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螳螂捕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3 21:00:03
《螳螂捕蝉六年级读后感550字》
这个星期四,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做《螳螂捕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吧,这篇课文就是讲了少年用蝉,螳螂,黄雀只在乎眼前的好处,而不顾及背后的危险的故事巧妙地劝说了吴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有感触,吴王攻打楚国就是自取灭亡,他非常固执,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好处,而不顾其他诸侯国趁这时来攻打我国的危险。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蝉,螳螂,黄雀这样的人:在街上行骗,却没想到她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射了下来;有人捕捉野生动物,使它们没来家园;人们乱砍树木,导致了山体滑坡,殃及了不少无辜的人;还有的人随手乱扔垃圾,导致空气中充满了病毒,让人经常生病。。。记得有一次,表妹真聚精会神地做着作业,好像就是天塌下来也不关她的事似的。我心中立刻产生了一个念头:去吓吓她!我踮起脚尖,轻轻地走了过去,正要行动时,“啊”一声大叫震得我耳朵都快聋了似的!我一咬牙,把头慢慢的转了过去,切,原来是表哥啊,幸灾乐祸的他,现在正捂着肚子在地上边打滚边笑呢!这件事让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表妹就像蝉,我就像螳螂,而表哥就像黄雀,我们一心只想着算计别人,却没想到有一双眼睛正在背后看着我们呢!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在生活中,我们难道要重蹈吴王的覆辙吗?
《捕虫神刀手400字》
你们听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吗?我今天给大家讲讲螳螂的真本事。螳螂是个捕虫能手,几乎可以百战百胜,连穿着盔甲的甲虫也会成为它的腹中餐。
螳螂,亦称刀螂,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它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105毫米,身体是流线型的,以绿色、褐色为主。
它的头是三角形的,颈部可以180度旋转;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它的眼睛有很多腹眼,使它能看透敌人的攻击方式。
螳螂捕食是极为精彩的,其捕食时大刀扑向猎物只需要0.05秒,十分神速,人们什么也没看清,猎物就已经夹在第一对足上了。它一旦发现有昆虫靠近,就会像箭一样伸出前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猎物捉住,有些螳螂还是自然界伪装的高手,体色和外形与绿叶和枯枝相似,捕捉那些毫无防备的昆虫就更加方便了。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发7-11龄后到达成虫期。
螳螂捕猎异常迅猛,而且从不扑空,因此螳螂真的是自然界中的捕虫神刀手。
《螳螂捕蝉的成语故事》
汉朝刘向的《说苑•正谏》记有如下一则故事:
春秋时,吴王决定要攻伐楚国,并且不许任何人劝阻。他说:“谁要是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立刻处死!”
吴王的某“舍人”(侍从官)有个儿子,年纪还小,他想劝吴王放弃伐楚的打算,但是,不敢进宫去见吴王。他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到宫后的花园里去打鸟。一连去了三次,终于在一天早上和吴王在花园里相遇了。
吴王看见这个打鸟的少年,衣服都被花草上的露水沾湿了,还仰着头,望着树梢,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转来转去。吴王叫道:“孩子,过来,你在干什么?瞧你的衣服湿成这个样子,何苦呢?”少年有礼貌地走过去,对吴王说:
“大王!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患也!”——那棵树上,有一只蝉,它唱着歌,饮着露水,高兴得很,哪知道背后来了一只螳螂;螳螂弯着身体,伸出前臂,它以为要抓住这只蝉来充饥,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怎知道它的背后又来了一只黄雀;黄雀伸长颈子,马上就要向螳螂一口啄过去了,可是黄雀又怎能知道它的背后也有弹丸正等着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后的祸害呀!
吴王听了,觉得这孩子的话很有意思,想了一想,说道:“对,你说得很好。”于是把伐楚的事搁下了。
这个故事,《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和《庄子•山木》也有记述。根据《吴越春秋》所记,吴王这次要征伐的,不是楚国,而是齐国;向吴王劝谏的,不是“舍人”的小儿子,而是太子友;吴王也并没有接受劝谏(“吴王不听太子之谏,遂北伐齐”)。《庄子》所记更不同,它记的不是劝谏吴王的事,而是作者庄周以自述的形式来写的一段记事,大意说:“庄周游栗园,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准备用弹丸射异鹊,而栗园的管理人员以为庄周要偸摘栗子,竟把他赶出园外。
论故事情节,三篇相仿。后来流传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便是来源于此。
这句成语,含有讽刺的意味。这里,就是把企图捕蝉的螳螂,比作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大患的目光短浅的人物,讽刺他妄想侵害看来比他弱小的对方,而不知自己早已处在更强的笫三者的严重威胁之下了。宋人薛季宣诗:“螳螂捕蝉雀捕螳。”也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这句成语,有时只说前半句:“螳螂捕蝉”,或“螳螂搏蝉”、“螳螂伺蝉”。像歇后语一样,只说前半句,就带出后半句“黄雀在后”的意思来了。
《“黄雀”爸爸》
很早就听说过一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很欣赏螳螂的聪明,但更欣赏黄雀的高明。我虽然还算小有聪明,但我的小计谋经常全部在爸爸的掌握之中,爸爸比起成语中的黄雀,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下面最近的一件小事。
“唉,数学再一次考得那么差,回家又要挨妈妈的批评了。”周五数学老师发放周考试卷,看到分数比我定的目标少很多,我很懊恼。我把那张试卷放进了书包里,突然,我想到了一个躲过这次灾难的好办法:要是不把试卷拿回去,妈妈就不知道我考那么差的事情了,这样就不用挨妈妈的批评了。嘻嘻,我真的是足智多谋啊!想到这,我把那张试卷从书包里拿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到我的柜子里,一阵风似的速度跑出教室。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阳公公向我招手,小鸟妹妹给我歌唱。我感觉一切都变得美好无比。
到了家门口,我收敛了自己的笑容,若无其事地走进家门。爸爸一看到我回来了,不紧不慢地问:“前几天考的数学试卷发下来了没有啊?”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没有发啊!”爸爸冷笑了一下:“是不是早就发了呀!”爸爸的突然袭击吓得我一身冷汗,本来按惯例应该是妈妈来检查的学习情况的,实在没有料到爸爸突然来过问。我很疑惑:“爸爸咋知道我的数学试卷发了呢?他又不是千里眼。”爸爸仿佛知道了我的心思:“实话实说吧,我早就知道你的成绩了,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找老师问一问,老师就把你试卷拍下来发给我。你这点小伎俩骗骗你妈还可以,还想对我瞒天过海?”说完,爸爸就把自己的手伸出来。我立刻明白了:爸爸要试卷呀,可是,我把试卷放教室里了呀。怎么办呢?我只好小声地说:“我把试卷放教室里了。”“就知道你会这么做!”爸爸说完,就打开手机,找到老师发给爸爸的照片。突然,我想起了一件事:发试卷的当天,老师莫名其妙地找到我,让我把试卷给他拍一下图片,我也没多想,就给了。哦,我明白了,爸爸是幕后使者,故意欲擒故纵,真是高明!
这就是我的“黄雀”爸爸,经常在我以为我的计谋得逞时,搞个突然袭击,将事情全部抖出来。不过就是我的“黄雀”爸爸,总是在我遇到数学难题时,辅导我,助我攻破一个又一个难题,让我的数学成绩一天天地进步。我很庆幸自己有个“黄雀”爸爸!
《螳螂捕蝉的故事》
【注音】táng láng bǔ chá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出处】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汉·赵晔《吴越春秋》
【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相近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
【成语举例】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
【成语造句】
◎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