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醉翁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3:49:21
《醉翁亭简介》
如果你是一个怀古旅游者,那么醉翁亭就是一个理想的去处。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欧阳修笔下历历如绘的琅山胜景。
安徽省的滁县被一座座高耸的山峰所环绕,其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的景色十分秀美。抬头远望,草木茂盛,一片苍黑色,远处显得格外幽深秀丽的便是琅哪山。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前行六七里,渐渐就可以听见潺潺的流水声,稍走近一些,就可以看见一匹白练从两座山之间飞泻下来,带着一股清香,这就是旧时欧阳修的酿酒之泉。峰回路转,道路盘旋,由此而上就会看见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欲飞似的亭子高居在泉水_L边,这就是传誉古今的醉翁亭。
史载九百多年前,欧阳修被贬至滁州任太守时,他就被琅琊山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了。在任两年三个月的时间内,他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常与宾客登此山,饮酒作诗。古刹住持智仙和尚很同情欧阳修的境遇,也十分钦佩他的文采,于是特地在山腰佳胜处修筑一亭,以供欧阳修歇脚饮酒。据说,有一次欧阳修与宾客们在此饮酒时,他只喝了一点就醉了,因他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大,因此他就自号“醉翁”,故此亭名“醉翁亭”。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确实如此,醉翁亭一带的景色可谓迷人之至。早晨,阳光普照,树林里的雾气逐渐消散了;傍晚,云烟聚集,山谷显得昏暗了。一天之中,天色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四季的景色更是迷人:春天,野花开放,空气中充满着幽幽的清香,鸟儿在枝头歌唱,清脆悦耳;夏天,树木萌发滋长,枝繁叶茂,浓阴蔽日,令人心旷神怡;秋天,天高气爽,秋风拂面,使人舒心惬意;冬天,一片茫茫雪景,恰似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琅哪山的层林幽谷,浓淡深浅的绿色,令人目迷神驰,飘忽欲醉。
为何不前去一游呢?
《醉翁亭记》
阅读提示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散文名作之一。它描写了琅哪山中朝暮、四季的景色变化及作者与宾客的宴游之乐。文章大处落墨,层层收缩,以“乐”字贯穿全篇。
课文的主要特点是情景交融,极富诗意,犹如清澈的溪水在曲折的山间石坡中悠悠流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摆脱约束、从容闲适的情趣。
阅读时应注意课文的两个特点。
1.多角度写景。
“醉翁亭风光图”在作者的笔下显得自然、清新、悦目、和谐、精巧,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着眼于方位变化,由远及近,从全景写到远景,再由中景写到近景,最后是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则用时间推移的方法让读者领略到自然景色的美好。
2.围绕主题来写。
作者对醉翁亭一带的景物特点描写不是一概使力,而是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来确定详略。作者在首段中以“山水之乐”四字埋下伏笔;接着借山中美景抒发自己被陶醉的欢乐心情;又以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酣之乐作为一个高潮,突出“山水之乐”;最后含蓄点出与民同乐这一主旨。
写作设计
阅读课文《醉翁亭记》,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增补内容,以“醉翁亭简介”为题,将全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旅游景点解说词。
阅读课文《醉翁亭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叙述一个你所热爱的地方,要求做到叙议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作提示
要将这篇抒情散文改写成一篇解说词,必须熟悉课文,尤其对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要烂熟于心。改写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醉翁亭的环境;醉翁亭的位置;醉翁亭的由来;醉翁亭四周的美景。
你在写这篇记叙文时,可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述事物的本质。记叙和议论要高度融合,不能标签;在关键处议论,议论要简明精要。在记叙时要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醉翁榆》
我的故乡—滁州市有闻名遐迩的琅娜山、醉翁亭,有香甜可口的琅哪酥糖……可是,令我最难忘的却是故乡的珍稀植物—醉翁愉。第一次听说醉翁榆,是在生物课上。王老师告诉我们:“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珍稀动植物。就拿我们滁州市来说,就有因醉翁事命名的醉翁榆。它是喜光性落叶乔木,外型挺直秀拔,不像有些榆树长不到多高就弯曲、歪斜,枝干也比一般愉树粗壮。它的枝、叶、花、果都生有硬毛,因此又叫毛榆……”“稀有植物”一词激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这醉翁榆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去年四月初,我重游琅娜山,这才知道醉翁亭前酿泉边的头十株大树就是醉翁榆。抬眼望去,它果然魁伟挺拔里树身高达二三十米,主干两个人才能围抱,真像个壮实的巨汉。
听我问及醉翁愉,山林管理人员如数家珍:“醉翁榆可是咱滁州的一宝纲I它们至少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最高的一棵有32米,主干直径有91厘米。这种树木质坚硬,纹理清晰,是栋梁之材啊:可惜由于人为的破坏,现在只有十余棵了。”他还告诉我,醉翁榆的叶子比小叶榆至少大四倍,而且两面都长着密密的硬毛;果子有翅,两面长毛,也比一般榆钱几大;中部有一颗玉米粒大的红色种子,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成熟;花不大,呈簇状,花柄也有毛,每年四月初开放,不像一般榆树,先开花后长叶。听说正值花期,我抬头搜寻,只见绿叶密密地铺满枝头,满树苍翠葱郁。山风过处,层层绿叶似波浪起伏涌动,淡黄色的小绒花,在一片绿色中时隐时现,好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又宛如优美旋律中跳荡的音符。醉翁榆,你果真不同凡响啊!
