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典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16 17:14:16
《斗酒只鸡的成语典故》
【成语】
斗酒只鸡
【拼音】
dǒu jiǔ zhī jī
【释义】
斗:古时侯的一种酒器;一壶酒,一只鸡,酒和鸡是古人祭奠死者的微薄物品,用来借指悼念亡友。也表示用简单的酒食来招待来客。
【出处】
三国.魏.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隻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篤好,胡肯为此辞乎?”
解释:“又想起我们的誓约:“我死之后,你如果经从这里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我,车马过去三步以后,你得肚子疼不要怨我。”
【近义词】
只鸡斗酒 炙鸡絮酒
【反义词】
无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指追悼亡友的话。
【成语故事】
东汉末期,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名叫桥玄,一作乔玄,字公祖。桥玄年轻时担任县里的功曹。后来被举荐为孝廉,又被任命为洛阳左尉。其后,经过四次升迁,桥玄任齐国国相,因犯过失被罚服兵役。服刑完毕后,桥玄被重新朝廷征辟,出任上谷太守、汉阳太守等职。
魏武帝曹操年轻时,任侠放荡,不修品行,不受时人看好。而曹操拜见桥玄时,桥玄却感到惊异,对他说:“如今天下将要发生动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曹操因此常感叹桥玄是他的知己。
曹操跟桥玄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俩个经常都会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有一次他们两人在一起喝酒,桥玄的话越来越多,他突然问曹操:“曹兄,如果我死了你会怎样?”曹操也愣了一下,他当时只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闲聊,于是便顺口说道:“我肯定要到你的坟前去祭拜你的呀。”
桥玄也开玩笑地摇着头说道:“你若是要来祭拜我的话,一定要带上一斗酒,还有一只鸡,要不然你的车子走不过三步我就要地下叫你肚子痛起来。”曹操听了也笑起来,说道:“桥兄想太多了,我们的交情这么深,这还需要你提醒吗?”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经过并前往桥玄的坟墓,感到凄怆并祭祀他。亲自撰文说:“原任太尉桥公,品德高尚,仁爱宽容。国家感念您的训诫,读书人缅怀您的教诲。您的在天之灵,我们缅怀不止。我从年轻时候,就去过您的府上,那时以顽劣的品质,接受您的会见。您对我褒奖称赞,就像孔子称赞自己不如颜渊,李生赞叹贾复。士为知己者死,我一直记着这句话。又想起我们的誓约:‘我死之后,你如果经从这里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我,车马过去三步以后,你得肚子疼不要怨我。’虽然是当时开玩笑的话,如果不是关系密切,怎么会说出来这样的话?怀念旧事,想起来就感觉凄怆。如今我奉命东征,驻扎在乡里,向北望着土地,心思在您的陵墓上。所以用薄礼祭奠您,愿您享用!”
【造句举例】
自从他们退伍转业后,每一年的清明节都要带着斗酒只鸡去公墓看望已逝的战友。
《河鱼腹疾的成语典故》
【成语】
河鱼腹疾
【拼音】
hé yú fù jí
【释义】
河鱼:腹疾的隐称,因为鱼的腐烂是从腹中开始而得名。故借指腹泻。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无社素识叔展,故因卯使呼之。曰:“有麦麹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曰:“目于井而拯之。”
解释:萧邑有个叫还无社的大夫和楚大夫申叔展是莫逆之交,他央求申叔展救他。申叔展问他:“你有麦曲吗?”答:“没有。”又问:“你有山鞠穷吗?”又答:“没有。”申叔展拐弯抹角地说:“没有这些药,要是像河鱼那样肚子里生病怎么办?”还无社说:“等鱼游到枯井洞时再来救他们。”
【近义词】
河鱼之疾
【反义词】
无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指腹泻。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的萧邑。宋国自知自己国家兵弱民穷,无法对抗强大的楚国,但是为了逼迫楚国退兵,宋国也是想尽了办法。刚好楚国的公子丙和一些大臣在宋国萧邑为质。
