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拼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7-19 01:42:35
《庄周梦蝶的成语典故》
【成语】
庄周梦蝶
【拼音】
zhuāng zhōu mèng dié
【释义】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出处】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解释: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近义词】
周公梦蝶 庄生梦蝶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周梦蝶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文中有一段讲述,说的是:“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知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段话讲的是:过去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看起来十分地欢乐和悠然自得,但是它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就只有僵卧在床上的庄周。因此,世人便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但是,我们唯一能够知晓的是庄周和蝴蝶之间必然是有分别的。这叫做人变化成了物,物又化作了人。
这则寓言般的故事是庄子齐物论的重要体现,庄子欲借这个化蝶的故事来说明自己对物我同一的人生境界的追寻。也就是,庄子觉得如果世人能打破生与死,物与我的界限,就会得到另一种意想不到的快乐。总之,人就会像一只无忧无虑的蝴蝶一般。
【造句举例】
在一阵迷糊中,我仿佛看到庄周梦蝶的迷离,又仿佛看见梁祝化蝶的悲惨,我最快乐的记忆仍停留在有大皇蜂的戏蝶游蜂,我还记得在初雪时的莺歌蝶舞。
《公冶非罪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公冶非罪
【拼音】
gōng yě fēi zuì
【释义】
公冶:公冶长,春秋时期的一个人名。非:没有。公冶没有罪,指无辜蒙冤。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解释: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近义词】
何罪之有 罗织罪名 池鱼堂燕 无须之祸
【反义词】
无
【用法】
谓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公冶长的人,又称公冶氏,名为长,字为子长、子为芝。汉族,春秋时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深受孔子赏识。
公冶长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 据说还听懂得鸟语,也会说鸟语,这一技能十分惊奇,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赏识,但是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为人们很多都不相信居然还有人听得懂鸟语,觉得他一定是在吹牛,胡说八道。
有一次,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边界处,听见鸟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不一会见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长问她,老婆婆说:“我儿子前日出门,至今未回来,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公冶长说:“我刚才听到鸟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儿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发现她儿子的尸体。
老婆婆报告了村中官吏,村官问老婆婆从哪儿知道的,老婆婆说:“是公冶长说的。”村官说:“公冶长没杀人的话,怎么可能知道?”于是将公冶长逮捕入狱。
狱吏问:“你为什么杀人?”公冶长说:“我懂鸟语,没杀人。”狱吏说:“那试试你,如果真的懂鸟语,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偿命。”于是将公冶长囚在狱中六十天。后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监狱的栅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长听了面带微笑,狱卒去报告狱吏:“公冶长听了雀语发笑,好象是懂得鸟语。”狱吏问公冶长,听到麻雀讲什么了而发笑?公冶长说:“麻雀唧唧喳喳,说白莲水边有装粮食的车翻了,公牛把角折断,粮食收拾不尽,招呼去吃。”狱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后来公冶长又听懂了猪和燕的言语,于是被释放。
【造句举例】
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公冶非罪的情况还是会在社会上各种场所屡见不鲜的。
《抱瓮灌畦的成语典故》
【成语】
抱瓮灌畦
【拼音】
