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典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7-03 11:55:16
《沆瀣一气的典故》
沆瀣〔hàng-xiè〕,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东汉王逸注: “沆瀣,夜半气也。”汉司马相如的《大人賦》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东汉应劭注: “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传》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见“沆瀣” 一词,原来并无贬义, 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十足是个贬词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 “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的断定: “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 ”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戊集》。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 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好逸恶劳的典故》
“好逸恶劳”,喜欢安逸,讨厌劳动。(好〔hào〕,爱好的好,不读hǎo;恶〔wù〕,厌恶的恶,不读è)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郭玉传》。
郭玉,是个中医大夫,东汉广汉郡雒县(雒〔luò〕,今四 川成都平原东北)人,汉和帝时,为太医丞。他的医术,相当髙明。经他诊治的病人,或扎针,或服药,多有灵验。
郭玉为人仁慈,不摆架子,给贫穷百姓看病,总是竭尽心力,一般都能治好,而对富贵病人,反倒往往有治不好的。 例如有某贵人得病,请郭玉诊治,就是无效。和帝命病者改穿旧衣、变换居处,装扮成穷人模样,再请郭玉去诊治。郭玉一看,摸一摸脉,一针即愈。
和帝把郭玉召来,问他为何富贵病人不好治。郭玉说: “富户贵族,髙高在上,首先使我望而生畏,自不免缩手缩脚。同时,给他们看病,还有四难。一难是,他们自以为是, 不听从我,不相信我; 二难是,他们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配合治疗;三难是,他们体质一般都差,我不敢大胆用药; 四难是,他们多数好逸恶劳,贪安享乐,懒得出点力气,活动活动。有此四难,所以影响疗效。”(《后汉书》原文: “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也不信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用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此其所以不愈也。”)
后来,“好逸恶劳”就作为成语,指贪图安逸懒于工作。淸初学者黄宗羲《原君》: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
《却金暮夜的成语典故》
【成语】
却金暮夜
【拼音】
què jīn mù yè
【释义】
意思是指为官清廉。
【出处】
《后汉书·杨震传》: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
解释:东汉时期东莱太守杨震,在经过昌邑时,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求见杨震。到了晚上时候,王密给杨震送去十金并说道:“深更半夜没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知道呢?我不能收这不义之财。”于是拒绝接受王密的贿赂。
【近义词】
两袖清风 洁身自好 一清如水 廉洁奉公
【反义词】
贪得无厌 诛求无已 贪赃枉法 徇私舞弊
【用法】
作定语、宾语;用于为人等。
【成语故事】
在我国古代的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吏,他一生廉洁奉公、清白传家被人们广泛传颂。杨震身世显赫,其八世祖杨喜追随汉高祖刘邦建功立业被封为赤泉侯,其高祖杨敞是汉武帝儿子汉昭帝时期丞相,后封为安平侯。
有一年,杨震出任东莱任太守,在去东莱的路上,途径昌邑。他早先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此时正在昌邑当县令,听说自己的伯乐路经自己地盘便殷勤拜见。到了晚上,王密怀揣十斤金子要送给杨震,权做路途费用。
这就有了史书记载的那段对话: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
结果杨震坚拒不受,王密羞愧离开,从此,杨震便有了“四知先生”的别称。
后来,杨震转任涿州太守,在涿州任上,他坚持一贯的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谒见。一些老友和长辈看到他的儿孙经常吃粗粮,徒步当车,就劝他为子孙留下些产业,杨震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反而对他们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仕途起步虽晚,但官却做得不小,生前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徒,可谓位高权重,而他最终的人生结局并不好,常常令人唏嘘不已。
【造句举例】
他为官清廉,之所以却金暮夜,是因为能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却金暮夜,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可能就会好很多。
《纪昌学射的成语典故》
【成语】
纪昌学射
【拼音】
jǐ chāng xué shè
【释义】
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出处】
《列子·汤问》: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解释: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才可以学射箭。”
【近义词】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甘蝇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只要他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
