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待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0:05:04
《违法者的处置与待遇《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600字》
《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犯罪心理学当中,研究者从各种立场出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多次发现,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知识不一定和道德行为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某种道德观念,也可能做出与此相悖的行为来。
从违法少年的家庭环境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可以发现,严厉地惩罚犯罪者能够带来短时间的顺从,但是并不能让道德价值内化,也就是说,惩罚并不能帮助形成道德价值,强化行为的意志力。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在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紧张心理。希利(Healy)认为违法犯罪者与双亲的情感当中产生的情绪障碍是不法行为的主要原因。如果直接惩罚这种行为,会提高紧张心理和导致更强烈的抵抗,可见简单粗暴的惩罚是无效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害处。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中,社会性学习被用于解释一些现象。社会性学习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群体各种交流活动和交流过程,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且可以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动态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者的超我发展程度不够,所以不能抑制一些本能的冲动。洞察、净化、宽容等等概念都是由这一学派首先提出的。但是这种方式对心理学者的要求过高,难以推行。
罗杰斯认为治疗没有必要纠结于过去,主张“非支持性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谈话治疗让患者洞察问题。这种方式是一种个别人格治疗,研究者指出,这种方式和家庭的支持有关系。治疗的成功率并不乐观,仅有20%非常有效,42%无效。
或许有些已经根植于人格当中的东西,不会通过简单的对话就加以改变。但是无论如何,罗杰斯的方法给予了研究者希望。犯罪行为的心理疏导意义大于惩罚。
《顶顶顶》
小小桔子的待遇往往都是进入人的虎口,但今天它却骑着马,那马就是我。
上课铃声一响,游戏就算开始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但老师竟然叫到了我。我伸手拿了一个桔子,紧张地放在我的耳朵边准备时刻放到头顶。但是旁边的女选手却在揉桔子,像妈妈揉着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把桔子揉平,这样方便平稳的放在头上。可我的头确实圆的,明显女选手占优势。比赛开始了,我小心翼翼地把桔子放在头上,两臂伸开,抬起右脚向前迈步。心里暗暗祈祷:桔子大哥,你可千万别掉下来,不然我就把你掰成两半吃掉你。这时候的我真像展翅的小鸡,桔子没掉,我暗暗得意了一下。可是突然脚一抖,就听到旁边有人说:“这人平衡力真不好。”我正想反驳,桔子瞬间就和地面亲吻了起来。唉!真是大意失荆州啊。
从这次的游戏我明白了,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受外界影响,更不能大意啊。
指导老师点评:对于一个三年级上册的小作者来说,不仅能抓住顶桔子的动作来描写,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被交上去顶桔子的紧张心理。最后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受外界影响,更不能大意啊”,真是小游戏大道理。
《山区教育不应等于“赤脚教育”》
近几年山区教师的待遇提高了,山区生活环境也改善了,但一些地方教师格局还是没有转变,小学难见专业教师。其中的原因,不是专业教师不愿教小学,而是他们一来,民办教师包括转了公办的教师就会面临“下岗”,没有饭吃,所以他们以“土著”的力量来抵制,地方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也就卖了这个人情。不少老师为了复习功课考“公办”,整个学期请他们的弟弟妹妹或儿女来代课。这样的教学环境是中国广大农村的特色,而农民的孩子又占全国学生绝大多数,试想,中国教育和民族素质靠什么提高?“赤脚教育”,小处说是误人子弟,大处说就是误国误民。
有消息说21世纪初要实现教师无民办,举的例子是某省数千民办教师一次性通过转“公办”考试,仿佛民办考上公办就脱胎换骨了。但这是否是换汤不换药?民办教师并不是说短期培训和转公办考试就能改变教育观念和提高素质的。
《给我公平待遇—写给妈妈的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真想跟您当面谈谈,可是又没有胆量,只好给您写信了。
妈妈,这两天发生的率还一直在我眼前闪现。
昨天放学,回到家里,看见桌子上摆放着四个新杯子,好奇的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一只杯子,看了起来。“啊!”表弟的一声叫喊把我吓了一跳,手中的杯子“呕啤”一声,落地而碎。刚做完饭的您听到了声音,急忙从厨房里跑了出来,看看满地的碎片,又看看呆立着不动的我,顿时明白发生了什么辜。于是,不等我分辩,您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我炎骂了一顿。我委屈极了,跑到房里伤心地哭个不停。
今天,爸爸买了把暖瓶,放在厨房里。中午,爸爸过去拿包子,不小心碰倒了暖瓶,真巧,也碎了。怨怨昨天,我内心一阵高兴,就等着看爸爸的笑话了。但是我失望了。亲爱的妈妈,是您让我失望的。您当时看在眼里,但是什么也没有说,爸爸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我拼命地忍,但还是“哇”地一声哭了。我觉得自己比被您骂一顿还委屈,我不能明白这两件事有什么区别。我打碎了杯子,爸爸打碎了暖瓶,一样的错误,可是您对待我们的态度却不一样,我真的好伤心。妈妈,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好了,不耽误您的时间了,有机会面谈好吗?
祝您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女儿XXX
2002年4月12日
评析:
小作者不解于自己和爸爸犯同样的错误,得到的待遇却不一样,内心充满了委屈,又不敢找妈妈面谈,于是用书信倾诉了自己的不满。文章感情真挚,充满童心,也能引起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