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温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12 02:19:44
《尊重的温度》
从前我总觉得,“尊重”是课本里印着的冰冷词汇——是见面时程式化的问好,是递东西时客气的手势,是别人忙碌时象征性的搭手……直到小区保洁阿姨用一个举动,焐热了我对这个词的认知。原来尊重藏着温度,裹在笨拙的关心里,落在看见他人不易的目光里。
保洁阿姨是小区晨光里最早的身影。天没亮透,她就握着扫帚扫过草坪,连砖缝里的碎叶都不放过;中午别人刚端饭碗,她已扛着拖把进单元楼,把瓷砖拖得能映出人影;傍晚太阳沉到楼后,她擦完最后一层扶手,一天的活才算完。她总爱笑着打招呼,可我从前总绕着她走,觉得她做这些都是该干的,不值得多投半分目光。
态度的转变,是在一个周末下午。那天我取的快递堆成小山,怀里抱、胳膊夹,视线被挡得严严实实。走到单元楼门口,没留神撞上了蹲在地上捡垃圾的阿姨。快递散落一地,我慌得手忙脚乱,第一反应竟是“她会不会要我赔钱”。可抬头时,却见阿姨先站了起来——保洁服沾着灰,额角挂着汗珠,她没顾上拍自己的衣服,反倒弯腰帮我捡快递:“孩子,没事吧?没撞疼你?”
“没……没事,谢谢您。”我接过快递,第一次认真看她的手:指节裹着厚茧,掌心有清洁工具磨出的深痕,像刻着无数个凌晨与黄昏的辛劳。再看她的脸,皱纹里还沾着细尘,那是日复一日清扫的痕迹。我忽然鼻子发酸:她被我撞了,却先关心我;干着最累的活,却始终带笑。那一刻才懂自己之前多冷漠——总觉得她的付出“理所当然”,却忘了这份整洁背后,是她弯了无数次的腰、走了无数遍的路。我站在原地自责:为什么没第一时间扶她?为什么连句“辛苦了”都没说过?也是这时,“尊重”有了温度,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阿姨眼里的善意,是我该补的歉意与体谅。
从那以后,我总会主动跟阿姨打招呼。早上见她扫地,会说“阿姨早!”傍晚见她擦扶手,会帮着递抹布。有次小区办活动,人多垃圾也多,阿姨忙到很晚还在清理。我在家煮了热奶茶,用保温杯装着送过去。她起初摆手:“不用,孩子,阿姨不渴。”我把杯子塞进她手里:“您太累了,喝点热的暖暖。”她捧着杯子喝了一口,眼睛亮了,连说“真好喝”,脸上的疲惫似被热气驱散。我看着她的笑忽然明白:尊重是双向的暖——她用双手护小区整洁,是对我们生活的尊重;我把热奶茶递到她掌心,是对她劳动的尊重。
原来尊重的温度从不复杂。是热奶茶焐暖的双手,是打招呼时真诚的笑意,是看见别人辛苦时多一句的关心。它裹着每个认真生活的人,也裹着每个敬业的劳动者。把这份温度递出去吧——给保洁阿姨一个微笑,给快递小哥一句感谢,给公交车司机一个点头。日子会慢慢暖起来,世界也会因这些小善意,变得更温柔。
(指导老师:谭青)
《街角的温度》
冬日的黄昏,寒风如刀,街上车来人往。路灯次第亮起,如金黄的星火,行人的身影在暮色中匆匆移动,似归巢的鸟儿,把街头衬得格外忙碌又温暖。
在这条街的角落里,有一只流浪狗躺在垃圾堆的旁瑟瑟发抖,志愿者徐明路过时正对上这可怜的小狗写满惊恐的眼睛,他轻轻蹲下来,摸了摸小狗那杂乱的毛发:你谁家的狗呀?天那么冷,是迷路了吗?应该很饿吧?徐明掏出一包饼干,喂给了那只饿坏了的小狗,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样子,徐明想:我要不要把它带回家呢?如果把它带回家,我也要做很多事,没有时间照顾它呀……徐明只能留下一声叹息,放弃了带小狗回家的念头,转身融入了人流。
风呼啸着,发出一声又一声的怒吼,卷起的枯叶在空中打旋。
一些调皮的小孩们,手里拿着树枝和石头朝那只卷缩成一团的小狗扔去,小狗疼得“汪汪”直叫,却逃脱不了这恶意的伤害,“你们在干什么?”陆天去而复返,小孩子们一哄而散。
天空中,雪花悄然飘落,看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蜷缩着的小狗,陆天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抱着小狗,回了家。
离家近了,他却放慢了脚步,忐忑不安地想:“妈妈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养我一个已经够她忙活了……是她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抱它来呀?……她会揍我的,那也是我自作自受。”
推开门,“妈妈,我回来了……”母亲看着他怀中蠕动的小包裹,先是惊讶,随即转身拿来干净的毛巾和一碗温牛奶:“这么冷的天,它一定冻坏了吧?”
