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开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4:25:15
《由王国维之死想开去高中优秀议论文》
由王国维之死想开去高中优秀议论文
一如鹳鸟,大儒王国维也是短视者。
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所以,王国维是不该沉湖的。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做了中道弃世的魂。
仔细想想,王国维该有鹳鸟"洪水将至"的预知本领--也就是他能够知道一个腐朽王朝(包括它的烂了的文化)终将被取代,尽管其过程是万分痛苦的;王国维该有子游"君子善假于物"的聪明做派--也就是他其实不必对曾处身其中的'王朝及其文化作太多的担待;那么他或许就不会在清政权崩毁后选择解脱。
比起来,同样是一介文人,屈原的死却来得悲壮,他以死成全了个体对浊世的抗争也成全了人生于政治的理想。王国维的死则不同,至今还没有见一种关于其死因的解释,说他的死能脱了有所"殉"的干系。而我要说这种无法解释,正好证明了王国维其实死于他的短视。
如果王国维没有选择沉沦,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是另一种文化(民主革命)的先驱,会给更多的翘首企盼的人们带来新生活的希望。一如子游有憾于鹳鸟,历史原来总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愁思吗?
涓生,是鲁迅《伤逝》里的人物。他有预见也敢追求,与子君在一起时是快乐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涓生说的。他说得很对,于是,我便知道涓生最初是想给子君以幸福的,但他竟没有能吃准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子君最终会走向死亡的殿堂。他真的没有看到生活是否允许他这样做,社会是否允许他这样做?涓生所见不深,所知有限,所为太少,竟加速了子君的死啊!
人哪,为什么跳出自己的那个窠巢那个短视就那么的难!鹳鸟预知到了洪水的将临,最终仍逃不过失去家园的痛苦,它的巢实在是沉沦于自己的短视;子游未知洪水的来袭,因鹳鸟搬家而避免了一场大难,他的成功就在于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这则寓言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并非很难的事。日前从国家统计局获悉,四川省有一个地区对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致使部分农民的生活失去保障,开始出现"退林还田"的倒反现象。同在四川,泸定县退耕还林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推动后续发展。从1999年至2003年,该县通过退耕还林开发经济林木,桑、花椒、核桃、板栗等均在万亩左右,农民受益,温饱基本得以解决。
环视我们现实的社会人生,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因为短视,而遗祸无穷。他们每为眼前的浮云所障,看不到未来的发展,事物的必然。他们也像鹳鸟一样,对于骤至的洪水有所知,却所为失当,最终只能在天空中留下哀鸣。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能先见,却还是眼光短浅。
【由王国维之死想开去高中优秀议论文】
《由《皇帝的新装》说开去教师读后感1500字》
昨天在备《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其中有个问题“是谁让这幕闹剧成功地上演”?是骗子并不聪明的骗术,是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荣、私心,还是人性本身的黑洞?透过这篇文章,我希望学生们再读童话,读到的不是荒诞可笑,而是人性本来的自私和丑陋,以及安徒生童话中的悲情意识。在安徒生童话的世界里,演绎了人世间种种悲凉与痛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教育孩子认清社会残酷的现实,这是充满悲伤情怀的童话。
我有反思自己教育的变化,不禁也有些迷茫。我从一个只教孩子们真、善、美的老师,渐渐在课堂上不觉会渗透出人性本来就有自私和冷漠的一面,偶然也会告诉学生社会本来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这样的变化,是不知不觉的。不知因何而起,亦不知会因何而终;不知提前告知孩子社会的真相是好事,亦不知是不是一定就是坏事。
其实,放眼望去,社会上那些负面的新闻比比皆是。生命何时变得如此脆弱,尤如草芥;人心何时变得如此残忍,尤如虎狼。让人更恐惧的不是多少个生命的逝去,而是人内心深处的残忍,而对另一个鲜活生命举刀相向,没有怜悯,没有迟疑。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会遇到类似的事,人人岌岌可危。我们害怕所有未知的人,不敢去扶摔老人、不敢帮助在路上向我们求助的陌生人、不敢相信打给我们的陌生电话;宁愿相信微博上充满负面消极的信息而不敢相信电视的正面宣传、宁愿随波逐流而不敢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甚至做好事,也要隐姓埋名。这样没安全感的社会是让人心生绝望,而感到希望渺茫的。