bào wèng guàn qí
【释义】
抱着水瓮舀水浇灌田地,比喻安于拙陋的纯朴生活。后用于讽喻安于拙劣、不求改进的落后保守思想。
【出处】
《庄子·天地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释义: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
【近义词】
抱瓮出灌 抱瓮灌园 抱瓮灌圃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抱瓮灌畦”,意思是说抱着水瓮舀水浇灌田地,比喻安于拙陋的纯朴生活。后用于讽喻安于拙劣、不求改进的落后保守思想。出自《庄子·天地篇》所说的子贡和汉阴丈人的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据说很有口才,曾经做过卫国和鲁国的国相,访问过许多诸侯国家。至于“丈人”,是古时对老头的通称,所谓“汉阴丈人”,就是“汉阴地方的一个老头”之意,因为不知道这老头姓甚名谁。就是汉阴,在当时也不一定真有此地名,只因那个地方在汉水南岸,便说是“汉阴了”。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子贡访问南方的楚国,回来时又准备到晋国去,经过靠近汉水南岸的一个地方。烈日下,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丈,正以一种近乎原始的笨拙方式浇灌他的菜畦。只见他开凿了一条陡峭的斜坡直通幽深的井底。然后,他吃力地抱起一个硕大的陶瓮,佝偻着腰背,一步一喘地沿着湿滑的坡道蹒跚下行。到了井边,他艰难地弯腰汲满一瓮水,再抱着这沉重的水瓮,颤巍巍地爬上来,挪到田边,将水小心地倾入焦渴的泥土。如此往复,周而复始。汗水浸透了他的粗布衣衫,紧贴在嶙峋的脊背上,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漫长而徒劳,偌大一片田地,只被浇湿了小小的一角。
子贡对他说:“老人家,您为什么不用汲水工具来灌溉呢?例如有一种叫做‘桔槔’(jié gāo)的,利用它来灌溉,一天能浇一百畦,又快又省力,您难道不知道吗?”老头听了,很不高兴,勉强笑道:“谁说我不知道呢!但是,我不愿意用那种玩艺儿。我这样干了快一辈子了,还不是过来了?再说,我也习惯了。”
由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讽喻安于拙陋,不求改进的落后保守思想,就常引用“抱瓮灌唯”,也叫“抱瓮灌圃”。
【造句举例】
现代是什么社会,那种抱瓮灌畦的老旧思想早就被社会淘汰了。
《居大不易的成语典故》
【成语】
居大不易
【拼音】
jū dà bù yì
【释义】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解释:白居易刚考进士,刚到京城,用歌和诗投送顾况。顾况看了姓名,戏弄他说:“长安物价很高的,居住在这里很不容易。”
【近义词】
长安米贵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指居住生活很不容易。
【成语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一位大诗人。他的很多诗,写得非常通俗,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懂。这里讲的,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白居易十五岁那年,来到首都长安,带着他写的诗,去拜访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穿过热闹的街道,在一座院子前停住,敲了几下门。门开了,白居易说明来意,开门的人把他带到了屋里。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站起来迎接白居易,让他坐下。那老人虽然面带微笑,但又给人一种高傲的感觉。他正是白居易早就想拜见的大诗人顾况。面对这个陌生的少年,顾况问道:“你是……”“我姓白,名居易……”白居易说着,连忙恭敬地递上自己的诗稿,“请您多指教。”
顾况见诗稿的第一页上写着“白居易”三个字,笑着说:“居易,居易,可是,长安的米很贵,要居住下去可不容易啊!”
白居易听了这句话,虽然知道老人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但也羞得低下了头。这时,顾况已打开诗稿读了起来。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时不由得赞叹道:“好诗!”
白居易这几句诗,是歌颂荒原上的野草的。那些野草,一年一年从枯黄到青绿,哪怕被野火烧光了,只要春风一吹,就又很快长了出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顾况放下诗稿,称赞道:“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住下去也就不难了。刚才我是在和你开玩笑,不要生气。”听顾况这样说,白居易紧张的心情立刻消失了。他们一老一少,又亲热地交谈起来。
【造句举例】
可是毕竟在帝都生活,居大不易,每个月无论怎么节省,相比那些高昂的房租和生活开支,这么点工资确实有点捉襟见肘。
离开上海吧,在这里生活居大不易,回到老家可能还有更好的发展。
《误付洪乔的成语典故》
【成语】
误付洪乔
【拼音】
wù fù hóng qiáo
【释义】
用来比喻把信件寄丢了或没有收到对方的信件。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解释:殷洪乔出任豫章太守,临走时,京都人士趁便托他带去一百来封信。他走到石头城,把信全都扔到江里,接着祷告说:“要沉的自己沉下去,要浮的自己浮起来,我殷洪乔不能做送信的邮差!”
