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三问

2024-09-28 11:16:57 王翔 阅读:

前几日,受邀去某校听了一堂初二的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容为记叙文句子赏析。执教者刚毕业一年,上课节奏控制不错,但授课的内容让我有了很多思考,粗略记下,留待闲时深思细想。

授课老师的大致教学思路是:明确修辞赏析题型——出示学生答题试卷——学生判分——出示参考答案——学生再次判分——明确得分点——出示新段落新句子练习——出示新文章,学生分组出题答题。

这节课针对“修辞赏析”这一考点,脚踏实地反复操练,我有三问,不是针对这位年轻老师,而是针对自己的教学。

一、关于答案。教师以某次月考试卷答案为标准,让学生给各种答案进行判分,学生也很喜欢挑刺,课堂氛围不错,想来这样的方式,肯定也能规范学生的作答。但我想问,月考答案是谁做的?他的思路和表述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吗?会不会有遗漏?我们为什么叫“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

二、关于讲评重点。教师由以上比对操练,得出答题的“方法”,并且为了提醒学生记住,特别标红以下字眼:“生动形象写出了”“体现”“感情”等。这些词语固然放之四海皆准,但我有二问:学生最需要的是这些词语吗?他需要体会的不应该是:为什么用上这个修辞就变得生动形象了?生动形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同时,结合我的教学感受,学生最要分析的其实应该是:这个修辞到底体现了事物什么特点?抒发了何种情感?为什么是这个特点这个情感,而不是那个特点那个情感?我们讲题,分析答案,重点在哪里?

三、关于讲评思路。教者利用给他人评分、自己赏析、互相出题的方式逐步落实教学重难点,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如果课堂着眼点仅仅为这一句这一题,40分钟最终收获只是这几个反复强调的生硬的词语及所谓的“答题套路”,是不是舍本逐末?理解品析文章句段,不应该是由篇章到段落再到句子吗?固然很多时候,我们是以这样的“程式”答题得分,但教学时应力求实现举一反三:面对一个新题目,我要怎么想?答题的“程式”为什么是怎样而不是那样?它反映了怎样的认知规律?怎么分析才是最科学的?这些内容,我们自己作为老师是否分析清楚了?

基于以上三问,我深感作为语文老师钻研考试,钻研教学的必要。王君老师有一次讲座,她说,很多语文老师批判应试,但实际上,如果离开考试,很多人都不会教书。我是这样的老师吗?当时我就在问自己。书教的好和带班成绩好一定是矛盾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眼界、格局和能力?

又忆起上次璩艳霞老师的讲座,讲座的核心便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深以为然。当教师具备这样的意识,你才会突破单篇文章的局限,不是每一篇文章上课程序都是作者、背景、字词、内容、分段以及针对每一个段落零散的问题。课文只是路径而非终极,我一直认为,这就是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的魅力所在。如此想来,即使是试卷讲评,其实也可以做到用试卷来教,实现由“这一题”到“这类题”“这个知识点”“这种解题思路”“这种认知方式”的整合归纳。

援疑质理,小有感慨。如何解决,还需探究。但,我也因此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现实很多时候确是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那么出题命题,设定答案,一定要细致周全,逻辑清晰。二是尽量避免纯粹应试的“套路”教学,从初一到初三,要序列化层次性地设计教学要点及考点,不能三年都是同一道题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套路,这样只会让教学的路越走越窄。第三,对于教育教学,要有原则有坚守,要遵循基本的规律,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一线教育人为学、为人、为事都是给未成年人做示范的,如果我仅仅是为了对答案而存在,那我的意义何在?

最后,要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怎样的老师怎样的课堂?

前路很长,我会一直努力。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