窗外,雪花无声地覆盖了整个城市。但在这个小小的家里,一只流浪的小狗找到了归宿,一个善良的少年学会了责任,而一位母亲,用她的理解点亮了这个冬天最温暖的灯。
《后羿射日》
自从后羿射日后,温度正常了,但射下的九个太阳却落入了大海之中,导致海洋生态变差了,许多的鱼、,虾翻了肚皮浮了上来,为了让海洋变好,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当时射日的那一片地方。
来到了海洋上空,那里一片的鱼虾都死了,空气里一股腐烂的味道。我们按计划,先将水里的东西全部用科技网捞了出来,但还是有股味,这该怎么办?这时,团队里的一个人提了一个意见,可以用过滤器来过滤一下(那片海是用山围起来的,面积不大)这片海;在过滤中,我重新想起了后羿射日:当时射下来了——九个太阳!对了,九个太阳,我们好像只要找到九个太阳的掉落位置就好了,将这九个太阳打捞上来。
说干就干,我们分头寻找太阳。第一批人找到的太阳在礁石处,第二批人在山旁找到了大阳.....
九个太阳已经全部找到了,但该怎么处理呢?因此,我们想到一个办法:将九个太阳压缩成肥料大小,然后均匀地撒在森林里,这样太阳既不会污染海洋,又能帮助树木成长。
海洋也是地球的一部分,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我也希望人们能好好爱护海洋!
《一支笔的温度》
常听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我总觉得,真正的感恩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偿还,而是把他人给的温暖,悄悄传给下一个人 —— 是忘带笔时递来的支援,是淋雨时撑起的伞。
早读课结束,老师宣布:“去完厕所回来做课堂练习,成绩记平时分。” 教室瞬间炸开锅,有人叹气,有人窃窃私语。我收拾桌面时伸手摸笔盒,指尖却只触到空桌洞 —— 笔盒落家了!离测试只剩十分钟,喊家人送根本来不及。我急得脸颊通红,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滑,攥着衣角不知如何是好。“喏,我多带了一支。” 胳膊突然被轻碰,同桌把一支黑笔悄悄递来。笔杆握在手里暖暖的,像久旱遇甘霖,我的慌乱一下子散了。
后来一个午后,放学时惊雷炸响,豆大的雨点砸下来。我拿出常备的伞,却见小李站在教学楼门口皱眉:“早知道听奶奶的,这下要成落汤鸡了。”
看着他手足无措的样子,我忽然想起那天的自己。我撑伞走过去:“我带你去传达室等家长吧。” 小李愣了愣,笑着跟上。雨打在伞面上沙沙响,两人挤在一把伞下,却一点也不觉得挤。
原来感恩从不需要壮举。一支笔、一把伞,都是日常里的温柔。把收到的温暖传出去,这份轻轻的心意,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动人的纽带,让平凡的日子满是温度。
