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夜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9:08:24
《王冕佛殿夜读》
人物介绍
王冕(公元1287年~1359年),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暨jì)人。他出身贫寒,但是勤奋好学,少年时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故事二
佛殿夜读
王冕在庙里干活儿勤快,又很聪明伶俐,老和尚见了打心里喜欢,除了给他工钱外,还经常赏他几个小钱。王冕舍不得花,把钱一点点攒下来,等积攒得差不多了,就到书摊上买些旧书。每天干完了活儿,不是看书就是写字。
晚上,正是王冕读书的好时机。可是他没有钱买灯油。于是,每当和尚们睡着以后,他就独自来到佛殿,就着殿里彻夜不息的“长明灯”读书。
头一个晚上,他凑到长明灯前,翻开书,看了起来。不知不觉到了午夜,王冕感到两条腿有点儿发麻,就干脆翻身爬上佛像的底座,把泥塑大佛盘膝而坐的大腿当做板凳,舒舒服服地继续读下去。过了一会儿,外面刮起了大风,大树被风刮得哗哗直响,王冕冻得受不了,就从佛像身上跳下来,在地上来回跺着脚,暖和一下身子。他无意中一抬头,看见了灯火摇曳的佛殿里,那些阴森可怕、青面獠牙的天神天将,好像正瞪着圆鼓鼓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伸着双手要向自己扑来。吓得他不由得打了个冷战,头发根都竖了起来,转身就朝外面跑。到了门外,才发现书丢在佛殿里,又壮着胆走进去。当他定住神再看的时候,那些天神天将又不动了,还是像往常一样呆呆地竖在那里。
王冕挥着小拳头,对着那些神像说:“你们都是泥巴做的,我不怕你们。”
说完,他又翻身爬到佛像的身上,就着微弱的灯光,一直看到东方发白。
每日小练
1. 王冕出身如何?
2. 王冕没有钱买灯油,于是,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读书?
上期答案
1. 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
2. 多少能挣些钱,又能有工夫读书。
《囊萤夜读作文700字》
蛙鸣与蝉鸣此起彼伏,在静谧的夏夜唱起了动听的旋律,萤火虫在草地中飞舞,与点点繁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夏天到了,屋子里热极了,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有一个人在夜以继日的读书、学习。他是谁呢?他就是学习不知疲倦、勤勉认真的车胤!
车胤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每天一得空就会捧起心爱的书认真的读起来。渐渐的,暮色模糊起来,书上的字也随着夜色变得不再清晰。因为车胤的家境十分贫寒,所以不能一直得到香油点灯读书。他只好无奈地合上书,仰望着星空,他发现有许多萤火虫在上空盘旋,心想:咦?萤火虫竟然能在夜里发光,只是每只萤火虫的光有些微弱。车胤托着腮,灵机一动,把这些萤火虫聚在一起不就如灯光一样明亮了?说干就干,车胤从家里拿出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三步并两步地跑到门前捉萤火虫。他一手拿着网子,一手拿着袋子,迈着坚定的步伐走着,好像出场的士兵一样。车胤先走到萤火虫的下方,然后他趁着萤火虫们不注意,“哗”的一声,几十只萤火虫都被捉到了袋子里。他拿起一根绳子,用绳子的一端把装有萤火虫的口袋给扎紧,另一端系在了房间的横梁上。车胤兴奋地叫起来,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拍着手说道:“我也有“灯”啦!我晚上也可以读书啦!”
就这样,车胤不仅白天读书,夜晚还用萤火虫制作的“免费灯”读书。虽然光不能和油灯相比,可对于车胤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车胤夜以继日刻苦努力地读书,最后成了一个功成名就的人。
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明,正是男儿读书时。”车胤努力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反观现在的我们,每天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还有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人。车胤,我要向你学习,你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师点评:小作者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用生动丰富、语言优美的白话文讲述《囊萤夜读》的故事,结构清晰。文章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议中有情,直抒胸臆,绝对称得上是一篇佳作!
《静待花开》
“日行千里路,夜读百页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有那么一两本书会触及我们的灵魂,指导我们的人生,就如,我最喜欢的那本书《安的种子》。
《安的种子》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老和尚把三颗“千年莲花种子”分给了三个小和尚:一个叫做安,一个叫做静,还有一个叫做本。
本是一个很急躁的和尚,得到种子后,他想:我一定要第一个种出来!于是,本连忙在大雪天去寻找锄头,接着,把种子埋在了雪地里,本等了很久很久……很遗憾,本没有等到种子发芽的日子,种子就这样消失在雪地里。
第二个和尚叫做静,得到种子之后,他想:我要怎么才可以种出来呢?静很聪明,去寻找了种植莲花的书籍,还认真学习了莲花种植技术。最终,静决定挑选最好的花盆,将花盆放在温暖的花房,用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小心翼翼地把花种子种下去。果真,在大雪天里,种子如愿发芽了。可是后来,小幼芽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静也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个和尚叫安。安得到种子后,他想:我拥有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好好珍惜。于是,他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自己的胸前。只是,在这个冬天,安和往常一样:雪下的大了,安就去把庙外的雪扫干净;早早的起来做斋饭;按时到佛堂跟着师父诵经学道……
终于,春天到了,安在池塘的一角,投下了种子。夏天来了,古老的千年莲花清新的盛开,闪耀了整坐佛院……
原来,安是在循着四季的轮回,依着昼夜的时令,顺着生命的规律,静待花开呀!
