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某校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8:13:12
《听课三问》
前几日,受邀去某校听了一堂初二的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容为记叙文句子赏析。执教者刚毕业一年,上课节奏控制不错,但授课的内容让我有了很多思考,粗略记下,留待闲时深思细想。
授课老师的大致教学思路是:明确修辞赏析题型——出示学生答题试卷——学生判分——出示参考答案——学生再次判分——明确得分点——出示新段落新句子练习——出示新文章,学生分组出题答题。
这节课针对“修辞赏析”这一考点,脚踏实地反复操练,我有三问,不是针对这位年轻老师,而是针对自己的教学。
一、关于答案。教师以某次月考试卷答案为标准,让学生给各种答案进行判分,学生也很喜欢挑刺,课堂氛围不错,想来这样的方式,肯定也能规范学生的作答。但我想问,月考答案是谁做的?他的思路和表述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吗?会不会有遗漏?我们为什么叫“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
二、关于讲评重点。教师由以上比对操练,得出答题的“方法”,并且为了提醒学生记住,特别标红以下字眼:“生动形象写出了”“体现”“感情”等。这些词语固然放之四海皆准,但我有二问:学生最需要的是这些词语吗?他需要体会的不应该是:为什么用上这个修辞就变得生动形象了?生动形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同时,结合我的教学感受,学生最要分析的其实应该是:这个修辞到底体现了事物什么特点?抒发了何种情感?为什么是这个特点这个情感,而不是那个特点那个情感?我们讲题,分析答案,重点在哪里?
三、关于讲评思路。教者利用给他人评分、自己赏析、互相出题的方式逐步落实教学重难点,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如果课堂着眼点仅仅为这一句这一题,40分钟最终收获只是这几个反复强调的生硬的词语及所谓的“答题套路”,是不是舍本逐末?理解品析文章句段,不应该是由篇章到段落再到句子吗?固然很多时候,我们是以这样的“程式”答题得分,但教学时应力求实现举一反三:面对一个新题目,我要怎么想?答题的“程式”为什么是怎样而不是那样?它反映了怎样的认知规律?怎么分析才是最科学的?这些内容,我们自己作为老师是否分析清楚了?
基于以上三问,我深感作为语文老师钻研考试,钻研教学的必要。王君老师有一次讲座,她说,很多语文老师批判应试,但实际上,如果离开考试,很多人都不会教书。我是这样的老师吗?当时我就在问自己。书教的好和带班成绩好一定是矛盾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眼界、格局和能力?
又忆起上次璩艳霞老师的讲座,讲座的核心便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深以为然。当教师具备这样的意识,你才会突破单篇文章的局限,不是每一篇文章上课程序都是作者、背景、字词、内容、分段以及针对每一个段落零散的问题。课文只是路径而非终极,我一直认为,这就是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的魅力所在。如此想来,即使是试卷讲评,其实也可以做到用试卷来教,实现由“这一题”到“这类题”“这个知识点”“这种解题思路”“这种认知方式”的整合归纳。
援疑质理,小有感慨。如何解决,还需探究。但,我也因此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现实很多时候确是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那么出题命题,设定答案,一定要细致周全,逻辑清晰。二是尽量避免纯粹应试的“套路”教学,从初一到初三,要序列化层次性地设计教学要点及考点,不能三年都是同一道题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套路,这样只会让教学的路越走越窄。第三,对于教育教学,要有原则有坚守,要遵循基本的规律,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一线教育人为学、为人、为事都是给未成年人做示范的,如果我仅仅是为了对答案而存在,那我的意义何在?
最后,要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怎样的老师怎样的课堂?