于是宋国有大臣向宋国国君进言建议扣下楚国的公子丙等大臣,胁迫楚国退兵。宋国君知道这是不是很正义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于是只好将楚国的公子丙等大臣抓起来关进监狱,并威胁楚国立即退兵。
楚王见宋国扣下了自己的儿子和诸多大臣,为了他们的安全考虑,只好撤兵。这样,宋国萧邑之围就解了。但是楚军撤退后,萧邑的人十分气愤,认为楚国持强凌弱,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要给楚国人一些颜色瞧瞧。于是下令将除了公子丙以外的几个大臣全部杀掉。
楚王见宋国言而无信,居然敢处死自己的大臣,气急败坏,又立即发兵把宋国的萧邑围得水泄不通,攻下萧邑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萧邑城内一时乱作一团。
在萧邑城有一个叫做还无社的大夫,他和楚国的大夫申叔展是莫逆之交,他立即求助申叔展,央求申叔展赶快想办法救他。申叔展问他:“你有麦曲(一种草药)吗?”还无社答:“没有。”申叔展又问:“你有山鞠穷(也是一种草药)吗?”还无社又答:“没有。”申叔展拐弯抹角地说:“没有这些药,要是像河鱼那样肚子里生病怎么办?”申叔展是想让他借水逃走,还无社领悟申叔展暗示他逃命,就隐晦地说:“等鱼游到枯井洞时再来救他们。”申叔展又旁敲侧击地暗示:“你要结茅草作记号对着井哭。”第二天萧邑被攻下了。还无社惴惴不安地躲在枯井里逃过了一劫。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河鱼腹疾”,因为鱼的腐烂是从腹中开始而得名。现在借指腹泻。
【造句举例】
他今天上班一反常态地姗姗来迟,问他为什么,他无可奈何地说:“还不是因为河鱼腹疾。”
尽管他乐此不疲地爱好医学,但是由于初出茅庐缺乏实践,只能治疗类的‘河鱼腹疾’小毛病。
《利令智昏的典故》
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野王位于韩国的上党同韩国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党就孤立了。上党的地方官冯亭,准备归附赵国,希图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
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不同意,他说:“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不如不要。” “平原君” 赵胜说:“不要白不要,如此一大块好地方,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吗!”赵王赞成赵胜的意见,就派他去接收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可是这一来,把秦国激怒了。秦国又派白起去打赵国。在长平一战中,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都邯郸也几乎被攻破。
这一历史事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评论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利令智昏”本是一句鄙语(俗语)。因为贪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理智不清,这就叫做“利令智昏”。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炳麟《敬告对待间谍者》:之“独苦国人无识者,利令智昏,则不免受其饵矣。”
《李代桃僵的典故》
“李代桃僵”这句成语,出自一首乐府诗。诗的开头第一句是:“鸡鸣高树巅,……”因此,在《乐府诗集》中,这首诗就以《鸡鸣》为篇名。诗的末后一节原文是: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niè〕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大意是说:井边有一株桃树,桃树旁边有一株李树。害虫来咬桃树的根,李树虽然没有遇到虫害,却也替桃树着急、难受,而至于僵死了。桃李这样的树木,尚能同情互爱、以身相代,同胞兄弟还能把手足之情忘得一干二净吗!
“李代桃僵”这句成语,就是由这首诗来。本意是借桃李的患难与共来比喻兄弟互助互爱。但是后来人们运用这句成语的时候,却多用它来比喻彼此相代、顶替或代人受过的意思。
清黄遵宪《感事》诗:“芝焚惠叹嗟僚友,李代桃僵泣弟兄。”
《聊斋志异·胭脂》中说:“彼逾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僵李代桃”,意同“李代桃僵”。
《河东狮吼的成语典故》
【成语】
河东狮吼
【拼音】
hé dōng shī hǒu
【释义】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出处】