对啊!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也要学会等待,遵循规律,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吗?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而违反自然规律呀!就如比有些父母们,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揠苗助长,让孩子活在巨大的压力当中,而失去成长的本色和精彩。
“内心平静,则外在安然”,希望在某个清晨,大家都能和安一样,看到千年莲花的盛开……
《贺新郎》
余夜读幼安同一甫互寄之词并序六首,羡其志合,慕其情笃.哀其命运之多艰。辗转反复,不能成眠。故用其《贺新郎》鹅湖旧韵,赋新词一首,和以悼之。并愿得一知己,同途共勉,如辛陈二人,则无憾矣。
且自长卒说。鹭鹚林、闻笛怅饮,裂吹愁葛。心所同然情千里,欲泻三江浪雪。恨累换、星霜华发!牛女兰菊惜聚少,对天河难挽共空月。此情笃。堪与瑟。
当年可知难堪别?剩谁独、中宵剑舞,无人相合。千载悲歌仍彻彻,敬看青山寂骨。叹君子知交稀绝。更盼同击中流誓,互琢磨、教使心如铁。此夜逝,梦将裂。
《夜读驰骋于文字间》
夜读,在喧嚣的白天后静寂下来的夜里,让心撑一叶扁舟,游弋于文字的清溪。无限惬意,怡然自得。夜空深邃,窗权下自有小虫的调啾,自有一份超脱心境的安宁,于是,安宁里就酝酿着一串串阅读。
点一枝瘦香,让它的轻雾染香一房空气,置一杯清茶,让它的甘甜滋润你灵慧的视野,还有那一盏温暖的桔黄色的台灯,柔和的灯光永远是演绎文字的最好不过的舞台。
在这种氛围里,足可以遗忘白天的种种不快,让文字涤荡心中的忧愁。读诗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通用他隽永的文采构筑了一个如此诗意的轮廓,难道还不足以令你心族驰骋吗?抑或信手拈来:落骸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又是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啊!诗里,足有你驻足停留的一页,在此,你可以释放自己,思考你的人生,去积极面对。
古人言秉烛夜游,邀一二知音,捻琴吟诗作赋,但我认为,独处夜读,尤为自在。
多少次,在夜里,我在红楼的亭台楼阁里驻足,在红楼的深宅大府中休憩,在曹雪芹深厚的文字功底里叩响了自己内心深处灵魂的大门。读《呼啸山庄》令我时怀感慨人性的最本质的底色,而回眸间又与简爱展开了一连申的对话。
在文字中泅渡,自喜自悲,便可找来一笔一纸,深深浅浅,三言两语,作一点心得。即使是稚气满纸又何妨?
束起文学的书蔑,又可以拜读历史的载体,我在夏朝的天空中呼吸过,在春秋战国的河流里解渴过,我又到魏国里扳动翻车,在宋朝中听歌吟,赏韵舞……一切都是如此美妙。现实与非现实仅仅一步之遥。投入去读,忘情地读而后会忘了自己是否在梦境云游。
阅读的书需要备加爱护,轻轻翻过,正如赏看着极舞中的婴孩,不可态意妄掀。阅读,便发觉书中的知识财富,为你一生享用不尽,知识的力量在召唤,在指引,我们可以循声而去,探索、前进。
可是有些看上去异常娇艳的花不能靠近,一些不适的书不读也罢,乱七八糟的文字,反而钻污了圣洁的门槛。
夜读,有夜里清凉的徐风,有偶尔划过的流星,在静寂的黑夜里,一盏澄亮的灯,伴随我,永远高驰于自由蓝色的文字天宇……
《浅谈秉烛夜读》
古人学习,往往秉烛夜读。清风静月夜,端坐案前,书童立于一旁展纸研墨,送茶摇扇—此谓富贵人家。穷苦子弟哪有这般福气!即使习字诵读,也不能素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身边有老母缝补衣衫,共以光亮为伴。于是或囊萤映雪,或凿壁偷光,竟成为萃萃学子千古楷模。
常诵读古诗,吟味中发觉古人总把烛与离愁别绪连在一起,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老杜《赠士》有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花。”小杜《蹭别》似更了然:“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不过,我最喜欢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许,正是因烛燃得彻底,燃得悲壮,才成为代代文人骚客诵吟的真情写照吧。
而今,对于都市生活的人们来说,烛仅用来预备临时断电,较多用在生日祝贺或晚会聚餐,作情调点缀。