我只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做着一份普通而平凡的工作。我没有能力去找回去哪儿的飞机,也没有能力去让那些暴徒放下手中的屠刀。我只可以做好的该做的事,我教我的学生们要热爱生活,要珍惜生命,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厚着脸皮地努力生活;我教我的学生们要有同情,要有爱心,要相信这个世上还是好人多;我教我的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做个有本领的人,要相信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奉献;我教我的学生们不要害怕这个社会的冷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地工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好;我教我的学生们一定要记得,不管别人怎么坏,我们都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但是,见到学生们那双双无辜纯洁的眼睛,我感到恐惧,我把他们教得这么善良、这么好,他们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他们如果遇到欺骗怎么办?他们如果受到伤害怎么办?那时的我不知何以自处。我对社会这只怪兽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将这些纯真善良的孩子交给它,它会好好地对他们。与其这样,倒不如提前告知他一些冷酷的真相,让人早早可以有点防备。但因为这样,是不是也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一些快乐与天真,这也未尝不是人生的另一种遗憾。
其实人性本来就是我们想的那么好,孩子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天真。就象在班级劳动中,有的孩子就比较单纯和老实,每天早早地来,一个人做了全小组大部份的卫生,却从来不向老师邀功请赏,也不来向老师抱怨;有的孩子却很晚才来学校,各种理由逃避值日,或者就算在劳动,也是马虎应付,或是在老师眼皮子下面,才会认真几分钟。在集体劳动中,最能见到一个人的品质。后者,有时不是孩子气偷懒,就是一种狡猾,因为他们很少为自己的懒散给前者添了麻烦而感到羞愧,反而觉得前者太傻。对前者,老师们有时会了解到,会肯定表扬;对后者会有批评教育。但更多时候,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就忽略了。我有时也很迷惑,我现在努力地保护着的那个单纯到老实的孩子,将来他到社会中是不是就会被人欺负而不自知;而那个狡猾的孩子是不是到社会中一定就会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也无从得知答案。
教育是人的工作,但是人是世上最复杂的生物。社会之复杂,人之渺小,让人无所适从。我曾经也有个梦想,我希望可以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教出有同情心、上进、努力,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心灵的学生,也许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如果有这一天,就算等再久,都是值得的。越见到社会的冷漠,就越感到这份等待是值得的。
《责任担当》
由“唐僧取经成功的‘原因’”说开去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不远万里到西天取经,历尽千难万险,最后胜利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个中的原因有种种,最主要的有二:一是“路就在脚下”的坚定自信,没有这种自信,唐僧师徒四人何能在千难万险面前,毫不惧色,从不停下脚步,一往无前呢?二是沙僧、八戒、孙悟空等对唐僧的无限忠诚,百般呵护,没有这种忠诚呵护,唐僧何能在白骨精、狐狸精等妖魔鬼怪想吃唐僧肉的种种阴谋伎俩面前,一次次化险为夷,安然无恙呢?
当今,我们正在共筑“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中国梦”。在圆“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必然会遇到比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多百倍的艰难险阻,但我们自信有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主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有习主席的“过人智慧、超人谋略、无比魄力”掌舵,有亿万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有“路就在脚下”的坚定自信,没有战胜不了的鬼魅,没有垮不过的坎,没有越不过的恶山,没有涉不过的黑水,没有顶不过的腥风血雨,任何妄想阻挡我们快速前进车轮的图谋,都是螳臂当车,都注定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如期圆梦。
中国的综合国力如日中升,迅速增强,以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伟大的扶贫攻坚工程,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城乡面貌迅速得到改观,人民生活水平迅速得到提高;中国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中国高科技正在迅猛发展,中国高铁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人民已爱上中国造;中国阡202服役,中国第二艘航母已顺利下水;中国战机已突破第一岛链,进行常态化训练。这一切不是雄辩的说明,中国人民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吗?
