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拼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8 21:41:28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成语典故》
【成语】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拼音】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yòng xīn
【释义】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
【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解释: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近义词】
尸位素餐 四体不勤 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 好逸恶劳 坐吃享福
【反义词】
起早贪黑 孳孳不倦 夙兴夜寐 起早摸黑 废寝忘食 不遑暇食 事必躬亲 夜以继日 焚膏继晷 愤忘餐发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无所事事的闲人。
【成语故事】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叫仲由的学生,字子路,又字季路。他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在《论语·阳货》中记录了子路也孔子之间的对话,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强多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用来指那些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的闲人。
【造句举例】
这些富家的纨绔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每天不是飙车就是喝酒唱卡拉OK,整日只知道吃喝玩乐。
如果你现在还是这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你跟一个废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鹿走苏台的成语典故》
【成语】
鹿走苏台
【拼音】
lù zǒu sū tái
【释义】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出处】
《汉书·伍被传》:被曰:“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于是王怒,系被父母,囚之三月。
解释:伍被说:“从前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采纳,伍子胥就说‘我现在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漫游’,现在我也将要看见宫中长出荆棘,露水沾湿衣襟。”于是淮南王非常生气,就扣押了伍被的父母,把他们囚禁了三个月。
【近义词】
社稷为墟
【反义词】
无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成语故事】
刘安,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 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入京朝见汉武帝。当时身任太尉的田蚡,因与刘安原有交情,亲自到霸上迎接。还对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刘安大喜,厚赠田蚡金银钱财物品。刘安暗中结交宾客,安抚百姓,谋划叛逆之事。
刘安手下有一将军叫伍被。一天夜里,刘安召见伍被一起议事,招呼他说:“将军上殿。”伍被不高兴地说:“陛下刚刚宽恕赦免了大王,您怎能又说这亡国之话呢!臣听说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用其言,于是伍子胥说‘臣即将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出入游荡了’。臣也将看到宫中遍生荆棘,露水沾湿衣裳了。”
刘安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关押了三个月。然后又把伍被召来问道:“将军答应寡人吗?”伍被回答:“不,我只是来为大王筹划而已。臣听说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
后来刘安谋反失败,连同伍被一起抓了起来。汉武帝因为伍被劝阻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言词雅正,说了很多称美朝政的话,想不杀他。廷尉张汤说:“伍被最先为淮南王策划反叛的计谋,他的罪不可赦免。”于是杀了伍被。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造句举例】
看着这座古代宫殿遗址,仿佛看到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强盛的王朝,只可惜鹿走苏台物是人非,只剩下这断壁残垣的砖墙而已。
《响遏行云的成语典故》
【成语】
响遏行云
【拼音】
xiǎng è xíng yún
【释义】
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出处】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解释: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曾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已经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秦青也不挽留。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浮云拦住了。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请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近义词】
震耳欲聋 震天动地 裂石穿云 经久不息 响彻云霄 声振林木 高遏行云
【反义词】
悄无声息 默默无闻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青年叫薛谭。薛谭非常喜欢唱歌。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诣,便拜秦青为师。
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决窍掌握得已经不错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但如果能再学习一段时间,可能会更有进益。”薛谭听到老师这样讲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秦青也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对他说:“好!既然你决心已下,我亦不再阻拦你。我们师生在一起情份不薄,明天我略备薄酒给你送行。”第二天一早,天空格外晴朗,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师徒二人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聊。秦青对薛谭说:“送君千里终须别,自此之后,我们二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我当长歌一曲,为你送别。”说完以后,秦青用扇子打着拍子,放声歌唱了起来:
春风拂面啊送花香,
伤别离啊心惶惶。
天涯海角啊难相见,
人隔千里啊共婵娟。
歌声高昂、激越,直上云霄。歌声振动了林木,使森林发出嗡嗡的回响;歌声遏止住了天上飘荡的白云,使它们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响遏行云”。
