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典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08 13:44:31
《毁家纾难的成语典故》
【成语】
毁家纾难
【拼音】
huǐ jiā shū nàn
【释义】
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年》: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秋,申公斗班杀子元,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解释:楚国的公子元攻打郑国回来,住在王宫里。斗射师劝阻,就把他抓起来带上手铐。秋季,申公斗班杀死子元。斗穀於菟做令尹,自己捐献家财,来缓和楚国的`危难。
【近义词】
精忠报国 舍身为国
【反义词】
损公肥私 自私自利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文王有个弟弟叫子元,他是当时楚国的令尹,亦称令尹子元。楚文王去世后,楚国陷入内乱,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致使朝纲败坏,经济垮到边缘,国力大大衰退。
公元前665年,楚国和郑国发生矛盾,令尹子元带兵伐郑。但是这次伐郑以失败告终。子元无奈只能撤军。但是仗着手中有军队,他为人也比较好色。对自己的嫂子,也就是已故的楚文王的夫人息妫十分倾心。于是令尹子元就在楚文王的夫人息妫宫旁修建馆舍住下,并且整天歌舞不息。被息妫斥责,但是于事无补,令尹子元依旧每天继续歌舞。
百官都已经看不下去,这时,一个叫斗谷於菟(字子文)的官员站了出来。在斗谷於菟策划下,一举擒获了子元并将其治罪。在众臣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斗谷於菟被楚成王聘为令尹。当时楚国积贫积弱,斗谷於菟将自己的全部家产都捐献出来救助国家,其他官员也都纷纷效仿。
楚国在斗谷於菟的治理下,很快结束动乱。斗谷於菟协助楚成王大力整顿楚国内政,率军灭了弦国、黄国、英国,压抑了蔡国、随国、徐国、江国等诸侯国,使楚国在长江流域成为无以抗衡的霸主,并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晋、齐、宋、秦等中原大国。斗谷於菟成为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造句举例】
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过多次抵御外侮的斗争;尤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百年以来,有多少民族英雄,志士仁人,毁家纾难,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捍卫我们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保卫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抵抗分割。
在这种形势下,受风起云涌的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潮的启迪和推动,沈鸿毅然毁家纾难,带着他办工厂的十部工作母机和几名学徒,克服重重困难,投奔八路军、共产党,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
《师出无名的成语典故》
【成语】
师出无名
【拼音】
shī chū wú míng
【释义】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出处】
《礼记·檀弓下》曰:“反尔地,归尔子,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
解释:又问:“如果我们归还侵占的土地,送回俘虏的百姓,你们又将如何评论呢?”回答说:“贵国国君因为敝国有罪而兴师讨伐,现在又悯怜敝国而加以赦免,这样的仁义之师,何愁没有美名呢?”
【近义词】
平白无故 兵出无名
【反义词】
名正言顺 师出有名
【造句举例】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被某国师出无名的侵略了,这能不让全世界都反对吗?
美国自以为是在人类普遍价值的名义下所做的一切,在太多的其他国家看来,却是无耻的、师出无名的、和专横跋扈的。
【成语故事】
秦末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在起义过程中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不久,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杀了秦朗的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接着,他派人向他所拥立的楚怀王禀报了入秦的情况。
楚怀王表示,按以前的约定办:谁先打败秦军、攻人咸阳,谁就当秦王。项羽虽然是后进咸阳的,但他倚仗自己兵马强大,所以自封为西楚霸玉;而将刘邦封为汉王,让他到道路险阻、人烟稀少的巴蜀之地去。同时,给了楚怀王一个徒有虚名的尊号——义帝。但不久,又暗中指使人把义帝杀死。
项羽的这些举动,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不满。汉王刘邦领兵到了洛阳,董公对刘邦说:“我听说顺德的昌盛,逆德的灭亡。没有正当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项羽无道,杀了他的君王,为天下人所怨。您乘此率军征伐,四海之内都会仰慕你的德行。这样,您就同从前的周武王讨伐殷纣王一样,兴的是仁义之师。”
从此,刘邦与项羽进行了长期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造句举例】
现在有钱人家的兄弟为了争夺家产,斗粟尺布的事情还少吗?
大家都是兄弟,又是邻居,斗粟尺布的争吵只会让彼此都过的不舒服,何必呢?