共商、共建、共赢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得到沿线国家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中国按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派军舰到亚丁湾护航,维护了无数中外商船的安全,派医队到非洲救灾,派维和部队到非洲维和,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并体现了中国是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南海“和平解决争端的框架协议”的签订,说明了某些国家要想在南海“找事、闹事”的图谋的彻底破产。国内,国际的铁一般的事实,无不有力证明“中国和平崛起”是必然趋势,任何也阻挡不了的!
中学生的我,正值“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的黄金时期,一定要定准人生坐标,像沙僧、八戒、孙悟空等对唐僧无限忠诚那样,忠于我们的党,忠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树立坚定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发扬古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苦精神,为了“中华崛起”而勤奋读书,永攀科学高峰,为圆“中国梦”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百花园锄草、浇水、除虫、护花,做攻坚克难勇亮剑,披荆斩棘敢担当的优秀青年,谱写自信和忠诚的新华章。
《从袁腾飞说开去》
近来,央视百家讲坛又出现一位红人,叫袁腾飞。百家讲坛已经很少再看,特别是前一阵子传言百家讲坛“行将就木”时,决定不再看。说不再看,只可惜现在电视节目能上得了台面的实在太少,加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也确实不乏幽默格调,倒也偶尔看看。袁腾飞主讲的是《两宋风云》,我也有幸看到一集,讲到的是宋徽宗挖地道找李师师的事,那天正好要写《理学与心学的探究》,正好用到这份材料。
虽然只看过这一集,但袁先生讲课的幽默与生趣也着实有所领会。袁腾飞刚刚出了一本新书《历史是什么玩意儿》,当中对明朝鞭挞得厉害,引起不少对明朝颇有好感的读者、网民的一致反对。要说对明朝有好感,大概都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忠实粉丝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也读过几本,本准备全部读完,但读电子版本实在太费精力,加之其精彩部分基本已经看完,自也暂时放下。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并且赞赏的朋友,大概都会对以往明朝的印象产生巨大的颠覆,明朝甚至变得可爱,明朝的皇帝也不像是鲁迅说的“无赖儿郎”。反对的人则会批他是胡说八道。我记得在书店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封面说作者是“以心写史”,倒也确是事实。我曾看到央视面对面栏目对当年明月的访谈,知道当年明月叫石锐。由于那次访谈,我对作者印象极好,这也促成我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计划。
已故的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有本书叫《万历十五年》,在大陆很畅销,我上次在《读者》上看到一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畅销书单,《万历十五年》在榜首。英文本的《万历十五年》在美国作为教材使用。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之说也在大陆很畅销,或与其为文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写史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很受西方是史学著作的影响。我看过一些西方汉学家,如李约瑟先生等的文章,与黄仁宇先生的书的为文方式有些类似。后来看到黄仁宇得一篇学术文章,知道其确实和李约瑟公有过合作。
