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典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8 09:16:35
《言人人殊的成语典故》
【成语】
言人人殊
【拼音】
yán rén rén shū
【释义】
殊: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
【出处】
《史记·曹相国世家》: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
解释: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舸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
【近义词】
各执一词 莫衷一是 众说纷纭 各抒己见
【反义词】
异口同声 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一辞同轨 众口一词
【用法】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有一个朋友叫曹参,也是沛县(今江苏徐州西北)人,秦始皇时曾主管沛县监狱,是萧何的同事,与刘邦是同乡。
萧何是文职人员,曹参既能冲锋陷阵,又善于指挥作战,是个文而兼武的全才。曾参与萧何年轻时交情不坏,后来二人封侯拜将,关系刘邦做皇帝时,分封他的儿子为诸侯国王。曹参交还丞相印,出任齐王刘肥的相国。刘邦死后,惠帝继位,当年重新颁布诸侯国相国的职责条令。
曹参意识到责任重大,开始着手研究治理齐国的方针政策。由武转文,由军政到民政,曹参深感力不从心,当下召集齐国有威望的老人及知识分子开会。会上曹参很诚恳地说:“今天请来诸位是想请你们介绍一下齐国的风俗人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理齐国的方针大计。今天在座的老人经验丰富,年轻人学问渊博,请大家不必客气,畅所欲言,不要忌讳。”
当时与会的有百十余人,他们见曹参的态度诚恳,便开诚布公地说出各自的想法。会是开得十分热烈,但各人说法不一,曹参不知究竟哪种意见切实可行(言人人殊)。后来听说有一位盖公,据传,他对黄帝、老子的思想很有研究。曾参立即派人带上一笔巨款,礼聘盖公来商议治国大法。
二人一见面,盖公很坦诚地说:“老子说过‘治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乱翻动,那样会将鱼煎碎了。同样,治国不要乱生事,扰乱人们固有的安静。百姓安定了,国家自然安定。”
曹参听了,认为非常有道理,当下将自己的办公室让给盖公,并采用盖公的思想治理齐国。曹参在刘邦分封的齐国当了9年丞相,齐国一直富足安定。
【造句举例】
罗生门的故事就是言人人殊,不知事情真相到底为何。
这问题在会议上讨论言人人殊,各有各的意见。
《为渊驱鱼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为渊驱鱼
【拼音】
wèi yuān qū yú
【释义】
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出处】
《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解释: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 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 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近义词】
为人作嫁 为丛驱雀
【反义词】
损人利己
【用法】
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含贬义。多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有一次,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 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争执不下,便一道去请教孟子。孟子说道:“我举例来说吧,国君施行仁政,爱 护百姓,百姓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你们都知道,水獭是专门靠吃鱼为生的,水獭一出现,鱼类必然潜到深水;鹰隼专吃小鸟,小鸟看到 鹰隼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所以说,是水獭代替 深水将鱼儿赶来,鹰隼为丛林聚积鸟类(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鹤也)。由此可见,是桀、 纣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总之,桀、纣的灭亡是因为人心向背,绝非什么天意。天意太难把握了,我们还是多尽人力吧。”
