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平沙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3:26:38
《美丽的北海》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北海”,多么深情的名字,多么吸引人的地方啊!
去年,我终于去了让我朝思暮想的地方—北海。
北海的美丽完全吸引了我的眼球。蓝蓝的海水略带几分咸味,海浪一个接一个地扑过来,把冲浪的人一个又一个地冲回了沙滩,仿佛在警告我们:大海很危险。
那金黄金黄的沙子像珍贵的黄金铺满了整个“房间”,在沙子中偷偷摸摸的螃蟹又与“偷金贼”有几分相似,而我们走在沙滩上的人类,就像正义的警官,正在抓捕那些沉迷于“黄金”当中的“偷金贼”们。
我下去游泳了。大海哥哥热情地接待我,用自己的手拍打着我的肩。那些在我头上高空盘旋的海鸥就像大海哥哥的仆人们,围着我和大海哥哥转圈圈,仿佛是在为我们的团聚而感到高兴,在开庆祝会了。
站在沙滩上,我闭上了眼睛,潮湿的海风朝我迎面而来,有种和海水一样咸咸的味道。在朦胧中,我坐在海豚的身上,穿着潜水服,海豚一会儿冲出海岸,一会儿下潜至海底。我看到了一个和我们家房子一样大的贝壳,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里面生活,想去哪里只需要对贝壳说一声就行了。啊!这真是其乐无穷!
北海,那迷人的地方,那美丽的地方,我已经被你的美丽深深吸引、震撼了,你可能就是我那朝思暮想的故乡了。此刻,你让我感到我的灵魂正在不断地升高……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古诗作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⑴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行: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⑵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⑶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⑷匈奴:泛指西域游牧民族。
⑸金山:指今新疆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⑹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⑺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⑻五花连钱:五花,连钱 指马斑驳的毛色。
⑼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⑽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⑾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蘅塘退士本作“军师”。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翻译】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这是岑参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浪淘沙 白居易》
浪淘沙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浪淘沙
海底飞尘终有日,
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
船头一去没回期。
浪淘沙
借问江潮与海水,
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
浪淘沙
青草湖中万里程,
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
风翻暗浪打船声。
《参观平沙山庄》
一天下午,春光明媚,和风送暖。通往平沙山庄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一列整齐的队伍,带着欢声笑语,踏着轻盈的步子向前迈进。这是我们五年级的全体师生,正兴致勃勃地去参观平沙山庄。 平沙山庄到了。一丝凉凉的风吹拂着我们的脸庞,真舒服啊!眼前是一个美丽的湖。这湖水,乍看,犹如一潭诱人的陈酒,静静的,澄澄的;细看,又宛如一面镶嵌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蓝湛湛的。湖水把山庄、蓝天、绿树、红花的胜景都摄取进了湖中,成了一幅奇妙的水中巨画。
我们观赏片刻,又绕着林荫小道,来到了一座古香古色,结构精巧的建筑物前。那深深的庭院,宫殿式的屋顶,掩映在绿幽幽的森林间,显得分外幽雅清静。长长的走廊边有许多姿态奇异,盘曲磷峋的树木,有茂盛的青松,娇柔的杨柳,秀拔的白杨,吐芽的枫树。但更多的是花草。红云般的山茶,婀娜的杜鹃,娇艳的桃花,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均匀地分布在绿叶中,妮紫嫣红、瑰丽多彩。 我们走着走着,眼前突然一亮,到了一座石莲花池前。
水池中间有一朵巨形的石莲,大约可以围坐四五个人。水池东侧,有一个娱乐中心,里面设有卡拉UK舞厅,迪斯科舞厅等。 我们走进会客厅,那打了蜡能照出人影来的地板,一尘不染。会客厅正面有一盏水晶灯柱。它由一百多根晶莹透亮的灯丝组成,富丽豪华,耀眼夺巨,使整个大厅生色不少。 时间不早了,老师宣布回校。. 来时心切切,去时意绵绵,再见了,平沙山庄。待到山花烂漫之时,让我再来一睹你的丰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