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塞纳河畔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25:43
《请不要不合时宜地“叫好”》
4月15日晚,巴黎的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面对火光与浓烟中的圣母院,无数法国人与游客在流泪、在祈祷……
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面对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人们的反应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为人类文明的损失而痛心;另一种是无感;还有一种则是为此叫好,认为这是对法国人参与火烧圆明园的报应。
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法国的国宝,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此痛心的人呈现的是超越国界的悲悯情怀。诚然,一部分人由于人生体验的局限,无法对一座远在异国他乡的被毁建筑产生足够的“共情”,因而对此无感,这可以理解。但是,请别不合时宜地“叫好”。
要说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会勾起许多人关于圆明园的记忆,似乎也不是没有因由。如果说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是文明之伤,那么火烧圆明园便是文明之痛,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不能忘记的伤痛,是中华民族耻辱柱上永恒的一颗钉子。再加上如今西方国家不但不归还当初掠夺的文物,甚至公开以“八国联军”为主题对其进行拍卖,对中国的文物及民族情感造成了二次伤害。这也难怪会有国人发出“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的感慨来抒发心中郁积的愤懑。
然而“言出有因”并不代表这种言论是正确的。文物的损毁不是哪一国、哪一民族的家事,而是全人类文明的伤痛。而对此“叫好”,就好比在人家病床前或葬礼上幸灾乐祸拍手称快,不仅有失于人性的体面而且有悖于文明。铭记历史不等于沉溺于过往的伤痛,况且永远带着仇恨的眼光看人只会使自己变得狭隘、偏激。永远保持一种“受害者”的姿态,而仇视其他文明,则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这种言论出现的背后,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当下的历史教育。我们在让学生了解史实、铭记历史、培养民族情感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培养其一种就事论事的理性精神,一种超越国界的悲悯情怀,一种跳脱出个人、国家局限的大格局、大气象,使其真正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内涵,使其真正体会到“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我与人类难解难分。”,任何一个国家文物的损毁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损失。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放下仇恨、敌意、保守,代之以合作共赢,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中华文化中“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基因在当下的表达。面对异国的惨剧,拍手叫好,不仅体现了自我人格的狭隘,也是给当下的国家形象抹黑;而以悲悯的胸怀处世,不仅见证的是个人人格的成熟,也见证了一个充满人道主义、兼容并包的中国正在崛起。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国,请不要不合时宜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