【造句举例】
为了打败敌人,我们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绝不能做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之事。
《节外生枝的典故》
“节外生枝”,比喻从一件事情生出了另外的事情,好 象竹子那样,从节上生出枝来、枝的节上又生出小枝来一 样,这样枝枝节节,把本来单纯的事情复杂化了。因此,在原来的问题本身之外,又添增旁的问题,就叫“枝节”或“枝节问题”。
《朱子全书》(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文集和语录)中的 《读书法》说:“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这是“枝节” 一语见之于文字的最早者。“又生枝节”,后来也有人说作“另生枝节”,或“横生枝节”、 “枝节横生”。
朱熹的另一部书《朱子语录》,在《答吕子约》中谈到 读书方法时, 有“节上生枝”的说法。它说:“随语生解, 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 “节上生枝”,后来一般都说作“节外生枝”。元代杨显之作的《临江驿潇湘 秋雨夜》杂剧中,就有“节外生枝”的话。
杨显之在剧中描写一个善良的妇女张翠莺,路远迢迢, 去找她当县令的丈夫崔甸士,不料崔甸士已经另娶新妇,张翠莺到了县衙门口,衙役不让她进去,说:“兀那娘子你敢差走了?俺相公自有夫人哩! ”张翠莺感到事出意外,又悲又愤,唱道:“兀的是闲言语,甚意思?他怎肯道节外生枝!……”(“兀的”,古时口语,意即“这”或“这个”。) 这句成语,现多指意外岔出的新问题或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难于顺利解决。
《顾盼自雄的成语典故》
【成语】
顾盼自雄
【拼音】
gù pàn zì xióng
【释义】
左看右看,自以为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处】
《宋书·范晔传》:“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
解释:骑在马上扬扬得意,以为自己是当世最了不起的英雄。
【近义词】
自命不凡 顾盼自豪 自高自大 目空一切
【反义词】
招兵买马 自愧弗如 自惭形秽 心灰意懒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成语故事】
范晔,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范晔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由于范晔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遭到徐湛之等人告密,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范晔是政变的主谋,并呈报参与政变的名单和相关书信证据 ,文帝随即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31] 当夜,文帝遣人秘密收捕谢综、孔熙先,又诏朝臣会聚东阁,质问范晔为何谋反。范晔在仓猝之际非常恐惧,慌忙否认。文帝告知其谢综、徐湛之、孔熙先等都已供认,又摆出书信证物,范晔遂承认谋反事实,表示“有负于国、罪行深重,愿被处死。”
第二天,范晔被送入狱,询问徐湛之关押何处,才得知告密者正是徐湛之。
范晔在监狱里,和谢综及孔熙先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地方。于是范晔说自己有病想改换一下审讯他的地方,希望靠近谢综他们。这要求被同意了,于是和谢综等人得以成为隔壁。
范晔远远地问谢综说:“你开始被逮捕时,怀疑是谁告的密?”谢综说不知道。范晔说:“是徐童告发的。”童,即是徐湛之的小名仙童。范晔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诗:“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有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岂论东陵上,宁辨首山侧。虽无稽生琴,庶同夏侯色。寄言生存子,此路行复即。”
范晔开始时的想法,以为一到监狱便会被处死,但是文帝要把他们的案子追查到底,于是用了二十几天,范晔突然以为自己可能不会被处死。狱吏于是跟他开玩笑说:“外面传闻说詹事你有可能被长期关起来。”范晔听了这话,惊喜不已,谢综和孔熙先讽刺他说:“詹事你先前共同筹划此事时,举手叫喊,昂头瞪眼,在西池射堂上,骑在马上扬扬得意,以为自己是当世最了不起的英雄,但现在却纷纷纭纭,怕死到这步田地。即使现在允许你活下去,做臣子的谋害皇上,又有什么脸面活着。”
