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拼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01 18:54:18
《大中至正的成语典故》
【成语】
大中至正
【拼音】
dà zhōng zhì zhèng
【释义】
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出处】
《朱子语类》: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解释:孔子随后说道:“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倾斜;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 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会翻倒”。
孔子让他的学生向欹器里慢慢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 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孔子便长长地叹一口气说道:“唉,人世间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呢。”
【近义词】
大公至正 秉公任直 不偏不倚 持正不阿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等。
【成语故事】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孔子便问守庙人那是什么,守庙人告诉他那就是欹器。
孔子随后说道:“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倾斜;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 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会翻倒”。
孔子让他的学生向欹器里慢慢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 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
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就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一口气说道:“唉,人世间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呢。”
孔子通过欹器,领悟到做人就像欹器一般,不能自满,一自满就会有跌跤、翻倒的危险,即所谓“满而覆”。因此,他告诫学生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这一人生诫训,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变迁,“欹器”在陶壶原有的构造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已经由一件单纯的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警诫之物,“欹器”的外形也与陶壶有着很大不同。
在山东曲阜的圣迹殿,还保存有孔子“观欹论道”的石刻,还有一位明代画家所作的彩绘“观欹器图”。如同史书中记载的一样,孔子正带领学生恭敬地向一位守庙人询问殿堂中央的盛水器。画面中央,正是处于“虚而欹, 中而正,满而覆”这三个状态的欹器。
画面上的欹器悬挂于一个框架之上,圆口圆底,与原始的长身、圆腹、尖口的陶壶相比,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然而原理是相同的,而且也都同样喻示着“谦受益,满招损,戒盈持满”的人生哲理。
【造句举例】
孙中山先生为近代中国鞠躬尽瘁,期望建立一个大中至正的中华民国。
在一个腐败落后的近代想建立一个大中至正的中国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瓦釜雷鸣的成语典故》
【成语】
瓦釜雷鸣
【拼音】
wǎ fǔ léi míng
【释义】
瓦釜:沙锅,比喻庸才。高妙的乐器被废弃了;瓦盆却敲得雷一般得响。坏人猖狂一时,好人却默默无闻。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出处】
《楚辞·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解释:现在的世道混浊不清:认为蝉翼是重的,千钧是轻的;黄钟大吕竟遭毁弃,瓦釜陶罐却响如雷鸣;谗佞小人嚣张跋扈,贤明之士则默默无闻。唉,沉默吧,谁人能知我廉洁忠贞的心哪!”
【近义词】
小人得志 瓦缶雷鸣 雷鸣瓦釜
【反义词】
黄钟毁弃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后屈原反对秦楚交好,让顷襄王不悦,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后,三年不能和楚王相见。
屈原竭尽智慧效忠国家,却被谗言谤语把他和君王遮蔽阻隔。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见太卜郑詹尹问卜说:“我对有些事疑惑不解,希望通过您的占卜帮助我分析判断。”
郑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去龟甲上的灰尘,问道:“先生有何见教?”
屈原说:“我宁可诚恳朴实、忠心耿耿呢,还是迎来送往、巧于逢迎而摆脱困境?宁可垦荒锄草勤劳耕作呢,还是交游权贵而沽名钓誉?宁可毫无隐讳地直言为自己招祸呢,还是顺从世俗贪图富贵而苟且偷生?宁可鹤立鸡群而保持正直操守呢,还是阿谀逢迎、强颜欢笑以侍奉那位妇人?宁可廉洁正直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呢,还是圆滑诡诈、油滑适俗、趋炎附势?宁可像志行高远的千里驹呢,还是像浮游的野鸭随波逐流而保全自身?宁可与骐骥并驾齐驱呢,还是追随那劣马的足迹?宁可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同鸡鸭在地上争食?上述种种,哪个是吉哪个是凶,哪个该舍弃哪个该遵从?”
接着,屈原又说道:“现在的世道混浊不清:认为蝉翼是重的,千钧是轻的;黄钟大吕竟遭毁弃,瓦釜陶罐却响如雷鸣;谗佞小人嚣张跋扈,贤明之士则默默无闻。唉,沉默吧,谁人能知我廉洁忠贞的心哪!”
郑詹尹于是放下蓍草抱歉地说:“尺比寸长但也有短处,寸比尺短却也有它的长处;世间万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时候;术数有占卜不到的事情,天神也有难解之理。您还是按照自己的心志,实行自己的主张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造句举例】
上级如果堵塞言路,让有识者无法顺利提出建言,就会造成瓦釜雷鸣的局面。
当今文坛里,许多鄙俗的文章四处风行,瓦釜雷鸣,真是令人感叹!