前路很长,我会一直努力。
《校园奇人》
“画王之师”
“画王之师”,本姓王,性开朗、热情,某校语文老师之师也。
某班语文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之,乃自陈:“鄙人,王某,自今日教汝教古文也,希共切磋。”
其时非除学古文,师乃曰:“诗文,甚易,诸君请看——”。乃下讲台,用手划之,以手心为山,手臂为川,发为树,衣为草,便为画之。顷之、一画即成。众生哄笑,师亦大笑,遂亲其师。
王师之上课,更是一绝,每教文诗之学,从不映之,只是乃徒手持粉笔,一挥而就,如映所出。当时是,诸生均圆睁双眼,惊疑不已。日久,上课均听讲专注,尤喜观之其作诗画。俟下课,师甫去,好事者即蜂拥之上,以眼观,又自试画,均以败之告矣,丑不堪言,钦服尤剧。
居半载,此班语文日益精进,竟独占顶头。王师之名,不胫而走。诸生遂不复称其原姓,乃昵称曰,“画王之师。”
“吃仙”邱生
学生课堂偷吃之,自古有之。仲尼斥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典故,众所知也。
今有邱生,六年级学生也,亦嗜吃成性。于师慷慨陈词之际,即手伏桌,一手伏屉,两眼细盯于师,嘴巴张开,头部起伏不定,如小鸡啄米,吃食细嚼,不动声色,甚为奇也。
其师近视之,常误其为听课心领神会而嘴角上扬,乃赞曰:“邱,听讲何其认真也!”云云....久之,方悟,其实为瞌睡状,哂之。
同旁金生亦吃之,然抬手放下,细看于师,嘴时闭时开,行动迅之,并与桌旁邱生谈笑之。
然邱生极爱于语文,每临大考,总会。问之、学之、习之,三步法,考时也不忘默念公式。
考后,总独占鳌头,为班争光。师总赞之:“邱是能者也.”
同窗闻之,赠其雅号,邱曰“吃仙”,“金曰“吃虫”。邱“吃仙”之名,即由此而出也。
校园奇人几何哉?惟此二人甚于众!是记之。
【王老师点评】
作者运用并列式结构来写两位校园奇人,文章最大的亮色在于遣用浅易文言。语言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读罢令人拍案叫绝!
《高分和低分的差距》
某校开展批判“60分万岁”活动,有人在黑板报上写道:“高分为师,低分为官,60分90分,批之奈何?”一些师生观而叹息,颇有同感。批判不了了之,“60分万岁”依然盛行。
“高分为师,低分为官”,近年来某些大学毕业分配委实如此。这本无怪,能者为师嘛,为人师表当然要有为师的本事。然而,现在人多不屑从教而乐于从政,不屑为师而乐为官,因而就觉得奇怪了。
为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能耐,仅传道、授业、解惑而已,非官无权,虽为人师,却仅能善己一身,不能禄庇妻女子孙;兔有“灵魂工程师”堂而皇之的称谓,实则是“臭老九”,一生尽做“傻事”,“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而官呢?本来,“吏者,民之役也。”但是,现在不少的为官者,高居尊位,不再是“民之役”、“人民的公仆”了。官即权,有权就有一切,就可谋私利,不但能利己,而且还能福及亲朋好友。古人崇尚“师道”而不屑“政职”,今人则恐师亲官了。
“60分90分”,做官的管教书的。智者不甘居人下,谁又能愿意俯就不如己者之下呢?无怪乎,许多“智者”为了“争气做人”,于是舍爱就恶,以退为进,也随波逐流大喊“60分万岁”了。
“60分90分”,是耶?非耶?请教诸公。
《由禁令想到的》
近闻某校一学生游泳时被冲走,于是学校便施发禁令:“不准游泳。”家长们也是各显身手,牢牢地拴住各自的孩子。
听到这个消息,我想起了一句古话:“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此话听起来有点可笑,大家也明白它的意思,可生活中偏偏有那么一些怕“草绳”的人。学生游泳,从小锻炼身体本是好事,却只因为一个人淹死了,遭了“水蛇”咬,便引起了震动。家长、学校便相互“配合”起来,来个一棍子打死,把草绳当蛇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改革。刚开始时,很多企业跃跃欲试,一部分搞上去了,可另一部分暂时失败了,被“蛇”咬住了。某些领导便赶紧躲开它,生怕再咬一口。于是,便坐以待旦,两眼盯住别人,在亲眼看到他们走了很远一段路后,才惶惶地试探着,沿着别人的脚印往前爬着走,一看前方不对,立即回首大呼“不可前也”,生怕前人遭“蛇”咬了再传染给自己。换句话说:别人遭受了挫折,自己心里亦怕。照此以往,企业何时能前?
我们念叨“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的目的,是要告诫人们莫学此流,莫干此类荒唐的事。可惜!此风不弱,还在社会中、生活中蔓延着,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于是乎,人们便大呼:“前有蛇,后有绳,前不得,退不行。”立在原地不敢动了。不是寻求好的办法去消灭它,而是想尽办法去避开它,绕着走。可惜“蛇”儿们是不会“怜悯”人们的,它们要找寻人们。于是,人们便又发出一叹:“唉,为何避不了呢?”
其实,河水冲走一名学生,企业遭了挫折,人们完全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要有不怕“草绳”的勇气,大胆地起步,去开拓自己的道路,而大可不必在原地踏步或是一棍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