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唯有孙子范鲁连幸免于难。
【造句举例】
他得意洋洋地打马回旋,径直冲到场边,一个甩镫,飞身而下,任由马匹跑向了一边,满脸子得色地站在那儿,一派顾盼自雄的样子。
拳击手将对手击倒在地,高举双手,顾盼自雄,得意洋洋。
《羯鼓催花的成语典故》
【成语】
羯鼓催花
【拼音】
jié gǔ cuī huā
【释义】
意思是指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出处】
唐·南卓《羯鼓录》: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上自制也)。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
解释:左右伺候的人相互以目光交流后,准备在小殿内庭里备置酒席。只有高力士真正了解唐玄宗的用意,命人取来羯鼓。唐玄宗让人在对着亭台景色处架好羯鼓,自己纵情演奏了一曲“春光好”。因为演奏得酣畅淋漓,自我感觉特别好。待演奏完毕后,大伙抬头看这庭院内的柳条、杏苞,均已吐绿、绽开。唐玄宗笑指嫩柳与杏花说:“就此一件事,你们不叫我天公行吗?”于是在场的嫔妃、侍从、官员们,皆高呼“万岁”。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唐玄宗十分热爱羯鼓,也喜欢作曲。
二月初的一个清晨,唐玄宗盥洗梳理完毕。此时正值雨后初晴,春和景明,清新宜人。皇宫内庭嫩柳欲吐,杏枝含苞。见此情景,唐玄宗来了兴趣,兴奋地说:“如此良辰美景,不欣赏一番那怎么行!”左右伺候的人相互以目光交流后,认为唐玄宗要赏春小酌,准备在小殿内庭里备置酒席。只有高力士真正了解唐玄宗的用意,命人取来羯鼓。唐玄宗让人在对着亭台景色处架好羯鼓,自己纵情演奏了一曲“春光好”。这曲“春光好”是唐玄宗自己创作的,因此演奏得酣畅淋漓,自我感觉特别好。
待演奏完毕后,大伙抬头看这庭院内的柳条、杏苞,均已吐绿、绽开。唐玄宗笑指嫩柳与杏花说:“就此一件事,你们不叫我天公行吗?”于是在场的嫔妃、侍从、官员们,皆高呼“万岁”。
由于唐玄宗敲羯鼓催开了杏花,后来就有了羯鼓催花这个成语与典故。
【造句举例】
这剽悍的美女乃是羯鼓催花的张琪,是张三的妹妹。
《桀犬吠尧的典故》
汉景帝(刘启〉时,有个名叫邹阳的,据说“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起初,他和严忌、枚乘等,同在吳王刘濞〔Pì〕那里做官,因为他们都既有文才,又有口才,所以很受器重。后来,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不愿随从,便上书谏劝。吴王不听,他就和严、枚等一起投奔梁孝王刘武。梁孝王的心腹羊胜和公孙诡,嫉妒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了不少坏话。梁孝王信以为真,大怒,把邹阳逮捕入狱,并且准备把他处死。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为自己辩白。他列举了 不少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曾怎样被怀疑、不信任,而实在都是忠贞之士,他要求梁孝王细察真情,不要冤枉好人,并且应当重用人才。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狱中上梁王书》。当 时,梁孝王看了,很受感动,就把邹阳释放出狱。
邹阳的《上梁王书》中,有这样的话:“桀〔jié〕之犬可使吠【fèi】尧,跖【zhì】之客可使刺由。”
桀,夏朝的末代君主,相传此人暴虐无道;尧,传说中 一位上古的圣明君主;跖,据说是春秋时的大盗(实际是奴隶起义领袖);由,即许由,传说中的淸高之士,尧打算把天下让给他,他拒绝了。邹阳的话是说:“暴君”的狗可以听从指使向“圣君”狂叫,“大盗”的手下门客可以听从指 使去谋刺“高士”。从这句话产生了成语“桀犬吠尧”。(吠,狗叫。)
“桀犬吠尧”,比喻臣仆奴才像桀所畜养的狗一样,只知听从主子的指使去咬人,而不问谁善谁恶。这句成语,也说作“跖狗吠尧”,意思完全一样。例如:《战国策•齐策》载,田单是齐国的名将,齐襄王封他为安平君,名誉很高。貂勃却表示厌恶,说:“安平君,小人也! ”田单知道了,特地备酒招待他,并且问他:“我什么地方得罪过你,因此惹你生气了? ”貂勃答道:“跖之狗 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跖的狗向尧乱 叫,并不是因为它尊敬妬而不满意尧,狗只知道不咬主人而 可以咬它主人以外的任何人。”田单听了这话,第二天便请 齐襄王任用貂勃,给他官职。那时,齐襄王跟前有九个得宠 的臣子,他们恶意中伤田单,挑拨齐襄王和田单的关系。貂 勃于是挺身而出, 对齐襄王列数田单的功绩,大大赞扬田单。齐襄王觉得貂勃的话很有道理,便把那九个臣子一并处死,对田单则更加信任了。