对于《万历十五年》以及现在《明朝那些事儿》,学界颇有异议。黄仁宇先生写作《万历十五年》用了不少时间通览了《明实录》,加上先生毕竟是前辈,倒也颇得学界尊敬。至于当年明月,是泛八零后,又是网络博文作者起家,自然不大受学界待见。其实当年明月在史学上的确颇有造诣,我在央视的访谈中也了解到他浏览了大量的资料,大学时还迷过量子力学,肯于苦读。
石述思先生说:“结合历史经验和学界规律,搞学术的人一般活着时都很难为公众所知,而且在拒绝当大师的季羡林先生等仙逝以后,能耐着性子,伴着青灯黄卷认真当学者的人还有没有都是个问题。有也未必招公众待见。”
央视的百家讲坛似乎很适时地应运而生,一批学术超男、学术超女从之崛起,大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易中天先生了。
要说易先生,大概是我上初一的时候红的,那时他主讲《品三国》,当时颇为喜欢他,我的不少朋友也很崇拜,视其为偶像。他讲课的风格也引起不少人模仿,到处都是历史老师“下台”的呼声。中国从来有个潜规则“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时间批他、弄他的声音四面袭来。我偶然看到央视对他的一个访谈,他接受采访时的话倒也是我更对他喜欢,记得有一句“我在诗意描写的地方知道生活其实不是诗”,一度被我到处引用。
对学术界的文化人登陆电视传媒我向来是不反对的,我倒是很拥护一个观点“孔子活到今天,八成也会用电视来传播学术”。我从小学五年级左右开始看百家讲坛,至初三一直没断,07年还关注了余秋雨先生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随着自身成长,对百家讲坛也有不少质疑,一段时间很是厌恶。我总有感觉,遵循着大众传播规律,学术超男(女)们披着“正史”外衣,通过先进视听手段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当代野史。我们的公众关注文化,但从来不了解文化,甚至总是在侮辱文化。当然,关于正史之争,我历来觉得有些无聊,所谓正史,或也是先人复改先人史,后人复使后人疑了。
前一段时间,易先生对余秋雨“诈捐事件”的嘲讽引起轩然大波,我对其越发讨厌,倒不是因为我历来挺余秋雨,只是这实在暴露了易中天的“猴子”的冲动,你本来可以安分地做个学者,可你进了公众视线,那么您总得注意形象啊,怎么硬要往猴子的方向发展呢。
不少人呼喊要多一些像易先生、袁袁先生的历史老师,我说何必要多这些历史老师呢,干脆去做文学老师了。我们的历史课设立的真正意义何在?是为了正史野史的甄别吗,事实上我们不需要也不能要那么多的历史学家,我们学习历史课,是通过已经发生的事来了解一定的客观规律。就如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阅读大量历史学著作而得出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给人类生产生活以指导。
在袁腾飞的博客看到其在《历史是什么玩意而》中对明朝激烈的抨击。袁先生同时指出“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我批评的不是整个明朝的社会、人民、文化,我批评的是统治者,是那些不务正业暴虐无能灭绝人性的皇帝,我批评的是作为一个王朝存在的明朝朝廷。面对明朝的这些王八蛋统治者,我确实无法做到面带微笑客观冷静,一定有因痛恨而偏激之处,但我所骂的,只是一些最简单的每个人都知道的历史常识,常识如此,就看你用什么角度去看待这样的常识了。我说明朝不如清朝的康雍乾时代,也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人性和历史的常识出发的,请不要给我扣上‘民族’的帽子,这个帽子没有常识重要。”这倒是很高明地将了要批得人的军。但我又要问,统治者真那么垃圾,他能持续276年,并且在其后期,万历朝还能有一段辉煌,连当时的首辅申时行也发过感叹。
石述思先生昨天发表一篇博文《袁腾飞必然超越易中天》,一些不明事的网民叫好,仔细看文章,其实石先生着实批得厉害,这些所谓的学术明星真是成了耍猴的了,用石先生原话,“如果他们是被观赏的猴子,那也是无比珍贵的金丝猴。好多有学问的人努力一生,吵吵一生,也终混成了舞台中心的可怜猕猴。”
李承鹏先生在一篇博文中写道“自司马迁被那一刀割下去后,中国就没有历史了,各个皇帝都异常默契的认为,历史就是个JB,所以我们只有历史课,没有历史。”
我先不管历史和历史课的关系,这正史野史的,各人自有一套标准。我前几天花了不少功夫了解了一下中国古代的一本奇书《推背图》,这书一直以来就是官方禁书,但还是广为大家所知,从各家解读来看,说得神忽忽的,几乎唐以后两千年的世界进程全在那本书里了,就靠你自己领会。好在那本书说什么中国2012年收复台湾,从种种迹象表明,那书真很准。书多少年了,1000年,鬼才相信是原本!你说历史书被官方改了是N次还是M次?!