【近义词】
付诸洪乔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豫章有个太守名叫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人,东晋官员,官至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曾任陶侃的长史,助其平定苏峻之乱。 其子殷浩,是东晋有名的清谈人物。
在当年苏峻作乱时,京都建康很快失守了,叛军攻打大业垒,大业垒岌岌可危,被叛军围困,很快就要弹尽粮绝了。陶侃想前去解救,遭到时任长史的殷羡反对,殷羡说:“如果派兵救大业垒,我们用步卒作战不如苏峻,大事就完了。应该急攻石头城,苏峻必定前来解救石头城,这样大业垒就可解围。”
陶侃听从殷羡的意见。苏峻果然放弃大业垒而来救石头城。各支军队与苏峻在东陵东交战,陶侃督护竟陵太守李阳的部将彭世在军阵中斩杀苏峻,苏峻死后,叛军军心大乱,很快就溃不成军,陶侃抓准时机,周密部署,很快就包围叛军,并一鼓作气全歼叛军。叛军有生力量已被消灭殆尽,基本没有犯上作乱的实力了。
通过殷羡的献计,平定苏峻之乱,殷羡名声大噪,从此官运亨通,一路高升,直到官至豫章太守。在离任时,好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老家,因当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套地接受了100多封信。
到了一座桥时,启开这些书信,发现大多数都是拉关系,跑人情之类的内容,他不由非常反感,于是将信都抛进了水里,并说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做致书邮。”殷羡表面上答应那些人的要求,为他们捎信,可是背地里却将所有的信都扔进水里。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件事,都非常气愤。于是就有了当人们收不到信总遐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意思是所托非人,不要寄希望与那种不靠谱的人身上。
【造句举例】
自从有了邮局,人们的信件都能准时送到,再也不用误付洪乔了。
他这个人比较阴险,总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你求他办的事情很可能就是误付洪乔了,不信我们看。
《犀角烛怪的成语典故》
【成语】
犀角烛怪
【拼音】
xī jiǎo zhú guài
【释义】
相传犀角燃之可照妖。后引申为点燃烛火明察事物的意思,洞察奸邪叫“燃犀”或“犀照”。后来犀角烛怪借以赞美诗文的深刻。
【近义词】
叹观止矣 妙趣横生 无与伦比 一气呵成
【反义词 】
味同嚼蜡 枯燥无味
【出处】
《晋书·温峤传》:峤旋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释义:
温峤到武昌牛渚矶,这里水深无法测量,世代相传说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成语典故】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做温峤的人,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温峤出身太原温氏,温峤为人聪敏,博学善文,尤擅清谈,而且凤仪俊美,颇有器量。他早年以孝悌著称,多次拒绝州郡征辟。
而后温峤初授司隶校尉都官从事,进入并州刺史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南下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迁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与太子(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
咸和二年(327年),大将苏峻起兵叛乱,进攻建康。温峤被封为骠骑将军,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很快,叛军就遭遇大败,温峤等人很快就平定了苏峻之乱。鉴于温峤在平叛中的功绩,朝廷打算让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认为王导是先帝所任命的人选,于是要求返回江州。此时的京师方经战乱,残破不堪,物资缺乏,温峤留下部分物资后方才返回武昌。
温峤到武昌牛渚矶,准备渡江,发现这里江水非常深,深得无法测量。而且世代相传说在这一带的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偏不相信。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当夜,温峤中风,回到武昌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江州百姓听到温峤去世的消息,无不相对而泣。晋成帝下诏追赠温峤为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
【造句举例】
鲁迅先生诗歌的深刻,有如犀角烛怪,使社会上的一切“怪物”都现了原形。
《肥马轻裘的成语典故》