薛谭被这美妙的歌声所打动,如醉如痴,好半天才醒悟过来。他感动地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向您学到的东西真正是太少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老师,我不走了,我要永远在您身边,终身苦学不辍,把您的全部技艺都学下来。”
【造句举例】
这个大师兄貌不惊人,但语音非常洪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那年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的欢呼声响遏行云。
《沉痼自若的成语典故》
【成语】
沉痼自若
【拼音】
chén gù zì ruò
【释义】
意思是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出处】
《宋史·赵与懽》:“第言端平以来,窜脏吏,禁包苴,戒奔竟,戢横敛,而风俗沉痼自若。”
解释:但说端平以来,流放贪官,禁止贿赂,戒除奔走钻营,遏止横征暴敛,但风俗沉痼依然如故。
【近义词】
积习成俗 积非成是
【反义词】
改弦易辙 洗心革面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成语故事】
在晋代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名字叫做王羲之。王羲之是当时贵族家庭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位高官。因为家庭背景的缘故,王羲之从小就学习了很多技艺,其中包括书法。他非常热爱书法,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练习。
然而,王羲之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喜欢喝酒。他的酒量很大,每天都要喝很多酒,不论是早上还是晚上,每餐都要喝酒。他的家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喝太多酒,但是他却始终没有改变这个习惯。
有一天,王羲之去拜访了他的朋友乐广。乐广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他听说王羲之喜欢喝酒,于是就准备了一场酒宴来招待他。王羲之非常高兴,于是就开始喝酒。乐广知道王羲之的酒量很大,于是就不断地给他倒酒,想让他喝醉。
喝了一会儿酒之后,王羲之开始有些醉了,他的笔也开始颤抖起来。乐广趁机拿出了一支笔和一张纸,让王羲之在纸上写字。王羲之虽然有些醉了,但是他的书法依然非常出色,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
乐广看完之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但是你的酒瘾也是积久难改。这就像是一个沉痼自若的病,长时间难以治愈。”
王羲之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惭愧。他意识到自己的坏习惯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书法水平,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习惯。
回到家后,王羲之开始努力戒酒。他每天只喝一些清淡的茶水,不再喝酒。同时,他也更加努力地练习书法,想弥补自己因为喝酒而荒废的技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重新达到了巅峰。他的书法作品被人们称为“酒后仙品”,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传奇。
【造句举例】
尽管老师一再警告,他仍然沉痼自若,没有任何改变。
无论别人如何劝解,他总是沉痼自若,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
《风行草偃的成语典故》
【成语】
风行草偃
【拼音】
fēng xíng cǎo yǎn
【释义】
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
【出处】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解释: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近义词】
风行草从
【反义词】
无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孔子曾对鲁国的季康子说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处,他将“风”比作在上为政的君子之德,将“草”比作在下服从教育感化的百姓之德,意即君子的德政往哪里指引,民众就会向哪里去实行,其服从无违的情形如同风行于草。
孔子告诉季康子,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孔子是主张反对杀人,推崇“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总体而言,季康子是有大局观的权臣,虽然恋栈权位、霸占国政,但是能够分辨局势,让鲁国在吴、齐等强国的夹缝中顺利生存,而启用冉有改革田赋,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点。
【造句举例】
想要移风易俗,不能光喊口号,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才能达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儒家学者常以天子为传统帝国至高无上之统治者,必须以天下苍生为念,一言一行皆得考虑其对人民不能砖生风行草偃之效。
《群魔乱舞的成语典故》
【成语】
群魔乱舞
【拼音】
qún mó luàn wǔ
【释义】
成群的魔鬼乱跳乱蹦。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
【出处】
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这个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
【近义词】
牛鬼蛇神 胡作非为 狼奔豕突 群雄纷争
【反义词】
乐善好施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古印度神话传说中有一群恶神,叫做“魔”———梵文音译“魔罗”之略,意译为“扰乱”、“破坏”、“障碍”、“夺命”等,是“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夺人慧命”的意思。旧译佛经中作“磨”字,南朝的梁武帝把它改成了“魔”字。在古印度的神话传说中,群魔的统领名叫“波旬”———梵文音译“波稗旬”之略,意译为“恶者”、“杀者”,他经常率领群魔到各处去,进行破坏善事、障碍善法的活动。佛教采用了旧说,也以波旬为魔界之主。
佛教传说: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曾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骚扰。他先派出“爱欲”魔、“乐欲”魔、“贪欲”魔,变化为窈窕婀娜的少女,向悉达多展示绝顶的美貌和无限的柔情;又让一群魔变化为阴森恐怖的毒蛇、怪兽,挥舞着刀枪,放射着毒箭,呼啸着扑向悉达多太子。面对这一切,悉达多太子目不斜视,端坐在菩提树下,不为美色所惑,也不为暴力所动。波旬又派出四个魔,其中两个魔变化为首图驮那国王和波阇波提王妃,流着眼泪向悉达多太子倾诉思念之情;另外两个魔变化为耶输陀罗公主,拉着悉达多的儿子罗睺罗,深情地凝视着他。最后,波旬亲自出马,装扮成天神,出现在迦耶山上,企图把悉达多太子引入歧途。可是,悉达多·乔答摩仍然静静地端坐着,不为这一切假相所迷惑。波旬终于无计可施了,只好率领众魔悄然而退。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降魔成佛”。
这一佛教传说,反映了佛教的如下主张:要想达到觉悟成佛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这一佛教传说也曲折地反映出:释迦牟尼出家以后,经历了极大的艰辛和激烈的思想斗争。然而,释迦牟尼确实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努力探寻解脱之路,终于成为一个“觉悟者”。
【造句举例】