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解释:陈季常也实在可怜,他整夜不睡大谈佛法,忽然听见那河东狮子的吼声,便吓得心都虚了,连扶着的拐杖也掉了。
【近义词】
狮威胜虎 季常之惧 畏妻如虎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名叫陈 慥[zào],字季常,陈季常信佛,自称龙丘先生。他很喜欢请客,宴会时又爱安排歌女唱歌。但他的太太柳氏是个妒忌心很重的人,而且是出了名凶悍的。陈季常宴客时如果有歌女在场,她便会大叫大喊,用拐杖猛敲墙壁,把客人赶走,所以陈季常非常怕她。
有一次,苏东坡去看季常,还没踏进门槛,就听到一声大吼,紧接着一阵拐杖落地的声音,苏东坡被吓得连退三步,楞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竟。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正竖着眉瞪着眼的骂着陈季常,而陈季常躲在一旁发抖,口里连连称是。于是,苏东坡题了一首诗送给陈季常,那首诗写道: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有谁能像龙丘居士(也就是陈季常)那么有才能呢?谈起佛学、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觉,但是一听到妻子的怒骂声,就吓得连拐杖都离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陈季常的夫人柳氏是河东人,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电影中就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有一天,苏东坡邀陈季常春游,柳氏担心他与妓女鬼混,不准他去。陈季常作了保证,如有妓女愿受罚打,柳氏才答应。后来柳氏打听到,果然有妓女陪他们游逛,回来便要打他。陈季常怕挨打,经苦苦哀求,改为在池边罚跪。苏东坡来访,看到陈季常这副样子,认为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耻辱,用些大道理责怪柳氏,两人争吵起来。
柳氏觉得苏东坡唆使其夫携妓游,又来干涉自己家的事,便把他赶出去了。陈季常为什么这样服管?柳氏在陈季常对她撒谎时,一边哭着一边说出这样一句话:“若还违拗些儿,天吓!我不刎便吊!”原来这是她的法宝,两者相比之下,陈季常只有乖乖地服管了,其实,如按古法,柳氏照为妻之道去做,百依百顺,由陈季常浪荡,恐怕不会有好结果,远不如“妻管严”,要他老老实实做学问去,倒能有所成就。
【造句举例】
你别看老张在外面神气活现的,一回到家听到河东狮吼,马上变成温驯的小猫。
《半瓶醋的成语典故》
【成语】
半瓶醋
【拼音】
bàn píng cù
【释义】
指介于懂与不懂之间,且喜欢炫耀。比喻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说自己表示谦虚,说别人表示看不起别人。
【出处】
元 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解释:现在那街上的普通人,粗略读过几本书,专门死抠字眼认识几个字,人们管这样的人叫半瓶醋。
【近义词】
半桶水 半吊子 半瓶子醋
【反义词】
行家里手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李四年轻时他喜欢画画,可是没有去学,又喜欢唱歌跳舞,可是又觉得男人家学那些没用,也没有去学。他在地主家当过小工,在餐馆里当过小二,在药店当过伙计,在当铺当过下人,在染坊当帮工,只要是他能想起来的营生,他都做了。
他为人老实、厚道,在餐馆当小二时候,几个厨师都很喜欢他,愿意带他,都想收他做徒弟,可是不知道什么缘故,大约是脚受了点轻伤吧,他就请假回家再也没去过。
在染坊当帮工的时候,本来当得挺好,可是有一天,他忽然觉得,染坊里干的,大多是女人,自己一个男人,混在里面算嘛事?他就又不干了。他还当过街头小贩,刚开始不行,半年后,他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开始赚钱,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产生了怀疑,觉得做这些根本没有什么大前途。
此后,他又开了一个烤饼店,也因为一点儿小事关了,没有做长久。他还会养花,曾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打算去养花卖花。他学过木工,可是他没有干过与木工相关的事情。他还曾想办一个布庄,可是因为没钱的原因,只得作罢。他从来没有走过回头路。一个地方,他走过去就不再回头留恋了。
家人劝他,他不听。随着年华的逝去,青春不再。他每天睡着醒来,都会不住的思索:“再干个什么呢?什么事情适合我?我再去干件什么事呢?”别人都劝诫他,说他某某事干得好,还是重新拾起来再干吧!