《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孩子》
窗外的阳光散进屋中,手中的屏幕同眼睛一起闪烁起来。可是太阳带来的温暖已将答案以热量传递,我是如此独特的存在。在信息纵横交错、人工智能变革发展的时代,我愿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孩子。
那时是初春,父母的惊叹声风一样拂来:“这人工智能果真了不得!”没想到一个APP竟然有如此大用……跟着感叹声,我将信将疑地望向这片AI编织的广阔深海。
果真让人感叹。情感、生活、科学、新闻,眼前似乎是一个无所不精的学者。闲暇之余请它作文,念看曾经风靡的“AI没有情感,不会创新”的言论,似乎也终于在那5秒内生成的精妙文字里丢失了话语权。博物馆确实是历史的归所,可巷陌街角亦有时光的印痕。我在AI挥笔写就的传统文化类作文前出神。大胆的遣词造句,令人惊喜又惭愧。我索性打开社交媒体,好奇其他人的看法。有热衷于AI文字创作并盛赞其伟大的,有热情诵读AI生成文字的,也有利用AI大肆科普却不搜证的……我在惊赞之余,却感到肢体发凉。是春寒,还是忧心?
心中存着问题,不觉间已漫步在楼下。风狂舞起来,帮天空把问题向我抛来:人们创造了这样伟大的工具,难道最终会连自己的工具都不如吗?DEEPSEEK一类的AI,它的创作依然要被戏称为“尸块拼接”吗?春风又刺来,穿透了我的大脑,却引我心绪流向更高、更无奈的远处——既然如此,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区楼下孩子们的笑声又把我拉回现实。笑声飘向天际,忽然感觉从未见过这样的明媚蓝天。阳光从云层间落下来,金黄色流淌在皮肤上,从手臂的毛孔浸渗下来,化作温暖的波,在心头漾开时引发一阵震颤。在暖意的流动里,我好像触摸到了属于生活、属于阳光、属于存在的答案,我愿拥有爱与温度。
温度投向生活,洞见AI时代里人类的浪漫。我们何其幸运,得以去感受、去爱、去表达。我们可以拥抱一阵拂过的风,可以聆听一场骤至的雨,可以感受一缕降下的阳光。我们把这份激动化作文字、画作抑或歌谣,于是有了创作。我有温度,因而立于多彩的世间讴歌幸福,而非在黑暗与冰冷里计算字句。
温度洒向价值,激起思考的波浪,窥见AI诞生下属于我们的存在。人是创造与使用工具的动物,我们的存在早已在地球上刻下烙印,又怎会为自己所生产的工具所动摇?AI无论是奔跑的机器、仿生人,还是屏幕上深思的聊天框,都不为动摇我们的价值而来。我有温度,因而能在没有温度的算法字符里,看见这个世界的美好可爱。
温度投向自己,燃起一腔热血。在这个时代,身处百年之变局,我们应如何在风险与机遇中走向未来?唯有爱,唯有激情,唯有温度与思考。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孩子,用AI与爱开展未来!
《母爱的温度》
那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地面,树叶在阳光下卷了起来。知了在树上吵闹地叫着:“热热热!”
