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以情动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36:14
《内容生成的两种方式》
文艺作品要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要使这种艺术审美的愉悦持久而隽永,又离不开理。事实上情与理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所谓“有情有理”、“合情合理”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个“理”是什么呢?即是作品的“内核”,是作者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体悟,“对人生况味的执著品尝”(余秋雨语),作品中有了它,就显得深刻而凝重,有了价值和分量。
笔者以为,文艺作品的“内核”生成有两种方式。
其一为“水乳交融”法,即是作品中的哲理意蕴、象征意蕴如盐、糖溶于水中,浑然一体不见其形。虽然作者没有站出来议论、抒情式的“指点”,但读者还是能处处品味到这其中蕴含之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其二为“哲理提升”法,亦可称为“指点法”,说通俗一点,如同我们看电影时的“画外音”,就是作者或编导站出来加以评论,使作品在描绘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内容后,将意蕴再深掘一层,揭示出“内核”来。这样做常常能使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光彩照人,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
《文以情动人》
鲁迅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著名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茉莉花》一文正是以作者真切感人的爱花之情,打动了读者的心,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作者珍爱茉莉花.其实就是珍爱她和她的朋友的友谊.“她把花当做纯洁的心,我把花当做友谊的象征。”因而对这两盆茉莉花“爱护备至”,看见阳光灿烂,立刻想到“应该让花儿也享受享受、一发现狂风暴雨,立刻不顾一切地冲人雨中救花,弄得“浑身是泥”,“在我的脑海中,只有花,只有花!”文章笔调流畅,情真意切。一个初三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细腻动人的好文章,实在难能可贵。
然而这样的好文章,却偏偏有人横加指责,斥之为“情调不好”,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思想意识没有“无产阶级化”,如此等等。经过十年浩劫的人们,对这种论调真是太熟悉了。那时的戏剧、小说、电影中的“正面人物”,都是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连起码的夫妇之情,父子之情都没有,整日里斗、斗、斗,毫无真情实感可言。但这种无情作品(如果这也能称之为文艺作品的话),就连江青、张春桥本人也未必欣赏,仅供愚民之用而已。倘若学生爱花也算是资产阶级情调,那么朱老总爱种兰花定是“党内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爱划船,更是十恶不赦了。
文以情动人,几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红楼梦》,不就是以男女之情动人心弦而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的吗?读了《牛蛇》之后,谁不曾为牛蛇、琼玛的遭遇下泪?得奖影片《小花》,也正是在真实、动人地描写了兄妹之情,而突破了旧框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情”,就是真情,人之常情。陈毅诗云:“此中真歌哭”,不也说的是以情动人吗?无情定非真文学。任何一个具有真情的人,处在《茉莉花》作者当时的地位,肯定也会冲出去救花的。凡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无产阶级也决不是无情阶级!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写《茉莉花》这样的作品呢?
有人认为学生之间表达友谊,只该互赠书籍、笔记本之类,而不应送什么花草虫鸟。凭什么说一个人不应该有各种兴趣爱好呢?难道朱老总只该日理万机而不该赏玩兰花,爱因斯坦只该埋头钻研而不该拉琴荡舟吗?何况种花还能修养身心,陶冶性情,使人领略自然之美。无产阶级为什么就不能培养高尚的情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喜欢种点花,养些鱼等,都是无可非议的,莫非只有资产阶级才能种花,而无产阶级只配种地?因此,同学间以花相赠,也是合情合理的,这是人之常情。
不是噩梦胜似噩梦的无情的十年,已成为过去。禁锢了的头脑也在解冻。但我们这一代“先天不足”的学生中,写出的情真意实、以情动人的文章还太少。愿《茉莉花》这样的文章更多,愿我们的作家都成为“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