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典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9 02:14:00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成语典故》
【成语】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拼音】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yòng xīn
【释义】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
【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解释: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近义词】
尸位素餐 四体不勤 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 好逸恶劳 坐吃享福
【反义词】
起早贪黑 孳孳不倦 夙兴夜寐 起早摸黑 废寝忘食 不遑暇食 事必躬亲 夜以继日 焚膏继晷 愤忘餐发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无所事事的闲人。
【成语故事】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叫仲由的学生,字子路,又字季路。他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在《论语·阳货》中记录了子路也孔子之间的对话,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强多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用来指那些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的闲人。
【造句举例】
这些富家的纨绔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每天不是飙车就是喝酒唱卡拉OK,整日只知道吃喝玩乐。
如果你现在还是这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你跟一个废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久假不归的成语典故》
【成语】
久假不归
【拼音】
jiǔ jiǎ bù guī
【释义】
假:借。意思是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出处】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解释:孟子说:“尧、舜是本性具备仁义,汤王、武王是亲身实践仁义,五霸是假借仁义。假借久了而不归还,哪能知道他们本来是没有仁义的呢?”
【近义词】
有名无实 逾期不归
【反义词】
完璧归赵 迷途知返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成语故事】
儒家,注重“人道大伦”,提倡仁义。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认为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大家都认为为人处事应当以仁义为标准,这样,仁义就有真伪出现了。孟子说:象尧舜、汤武所倡导的,是真的。尧舜的本性就是仁义的,汤武是加强修养,身体力行的。春秋五霸所说的仁义,就是假的。他们不过是借了仁义的名义,行霸业之实。他们一直打着施仁行义的旗号, 一直假借着仁义的名义,从来也没有想真正按仁义去办事, 时间一长,大家也就看得清楚了,也就痛恨他们的所谓仁义了。
【造句举例】
借了别人的东西都应及时归还,不能久假不归,如果忘记了那就没办法了。
图书馆的书籍越来越少,原来时很多同学借了图书久假不归者,图书馆打算对这样的同学给予严肃处理。
《价重连城的典故》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了一块璞,拿去献给楚厉王。所谓璞,就是没有加工过的玉,外面还包着一层石质。厉王和大臣们看了,都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请玉人(专门治玉的技师)看了,也说是石头。因此,判他一个欺诳君王的罪名,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接位,卞和又把璞献给武王。武王、大臣和玉人,也还是把它当作石头,便把他的右脚也砍掉了。到了武王死后,文王接位,卞和不敢再献,便抱着璞在荆山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里泪水流尽了,流出血来。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悲伤,是不是因为被砍掉了脚的缘故。卞和答道:“不,我所悲伤的是:明明是美玉,却被认为是石头!明明是好意,却被认为是欺诳! ”文王叫玉人把璞外面的石质凿开,里面果然是晶莹可爱的一块美玉,而且质量极高,是件稀有的珍品。
这个故事,载《韩非子•和氏》。这块美玉后来就称为 “卞和之璧”,或“和氏璧”、“和璧”。《史记•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之宝也。”亦可称为“荆山之玉”。三国魏曹植《与杨祖德书》: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至战国时代,这块美玉落到了赵惠文王的手里。秦昭王知道了,就想仗着秦国强盛的地位,夺取“和氏璧”。但是毕竟不好意思硬抢,便假意向赵国请求,说:秦国愿意用十五个城的领土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王舍不得宝璧,又不敢得罪秦国,十分为难。后来派蔺相如到秦国去办这件外交,使宝璧仍归赵国所有。这块名闻天下的“和氏璧”,从此又多了两个名字,叫做 “赵壁”(或“赵氏璧”),“连城璧”(或“连成之璧”)。唐杨炯《夜送赵纵》诗:“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五代韦庄《乞彩笺歌》“闻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 形容价值极高的宝物,就叫“连城之宝”,或“价重连城”、“价值连城”、“价等连城”。
《魏书•献文六王传•彭城王》:“髙祖改彭城王勰 【xié】诗中一字。……勰曰: “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淸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回:“此乃府上之宝,价值连城。 ”
《鹿走苏台的成语典故》
【成语】
鹿走苏台
【拼音】
lù zǒu sū tái
【释义】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出处】
《汉书·伍被传》:被曰:“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于是王怒,系被父母,囚之三月。
解释:伍被说:“从前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采纳,伍子胥就说‘我现在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漫游’,现在我也将要看见宫中长出荆棘,露水沾湿衣襟。”于是淮南王非常生气,就扣押了伍被的父母,把他们囚禁了三个月。
【近义词】
社稷为墟
【反义词】
无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成语故事】