《驿使梅花的成语典故》
【成语】
驿使梅花
【拼音】
yì shǐ méi huā
【释义】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出处】
南北朝 陆凯 《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解释: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近义词】
驿路梅花 驿寄梅花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陆凯的人,本姓步六孤,字智君,代郡(今山西代县)人,鲜卑族。他是东平王陆俟之孙,建安贞王陆馛之子。
陆凯出身名门,谨重好学,选为中书学生拜给事黄门侍郎,为皇帝亲近侍从。陆凯忠厚又刚正不阿,身居要职数十年。后来,又出任正平太守七年,被称为良吏。
陆凯与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友好,常以书信来往。当时南朝北朝处于敌对状态,陆凯是鲜卑人,效力于北魏,而范晔是汉人,是江南刘宋王朝的臣子。但是陆凯与范晔暗地里不断通信,互相诉说对时世的看法和感愤。
陆凯把一支梅花装在信袋里,暗暗捎给江南好友范晔。范晔拆开信一看,里面赫然放着一支梅花,并有诗一首: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此诗寥寥二十字,却意蕴深远,超越了国别民族的界限,表现出宏达的胸襟与真挚的情谊,范晔颇为感怀。这件事传出以后,被南北两方文人称赞不已。后人以“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也常用作咏梅和别后相思的典故,并成为词牌名。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驿使梅花”,用来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造句举例】
当人们用电邮、用短讯、用视频支起了整个地球村,网住了这个偌大的城市,似乎人们丢失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期待与盼望。鸿雁飞过,丝毫没有等待的不安与渴望。咫尺与天涯丢失了那份如同生死别离般的重量。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下乔入幽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下乔入幽
【拼音】
xià qiáo rù yōu
【释义】
意思为比喻人降职,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进入恶劣的处境。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解释:我只听说过鸟儿飞出幽暗的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没听说过离开高大的树木再飞进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过:‘戎狄,要抵抗它;荆楚,要惩罚它。’〔荆楚这样的国家,〕周公还要抗击它,你却向它学,真是变得每况愈下了。”
【近义词】
弃明从暗 下乔迁谷
【反义词】
无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指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成语故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 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在《孟子》中有一篇《孟子·滕文公上》其中写道: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意思是说:我只听说过鸟儿飞出幽暗的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没听说过离开高大的树木再飞进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过:‘戎狄,要抵抗它;荆楚,要惩罚它。’〔荆楚这样的国家,〕周公还要抗击它,你却向它学,真是变得每况愈下了。”
虽然人们可能会从良好的处境进入恶劣的处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相反,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不要被现实所限制,而是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下乔入幽”这个成语中,也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虽然人们可能会从良好的处境进入恶劣的处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相反,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不要被现实所限制,而是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造句举例】
尽管面临困境,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坚信只要努力工作,总有一天能够下乔入幽,走出这个低谷。
在政治生涯中,他曾经一度位高权重,然而因为政治风波的影响,他被迫下乔入幽,离开了权力的中心。
《如饮醇醪的成语典故》
【成语】
如饮醇醪
【拼音】
rú yǐn chún láo
【释义】
醇:酒味厚;醪:浊酒。醇醪:味厚的美酒。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解释:程普自以为年龄比周瑜大,多次凌辱周瑜,周瑜却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程普,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佩服周瑜,对周瑜亲近敬重,于是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好象喝下醇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已沉醉。”
【近义词】
海纳百川 心宽体胖 宽以待人 明月入怀 豁达大度 宽大为怀
【反义词】
鼠肚鸡肠 分金掰两 斗筲之器
【成语故事】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但是在很早之前,程普对周瑜是很不屑的。程普是孙策时期的老将,看见周瑜年纪轻轻就当上大都督,认为他还太嫩,根本不把周瑜放在眼里。
虽然周瑜是大都督,但是程普却经常当着众将的面羞辱周瑜。周瑜对此毫不在意,并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程普,周瑜这个人恰好也是个度量很大的人,他每次受到程普的欺辱之后都对其避让不和程普计较。
程普也并不是一个不通情达理之人,时间一久他便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于是对周瑜敬重起来。事后程普甚至还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和周瑜打交道就好像品尝美酒,自己不知不觉就被陶醉了。
【造句举例】
他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喜欢与他交往,与他交往如饮醇醪,让人非常愉悦。
君子之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小人之交甘若醴,污浊不堪。
《子规啼血的成语典故》
【成语】
子规啼血
【拼音】
zǐ guī tí xuè
【释义】
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出处】
