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典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27 07:54:13
《失斧疑邻的成语典故》
【成语】
失斧疑邻
【拼音】
shī fǔ yí lín
【解释】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释义:有人丢失了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去了。看他行走,就像是一个偷斧者;看他的表情,也像是一个偷斧者;再看他的说话,也好像偷过斧的人;其任何动作神态,没有不像偷过斧子的人。
【近义词】
疑邻盗斧 疑神疑鬼
【反义词】
深信不疑 毫不怀疑 毋庸置疑 确信无疑
【例句】
对于那些没有调查就胡乱发表意见看法的人,跟失斧疑邻有什么区别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成语故事】
从前,山中有两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一位姓李,一位姓王。他们比邻而居,关系和睦。李樵夫平时很喜欢和王家的孩子玩耍,彼此熟稔。
有一天,李樵夫进山砍柴,走到半路才发现忘了带斧头,只好返回家中寻找。可他在屋里屋外翻了个遍,始终不见斧头的踪影。这时他心想:“是不是常来我家玩的邻家孩子拿走了呢?他平时总来,说不定一时顽皮……”
于是,李樵夫开始暗暗留意那个孩子。他越看越觉得对方行为可疑:说话吞吞吐吐,打招呼时声音低低的,笑容也不大自然,就连来他家的次数都明显变少了。
他愈发肯定:“没错,一定是他偷的。我早该想到,那孩子平时就有些不对劲。”李樵夫心中又气又恼,盘算着找个机会当面问个清楚。
谁知几天后,他上山砍柴时,被草丛中的一件硬物绊倒,低头一看——竟是自己的斧头!原来是他之前不小心遗失在那儿的。
回到家后,李樵夫再次观察邻家的孩子。这时他觉得,那孩子走路时并不躲躲闪闪,神情态度也坦然自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是会偷东西的样子。相反,他越看越觉得这孩子天真可爱。
他不禁懊悔:“我单凭猜测,就认定一个乖巧的孩子是小偷,险些冤枉了好人……”
这则“失斧疑邻”的寓言告诉我们:樵夫因一时找不到斧头,未加详查就轻易怀疑邻家孩子;直到发现斧头是自己所失,才意识到错怪了他人。故事启示我们,遇事若不仔细求证,仅凭主观臆测就妄下结论,不仅容易犯错,更可能冤枉无辜之人。
《屠龙之计的成语典故》
【成语】
屠龙之计
【拼音】
tú lóng zhī jì
【释义】
屠:宰杀。计,通“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出处】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解释: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技术,耗尽了千金的家产,三年后学成技术却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施展这样的技巧。圣哲的人对于必然的事物不与人持拗固执,所以总是没有争论;普通人却把非必然的东西看作必然,因而总是争论不休。曲从于纷争,总是因为一举一动都有所追求,纷争,依仗于它到头来只会自取灭亡。
【近义词】
屠龙之伎
【反义词】
无
【造句举例】
要紧紧把握住方向,不要随意变换,不然学来的屠龙之计没有用武之地也是白搭,只会浪费时间和财力,最后一事无成。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名叫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有一篇名作《庄子·列御寇》,在《庄子·列御寇》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叫朱泙(pēng)漫的人,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每天总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就是那种任何人都不会的那样的本领。
于是,他逢人就打听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本领,好拜师去学。可以过了多年也没有找到那种世上独一无二的本领。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老者,透露了一个消息。就是有一个叫支离益的人,他会一种屠龙的本领,而且这世上只有他一人会这种本领。朱泙(pēng)漫知道后非常心动,他觉得这个屠龙本领就是他要学的那种本领,他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找到支离益,想拜支离益为师。可是支离益不肯轻易收徒,于是,朱泙漫就将家财全部当做学费送给支离益,支离益就答应收他为徒了。
朱泙漫非常勤奋,每天跟着师傅学习屠龙技艺,他学呀学,学了整整有三年,最后终于学成了屠龙的本领,并且顺利出师。他非常高兴,到处在人们面前炫耀他屠龙的本领,大家都很羡慕他,孩子们要求看他的杀龙宝刀。这时一个老头说:你的屠龙本领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你去哪里找龙来屠呢。你这个本领学了根本没有啥用处啊。朱评漫这才恍然大悟。
后人用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学东西就要讲究实用,那种华而不实,没啥用户的能力或者技能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扣槃扪烛的典故》
一个生来就双目失明的瞎子,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的东西:
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铜盘。”说时,敲了敲铜盘。他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过了几天,忽然听得远处传来“当当当”的声音,瞎子髙兴地叫道:“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有人再告诉他:“不对,这是敲钟。太阳是很亮的,比蜡烛还要亮得多。”说时,让他摸了摸蜡烛。他又点点头,表示这回真的明白了。
又过了几天,瞎子偶然摸到一枝笛,不禁大惊叫道:
“啊哟,这是太阳呀!”