况且今天全民娱乐的时代,我也不指望学者们还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只是出来混,要注意形象!
《从雾霾天气说开去》
据报载: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这种天气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医院里呼吸道病人人满为患。我们班里也出现了很多咳嗽的同学。
专家认为: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造成的污染源排放量大,是形成雾霾天气的根本原因。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认为:科技进步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科技改变生活。这话没错。但是,科技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也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坏。所以,科技作为一种改变生活的手段,是为生活服务的,它必须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科技发展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科技发展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振兴。
美国为什么敢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的军舰为什么敢开进黄海进行军演?历史上中国的属国为什么现在竟然敢将中国南海的岛屿侵占?曾经被日本欺凌的国家为什么和日本勾结在一起向中国叫板?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渔场为什么成了人家抓扣中国渔民的地方……其中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在科技、军事等方面还相当落后,所以我们要重视科技发展。
当然,科技发展肯定也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科学养殖的,往往都会质量下降,肉食鸡、瘦肉猪、速成鸭都是科学养殖的吧,它们的质量都下降了;再比如科学种植的往往吃着都不放心,像转基因玉米、大豆,你吃着放心吗?
片面重视科技发展肯定不行,在重视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想想吧,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英只知道捞钱,一个国家的专家谁给钱就替谁说话,一个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官员只知道贪腐、享乐,一个国家的民族精英大量地移民海外,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被大量转移到海外,一个民族的素质愈来愈低下,一个民族越来越是一盘散沙……那会有多么可怕!文明是世界的,文化是国家的。中国虽然有五千年的文化,但是如果我们不珍重,我们将会和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一样,被其他民族同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五个民族的融入是件好事,但对这五个民族来说,却是历史悲剧)。所以我们要重视人文教育,要让国民都明白,知廉耻、知礼仪、知法度是一个人的立命之本。我总觉得“白猫黑猫论”是错误的,那只是一种没有世界观的方法论。无论白猫还是黑猫,首先它应该是一只好猫,否则它不但会捉老鼠,也可能会偷鱼,还可能会咬人。人也是如此,无论他有多么高的文化,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否则,他文化水平越高,他掌握的技术越先进,他心眼子越多,他对社会的危害就可能越大。官也是如此,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好官,否则,他本事越大,他对社会的危害就可能越大。
所以,要想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科技发展必须与人文进步结合起来,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生活,中国才会更美好,中国梦才会真正实现。
《从“罗丹砍手”说开去……》
19世纪末、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因一尊巴尔扎克的雕像,在整个社会引起了轰动,因为他在学生的盛赞中砍去了巴尔扎克那双“完美的手”。事隔一个世纪,罗丹之举在要求表现自我,充分展示自我价值的当代人心中再次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那双“完美的手”真的需要砍掉吗?
让我们先回头看看那尊雕像吧。罗丹在当时报界大肆挞伐之中,曾坚定地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其后的事实也作了有力的证明——这座雕像以“神似”而被举世公认,成为巴黎艺术馆中的珍品。显然,这一切除了由于罗升七年的艰苦工作,还应归功于一砍手”一举。原因何在?用他本人的话解释:“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因此,当这双手已经突出到不属于整体的时候,罗开就毫不扰像地砍去了它们。
说到这里,也许还有人质疑:“罗丹砍手之举,在艺术上或许是英明的罢。但若说‘部分突出到不属于整体的地步,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岂不是对部分价值的一种扼杀?说白了,不就是对展示自我价值的限制吗?这不显然与当今的时代潮流相背吗?”这话乍听有理,实际却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事物,它的整体价值都是依靠部分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展示的,如果离开部分,整体也就失去了基础,整体价值自然无从谈起。然而,人们常常忽略的,却是部分价值对整体价值的依赖性——离开整体去谈部分价值,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试想,部分脱离整体单独存在时,纵然它十分完美,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但对于需要一个整体的人们来说,它又有什么用处呢?其“价值”又从何谈起呢?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这就像我们的写作,一篇文章的主题必须通过流畅优美的文字才能得到最佳的体现;但如果抛开了主题,文字无论如何华美,在人们面前呈现的也只能是一堆废品而已。这时,如果仍然一味去追求部分的极端完美,非但展现不出部分存在的价值。反而会被斥为“画蛇添足”了。可见,将部分价值限制在整体范围内,不仅不是一种扼杀,反而是使部分价值充分展示的必要前提。当二者出现矛盾时,应该作出栖牲的毫无疑问当为部分价值。这恐怕就是“罗丹砍手”一举能被人们称道至今的根本原因吧。
还是那句话:部分不能超于整体而存在,部分必须与整体和谐,为整体服务。
罗丹说:“记住,没有任何部分比整体更重要。”
《由牡丹说开去》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大加肯定爱莲者和爱菊者,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爱牡丹者难道一定是贪图富贵的么?牡丹一定是富贵的象征么?