《蜀王本纪》:杜宇化鹃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解释:最早的蜀王叫做蚕从,后一任是柏濩,再后来是鱼凫,这三人各经历了数百年,演化成不死之身的身,很多百姓都随蜀王化神而去……望帝成神的时候,子规(杜鹃)啼叫,所以蜀国人听到子规的叫声就会感到伤悲,这是在思念望帝,望帝就是杜宇。
【近义词】
哀天叫地 无肠可断 叩心泣血 哀痛欲绝
【反义词】
喜笑颜开 欣喜若狂 喜形于色 喜出望外
【成语故事】
望帝,称王于蜀,望帝以鳖灵功高,禅位于其。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
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说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个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边称了帝叫望帝。这望帝是个模范丈夫加标准父亲,对妻女非常的爱,视如己身;他还非常的勤奋,而且非常的爱民,隔三差五便卷起裤腿跑到田里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块乐呵呵地犁田和种地。后来,因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为这位宰相貌似一位极高尚并极有抱负的人,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于是一咬牙将帝位让给了那位宰相,自己却一个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造句举例】
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子规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
风中飘着云做的雨,对面有个思念的你。我在雨中孤寂,想着我们浪漫的过去。雨打芭蕉是另外一种美丽,子规啼血,声声呼唤你的归期。
《司马称好的成语典故》
【成语】
司马称好
【拼音】
sī mǎ chēng hǎo
【释义】
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出处】
五代·李瀚《蒙求》诗:“司马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解释: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一个同乡来问他安否,他回答好。有一个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大好。妻子骂他缺德,别人死了儿子为什么还要说好,司马徽说:“你的话也太好了。”
【近义词】
东郭先生 好好先生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东汉末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司马徽有一个称号叫做“好好先生”,因为他喜欢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在汉末时期,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有学问的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诸葛亮、庞统等一批隐士却隐居在襄、汉之间,淡泊名利,不轻易投靠他人。
刘备在兵败后,逃往荆州,头靠在荆州牧刘表帐下,刘备深知自己数年来不断的兵败,是没有军师的辅助,想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诸葛亮、庞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刘备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当作自己的军师辅助自己。另外刘备也成功将庞统说服作为自己的谋士。
【造句举例】
有些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什么事情都是司马称好,这样的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胆小怕事之人。
《水菜不交的成语典故》
【成语】
水菜不交
【拼音】
shuǐ cài bù jiāo
【释义】
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干”。
【出处】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解释:在任时期为官清廉,与百姓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
【近义词】
水火无交 水米无干
【反义词】
贪污腐化 贪赃枉法
【成语故事】
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名叫何远的官员,他以清廉自律闻名于世。何远出身寒微,但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太守。尽管身居高位,何远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不贪图富贵。
何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当地的官场风气。他发现,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向百姓索取财物,甚至与富商勾结,从中牟利。何远对此深感痛心,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一天,何远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有一位下属前来拜访。这位下属手中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满脸堆笑地说道:“大人,这是小人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何远看了一眼篮子,淡淡地问道:“这些蔬果是从何而来?”下属连忙回答:“这是小人自家种的,特意送来给大人尝尝鲜。”
何远摇了摇头,正色道:“我与百姓之间,应当如水与菜,互不相干。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蔬果我不能收。”下属听了,脸上露出尴尬之色,只好提着篮子悻悻离去。
这件事很快在官场中传开了。许多官员对何远的清廉感到惊讶,也有人暗中嘲笑他不通人情世故。然而,何远并不在意这些议论,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馈赠。
不久后,当地一位富商为了逃避税收,派人给何远送来了一箱金银财宝。来人低声说道:“大人,只要您能高抬贵手,这些钱财就是您的了。”何远听后,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我何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岂能因私利而枉法?你把这些钱财带回去,告诉你的主人,若再敢行贿,我定当依法严惩!”
来人被何远的威严所震慑,慌忙带着钱财离开了。这件事传开后,当地的贪腐势力大为收敛,百姓对何远更是敬重有加。
何远不仅廉洁自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何远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并亲自组织百姓开渠引水,缓解灾情。他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那些最困难的百姓。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何远是“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有人甚至想送些礼物表达谢意,但都被何远婉言谢绝。他常说:“我为官一任,本该为民做主,怎能因私利而辜负百姓的信任?”