人们几次三番地把太阳的形状告诉瞎子,可是瞎子到底也没弄明白太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故事,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东坡)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日喻》。收在他的《东坡集》里。
成语“扣槃扪烛”或“钟槃烛籥〔yuè〕”,就是出自这个故事。(扣,同“叩”;槃同“盘”;扣槃,敲打铜盘。扪,抚摸;扪烛,抚摸蜡烛。籥,古时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
“扣槃扪烛”或“扪烛扣槃”,比喻认识片面,理解不正确。“钟槃烛籥,形容因学识浅陋而造成错误,例如说:“钟槃烛籥之误”。
《八拜之交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八拜之交
【拼音】
bā bài zhī jiāo
【释义】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比喻关系极为密切。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解释:有一个老朋友,姓杜名确,字君实。他与我从小就是同一个郡的同学,也是我当初八拜之交的兄弟。
【近义词】
八拜为交 金兰之好
【反义词】
一日之雅
【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指结义为兄弟姐妹。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扬后世的政治家与书法家——文彦博。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跻身二府,七度换节,出将入相五十载,功绩卓著。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拜相之后,更力主朝局稳定,并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议,推动精兵简政,减轻百姓负担,被世人尊为一代贤相。
文彦博门生故旧遍布天下。他听闻出身国子博士的李稷待人颇为倨傲,心中颇为不悦,曾对人言:“李稷的父亲本是我的门生,论辈分他应属晚辈,如今如此傲慢,我须略加训导。”
适逢文彦博出任北京守备,李稷闻讯前来拜谒。文彦博有意让他在客厅久候,多时之后方才出面相见。见面后,文彦博从容说道:“你父亲是我的故交,你应当对我行八拜之礼。”李稷因辈分较低,不敢违逆,只得恭敬地向文彦博行了八拜。文彦博便以长辈身份,巧妙地挫去了李稷的骄气。成语“八拜之交”正是由此而来。后人遂以“八拜之交”指代世交之家子弟拜见长辈之礼,亦泛指异姓结为兄弟之情谊。
所谓“八拜之交”,世人多以为是向对方行八次叩拜之礼,实则这“八拜”所敬,乃是八段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
一拜:伯牙与子期——知音之交;
二拜:廉颇与蔺相如——刎颈之交;
三拜:陈重与雷义——胶漆之交;
四拜:元伯与巨卿——鸡黍之交;
五拜:角哀与伯桃——舍命之交;
六拜:刘备、关羽、张飞——生死之交;
七拜:管仲与鲍叔牙——管鲍之交;
八拜:孔融与祢衡——忘年之交。
【造句举例】
八拜之交这种事,经常发生再古代,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已很少见了。
他祖父同我祖父是八拜之交,我母亲又是他姑姑,所以我们两家渊源很深。
《瓜李之嫌的成语典故》
【成语】
瓜李之嫌
【拼音】
guā lǐ zhī xián
【释义】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近义词】
瓜田李下 李下瓜田
【反义词】
光明磊落 坦坦荡荡 胸怀坦荡
【用法】
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
【成语故事】
在唐文宗时期,柳公权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为人忠良耿直,善于给唐文宗谏言献策,深受唐文宗的器重和赏识,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他是太皇太后的继父。郭宁又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去服侍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非常开心,于是唐文宗就安排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当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后来传到唐文宗那里,于是唐文宗就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为官以来虽然没有什么亮眼的成绩,但是也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不是什么很大的官,几乎没什么影响,这有甚么不妥呢?”