刘安,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 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入京朝见汉武帝。当时身任太尉的田蚡,因与刘安原有交情,亲自到霸上迎接。还对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刘安大喜,厚赠田蚡金银钱财物品。刘安暗中结交宾客,安抚百姓,谋划叛逆之事。
刘安手下有一将军叫伍被。一天夜里,刘安召见伍被一起议事,招呼他说:“将军上殿。”伍被不高兴地说:“陛下刚刚宽恕赦免了大王,您怎能又说这亡国之话呢!臣听说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用其言,于是伍子胥说‘臣即将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出入游荡了’。臣也将看到宫中遍生荆棘,露水沾湿衣裳了。”
刘安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关押了三个月。然后又把伍被召来问道:“将军答应寡人吗?”伍被回答:“不,我只是来为大王筹划而已。臣听说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
后来刘安谋反失败,连同伍被一起抓了起来。汉武帝因为伍被劝阻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言词雅正,说了很多称美朝政的话,想不杀他。廷尉张汤说:“伍被最先为淮南王策划反叛的计谋,他的罪不可赦免。”于是杀了伍被。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造句举例】
看着这座古代宫殿遗址,仿佛看到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强盛的王朝,只可惜鹿走苏台物是人非,只剩下这断壁残垣的砖墙而已。
《假公济私的典故》
假借公家名义或利用公职公务,谋取个人私利,叫做 “假公济私”。
《后汉书•陈宠传》作“因公行私”,陈宠在给汉章帝的奏疏中用过这句话。陈宠当时任尚书,为了建议革除苛法 酷刑,上了这个奏疏。它说: “……往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奸慝【tète】,奸慝既平,必宜济之以宽。……而断狱者急于篣〔péng〕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宜荡涤苛烦之法,以济群生。……”
同是《后汉书•李固传》作“因公假私”,这是梁冀诬 陷李固的话,顺帝、冲帝时,李固、梁冀同为朝中大臣,冲帝死后,在拥立继位者的问题上,两人产生矛盾,大将军梁冀仗着他妹妹梁太后的关系,权大势强,李固被免职,又被诬而死。诬陷之词是: “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
《元曲选•陈州粜〔tiào〕米》第一折有“假公济私” 一语。—“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这个成语,现在一般多作“假公济私”。前两种说法 (“因公行私”和“因公假私”)反倒不常用了。
《响遏行云的成语典故》
【成语】
响遏行云
【拼音】
xiǎng è xíng yún
【释义】
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出处】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解释: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曾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已经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秦青也不挽留。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浮云拦住了。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请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近义词】
震耳欲聋 震天动地 裂石穿云 经久不息 响彻云霄 声振林木 高遏行云
【反义词】
悄无声息 默默无闻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青年叫薛谭。薛谭非常喜欢唱歌。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诣,便拜秦青为师。
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决窍掌握得已经不错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但如果能再学习一段时间,可能会更有进益。”薛谭听到老师这样讲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秦青也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对他说:“好!既然你决心已下,我亦不再阻拦你。我们师生在一起情份不薄,明天我略备薄酒给你送行。”第二天一早,天空格外晴朗,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师徒二人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聊。秦青对薛谭说:“送君千里终须别,自此之后,我们二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我当长歌一曲,为你送别。”说完以后,秦青用扇子打着拍子,放声歌唱了起来:
春风拂面啊送花香,
伤别离啊心惶惶。
天涯海角啊难相见,
人隔千里啊共婵娟。
歌声高昂、激越,直上云霄。歌声振动了林木,使森林发出嗡嗡的回响;歌声遏止住了天上飘荡的白云,使它们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响遏行云”。
薛谭被这美妙的歌声所打动,如醉如痴,好半天才醒悟过来。他感动地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向您学到的东西真正是太少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老师,我不走了,我要永远在您身边,终身苦学不辍,把您的全部技艺都学下来。”
【造句举例】
这个大师兄貌不惊人,但语音非常洪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那年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的欢呼声响遏行云。
《家喻户晓的典故》
汉朝人编撰的《列女传》里,有如下的一篇:
有个名叫梁姑姊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她就冒火奔进屋去,本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她自己的一个孩子。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 “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我怎么可能户告人晓使每户每人都了解真相呢?我还有什么脸皮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入火,终于牺牲。
“户告人晓”后来都作“家至户晓”,意思是宣传到各家各户,使人人知道。《旧唐书•魏谟传》唐文宗诏书: “疑似之间,不可家至而户晓。”《宣和书谱•叙论》:“ 【帝王】不出九重深邃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朱子语类》卷八十四:“上下习熟,不待家至户晓,皆饥食渴饮,略不见其为难。”