《尽善尽美的典故》
春秋鲁昭公时,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发生变乱。为了避乱,他来到了附近的齐国。
孔子这次在齐国,却有意外的收获。他有机会欣赏了他 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韶》是古帝虞舜时代的音乐。据说是舜的乐师质把更早的帝喾【kù】时代的音乐《九招》整理、加工而成的,又 叫《九韶》,因为须用箫、笙等乐器配合演奏,所以也叫 《箫韶》。孔子欣赏了《韶》,大受感动,一连好多日子老 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他说,“真没有想到音乐的 感人之深竟至于这般境地! ”《论语•述而》记载这件亊情和 孔子的原话道:.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孔子当时对于音乐入迷的情 况。后来人们却借它来形容贫穷,说是好几个月吃不起肉了。
孔子欣赏了《韶》,也欣赏了《武》。《武》是周武王 时代的音乐,是和《韶》同样优美的音乐。可是按照孔子的 评论,认为《韶》比《武》更好,《韶》的音调既极美,感 人的作用也极善!《武》的音调虽也极美,气派和意境却不 如《韶》。这是同他的政治思想有关系的。孔子主张“仁 义”,向往尧、舜的时代,而对周武王的起义推翻商纣王〔纣zhòu〕,却并不赞成。他倾向伯夷、叔齐的态度。所以,《论语•八佾〔yì〕»载: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简直毫无缺陷,就叫“尽善尽美。
唐韩愈《与崔群书》:“比(近来)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
《玉汝于成的成语典故》
【成语】
玉汝于成
【拼音】
yù rǔ yú chéng
【释义】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现多指逆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
【出处】
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解释:富有,地位高贵,福气,吉祥等等这些很好的东西有用了,那是上天的恩赐,它们将为使你的人生很丰厚很精彩;贫穷、地位低下、忧愁、伤心,这也是上天的恩赐,上天也很爱你如玉一般,但要让你在艰苦的经历后才能成功。
【近义词】
遇难成祥
【反义词】
落井下石
【造句举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姓张名载,字子厚。他生于凤翔郿县横渠镇,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一脉的重要奠基人,后世尊称他为“横渠先生”或“张子”,其位被奉入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先贤同列。张载还是程颐、程颢两位大儒的表叔,所创“关学”影响深远。
年少时,张载便才华出众,闻名乡里。但他起初并不专攻圣贤书,反而对兵法情有独钟。当时的名臣范仲淹十分赏识他的才学,却对他沉迷兵法感到不解,于是劝勉道:“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事业,何必非要钻研用兵之道呢?”
张载听后深受启发,从此转而专心学问。后来他考中进士,出任过几任地方官,因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触怒了当权大臣,终于在四十九岁那年辞去官职,返回横渠老家,闭门读书,潜心治学。
横渠地处偏僻,虽有薄田几亩,但张载一家生活清贫,仅能维持温饱。他却安之若素,不以为意。每日清晨,他便独自走进书房,闭门苦读,常常因深思一个问题而忘记吃饭、休息。夜深人静,妻儿早已入睡,他仍躺在床上反复思辨;若有所悟,便立即起身点灯,披衣执笔,记录心得。不少年轻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有些学生家境贫寒,张载不但不收学费,反而供给他们饮食,与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意思是:富贵顺遂,是上天的恩赐,能让人生更加丰厚;而贫贱坎坷,同样是上天的安排,意在磨砺你,助你成就大器。这句话,既是他对人生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危机未必是绝境,反而可能是转机。真正可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念、放弃希望。唯有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清醒与坚定,才能于痛中见喜,在危机中寻得新机。
【造句举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近悦远来的典故》
《论语•子路》载: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即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叶(地名, 在今河南叶县南),是当时沈诸梁的封邑,他于是自称为 “叶公”。
当时,鲁国的孔子周游列国,先到卫国、曹国、宋国、 郑国和陈国、蔡国,又辗转来到了当时属于楚国的叶邑。叶公接待了孔子,同他谈了话,并且向他请教怎样办好一个 地方的政治。
对于这样一个大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只有六个字:“近者悦,远者来。”这六个字的原意是说,要使近处的、境内 的人民欢悦无怨,还要使远处的、境外的人民心向往之、愿意前来。也就是说:要普遍关心四方人民的生活,使不论远近,都心悦诚服。
《韩非子•难三》也载: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
