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拼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8 20:32:18
《白头如新的成语典故》
【成语】
白头如新
【拼音】
bái tóu rú xīn
【释义】
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出处】
汉 · 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
解释: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近义词】
白头而新 素不相识 熟视无睹
【反义词】
一拍即合 相见恨晚 一见倾心 情投意合 一往情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相识已久但不相知。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邹阳,他是西汉文学家、散文家。汉文帝时,邹阳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来吴王刘濞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离开吴王,而后邹阳成为汉景帝之弟梁孝王的门客。
而后邹阳因为得罪人,遭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于狱中上书自明》,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看到邹阳的上书大受感动,马上释其出狱,并向他深词谢罪。当时,梁孝王派人刺杀袁盎等大臣的阴谋已经败露,招致汉朝大臣千夫所指,也引起景帝不满。
羊胜、公孙诡被迫自杀,梁孝王也胆颤心惊,深恐朝廷追究。在这危急关头,梁孝王觉得邹阳可用,就令其携带千金,设法不让朝廷追究自己的责任。邹阳受命后,首先找到以奇计见称的齐人王先生。受其指点,他赶赴长安,见到景帝王皇后之兄王长君。
邹阳虽为梁孝王说客,却处处站在王长君的角度以利害出之,危言耸听,终于说服了他。然后王长君出面,说服景帝不再追究此事。
【造句举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奇妙难言的,有的人会倾盖如故,而有的人却白头如新,他们只在昨晚才认识,但现在相熟的却好像亲如兄弟。
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言人人殊的成语典故》
【成语】
言人人殊
【拼音】
yán rén rén shū
【释义】
殊: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
【出处】
《史记·曹相国世家》: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
解释: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舸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
【近义词】
各执一词 莫衷一是 众说纷纭 各抒己见
【反义词】
异口同声 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一辞同轨 众口一词
【用法】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有一个朋友叫曹参,也是沛县(今江苏徐州西北)人,秦始皇时曾主管沛县监狱,是萧何的同事,与刘邦是同乡。
萧何是文职人员,曹参既能冲锋陷阵,又善于指挥作战,是个文而兼武的全才。曾参与萧何年轻时交情不坏,后来二人封侯拜将,关系刘邦做皇帝时,分封他的儿子为诸侯国王。曹参交还丞相印,出任齐王刘肥的相国。刘邦死后,惠帝继位,当年重新颁布诸侯国相国的职责条令。
曹参意识到责任重大,开始着手研究治理齐国的方针政策。由武转文,由军政到民政,曹参深感力不从心,当下召集齐国有威望的老人及知识分子开会。会上曹参很诚恳地说:“今天请来诸位是想请你们介绍一下齐国的风俗人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理齐国的方针大计。今天在座的老人经验丰富,年轻人学问渊博,请大家不必客气,畅所欲言,不要忌讳。”
当时与会的有百十余人,他们见曹参的态度诚恳,便开诚布公地说出各自的想法。会是开得十分热烈,但各人说法不一,曹参不知究竟哪种意见切实可行(言人人殊)。后来听说有一位盖公,据传,他对黄帝、老子的思想很有研究。曾参立即派人带上一笔巨款,礼聘盖公来商议治国大法。
二人一见面,盖公很坦诚地说:“老子说过‘治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乱翻动,那样会将鱼煎碎了。同样,治国不要乱生事,扰乱人们固有的安静。百姓安定了,国家自然安定。”
曹参听了,认为非常有道理,当下将自己的办公室让给盖公,并采用盖公的思想治理齐国。曹参在刘邦分封的齐国当了9年丞相,齐国一直富足安定。
【造句举例】
罗生门的故事就是言人人殊,不知事情真相到底为何。
这问题在会议上讨论言人人殊,各有各的意见。
《为渊驱鱼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为渊驱鱼
【拼音】
wèi yuān qū yú
【释义】
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出处】
《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解释: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 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 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近义词】
为人作嫁 为丛驱雀
【反义词】
损人利己
【用法】