他猛地一摇头,我不去干,我会干的事多着呢!他却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会干这么多事,样样会样样不精通,才致使他在宝贵的青春里蹉跎岁月。
【造句举例】
你听他夸夸其谈,其实只是个半瓶醋,仔细听听就能发现许多的问题。
你们都是太看得起我了,我就是半瓶醋而已,算不得专家,要找专家还得是李主任,他是这方面的权威。
《聊以卒岁的成语典故》
【成语】
聊以卒岁
【拼音】
liáo yǐ zú suì
【释义】
聊:勉强;卒:终;岁:年。勉强地度过一年。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
解释:《诗》说,‘悠闲啊多么逍遥自在,聊且这样来度过岁月’,这才是聪明啊。”乐王鲋去见叔向,说:“我为您去请求免罪。”叔向不回答。乐王鲋退出,叔向不拜送。叔向的手下人都责备叔向。
【近义词】
得过且过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晋国有一个叫士匄[gaì]的人,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名匄,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又称范宣子。范宣子出生于晋国名臣大将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家族的门望也为他的仕途铺平了道路,使这位历史名臣在晋悼公时就较早地登上了晋卿之位,担任中军佐,为悼公建立霸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晋平公四年(前554年),荀偃辞世,范宣子继任中军将,执掌国政。此时,贵族之间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早在悼公时就已产生的范氏与栾氏矛盾激化了。栾氏在当时的列卿中与公室关系最密切,因为栾书有杀厉公立悼公的功劳。栾氏恃功骄横,结怨甚多,列卿中多结好范氏。
栾书之孙栾盈便广蓄死士,筹划倒范。其阴谋败露后,范宣子将栾盈驱逐出境,捕杀了栾党箕遗、黄渊、嘉父、司空靖、邴豫、申书、邴师、羊舌虎、叔罴十人。叔向、伯华、籍偃也被牵连入狱。在狱中,叔向认为自己能够优哉游哉地坐牢、聊以卒岁很幸福了。大夫祁奚说服范宣子,向晋平公求情,释放了叔向,后来任他为太傅。
栾氏余党逃亡国外。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盈潜入晋国,在齐国的配合下发动了倒范活动,被范宣子杀死,尽灭了栾氏党族。范宣子剪除栾氏党族的行动,在当时是必要的,其果断处理,避免了晋国的一场内部恶战,避免了国力消耗,对国家与百姓都是有益的。惟范氏大兴党狱,株连过多,确有不足称道之处。
范宣子执政除了果断行事外,还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政策失误。范宣子为晋悼公恢复霸业做出了贡献,同时在晋国刑法建设方面起到了跨时代的作用。虽然在他身上存在着历史和阶级赋予他的糟粕,存在着应该批判的东西,但我们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从历史的角度和政治人才的角度去看待他,发现他的身上仍有许多需要肯定的历史功绩和政治才能。
【造句举例】
在饭后茶余或工作闲暇之时,信手翻看几篇,琢磨其中所言,品味个中情趣,亦谓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寒蝉仗马的成语典故》
【成语】
寒蝉仗马
【拼音】
hán chán zhàng mǎ
【释义】
寒蝉:寒天的知了,天寒季节知了不鸣。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仗马。意思是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解释:如果知道有才能而不举荐,听到不良的事不加以批评,隐藏真实情况以保全自己,像秋天的蝉一样不发声,这样的人真是有罪的。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成语故事】
据《晋书·慕容超载记》记载:前燕皇帝慕容俊派吴王慕容垂攻打冉魏,冉魏太宰段泰讨伐慕容垂,双方相持不下。慕容垂派人向慕容俊请求援助,慕容俊派余晦之慰劳慕容垂,慕容垂派许怡之做使者去见段泰,三方在阵前相会后就停止了军事行动。但慕容垂暗中与段泰勾结。事情被发现后,余晦之被流放到寻阳,慕容垂派许怡之回去辱骂段泰,段泰大怒之下杀了许怡之。
慕容俊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派抚军慕容绍宗与余晦之一起去讨伐段泰。慕容绍宗轻敌深入,最终被段泰所杀,慕容超(慕容宝的儿子)于是率众讨伐段泰。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慕容超派使者送信给段泰,信使经过慕容垂的营寨时,正好听到寒蝉的鸣叫声。使者觉得奇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慕容超。
慕容超说:“寒蝉在秋天鸣叫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冬天的到来,如今在这万物凋零的隆冬时节还能听到它的叫声,这就说明敌人已经无处可逃了。”于是派精锐骑兵偷袭段泰成功,将其斩首。
在这个故事中,正是因为使者在听到寒蝉声时以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季节和战场上的军队,才能够领导慕容超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恰当的言辞可以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因此,“寒蝉仗马”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说话需谨慎,一个恰当的言辞可能会改变事情的走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且,我们在说话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用词,还要考虑受众的感受和反应,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话语更加有趣、有用、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建立更加稳固和持久的人际关系。