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
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韩非子》的这 段记载,与上述《论语》所载,内容基本相同。
后来人们把孔子的话简化而为成语“近悦远来”或“悦近来远”,形容国家或地方治理得好。近处本地的人受到恩泽而髙兴,远方外地的人也闻风而来归附。
《魏书•杨播传》: “悦近来远,招附殊俗。”
《按甲寝兵的成语典故》
【成语】
按甲寝兵
【拼音】
àn jiǎ qǐn bīng
【释义】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处】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傅干》:“愚以为且按甲寝兵,息养军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
解释:我觉得应该收拾起铠甲武器,休养军士,安定疆土并进行分封,按照功劳行赏。
【近义词】
解甲归田 按甲休兵 退役还乡 落叶归根 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
【反义词】
厉行节约 黩武穷兵 厉兵秣马 投笔从戎 穷兵黩武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停战词性,中性成语。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手下有一名参军名叫傅干,字彦材。建安年间为丞相参军、仓曹属,后官至扶风太守。傅干识力超众,善知形势,深明事理,精通韬略,史书所载事迹虽然不多,却件件反映他的与众不同和棋高一筹。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的时候。曹操准备南征孙权。参军傅干谏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於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公不从,军遂无功。
大意是劝谏曹操,治理天下分为文治和武治,武治要先立威,文治腰先立德。现在东吴有长江天险,西蜀有崇山之阻,这两个地方一时还难以征服,眼下要先放弃南征,关注国内的安定和治理,对于那些有功之人要进行论功行赏,休养生息,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显示主公的英明神武,从而威服天下。曹操后来采纳了傅干的建议,暂时休战,专注国内休养生息和人才培养。
不出几年,曹操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后来曹操去世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建立魏国。很快,凭借曹操打下的坚实基础,魏国在对东吴和蜀国的战争中不断取胜,最终消灭蜀国和吴国,统一中国。
【造句举例】
非洲的国家里部落战争很频繁,大家都希望各个部落按甲寝兵,握手言和。
全世界的人们都希望各个国家按甲寝兵,和平共处,唯独美国不是。
《元龙高卧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元龙高卧
【拼音】
yuán lóng gāo wò
【释义】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解释:他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他自顾自地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
【近义词】
元龙豪气
【反义词】
除旧布新 改头换面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无礼。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纷争不断,一代枭雄刘备郁郁不得志,只能投靠刘表。有一天,刘表跟刘备、许汜在偏厅闲谈,评论天下人物,说到广陵太守陈登,刘表、刘备都认为他懂谋略,善用兵,年轻有为,是个人才。
许汜却说拜访过他,觉得他江湖豪侠之气太重,有点粗野不文。刘备见许汜说时语带谴责,便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使他有这样的看法。
许汜讲出他拜访陈登那次不愉快的经历:
“我因为避战乱,到下邳去探访他。那时我身无长物,饱经饥寒,只求有个栖身之所,找碗饭吃。他却夸夸其谈,纵论军国大事。我唯唯否否,暗示我需要的不过是一所普通房子,几亩薄田,让我自耕自足。”
“他对此没有回应,兴致愈来愈冷,不停地打呵欠,随即爬上高高的大床,说要睡觉,失陪了。我正想问他:我到哪里去睡?他却指着室内另一张矮床说:‘你睡那里。’”
“很快我就听到他如雷的鼾声,我睡在那张矮床上怎么睡得着?心中不忿,我许汜曾经也有国土之名,如今虽然落魄,怎可以如此待我!我说他豪侠之气太重,不拘小节,是一种忠厚的说法了。”
刘备听了哈哈笑道:“陈蕃做豫章守时,等闲不招呼客人。只有隐士徐丰来时,他会把吊在墙上的一张床放下来,招呼徐丰歇息,二人联床夜话。到徐丰走了,他又把床吊回原处。只因陈蕃敬重和喜欢徐丰,才如此热诚相待。许先生你有国土之名,当此乱世,陈登以为你会忧国忘家,提出一些救国良策,谁知你却求田问舍,只为个人打算,怎不叫他失望!既然他心中看不起你,叫你睡在下床,已经是客气的了。”
【造句举例】
客人已经到家里来拜访你了,你还是一副元龙高卧的样子,谁见了也会生气。
这个客户对我们很重要,我希望你收起你那元龙高卧的模样,跟我一起去好好接待一下。
《近朱者赤的典故》
