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流放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9:33:10
《精神的自我流放《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800字》
流亡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放逐。某位一直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作家,写下《一个人的圣经》。他是一位流亡的作家,是一位逃离了自己故乡的华裔。
第一部汉语流亡文学作品大概是屈原的《离骚》,被放逐的诗人漫步河畔,他写下对明君的渴望,问出没有答案的难题。流亡话语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从未消亡,而流亡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在《一个人的圣经》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双线叙事,现实是自由的欧洲,过往是流放他的祖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者不像书中的德国女孩想要背负起犹太民族的哀伤,他只是想要从追忆当中寻求解脱。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去意识形态化不是简单的替代,如果用另一套意识形态来取代原有的意识形态,主体性依旧难以确立,而《一个人的圣经》当中也着力探讨如何重建个体的自我理解。这种意义上,个体的流亡不只是要逃离某种环境,更是需要摆脱控制。在希腊神话中,俄狄甫斯王试图逃离厄运,结果仍旧无法走出命运布下的天罗地网。
不得不说,书中的一些观点是有失公正的。但是,你无法去责怪他对于1997以后香港回归的抵触和恐惧,一个有着十年浩劫动乱记忆的人不敢相信未来是因为他找不到任何可以笃信的基础,他看到太多光怪陆离的倾轧,人心先被利益扭曲,接下来又被生存的欲念矮化,疯狂像瘟疫吞食着这片大地上仅存子民的理智,你无法苛责一个人在席卷一切的风暴当中有一点自保的意识,覆巢之下想要生存唯有对他人放出利剑来饮血求生。
“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对于过去苦难的书写,构成了反思和历史的记忆。如果一个国家忘记错误,那么也只能重蹈覆辙,正如《阿房宫赋》当中所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高行健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裔作家,一直有着诸多争议。或许诺贝尔奖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和权力的影响,但也非牛鬼蛇神、跳梁小丑都可以轻易染指的领域。高行健的流亡身份或许为他的获奖赢得了筹码,但他的文学水准也使得获奖实至名归。无论文字力度、思想深度还是叙事艺术,都值得获得文学界的至高奖赏之一。
《悲凉的伟大550字》
“馋而见疏,流放汉北,自报汨罗。”这是一位浪漫诗人兼政治家的悲惨人生。他就是至今被人敬重的楚国诗人——屈原
他自幼就有着磅礴志向,也饱读诗书。在他很小的时候,读过的书就已数不清。在周显王三十九年,就发生了“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这两件事,这也奠定了他的文学水平。他还是一位从小就懂得体恤人民的贵族子弟,虽然出生于贵族,但他却无其他贵族子弟的纨绔,反而常常帮助平民做好事,博得了一致赞赏。
在周怀王主政时,他凭借着他的才华,得到了周怀王的赞赏,一步步走向了他人生的巅峰。他终于得到了能够施展抱负的机会。也因他的存在,楚国开始蒸蒸日上。
可好景终归不长……
在那金碧辉煌的皇宫里,他终归是触犯了其他朝臣。一声声馋语,夺走了屈原的一切。屈原百口难辩,在贵族的逼迫下,他即使有千百般不愿,也只能忍辱负重。带着这种悲凉的心情,他去到了那边塞地区。我想,屈原离开时,一定是含着不舍与悲愤离开的吧。
即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这颗炽热的、爱国的心。他在这边塞地区等啊等,等啊等,等不到曙光的降临,却等到了再次的黑暗流放。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写下了《离骚》,这首诗,饱含着的,或许就是屈原对自己理想的热情与痛苦吧。
在那高大的皇宫上,黑云密布,死气沉沉。激烈的打斗声响彻云霄。屈原站在汩罗江边,望着这滚滚的江水,想起了过往云烟。一个身影,在这看不见尽头的汩罗江边,缓缓落下,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终生爱国,国却弃之,冤怨写离骚,悲愤著九章!
《屈原遭受流放》
流放背景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怀王。他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张仪、子兰、靳尚,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怀王想起郑袖所说,果然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又贪图秦国的土地。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宫门。
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他从午站到晚看见张仪、子兰、靳尚等人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走出宫门,才绝了望。他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亲手结成的联盟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不禁顿脚长叹。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问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劝他不要再发议论了,屈原道:"我是楚国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他认为怀王会醒悟,定会分清是非的。只要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办法了。但是怀王不再召见他,他越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他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己的怨愤都写了进去。“离骚”就是“离忧”,人在遭遇忧愁的时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发自己的怨愤呢!
第一次流放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11]”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第二次流放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这对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屈子祠历史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泉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后来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修祠在玉笥山上。屈子祠占地1354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屈子祠现已列入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06月25日,屈子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屈子祠的由来屈子祠,又名三闾祠,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始建于汉,重修于清乾
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筑面积1651平方米,但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三进,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风格。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北宋改名为清烈公祠,元、明、清屡圮屡修,才得以保存。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由此地南眺,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每逢端午佳节,这里都举办龙舟竞渡。届时,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织,热闹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