各色人偶有男女老少、王侯将相,有奇形怪状、魑魅魍魉,犹如群魔乱舞。
文革时,"四人帮"横行无忌,群魔乱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耳提面命的成语典故》
【成语】
耳提面命
【拼音】
ěr tí miàn mìng
【释义】
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
【出处】
《诗经·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解释:可叹少爷太年青,不知好歹与重轻。非但搀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假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近义词】
苦口婆心 谆谆告诫 再三叮嘱 耳提在命 诲人不倦 谆谆教诲
【反义词】
旁敲侧击 自学成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长辈对晚辈。
【成语故事】
《大雅·抑》是卫武公箴戒周平王宜臼之作。全诗十二章。首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
在卫武公眼中,显然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多么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啊,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
自从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就封康叔于卫,建立了卫国。后来,康叔的八世孙姬和因消灭西戎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赠爵位,就是卫武公。卫武公感叹道:这些年轻人,不懂辨别善恶得失。我不仅要牵着他们的手,以免他们迷失方向。还要当面告诫他们,并拉起他们的耳朵,仔细的叮咛,期望他们能永远记住我的嘱咐。这里除用来惕励自己,也表达了他对后世子孙的殷切的叮咛告诫。
“耳提面命”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首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变而来,即在耳边提醒,当面告诫;用来比喻殷切热心的教诲。
【造句举例】
学习总得靠个人努力,如果自己不长进,既便老师在旁边耳提面命,恐怕也无济于事。
老师们的耳提面命,她竟当成马耳东风,一点也不在意。
《沅江九肋的成语典故》
【成语】
沅江九肋
【拼音】
yuán jiāng jiǔ lèi
【释义】
传说中产于沅江流域的异龟,用以比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负》:卢肇初举,先达或问所来肇曰:“某袁民也。”或曰:“袁州出举人耶!”肇曰:“袁州出举人,亦由沅江 出龟甲,九肋者盖稀矣。”又肇就江西解试,为试官末送。
解释:唐人卢肇刚中举时,前辈问他是什么地方人。卢肇说:"我是袁州人。"有人说:"袁州出举人啊!"卢肇说:"袁州出举人,也如沅江出鳖甲一样,九肋型的世间稀少。"卢肇到江西参加解试,考官将他排在后边。
【近义词】
凤毛麟角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在古代,沅江流域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地方。据说,这里有一种特殊的乌龟,名叫“九肋”,这种乌龟的甲壳上有九根肋骨,非常稀有。因此,当人们提到沅江时,他们就会想到这种稀有的乌龟。
在五代时期,中国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名叫卢肇的书生。他出身于袁州,也是一个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的人,对于诗词歌赋都有很深的造诣。
当卢肇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他被问到他是从哪里来的。他回答说他是袁州人。然而,当时的人们对于袁州的认知并不高,甚至有些人怀疑袁州是否真的能出产人才。于是有人问:“袁州出举人吗?”在古代,举人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一种官职。
卢肇听到这个问题后,他笑了笑,然后回答说:“当然,袁州出举人,就像沅江出异龟一样。”他接着说:“不过,沅江出龟甲,九肋者盖稀矣。”意思是说,虽然袁州出举人,但是像他这样有才华、能够赢得考试的人是非常稀少的。
后来,人们就用“沅江九肋”这个成语,用以比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
【造句举例】
在社会上,沅江九肋的人才也是非常珍贵的。他们拥有卓越的能力和才华,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拥有沅江九肋的人才稀少还珍贵,是每个公司都渴望得到的。他们才华横溢,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价值。
《不蔓不枝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不蔓不枝
【拼音】
bù màn bù zhī
【释义】
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释:我却只爱莲花,因为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近义词】
珠圆玉润 文从字顺 不蔓不支 一气呵成
【反义词】
拖泥带水 画蛇添足 节外生枝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说话作文简洁流畅。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地方官周敦颐辞去官职,隐居在庐山莲花峰在濂溪书堂讲学,并创作了千古名篇《爱莲说》。
在这名篇中,周敦颐这样说道:
水中、陆地的花儿,可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因为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再听到。爱莲花,像我这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于是,后人在周敦颐的这篇名篇中总结出成语“不蔓不枝”,用来比喻写文章或者说话不拖泥带水,恰到好处。
【造句举例】
以前他说话总是磕磕巴巴,一句简单的话都要说上半天,但是自从经过日夜苦练口才后,如今说话非常顺畅,不蔓不枝,切中要点,大家再也不取笑他了。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
《食前方丈的成语典故》
【成语】
食前方丈
【拼音】
shí qián fāng zhàng
【释义】
方丈:一丈见方。意思是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解释: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
【近义词】
食必方丈 食案方丈 食味方丈
【反义词】
食不二味 食不重味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成语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孟子要求自己的学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要学生不要气馁,不要被对方显赫威势所吓倒。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 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造句举例】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有钱人食前方丈灯红酒绿,贫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制定积极的收入调节政策。
和珅是清朝著名的大贪官,据传每次他吃饭都是食前方丈,相当夸张,连乾隆皇帝都没有他这样的规模,实在是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