《史记•淮阴侯传》载,汉髙祖把蒯通【蒯kuǎi】抓来, 下令把他烹死。蒯通大叫冤枉,汉髙祖说:“你教韩信谋反,还叫什么冤枉! ”蒯通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于是髙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 其主。——跖狗吠尧,并不是尧不好,狗当然只知道帮它的主人去咬那不是主人的人。当时,我只认得韩信,还不认得您哩1……”
因此就有了这样的说法:“跖狗吠尧,吠非其主”,或“狗吠非主”、“犬吠非主”。
《苦心孤诣的成语典故》
【成语】
苦心孤诣
【拼音】
kǔ xīn gū yì
【释义】
苦心:用心良苦。孤诣:独到的成就或境地。用尽苦心;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
【出处】
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解释:现在,我们不要用那些独创手工艺的人,或者那些刻苦完成原创的人的话,而要用那些循旧模仿风格的人的话。
【近义词】
苦心经营 惨淡经营 煞费苦心 费尽心机
【反义词】
无所用心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苦心孤诣”的“苦心”,最早见于古诗十九首中的《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诗中的《晨风》见于《诗经》,是描述妇人思念丈夫久出不归的诗。诗中“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句,妇人藉行踪飘忽的晨风,仍然会回到树林之中,反问远行的夫君为何不肯回来,隐含了对现实生活的苦闷,有劳苦忧心的意思。
屈复(公元1668~1744),清陕西蒲城人,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朝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不就。沈德潜谓其不屈节,是有守之士。二十七岁出游,行遍南北,自称“七十有七龄,半百在行旅”。熟悉古今兴亡之事,诗作多缅怀往事。着有《弱水集》。
在《论诗绝句》中,屈复自述其创作理念,他认为自三代以后,文人都喜好美名,彼此互相轻视,而各个朝代均有杰出的人才,就像春天的繁花既多又灿烂。又自谦自己虽然像野花一样没什么才华,但仍费尽心力,从事创作,希望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亦不敢跟随流俗,任意轻视宋元的诗人。后来“苦心孤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费尽心思,专心研究,达到他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造句举例】
一切懂得珍惜时间的人,都会抓紧分秒,苦心孤诣,在攀登知识的路途中不畏艰难地跋涉。
他在舞台上的展现了自己最美丽的一面,为自己赢了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切都要感谢大家对他苦心孤诣的指导。
《如汤沃雪的成语典故》
【成语】
如汤沃雪
【拼音】
rú tāng wò xuě
【释义】
汤:热水;沃:浇。意思是像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出处】
汉·枚乘《七发》: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解释:用兰花泡的酒来漱口。还有用野鸡、家养的豹胎做的食物。少吃饭多喝粥,就像沸水浇在雪上一样。这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了,太子能勉强起身来品尝吗?”太子说:“我病了,不能去品尝啊。”
【近义词】
如汤灌雪 轻而易举
【反义词】
艰难曲折
【用法】
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容易。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刘邦分封诸王及其子孙骄奢淫逸,纵欲无度。当时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逐渐稳定下来,曾经在诸侯争霸的时代里倍受瞩目的士阶层也随之失去了显赫的地位,在日益完备的政权机器面前,他们成为游离者。