【造句举例】
面对这场比赛,他紧张得寒蝉仗马,不知所措,匆匆表演完就下去了。
你这个人真是奇怪,明明自己胆子很小,还还报名参加,结果上台后却寒蝉仗马,憋了半天才说了几句。
《乐极生悲的典故》
“乐极生悲”,原作“乐极则悲”。
《史记·滑稽列传》说,淳于髡,姓淳于〔淳chún〕,名髡〔kūn〕。战国时齐威王任命他为大夫。此人极有辩才, 敢于直谏。有一次,楚国兴兵大举攻齐。齐威王急派淳于髡赴赵国请援,赵王经淳于髡一说,立即以精兵十万、战车千乘助齐抗楚。楚军闻讯,连夜撤退。齐威王很髙兴,召淳于髡进后宮赐酒。威王问他:“先生酒量如何?能饮多少而醉?”他答道:“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说:“既然一斗便醉,岂能饮一石?”淳于髡说,这是因为饮酒的场合不同、情况不同,兴致高低、酒量大少,也就随之而异。不过,他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饮酒过度就会闹出乱子,作乐过度就会导致悲剧);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则衰(什么事都是这样的,不能超过极限,一过极限,就要向反面发展)。”齐威王本来喜好饮酒作乐,往往通宵不眠,听了淳于髡的这番话,从此罢长夜之饮。
《淮南子·道应训》说,孔子参观鲁桓公庙,见有一种酒壶似的器皿,说是名叫“宥卮”〔yòu-zhī〕。(卮,盛酒器。《荀子》作“欹器”。欹〔qī〕,倾斜;欹器,倾斜易覆之器。也称“宥座”。唐杨惊〔jìng〕注,宥,同“右”;君主把它置座右,作为鉴戒。《说苑》作“右座”。)孔子见了,说:“好,我早就听说有这种名叫宥卮或右座的欹器了,它‘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空的时候倾斜,灌进适当的酒或水就能保持端正,若是灌满了就要翻倒)。快取水来试试!”随行的弟子,取来了水,把水灌进去;灌到半卮的时候,倾斜的宥卮果然持正了;继续灌下去,刚一满,马上翻了。大家觉得很有趣,孔子却严肃地说:“这就叫做‘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则移,月盈而亏’。(事物发展到了极盛就要开始衰退,富贵享受到了顶点就要开始垮台,太阳一过中午就要逐渐下落,月亮一过正圆就要逐渐缺损)“所以通达明智的人,总是注意保持正常、适度,不把任何事情做得太过分。
“乐极则悲”一语,即出于以上两则小故亊。后一故事中所谓“日中则移,月盈而亏”,也都是成语,不过早在《周易·丰》就有:“日中则昃〔zè〕,月盈则食。”(昃,太阳偏西;食,同“蚀”)“月盈则食”、“月盈而亏”亦作“月满则亏”。
“乐极则悲”,现在一般都说作“乐极生悲”。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那王涯丞相只道千年富贵,万代奢华,谁知乐极生悲,一朝触犯了朝廷,阖门待勘,未知生死。……”
《正襟危坐的成语典故》
【成语】
正襟危坐
【拼音】
zhèng jīn wēi zuò
【释义】
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解释: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端正衣襟,恭敬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容貌,听先生的谈吐,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
【近义词】
道貌岸然 不苟言笑 整襟危坐 整衣危坐 肃然危坐
【反义词】
摇头晃脑 威仪不肃 不伦不类 吊儿郎当 不三不四 摇头摆脑 吊尔郎当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或端正地坐着。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叫司马季子的人,通天文地理,见识极高。他游学长安,以卖卜为生。
有一天,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在一起谈论先王圣人之道术。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在卜者、医师行列之中。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及朝中士大夫,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
于是二人同车到市区,在卜筮的馆子里游览。天刚刚下过雨,路上行人很少,司马季子正闲坐在馆中,三四个弟子陪着他,(他)正在讲解天地间的道理,日月运转的情形,探究阴阳吉凶的本源。两位大夫向司马季主拜了两拜。司马季子打量他们的状貌,好像是有知识的人,就以礼相待,叫弟子引他们就坐。坐定之后,司马季子重新梳理前面讲的内容,分析天地的起源与终止,日月星辰的运行法则,区分仁义的差别关系,列举吉凶祸福的征兆,讲了几千句,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和贾谊深为司马季子的博闻强记和表达才能所折服,二人揽其冠缨正其衣襟,恭敬严肃地说:“看先生之状貌,听先生之言辞,实在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接触了许多知名人物,没有一个比得上先生的,你为何要身居卜肆干此卑贱之事呢?”司马季子听罢捧腹大笑,说:“贤明的人是不和不肖之辈同流合污的。”
“正襟危坐”即正其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
【造句举例】
爸爸在客厅里正襟危坐,要求我把考试成绩单拿去,看来又要接受教育了。
各种坏消息纷至沓来,他再也无法正襟危坐,他决定立刻动身,去找那几个休戚与共的朋友共同商量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