事也凑巧,那一年冬天,有人送给爷爷一盆醉翁榆树桩盆景,这小小的树桩怎么能与挺拔粗壮的醉翁榆相提并论呢?可爷爷说:“你别小看它,要不是人为的破坏,它也是山林中的参天大树。如今它断根再芽,枯木逢春,你说这根生命力有多强啊!”枯木逢春?爷爷的话,又在我心中添了个问号。
不久,带着疑问,我再次来到琅哪山拜访醉翁愉。凝视着北风中巍然不动的大树,我坪然心动:它的枝大都直着耸立苍弯,也有的向南北平直伸开。。有的枝子末端翘起,像一只只有力的巨手,在寒风中毫不畏缩地托举着天空。而那遍生硬毛的褐色小枝则交错纵横,如同亡张铺开的大网,想要兜住那随时可能变成大风雪的云团;那嶙峋的枝干上一道道坪深的纵向裂痕,又如条条印记,刻下近两个世纪来的狂风暴雨和冷雪寒霜的侵袭生灰黑色树皮把它坚强的意志和正直的品格全都包藏在粗壮坚实的躯干中了。我低下头,醉翁榆裸露的根系猛然跃入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根的世界啊互庞大的根系矫若游龙,使劲将石头顶起,又拼命从石缝中挤出。有的跨过岩石,再深深扎进土里,“咬定青山不放松”;有的顺着沟坡,伸进溪底,任凭溪水长年冲刷洗涤,任凭岁月给它铺上青青的苔衣;也有的盘石而生,根石交错,竟令人分不清哪是根,哪是石;更有那被游人当作台阶与攀援的粗根,虽久遭践踏,却如岩石般坚硬,闪翅着生命的光泽。这是何等的钢筋铁骨啊!端详着这树根,我忽然想起老师说过,“本”字的古义就是“根”,所以现代汉语中有“根本”一词。心中豁然开朗:眼前这发达、坚强的根不正是醉翁榆风格之“本”吗?我忽发奇想,参天大树靠的是坚实的根系,摩天大楼靠的是坚实的根基,那么人呢?民族呢?国家呢?
感谢树木分类学家郑万钧教授,是他于1947年首次发现了我故乡的珍稀树种,并为之命名;是他引导我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味到醉翁榆的品格。
《关于醉翁亭》
记得初中时学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课还没上,全体同学已流利地背了下来,因为那座美丽的山就卧在窗外,那座美丽的亭子就掩在佳木繁荫的山脚下。900多年过去了,亭子依旧翼然泉上,山愈发蔚然深秀,而游人更是越来越多。
如果你没有来过,那我就陪你一睹风采吧。
步出滁县火车站,有一条宽阔的大街,直通山脚。爬上山坡,便是一座古朴雄伟的山门,门额上苏东坡手书的“琅琊山”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引人人胜。进门是一条曲折的山路,路边一条潺潺小溪陪着大约二里路,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山溪从路左又钻到路右。跨过桥,溪边一汪清泉,泉边石碑上刻着两个古朴大字“酿泉”,这是康熙年间滁州知州王赐魁所立。酿泉对面,古木参天,绿树掩映中,是一片乌瓦白墙的古建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枪翘脊,钩心斗角。号称全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便深藏其中。
走进院门是一小方天井,迎面三两株枫树,疏疏枝叶映在雪白的墙上,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向西转过侧门,又是一方天井,较前一个略小。四周墙上都镶着古碑,从唐代到民国都有,多为记载修建之事或吟咏琅娜胜景的,文字多有剥落,但徜徉碑前,仿佛古人就在对面站着。
出天井再向西,下几级台阶,迎面是一株枝干苍劲的梅树,高约2丈,相传为欧阳修手植。梅台上留有清人李篙阳题篆的“花中巢许”四字,巢为巢父,许为许由,皆传说中知名隐士,梅喻为花中隐士,故有所说。梅树上方,依山傍石,建有四角厅堂一座,上书“古梅亭”,想必是古人特为赏梅而修。梅树下方是一方清池,水碧如玉,池中一座砖围栏的亭子—影香亨。念念这个名字,你会体会到暗香浮动的意境。
再向西走,拾级而上,仰头望去,右边半山腰凸出的岩石上,浮着一座别致的小亭子,四角翘起,展翅救飞,一口气爬上去,敞衣而坐,山风习习,顿觉心旷神怡。一举首,亭额上正有“怕亭”二字,看来,古人与我心有同怀。