我和往常一样在上着画画课。我习惯性地伸手去拿水杯,却扑了个空。定睛一看,水杯竟忘带了,想到还有三个小时的课程,我不禁焦急万分。
没有水时,我热得不行,都不专心上课了。我东张西望:为什么?这连空调都没有一个?我热得嘴唇干裂,汗水如泉涌般不断流下,仿佛身上挂满了小小的瀑布。我正东张西望,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妈妈穿着防晒衣,戴着一个头盔,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面带微笑地站在教室门口。
她笑眯眯看着我。我好像看到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一样。妈妈向我走过来,帮我拧开瓶盖。为我倒了一些水,温柔地说:“儿子,渴坏了吧?快来喝水。”说着把水递给了我。我接过水,一咕噜就喝下了大半瓶。一股沁人心脾的冰凉渗入心底。可是妈妈的手热热的,她摸摸我的头说:“慢点,慢点喝。别呛着了。”
妈妈看我把这瓶水喝完了,又问:“你还渴吗?”又从包中拿出了一支水塞给我的手上,看我出了那么多汗,还抽了几张纸给我擦了擦汗。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眶不禁湿润了。妈妈轻轻挥手,温柔地说:“快去上课吧,记得多喝水哦。”我看着妈妈离去的背影,她的背上全部被汗水打湿了,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妈妈,您的爱就像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您的爱就像一股暖阳温暖了我的日子。哦,您的爱也像一杯蜜糖甜润了我的人生。
《重游方塔园》
周末的多云天,温度恰到好处,正是出游的好时机。正当我犹豫不决该去哪里玩时,前天老师的推荐突然闪过脑海——方塔园。瞬间,我脑海中浮现出幼时游览方塔园的模糊记忆,那时的景象已不甚清晰。于是,我迅速联系了几个好友,决定重游故地,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抵达方塔园,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看着门楣上“方塔园”几个大字,我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从东大门进入,首先迎接我们的是花坛中盛开的小花,它们娇艳欲滴,仿佛在向每一位游客展露笑颜。
再往前走,那座以黄色为基调的方塔赫然在目。它原名崇教兴福寺塔,但人们更习惯称它为方塔。这座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塔,总高达67米,共分为九层。每层塔角都悬挂着铃铛,每当微风拂过,铃铛便叮当作响,似乎在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说中,常熟的虞山是神牛所化,而方塔便是拴住神牛的桩。如今,它已成为常熟的地标性建筑。
方塔园有“三宝”:方塔、古银杏和南宋古井。在欣赏完方塔的雄伟后,我们转向了那口南宋古井。这口与方塔同时建造的古井,深达5.7米。井栏由整块青石雕成八角形,古朴敦厚中透露着端庄凝重的美感。
紧接着,我们开始寻找那棵古老的银杏树。当我亲眼见到它时,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棵高达20米的古银杏,主干胸径超过2米,枝繁叶茂,宛如一位忠诚的士兵,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园林。它的叶子如同绿色的玉扇,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人们扇去炎热。据说,这棵树的树龄已逾800年。
除了传统的“三宝”,我认为方塔园还有第四宝——那便是古银杏旁盛开的木绣球。从远处望去,木绣球花如同飞泻的瀑布般壮观;走近细看,重重叠叠的花瓣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花球,宛如一幅精美的中国画。许多游客都选择在这里打卡留念,与木绣球花共度一场浪漫的约会。
当然,方塔园的景点远不止这些。名人馆、碑刻博物馆等也值得一游。漫步在园中的长廊里,每一寸土地、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方塔园的美,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让人流连忘返。我爱方塔园,更爱我的家乡常熟。这次重游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我懂得了信任的温度》
清晨的窗棂外,麻雀在枝头跳着唱,月季半开的花瓣上沾着露水,像藏了星星。我坐在书桌前翻旧物,一只木盒里躺着两支钢笔,笔身都是磨砂黑,笔帽上的银色夹子泛着淡淡的光,乍看几乎一模一样,却像两个标点,在记忆里圈住了一段沉甸甸的往事。
思绪忽然被拉回那个雨天。天空像被浸了水的灰布,雨丝斜斜地织着,打在教室窗玻璃上,晕开一片模糊的水痕。老师站在讲台上,指尖敲了敲黑板:“今天的测验很重要,必须用钢笔作答,大家检查一下文具。”话音刚落,同桌小林就慌了神,手在书包里翻来翻去,脸涨得通红。她转过来拽我的袖子,声音带着急:“广哥,借我支钢笔好不好?江湖救急!”