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后来纪昌要拜飞卫为师学射箭。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练习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虱子在纪昌的眼中渐渐变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加固的弓,用楚地出产的篷秆作为箭,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心,但毛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却没有尘土扬起。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地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造句举例】
你的脑子很聪明,但是如果你有纪昌学射一样的毅力和恒心,应该早就考上好的大学了。
纪昌学射的典故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截鹤续凫的成语典故》
【成语】
截鹤续凫
【拼音】
jié hè xù fú
【释义】
比喻事物勉强替代,失其本性。
【出处】
《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解释:长的不算是有余,短的不算是不足。因此,野鸭的小腿虽然很短,续长一截就有忧患;鹤的小腿虽然很长,截去一段就会痛苦。
【近义词】
断凫续鹤 揠苗助长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文学作品基本都包含有非常深奥的哲学思想。其中,在庄子的著作《庄子·骈拇》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意思是说:那所谓的至理正道,就是不违反事物各得其所而又顺应自然的真情。所以说合在一块的不算是并生,而旁出枝生的不算是多余,长的不算是有余,短的不算是不足。因此,野鸭的小腿虽然很短,续长一截就有忧患;鹤的小腿虽然很长,截去一段就会痛苦。事物原本就很长是不可以随意截短的,事物原本就很短也是不可以随意续长的,这样各种事物也就没有必要去排除忧患了。噫!仁义恐怕不是人所固有的真情吧?那些倡导仁义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担忧呢?
这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愚蠢的人违背自然规律,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
【造句举例】
期末考试迫在眉睫,同学们变得忙碌起来,我之前有点断鹤续凫的生活也逐渐有章可循。
《纲举目张的成语典故》
【成语】
纲举目张
【拼音】
gāng jǔ mù zhāng
【释义】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出处】
汉·郑玄《诗谱序》:“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
解释:想要知道教化的得失和教化所及的地方,就应横向的对社会进行考察。这是《诗经》的纲要。撇起渔网的总绳,所有的网眼就都打开了;打开一卷《诗经》就可以明了其他所有篇目,既节省了大家的力气,又可以使大家毫不费力地明白《诗经》中阐述的道理。众多的君子们,看到《诗谱》应该也很开心吧?
【近义词】
以一持万 提要钩玄 提纲挈领
【反义词】
轻重倒置 本末倒置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当时的秦国宰相叫吕不韦。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滑县)人。他是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早年经商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时。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他在“用民”一文中说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义服人,其次是以赏罚治人。”
他接着写道:如果“义”不足以让人民为国家效力而死,“赏罚”不足以让人民弃恶从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吕不韦说,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这些诸侯国所以没有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人民的关系。
吕不韦又说,人民不听君主的话,不受国家的使用,是因为赏罚不严。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吕不韦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纲,指网上的大绳;目,即网眼。意思是说,提起网绳网眼就会全部张开。人们常用此典故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关键。
【造句举例】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采取纲举目张的办法,只要把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办多了。
作为文学创作者,所写的作文不但要语言精当美韵,而且更要纲举目张,令读者回味无穷。
《汗牛充栋的典故》
“汗牛充栋”这句成语,是形容书籍极多的意思。“汗牛”是说:如果用牛马来运载的话,就要把它们累得满身大汗; “充栋”是说:如果收藏在家里的话,就要在屋子里堆得满满的直碰到上面的栋梁。
为什么“汗牛充栋”只形容书籍的多而不形容其他东西 的多呢?原来这句话最早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时候,就是形容书多。
柳宗元的那篇文章,是悼念陆质的一篇墓表。陆质,字伯冲,諡〔shì〕文通,是唐代的一位学者,他对于孔子整理修订的一部历史著作《春秋》特别有研究,曾讲学二十著书十年,编有《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等书,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有一定的影响。柳宗元为他写的这篇墓表,开头说:孔子作《春秋》,一千几百年以来,多少人焦思苦虑地研究了它,为它注解、评议,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并且互相争论,各以为是,写出的有关书籍,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真是多得很!文章接着就介绍陆质对于《春秋》的独到研究,说了一些表扬的话。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处,放在家里,出,带着出门),这句话,就是“汗牛充栋”的来历。