【成语】
肥马轻裘
【拼音】
féi mǎ qīng qiú
【解释】
裘:皮衣。骑着肥壮的 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衣。形容生活豪奢。
【出处】
《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释义: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却要给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近义词】
富埒王侯 积玉堆金 腰缠万贯
【反义词】
一贫如洗 衣衫蓝缕 家徒四壁 衣衫褴褛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有钱人。
【成语故事】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在孔门七十二贤。有两个人,子华和冉子,他们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多才多艺。
有一次,子华出使齐国,将母亲留在家中。子华出使很久了还没有回来。眼看子华母亲就要断炊了。冉子知道了这件事后,担心子华母亲没有食物了,于是向孔子请求粮食。孔子说:“给他母亲一釜(六斗四升)米吧。” 冉子嫌少,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一庾(十六斗)米吧。”
冉子还是嫌少,就自己拿出五秉(一秉是二十四斗)米送给了子华的母亲。孔子说:“子华出使到齐国,坐的是肥马拉的车子,穿的是又轻又华丽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济贫困的人,而不必赠送东西给富人。”原思是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粟米。原思觉得太多,说用不了那么多。
孔子说:“你不要推辞,把多的部分分给你的同乡吧。”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 成语“肥马轻裘”,用来指骑着肥壮的 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衣的豪奢生活。
【造句举例】
他很喜欢欺负人,但因为他爸爸是肥马轻裘的大老板,所以没有人感动他一根寒毛。
肥马轻裘的他,却不懂得充实自己,让人鄙视。
《水火无交的成语典故》
【成语】
水火无交
【拼音】
shuǐ huǒ wú jiāo
【释义】
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后多指毫无交往,互不相涉。
【出处】
《隋书·循吏传·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解释:您担任别驾官职时,像水火不能相容一样地与老百姓交往,因此不敢拿一壶酒来送别您。
【近义词】
清正廉明 水米无干 清正廉洁 水米无交
【反义词】
贪官污吏 贪得无厌 贪赃枉法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赵轨是隋朝时期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赵肃是东魏的廷尉卿。赵轨少年时好学,北周的蔡王引荐他做了记室,因守贫刻苦而知名。后升官为卫州治中。他为官很是清廉 。
赵轨的东边邻居有桑树,桑葚落到了他的家,赵轨派人把桑葚全都拾起来还给它的主人,他告诫他几个儿子说:"我不是用这种行为求得名声,想来大概是不是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意侵占别人。你们应该把这话作为告诫。"
有一次,赵轨奉诏赴任,马不停蹄,日夜赶路。途中,随从的马跑到田里,糟踏了农家的庄稼,赵轨便停下马不再赶路,等到天亮,赔偿了农人的损失后才启程离去 。
赵轨担任齐州别驾之职的四年间,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使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平稳,因此连续四年都在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名列前茅。正因为赵轨有政绩,所以被提拔到朝中做官。临上任的时候,远近的老百姓都来为赵轨送行,挥泪向他道别,并说:“赵别驾在官几年,为官清廉,勤政为民,对百姓一无所取,水火无交。正因为您是一个清官,所以我们不敢拿好酒来为您送行,请允许我们奉上一杯清水。”赵轨深情地谢过老人,双手接过水来干杯,和百姓依依话别。
赵轨不仅修身自洁,对部下的约束也严。那是赵轨调到外地之后,有一次夜间出行,部下的马匹误入农田踩坏庄稼。赵轨随即下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直到天亮找见农田主人,赔偿损失后才率部继续赶路。当地的官吏闻知此事非常感动,相约以赵轨为榜样养成良好操行。
【造句举例】
我们的老领导,几十年来,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从来都是水火无交,深受大家的尊敬。
自从我们上次分道扬镳后,一直都是水火无交,今天你却跑来挑事,是何居心?