他们要么安定到统一政权机构的某一位置上,但也就丧失了独立人格而成为官僚机构中的一个部件,许多士人对此并不甘心。汉初拥有相当势力的诸侯王在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因为诸侯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独立政权性质,尤其是吴王濞和梁孝王那样实力雄厚者更是有独立王国的气象,而他们为了扩大影响力又对士人们作出礼遇的姿态。他们给士人提供的不仅是安逸的生活,更有参与政治的机会。
文学家枚乘看不惯诸侯王们骄奢淫逸,于是在《七发》规劝他们。《七发》内容是:主要内容是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察诊治。吴客认为太子的病是由于“久耽安乐,日夜无极”的奢侈、淫靡的生活引起的,并断定其病非“药石针刺灸疗”所能治,只有“变度易意”使“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不再发生,才能治好。
接下去吴客向太子描述音乐之悲、饮食之美、车马之骏、游观之乐以及政猎之壮、观涛之奇六件事来启发、诱导太子,太子的病还是不能好。最后,吴客以给太子引荐“有资略”的“方术之士”,让太子听“天下要言妙道”这件正事来启发太子,太子精神大作,病终于痊愈。《七发》其中有“小饭大啜,如汤沃雪”,太子很快病愈。
【造句举例】
这么些乌合之众,既没有重型武器,也没有像样的防御装备,遇到正规的部队,自然就如汤沃雪,很快被消灭了。
火上浇气,那里更加猛烈地燃烧起来,加上那玩艺本身就是脂肪,一下子如汤沃雪似地消融了。
《拮据的典故》
《诗经•豳〔bīn〕风》有一首禽言诗,以一只母鸟的口 吻,哀诉遭受灾害和修筑巢窝的辛苦,以及当前处境的艰难。诗的题目是《鸱鸮〔chī-xiāo〕》。
这首诗描写筑巢辛苦的一节是这样的:
予手拮据【jié-jù 】,
予所捋荼 【luō-tú】
予所蓄租,
予口卒瘏【tú】,
曰:予未有室家。
大意是说:我的爪子累出毛病来了,为的是采集茅草的白絮花,还要把它垫积在窝里,我的嘴也累坏了(瘏,因劳致疾),可是我说:我仍然没有个安乐的家。
“拮据”,手有病,手指不灵活。后来引申为经济窘困, 例如“经济拮据”、“财政拮据”、“手头拮据”等,是 经济不宽裕、不灵便的意思。
《捷足先得的典故》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派韩信率军攻齐,破齐都临淄 【zī】 (今属山东省)。齐王田广大败,向楚军乞授。楚霸王项羽派龙且引兵援齐,也被韩信打败,龙且战死。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地,请求刘邦让他做个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荥xíng〕(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南),因为怕 韩信叛变,索性封他为正式的齐王。这时,韩信声势浩大, 蒯通〔蒯kuǎi〕劝他趁此独立,背离刘邦,和楚汉三分天下。 韩信顾念刘邦待他的好处,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并继续出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统一的天下。但是从此以后,刘邦果然不信任韩信了!首先,解除他的兵权,改封为楚王;接着,将他拘押到洛阳,然后赦免而降为“淮阴侯”。韩信在长安闲住,郁郁不得志,便和奉命赴钜鹿(在今河北平乡县)驻防的陈豨〔xī〕秘密约定,待机起事。后来,陈豨宣布反对刘邦,刘邦亲征,韩信装病不起,暗中准备作内应。不料被人告密,刘邦的妻子吕雉,便跟萧何商量,把韩信骗进宫去,当场处死。韩信临死,叹道:“我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致今天枉死在一个妇人的手里!……”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由于韩信临死的自叹,蒯通后来也被刘邦捉来审问:“你曾煽动淮阴侯造反吗? ”蒯通是当时闻名的辩士,极有口才,他承认鼓励过齐王夺取天下。刘邦大怒,喝令把蒯通煮死,蒯通大呼冤枉。刘邦说:“你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冤枉? ”蒯通说道:“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一秦朝失去了它的 统治权,好比失去一只鹿,猎手们都在追夺,但是只有材髙腿快的人方能首先得到它!这并不是秘密,当时形势非常混乱,谁都想取得象您今天这样的地位,如果说过那样话的人 都算有罪,恐怕您不可能把他们个个都煮死吧? ”刘邦听了,无话可说,只得释放了他。 由于“材高疾足者先得焉”这句话,后来产生了成语 “疾足先得”。但一般多说作“捷足先得”或“捷足先登”
(“捷”和“疾”,同是敏捷的意思),是说,行动快的人 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