“家至户晓”后来又变为“家喻户晓”,意思也变了,谓家家户户全都明白(喻〔yù〕,明白),形容人所共知。
现代学者胡适《逼上翠山》:“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沉痼自若的成语典故》
【成语】
沉痼自若
【拼音】
chén gù zì ruò
【释义】
意思是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出处】
《宋史·赵与懽》:“第言端平以来,窜脏吏,禁包苴,戒奔竟,戢横敛,而风俗沉痼自若。”
解释:但说端平以来,流放贪官,禁止贿赂,戒除奔走钻营,遏止横征暴敛,但风俗沉痼依然如故。
【近义词】
积习成俗 积非成是
【反义词】
改弦易辙 洗心革面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成语故事】
在晋代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名字叫做王羲之。王羲之是当时贵族家庭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位高官。因为家庭背景的缘故,王羲之从小就学习了很多技艺,其中包括书法。他非常热爱书法,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练习。
然而,王羲之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喜欢喝酒。他的酒量很大,每天都要喝很多酒,不论是早上还是晚上,每餐都要喝酒。他的家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喝太多酒,但是他却始终没有改变这个习惯。
有一天,王羲之去拜访了他的朋友乐广。乐广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他听说王羲之喜欢喝酒,于是就准备了一场酒宴来招待他。王羲之非常高兴,于是就开始喝酒。乐广知道王羲之的酒量很大,于是就不断地给他倒酒,想让他喝醉。
喝了一会儿酒之后,王羲之开始有些醉了,他的笔也开始颤抖起来。乐广趁机拿出了一支笔和一张纸,让王羲之在纸上写字。王羲之虽然有些醉了,但是他的书法依然非常出色,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
乐广看完之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但是你的酒瘾也是积久难改。这就像是一个沉痼自若的病,长时间难以治愈。”
王羲之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惭愧。他意识到自己的坏习惯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书法水平,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习惯。
回到家后,王羲之开始努力戒酒。他每天只喝一些清淡的茶水,不再喝酒。同时,他也更加努力地练习书法,想弥补自己因为喝酒而荒废的技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重新达到了巅峰。他的书法作品被人们称为“酒后仙品”,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传奇。
【造句举例】
尽管老师一再警告,他仍然沉痼自若,没有任何改变。
无论别人如何劝解,他总是沉痼自若,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
《风行草偃的成语典故》
【成语】
风行草偃
【拼音】
fēng xíng cǎo yǎn
【释义】
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
【出处】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解释: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近义词】
风行草从
【反义词】
无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孔子曾对鲁国的季康子说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处,他将“风”比作在上为政的君子之德,将“草”比作在下服从教育感化的百姓之德,意即君子的德政往哪里指引,民众就会向哪里去实行,其服从无违的情形如同风行于草。
孔子告诉季康子,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孔子是主张反对杀人,推崇“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总体而言,季康子是有大局观的权臣,虽然恋栈权位、霸占国政,但是能够分辨局势,让鲁国在吴、齐等强国的夹缝中顺利生存,而启用冉有改革田赋,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点。
【造句举例】
想要移风易俗,不能光喊口号,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才能达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儒家学者常以天子为传统帝国至高无上之统治者,必须以天下苍生为念,一言一行皆得考虑其对人民不能砖生风行草偃之效。
《家徒四壁的典故》
“家徒四壁”或“家徒壁立”——家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只有四面墙壁。这是形容极度贫穷的一句成语。《史记》和《汉书》记述司马相如贫穷时的家境,曾用过这样的话: “家居徒四壁立”。(徒,“只”或“仅仅”的意思。)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作家,他的辞賦写得很出色。可是当时的汉景帝(刘启)不喜欢辞賦,却爱打猎。司马相如当过陪录帝打猎的官(武骑常侍),不感兴趣,就到梁孝王 (即景帝之弟刘武)那里住了几年。当时的所谓梁,在今河南的开封,,商丘一带。梁孝王在那里修建了梁园,招纳了不少文士。司马相如的名作《子虚賦》,据说就是在那里写的。
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就回到故乡四川。他是成都人,家里很穷,因为和临邛【qióng】(今四川邛崃县)的县官王吉相识,便到临邛去找王吉。王吉对他十分敬重,留他住了下来。临邛有个大财主叫卓卫孙,家里的仆人就有八百之多。卓王孙听说县官有贵客莅临,想趁此结交权势,并炫耀自己,便大张筵席,宴请司马相如和王吉。陪客的人到了好几百,席间非常热闹,司马相如还弹了琴,博得满座称赏。
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新寡在家。她爱好诗文音乐,偷听了司马相如的弹奏,对他很是爱慕;司马相如知道了,也对卓文君发生好感,可是卓王孙嫌司马相如贫穷,不同意他俩结合。他俩就在一天晚上,偷偷离开临邛,逃往成都司马相如的老家。司马相如的老家是怎么个情况呢?——“家居徒四壁立”,屋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可是卓文君并不嫌弃,愿意跟随司马相如过艰苦的生活。他俩开了一家小酒店,文君当垆,相如身穿犊鼻裈〔kūn〕 (无裤腿的裤子,即短裤或短围裙,形如犊鼻),亲自操作,一点也不以为苦。后来汉武帝读到了司马相如的文章,十分叹赏,传诏把他召进京去,给了他官职,司马相如从此远近闻名。卓王孙的势利眼也不再瞧不起他了。
又,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薛慰娘》: “仆故家徒四壁,恐后日不如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