《不贪为宝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不贪为宝
【拼音】
bù tān wéi bǎo
【释义】
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指作风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五年》:“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释:子罕说:“我将自己的不贪婪视为珍宝,而你将自己的宝玉视为珍宝,如果你将宝玉给了我,那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还不如我们各自保存着自己的珍宝。”
【近义词】
廉洁奉公 两袖清风 洁身自好 一清如水
【反义词】
贪得无厌 贪赃枉法 宦囊饱满 徇私舞弊 监守自盗 贪求无厌 雁过拔毛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为人廉洁。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名叫子罕的官员。他是宋国的贤臣,为官十分的清廉,品德高尚,对待老百姓也是非常的和善。在宋国有着很高的声望,在刚当上官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给他送礼,找他帮忙。但是都被他拒之门外。送的礼品都被他扔掉或者还回去了。后来人们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清廉官员后,再也没有人给他送礼找他帮忙。他的名声也开始广为流传。
有一次,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他兴高采烈地拿来献给大夫子罕。哪知竟遭到子罕的拒绝。这个人以为子罕担心这个美玉是假的,所以才不收下,于是他赶紧找了一个懂玉的行家进行鉴定。行家告诉他这是真玉,而且非常的稀罕,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于是他赶紧再次找到子罕,给子罕解释道:“这块美玉我已经让行家鉴定过了,确定是一块举世瞩目的美玉,价值连城,所以特地拿来送您的。”
子罕说:“您把美玉当做宝贝,是很正常的事,把宝贝赠人,也可见您的诚心诚意,但您是否知道,我也有视作宝贝的东西呢?”那人连忙问:“您不喜欢美玉?那您喜欢什么呢?您将什么东西视为宝贝呢,我取弄来送给您?”
子罕笑道:“我视为宝贝的便是不贪为宝,我以不贪图、接受他人之物为宝,倘若您硬是让我接受这块美玉,不就等于要我为了您的宝贝而丢开我自己所珍视的宝贝吗?想必您不会强人所难吧,所以,这块美玉还是烦您带回去,这样,我们还能各自拥有自己视作宝贝的东西。”
那人听了子罕的话,赶紧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不贪为宝”,用来指作风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造句举例】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坚持不贪为宝,做到公私分明、秉公用权,就不会出现爱鹤失众的现象。
法治教育应该从党员干部抓起,使党员干部知法、守法,自觉以不贪为宝,才能够做到大公无私。
《波澜老成的成语典故》
【成语】
波澜老成
【拼音】
bō lán lǎo chéng
【释义】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出处】
《杜工部集·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解释:诗成后没有丝毫的遗憾,诗如波澜起伏,老来独成
【近义词】
韩潮苏海 云涌飙发 汪洋自肆
【反义词】
聱牙佶屈 不忍卒读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诗文气势雄壮。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有一个叫徐友的画家。从小他家里就很贫穷,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没有钱买画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作画。长大后,他凭借高超的绘画水平,成为了知名的画家。
徐友非常善于山水画,他的画气势磅礴。但是他的画喜欢埋伏笔,一般人看的话就已经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真正一些画画高手,又会从他的画里看出不一样的意境。
有一次,徐友去常州太和寺游玩。当他来到太和寺佛殿后面时,看到墙上非常的空,于是他提笔就开始在空旷的墙壁上作画。不出两柱香的功夫,他便在墙壁上画出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并给这副画题词为《清济贯河》。
在这画中有一条长长的大河,这条河蜿蜒盘旋,从山腰上蜿蜒而下,穿过群山,流过丛林,最后归入大海。人们大概量了下,这条河前前后后约有40余丈。
自从太和寺有了这幅壁画后,众多游客争相来参观,大家纷纷称赞这幅画非常有气势。
到了元朝时侯,画评家汤垕来到太和寺,观看了这副壁画后,说道:“大家都看到这幅画的气势,但是这幅画真正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波澜老成”这个成语,用来指文章很老练,或者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功力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