何远的清廉事迹渐渐传遍了全国,连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美名。皇帝特意召见何远,称赞他是“国之栋梁”,并赐予他丰厚的赏赐。然而,何远却将这些赏赐全部捐给了灾民,自己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何远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并逐渐演变为“水菜无交”这一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官员在经济上清白无私,不与百姓或下属有任何不正当的经济往来。何远的清廉精神,也成为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官清廉、为民请命。
【造句举例】
在官场中,他始终坚持“水菜无交”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贿赂,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这位县长以“水菜无交”为座右铭,多年来廉洁奉公,成为当地官员的楷模。
《失斧疑邻的成语典故》
【成语】
失斧疑邻
【拼音】
shī fǔ yí lín
【解释】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释义:有人丢失了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去了。看他行走,就像是一个偷斧者;看他的表情,也像是一个偷斧者;再看他的说话,也好像偷过斧的人;其任何动作神态,没有不像偷过斧子的人。
【近义词】
疑邻盗斧 疑神疑鬼
【反义词】
深信不疑 毫不怀疑 毋庸置疑 确信无疑
【例句】
对于那些没有调查就胡乱发表意见看法的人,跟失斧疑邻有什么区别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成语故事】
从前,山中有两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一位姓李,一位姓王。他们比邻而居,关系和睦。李樵夫平时很喜欢和王家的孩子玩耍,彼此熟稔。
有一天,李樵夫进山砍柴,走到半路才发现忘了带斧头,只好返回家中寻找。可他在屋里屋外翻了个遍,始终不见斧头的踪影。这时他心想:“是不是常来我家玩的邻家孩子拿走了呢?他平时总来,说不定一时顽皮……”
于是,李樵夫开始暗暗留意那个孩子。他越看越觉得对方行为可疑:说话吞吞吐吐,打招呼时声音低低的,笑容也不大自然,就连来他家的次数都明显变少了。
他愈发肯定:“没错,一定是他偷的。我早该想到,那孩子平时就有些不对劲。”李樵夫心中又气又恼,盘算着找个机会当面问个清楚。
谁知几天后,他上山砍柴时,被草丛中的一件硬物绊倒,低头一看——竟是自己的斧头!原来是他之前不小心遗失在那儿的。
回到家后,李樵夫再次观察邻家的孩子。这时他觉得,那孩子走路时并不躲躲闪闪,神情态度也坦然自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是会偷东西的样子。相反,他越看越觉得这孩子天真可爱。
他不禁懊悔:“我单凭猜测,就认定一个乖巧的孩子是小偷,险些冤枉了好人……”
这则“失斧疑邻”的寓言告诉我们:樵夫因一时找不到斧头,未加详查就轻易怀疑邻家孩子;直到发现斧头是自己所失,才意识到错怪了他人。故事启示我们,遇事若不仔细求证,仅凭主观臆测就妄下结论,不仅容易犯错,更可能冤枉无辜之人。
《八拜之交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八拜之交
【拼音】
bā bài zhī jiāo
【释义】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比喻关系极为密切。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解释:有一个老朋友,姓杜名确,字君实。他与我从小就是同一个郡的同学,也是我当初八拜之交的兄弟。
【近义词】
八拜为交 金兰之好
【反义词】
一日之雅
【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指结义为兄弟姐妹。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扬后世的政治家与书法家——文彦博。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跻身二府,七度换节,出将入相五十载,功绩卓著。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拜相之后,更力主朝局稳定,并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议,推动精兵简政,减轻百姓负担,被世人尊为一代贤相。
文彦博门生故旧遍布天下。他听闻出身国子博士的李稷待人颇为倨傲,心中颇为不悦,曾对人言:“李稷的父亲本是我的门生,论辈分他应属晚辈,如今如此傲慢,我须略加训导。”
适逢文彦博出任北京守备,李稷闻讯前来拜谒。文彦博有意让他在客厅久候,多时之后方才出面相见。见面后,文彦博从容说道:“你父亲是我的故交,你应当对我行八拜之礼。”李稷因辈分较低,不敢违逆,只得恭敬地向文彦博行了八拜。文彦博便以长辈身份,巧妙地挫去了李稷的骄气。成语“八拜之交”正是由此而来。后人遂以“八拜之交”指代世交之家子弟拜见长辈之礼,亦泛指异姓结为兄弟之情谊。
所谓“八拜之交”,世人多以为是向对方行八次叩拜之礼,实则这“八拜”所敬,乃是八段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
一拜:伯牙与子期——知音之交;
二拜:廉颇与蔺相如——刎颈之交;
三拜:陈重与雷义——胶漆之交;
四拜:元伯与巨卿——鸡黍之交;
五拜:角哀与伯桃——舍命之交;
六拜:刘备、关羽、张飞——生死之交;
七拜:管仲与鲍叔牙——管鲍之交;
八拜:孔融与祢衡——忘年之交。
【造句举例】
八拜之交这种事,经常发生再古代,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已很少见了。
他祖父同我祖父是八拜之交,我母亲又是他姑姑,所以我们两家渊源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