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含贬义。多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有一次,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 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争执不下,便一道去请教孟子。孟子说道:“我举例来说吧,国君施行仁政,爱 护百姓,百姓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你们都知道,水獭是专门靠吃鱼为生的,水獭一出现,鱼类必然潜到深水;鹰隼专吃小鸟,小鸟看到 鹰隼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所以说,是水獭代替 深水将鱼儿赶来,鹰隼为丛林聚积鸟类(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鹤也)。由此可见,是桀、 纣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总之,桀、纣的灭亡是因为人心向背,绝非什么天意。天意太难把握了,我们还是多尽人力吧。”
【造句举例】
为了打败敌人,我们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绝不能做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之事。
《顾盼自雄的成语典故》
【成语】
顾盼自雄
【拼音】
gù pàn zì xióng
【释义】
左看右看,自以为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处】
《宋书·范晔传》:“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
解释:骑在马上扬扬得意,以为自己是当世最了不起的英雄。
【近义词】
自命不凡 顾盼自豪 自高自大 目空一切
【反义词】
招兵买马 自愧弗如 自惭形秽 心灰意懒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成语故事】
范晔,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范晔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由于范晔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遭到徐湛之等人告密,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范晔是政变的主谋,并呈报参与政变的名单和相关书信证据 ,文帝随即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31] 当夜,文帝遣人秘密收捕谢综、孔熙先,又诏朝臣会聚东阁,质问范晔为何谋反。范晔在仓猝之际非常恐惧,慌忙否认。文帝告知其谢综、徐湛之、孔熙先等都已供认,又摆出书信证物,范晔遂承认谋反事实,表示“有负于国、罪行深重,愿被处死。”
第二天,范晔被送入狱,询问徐湛之关押何处,才得知告密者正是徐湛之。
范晔在监狱里,和谢综及孔熙先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地方。于是范晔说自己有病想改换一下审讯他的地方,希望靠近谢综他们。这要求被同意了,于是和谢综等人得以成为隔壁。
范晔远远地问谢综说:“你开始被逮捕时,怀疑是谁告的密?”谢综说不知道。范晔说:“是徐童告发的。”童,即是徐湛之的小名仙童。范晔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诗:“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有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岂论东陵上,宁辨首山侧。虽无稽生琴,庶同夏侯色。寄言生存子,此路行复即。”
范晔开始时的想法,以为一到监狱便会被处死,但是文帝要把他们的案子追查到底,于是用了二十几天,范晔突然以为自己可能不会被处死。狱吏于是跟他开玩笑说:“外面传闻说詹事你有可能被长期关起来。”范晔听了这话,惊喜不已,谢综和孔熙先讽刺他说:“詹事你先前共同筹划此事时,举手叫喊,昂头瞪眼,在西池射堂上,骑在马上扬扬得意,以为自己是当世最了不起的英雄,但现在却纷纷纭纭,怕死到这步田地。即使现在允许你活下去,做臣子的谋害皇上,又有什么脸面活着。”
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唯有孙子范鲁连幸免于难。
【造句举例】
他得意洋洋地打马回旋,径直冲到场边,一个甩镫,飞身而下,任由马匹跑向了一边,满脸子得色地站在那儿,一派顾盼自雄的样子。
拳击手将对手击倒在地,高举双手,顾盼自雄,得意洋洋。
《羯鼓催花的成语典故》
【成语】
羯鼓催花
【拼音】
jié gǔ cuī huā
【释义】
意思是指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出处】
唐·南卓《羯鼓录》: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上自制也)。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
解释:左右伺候的人相互以目光交流后,准备在小殿内庭里备置酒席。只有高力士真正了解唐玄宗的用意,命人取来羯鼓。唐玄宗让人在对着亭台景色处架好羯鼓,自己纵情演奏了一曲“春光好”。因为演奏得酣畅淋漓,自我感觉特别好。待演奏完毕后,大伙抬头看这庭院内的柳条、杏苞,均已吐绿、绽开。唐玄宗笑指嫩柳与杏花说:“就此一件事,你们不叫我天公行吗?”于是在场的嫔妃、侍从、官员们,皆高呼“万岁”。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唐玄宗十分热爱羯鼓,也喜欢作曲。
二月初的一个清晨,唐玄宗盥洗梳理完毕。此时正值雨后初晴,春和景明,清新宜人。皇宫内庭嫩柳欲吐,杏枝含苞。见此情景,唐玄宗来了兴趣,兴奋地说:“如此良辰美景,不欣赏一番那怎么行!”左右伺候的人相互以目光交流后,认为唐玄宗要赏春小酌,准备在小殿内庭里备置酒席。只有高力士真正了解唐玄宗的用意,命人取来羯鼓。唐玄宗让人在对着亭台景色处架好羯鼓,自己纵情演奏了一曲“春光好”。这曲“春光好”是唐玄宗自己创作的,因此演奏得酣畅淋漓,自我感觉特别好。
