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黄坤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14:33:01
《带动农民致富的人》
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而富甲一方的黄坤,最欣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因此,他走马上任党支部书记后,与重新“组阁”的领导班子一起,浓彩重墨描绘家乡的发展蓝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海尾,让父老乡亲早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具体措施是“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
“要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这是黄坤一贯的特点。为了既定的目标,他真是豁出去了。6年来,他除了因工作劳累过度而发高烧,去医院打了半天针外,没有休息过一天,甚至连除夕、大年初一也不例外,一心扑在工作上。脸庞晒黑了,手上起了老茧,肉也掉了十几斤。妻子嘎怪地说:家成了他的旅店,村委会成了他的家。
不过,令黄坤自慰、令大家欣喜的是,他那“为了父老乡亲共同富裕”的目标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
1995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人连年大幅度腌升,去年已达3870元,比1993年增加3.91倍。
黄坤接手党支部书记时,村委会的账户上仅有0.26元,是一个地道的“空壳社”。6年过去了,这让人难以启齿的事早已成为历史。去年,村委会集体收人达198万元,比1993年增加了132倍。
更令黄坤和海尾5000多父老乡亲深受鼓舞的是,省委、省府领导黄华华、黄丽满、张帼英、刘凤仪、欧广源等先后亲临该村视察,茂名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多次到该村检查指导工作,称赞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榜样。去年,黄坤还作为粤西地区唯一的代表参加省“两思”教育先进事迹宣讲团到全省各地巡回宣讲。
如今,漫步海尾村,给你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既有乡村的韵味,又有城市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倍受鼓舞。你看,一口口鱼塘碧波绿影、映照蓝天;一条条“面光”防渗渠清泉泊泊、欢快奔腾;一块块良田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果菜飘香;道路四通八达,汽车、摩托车川流不息;农贸市场熙熙攘攘,一派兴旺,商业铺位井井有条,生意兴隆……
在海尾,随便问一位村民,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海尾有今天,全赖有黄坤这个好带头人。有一件事感人至深:曾有村民提议捐钱建一座“黄坤庙”,让世世代代记住这位为海尾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但被黄坤坚决制止了—他在群众中的祟高威望由此可见一斑。
是的,为了父老乡亲共同富裕,为了家乡的今天,为了海尾的未来,黄坤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取得了很大成绩。“庙”虽然没有建,但他所做的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将永远铭刻在海尾人心中:
6年来,投资几万元、上十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大事”就有修筑村路,兴修水利,兴建小学教学楼、教师宿舍楼、村委会办公大楼、自来水厂、计生宣传走廊、120间商业铺位、48座公厕,安装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等,真是数也数不清。
为此,黄坤先后无偿捐资达280万元!
还有,为了改变村委会集体经济“一穷二白”、连干部工资也发不出的窘况,黄坤还借支220万元,支持办起了机砖厂、花生油厂、农副产品购销公司和农贸市场等一批集体企业,还与外地老板合作办起了海尾电器厂,生产电炒镬,产品除远销东北等地外,还出口俄罗斯,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目前,村固定资产从原来的只有几千元猛增到3000多万元!
《上进的思想》
黄坤的家乡电白县沙院镇南尾村是革命老区,也是该镇最偏远、落后的地方。1993年,村集体收人仅1500元,还累计负债8万元;农民人均收人989元,比当年全镇人均收人低611元;计划生育、粮食征购等工作常常拖全镇的后腿,而且从1989年至1994年的6年间,没有发展过一名党员。
海尾村委会问题成山,根子在党支部。海尾何去何从?引起了县、镇领导的高度重视。1994年9月,电白县派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进驻海尾。工作队长何振基在深人了解海尾的情况后认为:要改变该村委会的落后面貌,关键在于加强党支部建设,尤其是选一个好“班长”。但选谁接这个摊子呢?工作队和镇党委颇为踌躇。这时,当地的干部群众纷纷推荐土生土长、已成为闻名四方的大老板黄坤。工作队了解到黄坤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一贯热心家乡建设,是一个拥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这使工作队大喜过望:如果黄坤愿意出任党支部书记,那么海尾将大有希望。于是,工作队长慕名登门拜访了黄坤,将海尾的现状、问题以及群众的愿望向他和盘托出。
这使黄坤始料不及,也感到十分棘手。因为当时他的建筑等业务正如日中天,财源广进。如果出任党支部书记,无暇顾及自己的业务,损失将是数以百万计的。于是,黄坤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我将尽力支持家乡建设,至于党支部书记另请高明吧—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然而,更使黄坤意想不到的是:请他出任党支部书记的事情,还“惊动”了镇党委乃至县委领导。镇党委领导几次到他家作客,一再动员他挑起这副重担。9月下旬的一天,县委书记杨光亮亲临黄坤家,杨书记情深意切地对他说:海尾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今天却落伍了。为了老区,为了父老乡亲,你还是作出一些个人牺牲吧!
组织上“三顾茅庐”,使黄坤感动不已,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家乡不仅养育了自己,而且造就了自己—16岁时,他当上了大队专业队长。两年后,乡亲们推荐他到某国营企业工作,成为一名当时令人神往的“工作同志”……虽然现在自己先富裕起来了,但是如果没有父老乡亲的栽培,没有党的好政策,那有今天甜蜜的生活?而且“先富带后富”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自己又是一名共产党员,理应服从党组织的需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黄坤接受了组织的安排。1994年10月,他回到海尾村主持党支部工作,还将自己多年辛勤赚来的580万元带回支持家乡建设,并于1995年元旦全票当选为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