我看着她眼里的恳求,摸出笔袋里那支常用的钢笔——笔身被我磨得有些光滑,是生日时妈妈送的。犹豫了一下,还是递了过去:“记得还我啊。”她连忙点头,指尖接过笔时微微发颤,“一定一定!”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过,小林匆匆把钢笔塞进我笔袋,说了句“谢啦”就跑了。可整个下午,她的座位都空着。放学时我问班长,才知道她中午突然发烧,被家长接走了。雨不知何时下得密了,豆大的雨点砸在伞面上,砰砰作响。我攥着伞柄,心里七上八下:她会不会忘了还笔?那支笔虽然不贵重,可握着写作业时,总觉得带着妈妈的温度。
第二天我到教室时,晨光刚爬上讲台。我的桌角放着一支钢笔,崭新的,笔帽上的塑料膜还没撕,旁边压着张便签,是小林清秀的字迹:“广哥,谢谢你的钢笔。我要转学啦,家里出了点事,来不及当面说再见。这支新的赔给你,很抱歉……”
我捏着那支新钢笔,笔身凉丝丝的,却突然想起昨天她接过我那支旧笔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原来她记着的,记着承诺,也记着这份临时借来的信任。我跑去办公室问班主任,老师说小林爸爸工作调动,一家人今早已经走了。
窗外的天渐渐暗下来,街灯亮了,橘黄色的光透过树叶洒在书桌上。我把两支钢笔并排放回木盒,旧的那支被我磨出了温润的光泽,新的那支笔帽上,仿佛还留着小林放下时的轻响。
忽然明白,信任原来真的有温度。它藏在“我借你”的爽快里,藏在“我会还”的笃定里,哪怕只是一支小小的钢笔,哪怕分别来得猝不及防,那份被认真对待的心意,却像冬日里捂在掌心的暖手宝,能焐热好长一段时光。
现在每次写字,我总会想起那个雨天。信任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约定,就是你肯把心头在意的东西交出去,而对方,会小心翼翼地,替你护好那份在意。这温度,不炽烈,却绵长,像钢笔尖落在纸上的字迹,安安稳稳,落在心里。
《光的温度》
教室的窗棂被晨光镀上了一层薄金,我正埋首于书本的丛林里。一阵脚步轻响,我抬起眼来,看见阳光斜斜地落进门口——陈老师正抱着一摞作业本走进来,光线便在她肩头跳跃、流淌。那一刻,她仿佛披着一身柔和的曦光,将清晨的暖意也一并带了进来,悄然融化了教室里清冷的空气。
初识陈老师,是在一个同样阳光温煦的下午。她俯身察看我的作业,笑容里盛满了暖意:“这里可以再琢磨一下,你很用心呢!”她的指尖点着纸面,阳光恰好穿透窗格,笼住她微曲的手指,那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醒了什么。窗外的光线斜斜铺展在桌面上,像金色的河流,将她的侧影与纸页上工整的字迹一同染得明亮而温暖。
然而期中考试后,我攥着满是红叉的试卷,独自坐在角落,世界仿佛沉入一片灰暗的冰湖。试卷上鲜红的数字如荆棘刺痛眼睛,连窗外透进来的光也仿佛失去了度。正当我几乎要被这沉重的失落吞没时,陈老师无声地在我身边坐下,她的手指轻轻抚平我揉皱的试卷,声音柔和得如同耳语:“错处是台阶,不是断崖。”她逐题分析,指尖在纸页上滑动,阳光此刻穿过玻璃窗,重新温柔地铺满桌面,也静静包裹住。
她沉静的侧影——那光仿佛有分量,重新悟暖了我渐凉的心房。
后来我升入初三,陈老师却因调职要离开我们。临行那天,她递给我一本旧书,封面上印着斑驳的阳光图案。我捧着书立在教室门口,望着她身影沿着走廊远去,长长的光路在她脚下延伸,像是用光铺就的告别的路。那背影最终融进走廊尽头明亮的光晕里,如同夕阳沉落山峦,留下满世界的金晖。