待演奏完毕后,大伙抬头看这庭院内的柳条、杏苞,均已吐绿、绽开。唐玄宗笑指嫩柳与杏花说:“就此一件事,你们不叫我天公行吗?”于是在场的嫔妃、侍从、官员们,皆高呼“万岁”。
由于唐玄宗敲羯鼓催开了杏花,后来就有了羯鼓催花这个成语与典故。
【造句举例】
这剽悍的美女乃是羯鼓催花的张琪,是张三的妹妹。
《苦心孤诣的成语典故》
【成语】
苦心孤诣
【拼音】
kǔ xīn gū yì
【释义】
苦心:用心良苦。孤诣:独到的成就或境地。用尽苦心;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
【出处】
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解释:现在,我们不要用那些独创手工艺的人,或者那些刻苦完成原创的人的话,而要用那些循旧模仿风格的人的话。
【近义词】
苦心经营 惨淡经营 煞费苦心 费尽心机
【反义词】
无所用心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苦心孤诣”的“苦心”,最早见于古诗十九首中的《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诗中的《晨风》见于《诗经》,是描述妇人思念丈夫久出不归的诗。诗中“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句,妇人藉行踪飘忽的晨风,仍然会回到树林之中,反问远行的夫君为何不肯回来,隐含了对现实生活的苦闷,有劳苦忧心的意思。
屈复(公元1668~1744),清陕西蒲城人,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朝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不就。沈德潜谓其不屈节,是有守之士。二十七岁出游,行遍南北,自称“七十有七龄,半百在行旅”。熟悉古今兴亡之事,诗作多缅怀往事。着有《弱水集》。
在《论诗绝句》中,屈复自述其创作理念,他认为自三代以后,文人都喜好美名,彼此互相轻视,而各个朝代均有杰出的人才,就像春天的繁花既多又灿烂。又自谦自己虽然像野花一样没什么才华,但仍费尽心力,从事创作,希望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亦不敢跟随流俗,任意轻视宋元的诗人。后来“苦心孤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费尽心思,专心研究,达到他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造句举例】
一切懂得珍惜时间的人,都会抓紧分秒,苦心孤诣,在攀登知识的路途中不畏艰难地跋涉。
他在舞台上的展现了自己最美丽的一面,为自己赢了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切都要感谢大家对他苦心孤诣的指导。
《冬烘先生的成语典故》
【成语】
冬烘先生
【拼音】
dōng hōng xiān shēng
【释义】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谢恩日,従容问及庙院。标,寒畯也,未尝有庙院。薰始大悟,塞默而已。寻为无名子所嘲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解释:谢恩日那天,颜标恭恭敬敬地前来谢恩,郑薰也从容不迫地看着这位自己提拔的状元,问道:“你家的宗庙现在怎样?”。在交谈中,郑薰顿时明白了,始大悟,发现颜标并不是颜真卿的后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塞默而已。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近义词】
鼠目寸光 目光短浅 井底之蛙 一孔之见 浅陋妄为 孤陋寡闻 寒腹短识 虱处裈中 斗筲之人 管窥蠡测
【反义词】
见多识广
【成语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鲁郡公。
后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奉命前往劝降,不成,被害。
唐懿宗咸通年间,郑薰曾任礼部侍郎主持考试(郑侍郎薰主文),当时徐州一带还不安,战乱频发(时徐方未宁)。
郑薰想以科举激发士人之气(志在激劝忠烈),要激励忠烈的后代有所作为,就特地选忠烈之后作榜首,他对忠臣颜真卿十分景仰,但他并不熟悉家庭门第,错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颜真卿)的后裔,误认为颜标是颜真卿的后代(误谓颜标乃鲁公之后),把他取为状元。
发榜后,颜标按照惯例拜见郑薰,谢恩日那天,颜标恭恭敬敬地前来谢恩,郑薰也从容不迫地看着这位自己提拔的状元,问道:“你家的宗庙现在怎样?”(从容问及庙院)。
颜标感到莫名其妙,慌忙回答说:“我是贫穷的读书人,寒畯也,家中不曾有宗庙,未尝有庙院。”
在交谈中,郑薰顿时明白了,始大悟,发现颜标并不是颜真卿的后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塞默而已。
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说他头脑太“冬烘”。
【造句举例】
他总是喜欢咬文嚼字,让人觉得他像个冬烘先生,难以得到有益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决定着学生的高度,避免成为板着面孔批评学生的冬烘先生是很重要的。
《举棋不定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举棋不定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义】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解释:《诗》说:‘早晚不敢懈怠,以事奉一人。’现在宁子看待国君不如下棋,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击败他的对方,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九代相传的卿族,一旦被灭亡,可悲啊!”