相传武则天曾在隆冬时节令百花于一夜间盛开,只有牡丹不畏强权,未加迎合,以致遭贬洛阳。由此可见,牡丹并非滔媚之徒,也并非贪恋富贵之士。
那么世人为何对牡丹有此误会呢?莲菊之美,清幽可人,却不及牡丹美艳。牡丹无非是比其他花多一点美丽而无端被贬,着实冤枉。再为喜爱牡丹的人想想,也替他们感到委屈:居然因为喜欢美、欣赏美就被贬为没有品位、贪图富贵的小人!
说起美和欣赏美,不禁让人想起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审美观。中国学究似乎对美向来有偏见,因此自古就有“红颜多薄命”的说法,甚至有许多史学权威将古代很多不成器的君王覆国的责任推托到了他们美丽的妃子身上,而诸如小脚细腰之类带有病态的审美情结又摧残了许许多多的美丽女子。所以直至现代,仍有许多美丽被掩藏、摧残和扼杀。
美丽本没有错,欣赏美丽更是一种崇高的品质。欣赏莲、菊自然是美,欣赏牡丹也是美。那就让我们尽情地欣赏自然界和社会中所有的美,做美的欣赏者,做美的创造者,做美的主人吧。
《从“读不懂”说开去》
偶尔得到一本《人民文学》,翻到一篇小说《大元和他的寓言》,便点上蜡烛,急不可待地读下去。一遍,蜡烛下去了一小截,可我心中空空荡荡。题材?情节?主题?真如黄山顶上的烟雾,遥看近却无。我不甘心,《文学概论》我读过,小说的基本知识能讲得出来,难道读不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再读……直至读了四遍,心里仍空空如也,不知所云。我不能怀疑如此大作,凡在名刊上“亮相”的岂能有假?只怨自己水平低。同读这篇小说一样,夜间做了些稀里糊涂的梦。
我不善罢干休。第二天,拿着小说请教语文老师——他是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造诣极深。老师苦笑着说:“我也读不懂。唉,这些泛表现主义作品,我实在读不懂。我建议你也不必空耗精力。”怪哉!平时老师总是批评我们读书“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怎么这一次却一反常态?我索性打破沙锅问到底,托一个同学去问他的父亲——一所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老人家在百忙中给我回了一张纸条,上云:本来无法读懂的东西,读不懂便是懂。
我先是愕然,对这颇有挪榆味的话思考一番之后,就不仅气愤了。作者?编者?用意?不管是现代主义也罢,泛表现主义也罢,或者其它什么主义也罢,总得让人读懂。中文系的教授都读不懂,中国之大,能读懂的有几人呢?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又怎样体现?若说是给一个流派的同仁看的,那大可不必拿到《人民文学》上发表,只在本派的观摩交流会上欣赏一番也就够了。
我不仅想起了《皇帝的新装》。最好的衣裳大家都看不见?或者最好的作品大家都读不懂?不!现在是戳穿西洋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