淸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十一娘笑曰:‘世间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
《乌头马角的成语典故》
【成语】
乌头马角
【拼音】
wū tóu mǎ jiǎo
【释义】
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解释: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近义词】
乌白马角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不可能出现的事。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嬴政在吕不韦的辅助下成为秦王。嬴政发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灭掉六国,实现大一统。秦国在当时实力最强,不断发动战争蚕食其他国家领土。
而从小就跟嬴政一起在赵国邯郸为质的燕国太子丹,深知嬴政一统六国的伟大抱负。但是嬴政那时能当上秦王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后来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嬴政居然真的当上了秦王。此时的燕太子丹知道,嬴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开始处处针对秦王嬴政。后来燕太子丹回到燕国,但是嬴政知道燕太子丹一定会游说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对于一统六国将是很大的阻碍。于是秦王嬴政向燕王喜提出要求,要燕太子丹来到秦国为质。
燕王喜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君主,不敢得罪秦王嬴政,只得安排儿子燕太子丹去秦国为质。燕太子丹一到秦国,秦王立刻下令将燕太子丹所住的驿馆监视起来。燕太子丹对此十分不满,燕太子丹数次想要见秦王,劝说昔日的好友放弃一统六国的想法,但是都无法见到秦王。就这样燕太子丹在秦国被软禁了将近数年。
有一次,燕太子丹知道秦王嬴政要从驿馆旁边经过,于是突然冲出去求见秦王。燕太子丹跪在秦王面前,恳求秦王嬴政能放自己回去。但是秦王并不为所动,对燕太子丹说道:“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意思是说,等乌鸦白了头,马长出了角你就可以回去了。言外之意就是放你回去,想都别想。
后来太子丹使出金蝉脱壳逃回了燕国,回到燕国之后,燕太子丹立刻就召集荆轲、高渐离等刺客,准备刺杀秦王。
【造句举例】
这种乌头马角的事情居然也有人相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姑息养奸的成语典故》
【成语】
姑息养奸
【拼音】
gū xī yǎng jiān
【释义】
姑息:为求苟安,无原则地宽容;养:助长;奸:坏人坏事。无原则地宽容,只会助长坏人作恶。
【出处】
《礼记·檀弓上》: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解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 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
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大家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近义词】
养虎遗患 助纣为虐
【反义词】
斩草除根 严惩不贷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无原则地宽容助长坏人作恶。
【成语故事】
郑武公也就是郑庄公的老爸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哥哥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生郑庄公的时候因为难产,让武姜遭受了惊吓,因此不喜欢郑庄公。武姜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便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他母亲武姜便要郑庄公封赏弟弟共叔段 ,并且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封地,大臣们一起反对这样不合规矩的事情,郑庄公却说这是母亲做出的决定就由着她吧。
他的弟弟共叔段因为母亲的宠爱,越来越过分,要求也越来越多,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地盘。郑庄公对弟弟的这些行为都采去了默许的态度,直到有一天,共叔段准备马匹,囤积粮草,整修武器和铠甲,打算造反袭击郑国的都城。郑庄公听说了弟弟共叔段造反的日期,才说到“可以了”,就命令手下的大将派兵攻打共叔段。
弟弟共叔段的罪行依法尚不致死,可是哥哥郑庄公便故意纵容姑息他,给他提供机会,直至完全落入庄公的圈套。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姑息养奸”,用来指无原则地宽容,只会助长坏人作恶。
【造句举例】
对于贪污盗窃分子,必须坚决打击,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
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坏人,必须坚决斗争,绝不能姑息养奸。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典故》
【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释义】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释: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近义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反义词】
无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成语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河南渑池东)、宜阳(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
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造句举例】
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来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在红尘喧嚣中,她就能如花绽放,一路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