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这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老百姓字知道郭宁送女儿进宫后就被封了官,他们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以君子做人要坦坦荡荡,任何让人容易产生怀疑的事情不能做,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不要去。古乐府《君子行》中写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造句举例】
男子汉大丈夫行得正坐得直,处事要光明磊落,无惧瓜田李下之嫌。
这事本与我无关,只因瓜田李下,招惹了许多闲言闲语。
《口蜜腹剑的典故》
李林甫,唐玄宗(李隆基)时为“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而且他是皇帝的本家,权势显赫,真是不可一世。他能书能画,论才艺倒也不错,可是要论品德的话,那就很成问题。他有一套谄媚逢迎的本领,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的心腹宦官和宠后嬖妃,以便取得他们的欢心,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依靠这套特殊的本领,在朝中高居相位,达十九年之久。他和一般人接触,表面上也总是装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态度,还会说一大堆好听的话,使人以为他真是一位难得的忠臣良相,实际上,这家伙不折不扣是只阴险狡猾的老狐狸!
据《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载: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比自己高),及为上所厚(被皇帝所器重),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dàn〕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口有蜜,腹有剑”,比喻嘴甜心毒,口头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阴谋,企图陷害好人。“口蜜腹剑”这句成语,便是从这里来的。
明王世贞传奇剧本《鸣凤记》第二十五出:“这厮口蜜腹剑,正所谓慝怨而友者也。”
《空城计的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说:蜀国的丞相兼军师诸葛亮屯兵阳平时,有一次,派魏延等带兵去攻魏军,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守城。忽报魏军大都督司马懿〔yì〕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杀来。守城军士闻报,无不惊恐,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却不慌不忙,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道路,迎接司马懿入城。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况,心中好生疑惑,心想:“诸葛亮向来办事谨慎,从不卤莽冒险,今天为何这样?恐怕城内早已布置了伏兵,故意诱骗我入城。对,我决不能上他的当!”于是下令退兵。
诸葛亮的这个计策,后来人们叫它“空城计”。
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把这一故事情节写入了《三国演义》。后又被戏曲家编成剧本,京剧、晋剧、徽剧等均有这一传统剧目,流传甚广。
比喻表面上虚张声势,实际是空无准备,就叫做“空城计”。形容全体走光,无人留守,或仅留个别人虚应门面,亦戏谓“唱空城计”。
《荜门圭窦的成语典故》
【成语】
荜门圭窦
【拼音】
bì mén guī dòu
【释义】
荜门:原指用荆条、竹子等编织的柴门,指为贫户的象征性门庭。圭窦:原指依照礼制规定的圭形门洞,后演变为贫困人家凿墙所作的小窗。形容简陋的贫苦居所。
【出处】
《魏书·逸士传·李谧》: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
解释:
王叔的家宰与伯舆的大夫瑕禽在周王的朝廷上争讼,士匄听取他们的申诉。王叔的家宰说:“蓬门小户的卑贱人家却都要凌驾于他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就很难安定了。”瑕禽说:“往昔平王东迁,我们七姓大夫跟随平王,牺牲全都具备,平王依赖他们,赐给他们以骍牛为牲品的重盟,说:‘世世代代不要失去职守。’如果是蓬门小户人家,他们能来到东方安居下来吗?而且天子依赖他们什么
【近义词】
蓬门荜户 蓬户瓮牖 蓬户桑枢 瓮牖绳枢 破瓦寒窑 筚门闺窦
【反义词】
钟鸣鼎食
【用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穷人的住宿。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诸侯国叫王叔国。王叔国的第三任国君叫陈生,出身姬姓王叔。王叔国虽然只是小国,但因为与周王室血缘关系较近,因此从陈生的祖父王叔文公开始,三代国君都是周王室的卿士,王叔陈生在周灵公时,更是出任卿士,辅佐国政。
鲁襄公十年,前563年,周灵王的另一个卿大夫毛伯舆与王叔陈生争夺权力,周灵公支持毛伯舆,王叔陈生因此生怒,逃到了黄河边居住。
当初,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召、毕、毛等七姓大夫随行,洛邑周边原本便分封着七家甸内侯,这些甸内侯为了安置周天子,也是出钱出地出力。由于远离了根基之地,此后周、召、毕、毛等大夫势力日渐萎缩,而各家甸内侯权势地位则日渐上升。
自此以后,周王室、旧大夫集团和甸内侯三股势力之间明争暗斗不止,“王子颓之乱”和“王子带之乱”的背后,便有着这几股势力博弈的影子,而王叔陈生和毛伯舆的权力之争,也与此息息相关。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周灵王派遣卿士王叔陈生向晋国控告戎人,晋国人把他抓了起来,派人告诉天子:王叔陈生暗中勾结戎人。
公元前563年,王叔陈生和伯舆争权,周天子倾向于伯舆。王叔陈生一怒之下就出走了。在黄河岸边,周天子派人追上了他,让他回去,并告诉他已经杀了他讨厌的史狡。王叔陈生还是不肯回京城,就住在黄河边上,以此来要挟周天子。
晋悼公得到消息,派大夫士匄前去调解王室的争端。王叔陈生和伯舆相互指控。士匄让王叔的管家和伯舆的大夫瑕禽作为代理人在周天子的廷院申述。王叔的管家说:“伯舆目中无上,他是下贱的人,却胆敢欺负比他高贵的人。”瑕禽说:“从前平王东迁,伯舆的祖先跟随周天子,忙前忙后,天子信赖他,并宰杀红牛盟誓: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承袭卿职。如果是下贱之人,天子怎么能信赖他呢?自从王叔把持周政权,政事用贿赂来完成,而把执法大权交给他的宠臣。军队的官员全都牟利暴富。这样,本分的大臣能不低下吗?如果地位地下的人就不能有理,那么还有公正可言吗?”