【近义词】
优柔寡断 犹豫不定 迟疑不决 游移不定 首鼠两端 当断不断 犹豫不决
【反义词】
当机立断 孤注一掷 破釜焚舟 坚忍不拔 死心塌地 破釜沉舟 毫不动摇 坚韧不拔 斩钉截铁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造句举例】
他虽然也曾举棋不定,但最后还是担起了厂长的重任。
机遇来临时,如果举棋不定,那就会丧失成功的机会。
《十年读书的成语典故》
【成语】
十年读书
【拼音】
shí nián dú shū
【释义】
指长期努力于学业。
【出处】
《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解释:大臣沈攸之喜欢晚上读书,一到晚上手就离不开书本,潜心攻读《史记》、《汉书》,经常感慨地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近义词】
十年寒窗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刻苦读书。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宋朝有一个名臣叫沈攸之,字仲达,他是名将沈庆之侄子。沈攸之少年丧父,随堂叔沈庆之征战,随军讨伐刘劭,助宋孝武帝登基,讨伐刘诞叛乱。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协助诛杀沈庆之等王公大臣。前废帝死后,投靠宋明帝,讨伐刘子勋叛乱,抵抗北魏于彭城,拜镇军将军、郢州刺史,封贞阳县公,选为顾命大臣。
不久之后,刘宋朝廷内部发生争斗,许多忠良贤臣被害,文武百官整天提心吊胆。为了改变朝廷动荡的局面,大臣沈攸之时受信任为忠臣,但无论沈攸之如何表露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攸之既“自擅阃外”之荆州,朝廷也“疑惮之”,无论是顺帝还是萧道成,都不容许沈攸之坐大荆州。另一方面,随着萧道成相继平定刘休范、刘景素叛乱,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特别是萧道成杀掉后废帝立刘准为帝后,朝廷大权尽落其手。而被排斥于朝政核心之外的沈攸之势必不会任其发展,沈攸之与朝廷的矛盾,也随之转化为与萧道成之间的矛盾,朝廷政局的不稳使得上、下游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沈庆之感受到心灰意冷,对朝廷的事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上心了。经常称病不上朝。这段时间沈庆之就在家潜心攻读《史记》、《汉书》,经常感慨地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不久之后,沈攸之传檄四方,自称得太后密旨,邀众多地区一同起兵反抗萧道成。不料受到造反部下的反叛,沈攸之东进之时,自己留守的子孙都被杀害。沈攸之快到江陵时,得知江陵陷落,只好和儿子沈文和逃到华容境内,在栎林自缢而死。不久,当地村民将他父子的首级砍下,送到江陵。
【造句举例】
他十年读书,终于在学术界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学者。
十年读书,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巨匠,他的智慧和才华永载史册。
《渴骥奔泉的成语典故》
【成语】
渴骥奔泉
【拼音】
kě jì bēn quán
【释义】
骥:骏马;奔:奔向;像口渴的马奔向甘泉一样,形容气势急,常指书法道劲矫健的笔势矫健刚劲。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出处】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解释:早些年的时候,徐浩的父亲徐峤之非常善于书法,他的父亲将书法的方法教给了徐浩。徐浩常常书写四十二的幅屏,精通八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世人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来形容他的书法。
【近义词】
渴骥怒猊 渴鹿奔泉 怒猊抉石
【反义词】
无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迫切的样子。
【成语故事】
唐肃宗时期,有一个书法家名叫徐浩, 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大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徐浩的父亲徐峤之也是非常善于书法,在徐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开始练字,并且将自己的书法方法都教给了徐浩。徐浩聪明好学,很快就能写一手好字,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得到父亲徐峤的真传,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
长大后,徐浩开始入朝为官,在朝廷担任中书舍人,他主要负责起草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件,由于徐浩学富五车而且字也写得非常好,皇帝一直很信任他,让他任职尚书右丞掌管工、兵、刑部的事情。
徐浩有一次推心置腹地跟唐肃宗说道:“自从奸相李林甫跟杨国忠沆瀣一气专权以后,审案判案没有经过刑部复核,都是按他们两人的意志随意的定案,这样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我开诚布公的这么说是希望圣上能够恢复过去严谨的审案制度。”
唐肃宗听了也觉得徐浩说的实事求是,于是他不仅吸取他的意见还让他教育三品官员的子弟们。在经历了数次官场浮沉之后,后来唐代宗当权后,徐浩又做了中书舍人。徐浩的一生一直以来始终没有中断过对书法的研究,他的书法入木三分,字体自成一派十分有特色,有人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来形容他的书法。
徐浩传至今日的墨迹有《朱巨川告身》,此《朱巨川告身》字体肥圆,笔势沉着雄浑。徐浩书写的碑刻中,楷书有《大证禅师碑》,大历四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嵩岳寺。《不空和尚碑》,建中二年,在西安碑林。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碑》,天宝三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张庭珪墓志》,天宝五年书,1977年在河南伊川县出土。
【造句举例】
长期被压抑的冲动让他像渴骥奔泉一样,如饥似渴的想要把内心里的欲望统统释放出来。
他写的书法像是鬼斧神工一样巧夺天工 ,那股气势如同渴骥奔泉般让人震撼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