,每一个文字如一曲生命之歌;如同一部人间悲欢离合的戏剧。史铁生以乐观积极地生活态度度过了长达60多岁的人生旅途,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对生活的希望与社会的美好汇成文字,流入每个人都心田里。他的文字有着穿透心灵的力量,让我们重申生命与生活,在逆境与不公中找到希望与自己理想的归宿,史铁生这样身患残疾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汗水取得最终的成功,那我们这些健全人又有什么借口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旅途,把有限的生命融入这美好丰富的世界的当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加有价值!
《《我与地坛》记叙文1300字》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错的,书能带给我们很多东西。这些天,我读了史铁生的一本书,名字叫《我与地坛》。这本书是史铁生在双腿瘫痪时写的,它记叙了史铁生在瘫痪后遇到的种种事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各种感想。史铁生在逆境中萌发了创作的欲望,使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激情。
我对书中的一篇文章感触最深,它的名字叫《我与地坛》。讲述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和他对这些事的感悟。首先讲述了走进地坛的经历。因为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他无意中进了地坛,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为他的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用心去感受世间万物,思考生命,再用文字把这一切描述出来。心灵的窗户让人用希望与乐观接纳一切,发现世界的缤纷和美丽。接着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故事,作者在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母亲知道他心中的苦闷,却不敢和他说话,而作者却经常和她大吵大闹,不理解他的母亲。但是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才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愧疚不已。虽然他双腿瘫痪,但是上帝给他打开了心灵的窗户,让他懂得了感恩。让他理解了母亲,感谢她所付出的一切,并让他懂得:有些东西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有多珍贵。心灵的窗户让人懂得感恩,学会愧疚,学会表达爱。文中还讲述了一对兄妹的故事,妹妹是一个弱智的孩子,只有哥哥真心地对她好。她被欺负的时候,她的哥哥赶走了那些坏人。作者认为假如世界上没有了人所不喜欢的事物,剩下的那些健康、漂亮、聪慧、高尚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在这里,上帝又给史铁生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让他畅想这个世界。思想的窗户让人们对世界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感悟。
读完史铁生的这本书,我不禁又想到了另一个人——海伦 ·凯勒。她在十九个月的时候,就失去了光明和声音,但是她接受了生活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多国语言,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她顽强的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海伦·凯勒与史铁生一样,在一开始面临不公的命运时,他们都曾有过愤怒、有过悲伤,但他们并没有一直在抱怨命运,而是继续顽强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抗争。他们虽然各自身体上都有残缺,但是都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点让我很敬佩。上帝给他们关上了门,也打开了窗。推开窗户虽然有着艰辛,但在窗户背后,收获的是美好与快乐。
在史铁生的这本书中,没有对命运的抱怨与愤恨,更多的是用一种平淡的、朴素的语言述说着故事。上帝虽然给史铁生关上了门,让他双腿瘫痪,但是却给他打开了思想的窗户与心灵的窗户,并赋予了他写作的能力。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一个地方失意,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失去的同时,也意味着得到。不要只看到别人的光彩,而忘记他们背后的付出。每个人不是随随便便就会成功的,光彩的背后都会有无数的艰辛和泪水。有时候,窗户是靠自己推开的,你可以去发掘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坚定目标,梦想一定会实现。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有这样的处境呢,小时候父母在外地上班,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只有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是个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我非常羡慕那些有父母陪伴与呵护的孩子。可是我知道父母的辛劳是让我能有一个更好的物质条件,所以我没有哭闹,而是把这份思念化作学习的动力,用学习成绩来回报父母的付出,也把玩耍的时间用来阅读,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阅读,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我体会了不一样的乐趣。
比起那些命运多舛的的人说,我们则要幸运的多,我们要坚信,命运由自己掌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要坚定信念,就一定会到达梦想的彼岸。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当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这些细若蚊足的字时,感受到的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真切。于是,我轻轻翻开,带着那句话给我的亲切感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
作者史铁生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然而命运却让他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截瘫。《我与地坛》正是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地坛。“……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息地。这里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这里就像是自家的后花园,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古树上的树叶发芽、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园中的人和事,创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给予了史铁生无限的感动和鼓励,唤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坚定地向前。作者的坚强感动了我。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作。作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为学习上的压力而感到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文中我多次感受到史铁生母亲对他儿子无私的爱,尽管没有深情的话语,尽管只是在他出门的时候细心地观望,尽管只是在天黑之后会在地坛例出现一个急切寻找着什么的身影,我是真的被这样一句话所震撼“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让我感叹于默默的、无私的母爱,它永远像涓涓细流,流淌于我的心间。母亲的突然离世对史铁生的打击是意料之中的巨大,他从那时才开始学会珍惜,学会缅怀母亲对他所付出的一切。或许我应该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吧,我似乎还记得我在电话里因为妈妈有事耽误没有接我放学而大发雷霆,我似乎还记得妈妈为我买回一件不好看的衣服的时候我头一甩说不喜欢不穿,我似乎还记得很多很多类似的事情,可是总在做过或者说过之后没有勇气去说一声对不起。