晋代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他的《太子少傅箴〔zhēn〕》 (箴,是一种规劝性的文体)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这四句话,都是说环境影响的作用。朱,朱砂;赤,红色。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这两句比喻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能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能受到坏的影响。后两句更以形和声为比喻, 进一步作了说明:形体端正的,“影” 一定直而不歪;声调和谐的,“响” 一定清而不乱。这是说,同品德髙尚的人 相处在一起,一定能受到良好的影响。这两句,不但比喻得巧妙,而且还分别用上了 “影”、“响” 二字,是很有意思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接近好人能使人变好,常接近坏人能使人变坏),这两句后来流传而为成语,或简作 “近朱近墨”.,就是说因接近某人或某些人而渐渐受其影响的意思。
这两句话,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撰著的《净住子》 中,作“近墨必缁【zī】,近朱必赤。”(缁,黑色。)
《朱子语类》中,载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字永叔,当“颍州知州”(颍州 属今安徽省,州署在今阜阳县)时,吕公著在他那里当“通 判”(行政助理〉。有一次,范仲淹经过颍州,拜访了欧阳 修,同时也见到了吕公著。范仲淹对吕公著说:“近朱者赤,你在永叔这里,正是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应当趁此多练练笔墨。”
《庙堂之量的成语典故》
【成语】
庙堂之量
【拼音】
miào táng zhī liàng
【释义】
庙堂:帝王之宗庙,喻宏大。形容人气量大,遇事沉着冷静。
【出处】
唐·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谢有庙堂之量。”
解释:谢玄气量宏大,遇事沉着冷静。
【近义词】
网开一面 不存芥蒂 捐弃前嫌 器欲难量 宽洪海量 无所不容 豁达大度 大度汪洋 休休有容 宽容大度 宽宏大度 陂湖禀量 宽大为怀 诟如不闻
【反义词】
小肚鸡肠 分斤掰两 洗垢求瘢 分金掰两 争斤论两 鼠肚鸡肠 器小易盈 吹毛求疵 求全责备 寸量铢称 心胸狭窄 斤斤计较 执法如山 讨价还价 斗筲之人
【用法】
作宾语;指人的气量大。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率百万人犯晋,晋朝的文武百官都胆战心寒,独有宰相谢安似若无其事一般。谢安的侄儿谢玄向叔父请示,这次出征应如何迎战秦兵?谢安毫不在意地说:“朝廷不是另有旨意给你了吗?说完就传命备车,要到郊外别墅作乐去。在相府的亲友们都跟了去玩,谢玄当然不便不去,也就跟到了郊外别墅,谢安对谢玄说:“来来来,我们下盘棋,我就以这别墅为赌注,我要是输了,就把它送给你。”二人对坐,下起棋来,平时谢安的棋是下不过谢玄的,而这一次,却是谢玄输了,因为他心里记挂着怎样迎战强大的秦军,哪里还有心思下棋呢!棋局结束后,谢安又提议游山玩水,谢玄也只得陪着,直到深夜方才回城。
中军将军桓冲,对秦王苻坚的大兵南下是沉不住气的。他唯恐建康京城有问题,就派了3000名精锐兵卒来保卫京城。可是谢安一口回绝说:“你何必这样大惊小怪呢?你的队伍应当留着在西线防敌,京城里朝廷自有布置,用不着你烦心。”
桓冲退出相府,对部下说:“谢相国虽然气度大,有所谓庙堂之量,宰相肚里撑得了船,话是不错,但他到底是个文臣,不懂军事,现在大敌当前,眼看着秦军就要打到长江边上了,他老人家还在游山玩水悠游自得,这简直是在开玩笑。而且他所派出迎击敌军的将领都是些小孩子,年轻识浅,怎能对付得了苻坚?我们眼看就要做亡国奴了。”
然而,战争结果与这位军事专家所估计的完全相反。淝水一役,强大的秦军被这几个毛头小伙子杀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地溃败了,当捷报传到京城,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他看了看捷报,随即扔到床上,面上连一点喜色也不露,仍旧和客人下棋,客人问:“这报告里写的是些什么?”谢安漫不经心地说:“几个小孩子们把苻坚打败了,如此而已。”他仍旧与客人下完棋才回内室。
然而,当谢安回内室过门槛时,高兴得连木屐底上的木齿都碰断了,但他自己还不觉得呢。
【造句举例】
张总有着庙堂之量,遇事沉着冷静,决策果断凌厉,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建立起这么大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
《近水楼台的典故》
北宋范仲淹,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少年时,是个贫苦的孤儿,由于勤奋自学,读了不少书。后来, 做到“吏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等很高的大官,并曾镇守边疆,屡次制止了外族的侵略。他正直敢言,待人诚 恳谦和,能接近下属,这在那样的旧时代是很难得的。
据宋人俞文豹的《淸夜录》说:范仲淹任“杭州知府” 的时候,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提拔,受到过他的关心帮助。唯有一个名叫苏鳞的,因为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杭州城里,所以没有得到什么照顾。有一次,苏鳞因事到杭州来见范仲淹,顺便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范仲淹看了,心中会意,便征询了他的意见和希望,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来,人们就把“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比喻人事关系接近或地处近便因而易于获得优先的机会。或简作“近水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