那本旧书如今静静立在我案头。每当阳光再度穿过玻璃,轻轻吻上泛黄的书脊时,我总会记起她指尖的温度和声音里的暖意。原来真正的光并非只来白太阳,更源于那些曾以生命之火点亮过我们的人——他们倾注的暖意,早已化为灵魂深处永西沉的太阳,纵使岁月流转,依然在心最深的角落,持续地散发着柔和而坚韧的微芒。
《《菌儿自传》读后感》
合上《菌儿自传》,指尖仿佛还残留着菌儿告别时的温度。高士其先生以生花妙笔,赋予冰冷细菌以灵魂,将生命科学化作引人入胜的旅程,颠覆了我对生命的认知。
“菌儿”以第一人称,引领我踏入身体的精微宇宙。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躯体,竟是如此壮阔的生命舞台!在血液奔涌的河流、肠道蜿蜒的峡谷、口腔温暖的庇护所内,无数微小生灵正上演着无声却磅礴的史诗。跟随菌儿穿梭于幽暗肠道,在免疫细胞的“天罗地网”中腾挪,我感受到生命深处永不停歇的脉动与交锋。显微镜下曾面目模糊的微生物,骤然拥有了呼吸、性格与悲喜——它们不再是“病菌”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共生伙伴,是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丝线。
这份认知,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带给我震撼与抚慰。当恐惧如薄雾笼罩,感官被外界隔绝时,“菌儿”的身影却异常清晰。它让我“看见”体内亿万沉默的盟友:它们在肠道深处、黏膜屏障上,日以继夜构筑防线,与入侵者搏斗,竭力维系平衡。这亿万生命的协同奋战,汇成无声却磅礴的力量,支撑我熬过病痛。我恍悟:这具看似“孤岛”的躯体,内部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微生物王国”。原来,我从不孤单。
最令我心灵震颤的,是书中揭示的生命平衡的深邃与脆弱。高士其先生借菌儿之眼,映照出生命共同体无言的默契。微生物不仅是潜在的入侵者,更是沉默的守护者。菌儿在肠道建立的“微生物乐园”,奏响了一场恢宏的共生交响。每种细菌都有独特的声部,共同编织着生存的生态乐章。然而,这场交响乐精妙而脆弱。新冠的经历让我痛切体会:一次病毒入侵、一场抗生素风暴,甚至长期焦虑与不良饮食,都可能如巨石投入湖心,瞬间打破平衡,让和谐陷入杂音——菌群失调,防线崩溃,病痛随之而来。这“乐园”并非坚不可摧的堡垒,需要我们以理解、敬畏和科学的态度去呵护。我们自身,正是无数微小生命栖居并守护的家园,它们的安宁,正是我们健康的基石。这认知带来虔诚的谦卑与敬畏——对生命精妙的惊叹,对万物依存法则的顿悟,以及对守护共生平衡责任的觉醒。
合上书页,内心已然不同。高士其先生以童趣文字完成的,是一次伟大而温柔的启蒙。他让我懂得,真正的科学精神是怀着深沉爱意去理解与拥抱万物。那肉眼不可见的微观宇宙,同样蕴含着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菌儿”教会我以更谦卑、包容、审慎的目光审视自身,理解我们与所有生命——无论多么微小——那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
从此,每一次呼吸与脉搏,都仿佛有无数细小而坚定的声音在体内低语。那是一个精密共生宇宙的运行,是生命在低吟关于平衡、依存与和谐的古老箴言。感谢《菌儿自传》,它在我心中种下的不仅是科学种子,更是一份对生命整体性的深沉认知,以及守护共生奇迹的责任感。这认知与责任,将指引我以谦卑宽广的心胸,珍视每个瞬间,拥抱彼此交融的生命奇迹,努力成为体内那亿万盟友——那无声却伟大的生命协奏曲——忠诚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