初读史铁生的文字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今后我还会再读更多他的文章。
《《我与地坛》推荐一本书1000字》
这学期,利用国庆长假看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本书,才了解到作者原来是个残疾人。
他在二十一岁那年,在陕北插队,突然生病导致瘫痪。不能理解好好一个青年人,为什么就会得这么严重的病,这或许是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够好,要是放在现在,他的腿或许不会瘫痪。
最开始,他暴怒无常,崩溃,绝望,甚至用好几个小时想是死了算了还是好好活下去,一直在生与死之间徘徊。
慢慢地,在母爱的笼罩下,以及在朋友们的影响和鼓励中,在自我的警醒中,重拾活下去的信心。后来他与地坛公园邂逅。地坛,一个被人遗忘并且荒芜的古园,但仍然拥有勃勃生机。
在地坛公园里,他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着地坛的一草一木,四季的转变,遇到了很恩爱的一对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年轻人,智障的妹妹和他哥哥……
是勤奋的写作,让他内心的世界变得丰茂起来,重燃对生命的渴望。这让我想起了,英国的物理学家霍金,不同的是他得的是渐冻症,全身肌肉萎缩僵硬不能动,因为肺炎手术,又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只有三根手指、两只眼睛眉和毛可以动,但他却自强不息,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发表了很多著作。对我来说,最切身的体会是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办事,在一座过街天桥上,有个没有双臂的青年人,用双脚夹着毛笔写字,字写得特别漂亮,路人纷纷驻足观看,然后朝他身旁的纸盒投币。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强者,如果换做是我,不敢想象,
我能否做到他们的十万分之一。
作者史铁生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他对命运的抗争,用积极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的思想,虽然命运不会改变,但我们却可以用行动来改变自己。他还有个一直关爱理解他的母亲,当他发脾气时,母亲总是一声不吭,让他发泄完,再收拾。总担心他一人在地坛有什么意外,偷偷寻找他。在他面前说话,也是格外小心,生怕勾起作者的伤心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面对自己被疾病打败的儿子,她不曾放弃,始终支持和鼓励,一心扑在儿子身上。她多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健康、快乐、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了很多痛苦,但她却把一切都埋在心底,一点点焐热儿子的心。
这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即便,有时候,我会让他们很失望,比如:考试得全班倒数,做事不认真,懒惰,闯各种小祸……但,我仍能感到他们一直都很爱我,接纳我,鼓励我,从不嫌弃,这反而让我有时感到羞愧,他们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觉得自己真的要好好努力,少让他们操心。
当史铁生在写作上终于有了一定的成就后,他的母亲却早早地在四十九岁那年去世了。他多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就来给她安慰,但已经没有机会了。
史铁生的文章让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遇事要勇于面对,学会了正视自己。我应该向他学习,不怕困难,在学习和生活上,迎难而上,虽然不能像他那样坚强,最起码,要从最小的努力开始。
《生命的奇迹读《我与地坛》有感900字》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一次意外双腿瘫痪住进了医院。从此,他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不论公道”。可是活在最狂妄的年龄,却又失去了自己的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无法与正常人一样在陆地上行走,只可以坐在轮椅上过完自己的下半辈子,接受着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在其他人眼中还是干脆放弃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而他却用自己的意志面临着人生中最残酷的抉择——他就是史铁生。
园子里,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生命的诱惑,那些微小,卑微的生命一样活出了光彩,这对史铁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启示:活着是一种幸福与自由,活着更是一种权利,生命对于每一个生灵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只有一次,也仅仅只有这一次。
你可曾想过如果你像史铁生一样双腿瘫痪,你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如果我们双腿瘫痪我们一定会自暴自弃,痛悼命运的不公。
“那是何日,我记得我忽然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院中飘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这段话是史铁生的一段语录,是的,虽然史铁生之前也放弃过,但是他依然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和亲人的不断鼓励重新的“站”起来了,用着自己的笔纸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与光荣。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用着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丰满且健全的思想和感情,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用他那细腻的文笔,睿智的言辞,不朽的思想与心灵,照亮的却是我们日渐幽暗的内心。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优美的文字中包涵了对生命、社会、青春、故乡、家人、友人深沉的爱,每一个文字如一曲生命之歌;如同一部人间悲欢离合的戏剧。史铁生以乐观积极地生活态度度过了长达60多岁的人生旅途,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对生活的希望与社会的美好汇成文字,流入每个人都心田里。他的文字有着穿透心灵的力量,让我们重申生命与生活,在逆境与不公中找到希望与自己理想的归宿,史铁生这样身患残疾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汗水取得最终的成功,那我们这些健全人又有什么借口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旅途,把有限的生命融入这美好丰富的世界的当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加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