站在怡亭内,再向西看,还有新建宝宋斋,那里陈列着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斋前有意在亭,亭边有菱溪石,相传是欧阳修从溪谷中以老牛拽来,以其怪异而作《菱溪石记》。宝宋斋后有冯公祠,还有解醒阁等,依仗山形,各抱地势,错落有致,颇有苏州园林的风味。
走下怡亭,沿山腰回头向东.穿过儿个错落的天井,在最里边的山角下,一座高大挺拔的亭子赫然在目,这便是当年智仙和尚为欧阳修所建的醉翁亭了。这座亭子上顶为歇山式,吻兽伏脊,一飞檐翘角;16根立柱,周围设有木栏,南北二门,周框浮刻花纹;亭内八幅晚清浮雕“八仙过海”。显然是经后代修葺所为。亭边山崖上有南宋崖刻“醉翁亭”三个斗大篆字。山崖上几株参天的醉翁榆更给这里增加几分古朴庄穆的气氛,坐在亭内,欧阳修朗朗的笑声仿佛还在山谷回荡。
据导游图上,整个醉翁亭景区有30多处景点和古迹遗址,我们只能粗粗地看个大概。而整个琅娜111还有更多的景点:深秀湖,琅琳寺,归云洞,南天门……这里有青山绿水,有晨钟蓦鼓;可以爬山,可以泛舟,可以听泉,可以游洞,更可以静坐山亭,神交千秋古人,同醉山水之间……
如果你来了,朋友,你会不虚此行的!
《醉翁亭》
我不知不觉离开了山路,踏上泉边覆满青青苔痕的岩石。前面不远,“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就是醉翁亭了。
让泉水的源头,近在咫尺,可测可探。然而它的流,很长很长,长得但可以岁月丈量而又无从丈量起。远在欧阳修将它写入《醉翁亭记》之前,它已流走了多少时光啊!它清清的、浅浅的,如一根闪闪发光的琴弦,在颤悠悠地弹奏着一支无端无倪回环不已的曲子,真令人生地老天荒的抢茫之感。它那么坚持而韧性地弹奏着、弹奏着,不曾稍微间断,没有些须犹豫,难道是有所呼唤,有所期待的吗?是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它所期待、所呼唤的醉翁欧阳修终于来了!这可是旷古难遇的知音啊!小小的让泉欢跃着、奔溅着,每声泉响都碰击出佩玉般的琳琅,每片浪波都举起一蓬透明的水晶花。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欧阳修没有辜负滁州的山和水,他以他那仁而知者的怀慈“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于是,千古奇文《醉翁亭记》诞生了—抑扬宛转,跌宕浏亮,是泉声?是咏声?是欧公在应和着泉声吟咏?还是泉声在应和着咏声弹奏?若说咏声似泉声的潺潺,何以泉声更似咏声的朗朗;莫非泉水正奔泻于《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抑或《醉翁亭记》的声韵节调,化作了泉水的清响?……
据记载,与欧阳修同时代的一位琴曲家太常博士沈遵,因读了《醉翁亭记》而游琅琊山,并作琴曲《醉翁亭吟》。最初但有曲无词,后来欧阳修亲自给配上词的。其实,何劳太常博士多事,《醉翁亭吟》琴曲,老早老早就在奏响着了。且看欧阳修的一首题咏醉翁亭的诗:
但爱泉下水,
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
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
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
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
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
远步就潺潺。
我的同游者们这时已从醉翁亭走出,又都来到了让泉边。有老者在泉石上合影,有少女在向泉中顾影自怜,还有人在掬饮泉水。我要不要也来俯饮一掬呢?我胸中流动一篇《醉翁亭记》,让泉已润着我心了。“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我似乎有些醉意且在说着醉话了。然而这番话若飘落在遥远的山那边,水那边,我相信必有然一笑嫣然首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