士匄让王叔和伯舆对证讼辞,并说晋国国君十分听命于周天子。王叔陈生拿不出任何理由和证据,便携带财物逃亡去了晋国。
【造句举例】
尽管身处荜门圭窦之中,他却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清高与风骨。
这位隐士远离尘嚣,甘居荜门圭窦,每日与清风明月为伴。
《不分畛域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不分畛域
【拼音】
bù fēn zhěn yù
【释义】
不分界限、范围;没有什么界限。表示旷远无穷,无边无际。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处】
《庄子·秋水》: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解释: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
【近义词】
一视同仁 不分彼此
【反义词】
泾渭分明 楚河汉界 界限分明
【用法】
动宾式,表示旷远无穷,无边无际。
【成语故事】
《秋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的一篇长文。《秋水》前一部分写北海若跟河伯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此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全文语言平易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其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河神和海神在一起讨论如何通过事物的外表和内在来区分事物的贵贱和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河神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这篇寓言故事充满哲理,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造句举例】
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合更加紧密,各种技术不分畛域,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技术。
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通常都是不分畛域,只要是觉得合适的艺术元素都会吸纳进创作中。
《克己奉公的典故》
“克己奉公”这句成语,是“克己”和“奉公”二语结合而成的。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意思。《论语·颜渊》载,颜渊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孔子:人要怎样才算做到了“仁义”的“仁”字。孔子是主张为人处事、施政治国,都要把“仁”字作为重要的道德标准的。那次他对颜渊的回答,却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能随时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使处处合乎礼法,就可以算是“仁”了。——这就是“克己”一语的来历。
至于“奉公”,是奉行公事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蔺Iìn〕列传》介绍战国时代赵国的将军赵奢〔shē〕时,说了一段有关“奉公”的故事:
赵奢在赵惠文王时,当“田部吏”(经收田赋的官吏),他办事公平而严格。大贵族赵胜家里,仗势不缴租税,赵奢依法处理,连续惩办了赵胜的九个管家。赵胜大怒,下令把赵奢逮捕。赵奢说:“你身为赵国的贵族,竟然纵容管家,不奉公,不守法。这样国家就会衰弱,甚至灭亡。那时,你哪里还能保得住什么富贵?以你现在的地位,如能带头奉公守法,做到上下公平,那么国家就会强盛起来。国家强盛了赵氏的地位自然也就稳固了。”赵胜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并向赵王报告了这件事。赵王就命赵奢总管全国的租税,于是赵国府库充实,国家富强起来。后来,赵奢还被任命为将军,领兵援韩,大破秦兵。(参看1154页“纸上谈兵”)’
“克己”和“奉公”合为一句成语,是很有意义的。
“克己”,要求自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奉公”,维护集体的利益;“克己”才能奉公”,“奉公”必须“克己”。《后汉书·祭遵传〔祭zhài〕》载:“遵为人廉约,克己奉公。”这祭遵是汉光武帝的部下,初为门吏,后来屡次立功,拜征虏将军。此人为官清正,对自己严格要求,办公事认真不苟多生活俭朴,不治家产,临死还嘱咐丧葬必须力求简单。这在当时社会是很难得的。
“奉公”还常常和“守法”结合而为成语“奉公守法”。在《说苑·至公》作“奉公行法”,原文引春秋时楚国令尹虞邱子向楚庄王提出辞职,并推荐孙叔敖接任令尹时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