不通电与缺饮水、行路难,是目前尚未脱贫地区闭塞落后的典型标志。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夜晚仍守着油灯、烛光,男人修理农具,女人缝线织衣,孩子写作功课,无不祈盼那明亮的电灯,把城里的文明早点引来。对此,小一辈人心更切,情更迫。
我不知道烛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生成、沿革,也不晓得它距今到底传了多少年、多少代。见过各款各式的蜡烛。无论洋人制的抑或土法产的,或用来观赏或纯属实用,那用线或纸做的被石蜡紧紧包裹着的蕊捻儿,总会随着蜡的耗尽,出现被火燃烧毕的黑色灰烬。此时的火苗便会不安地摇晃、跳跃。
“烛花!”惊喜中,我禁不住雀跃。儿时的记忆里,常闪念着烛光里的奶奶的身影,用头替轻轻挑去结成美丽烛花上的灰,静静守候,那流淌、凝固、再流淌的烛泪。
没有比梦幻之为现实更令人喜庆了。前年回故乡省亲,看到生养我的童年的小村不仅通了铁路,装了自来水,而且乡亲们打场、磨面都有了电相助,就连民间传统的元宵灯节旋转放光的千灯百盏,大多是以电装点。走街穿巷如同置身灯的海洋,又似驾临浩繁星光。
可是,总还忘不掉留在心头的那一盏盏烛光。在艰辛的岁月里,那光亮曾给众多的人带来慰藉;烛泪,分明蕴涵着希望、孕育着新生。—虽然这已似是遥远了的记忆。
我对烛的情致是细腻的,月白风清,烛光寒寒,显得宁静而祥和。也许,无论到什么时候,烛都会永久地存在吧。因为岁月就在那寒光里嫩着,无息无语,用一滴滴的泪,汇成生命的河……
《夜读》
屋外公鸡唱,
窗纸抹白光,
大娘睡醒睁眼看,
桌上灯还亮。
老伴救花镜,
烟锅咝咝响,
双手捧着新报纸,
看了一行又一行。
大娘欠身夺报纸,
嘴里直嘟嚷:
“人过半百还不服,
点灯熬神逞啥强?!”
“老婆子,
你不知啥事瞎嚷嚷,
《决议》说咱心里话
看上瘾来谁能放!”
‘噢,老东西,
这样的大事把俺忘?!
快,大声念,
让俺也来听端详。”
《夜读小记》
夜深人静之际,外界的种种干扰,全被淹没于黑黝黝的夜色里,这该是读书的黄金时刻。夜读大概是中国文人夜生活的主要方式,既老牌而又正宗的。
然而,夜读终究不等同于做好人好事。它既有“囊萤”,“映雪”那般的刻苦攻读,也会有别的一些花样,并非完美无缺,无可非议。
“红袖添香夜读书,。这是古之公子哥们的赏心乐事,如此夜读,不知会读出些什么文章。
即或一代文宗如欧阳修者,夜读的表现有时也很成问题。“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惊然而听之。曰:异哉……”这是他在《秋声赋》里明白招供的。外面一点点动静,就诱使他把书本抛开,整夜地听秋虫卿卿,还写了这篇文章,跟秋虫一道叹息,可谓不务正业。
现代人的夜读,较之古人,似乎也不见得景气,如已故诗人戴望舒的夜读。我曾在《诗歌报》上读到他的一首轶诗,这期报纸暂难查到,只能纪录其大意:
我和世界之间,
是培。
墙和我之间,
是灯。
灯和我之间,
是书。
书和我之间,
是隔膜。
夜读的结果。在书、我之间仍然一片漆黑,岂不白白浪费了灯光?然照字句推敲,这隔膜既存在于书、我之间,亦必为书、我双方所共有。诗人似乎是在埋怨:“我打不开通向书的路;书。又何尝能打开通向我的路?"在他的眼中,书,好像应当是一个生机常新的活泼泼的生命,有气息,有脉搏,有颗跳动着的心。读书的我,是活的;我读的书,也该是活的。我与书,可以互相易位。我读书,书也读我,可以互相以心换心。多么古怪的想法啊,诗人是在夜读,还是在喃喃吃语呢!
说到我自己,就更差劲了。我的夜读,主要在冬季。因为冬季夜长,夜长而无梦,无梦且无眠,无眠且无聊,无聊这才促成了我的夜读。你以为我会顶真地去啃书本吗?会顶真地去向无涯的知识海洋里寻觅那把或许根本无从寻觅的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吗?到了我这般年纪,可不想作这种壮烈牺牲了。我只不过借夜以祛除无聊,但因此一举,我却得以尽情地领受冬夜的寒意了。这很好。日子不可过得太饱暖,“饱暖生淫欲;又不可饥寒交迫,饥寒起贼心。”大体温饱,又带点冷甩庵的,淫欲自消而贼念不起,是修心养性的有利条件。所以我的所谓夜读,有书也罢,无书也罢,犹在其次。我只需坐寒窗前,对寒灯,或再加上背后那只熄了火的寒炉,就有足够的寒意让我领受了。寒意使人清醒。它让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不过是一个寒士而已。人都知道愚公若不愚了,就会变成智臾,而一愚到底,很难。寒士又何尝不然?真正经得起寒的,滚汤煮不烂,坚冰冻不僵。寒士可不容易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