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形容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11 09:53:23
《老死不相往来的典故》
“老死不相往來”,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不密切,彼此隔绝,互不往来。说这句原话的人是春秋时的老子,即老聃〔dān〕。《史记·货殖列传序》曾引过老子的如下一段话,说: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相邻很近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也彼此可以听得见;但是两国人民可以各吃本国的丰富食物,各穿本国的美丽衣服,平安地各自按照自己的习俗生活,愉快地各自从事自己的行业,人们直到老死可以互不往来。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一开头就引了这段话,可是他对于这段话并不表示赞同。他认为:老子的这段话,现在来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了。
“老死不相往来”,后来成为一句成语,不过它不限于形容邻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了。
“鸡狗之声相闻”后来简化为“鸡狗相闻”或“鸡犬相闻”,也是一句成语,形容人烟稠密,村庄都互相挨得很近。《庄子·肤箧》存“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方二千余里。”《孟子·公孙丑》也有“鸡鸣狗吠〔fèi〕相闻,而达乎四境”这样的话,来形容齐国的百姓众多。但是,人们有时也用“鸡犬相闻”或“鸡鸣犬吠”来形容农家村舍中和平安乐的生活,例如晋代作家和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这么几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大理》
“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这一句谚语你听过吗?它就是形容云南大理的景色优美,风花雪月的故事在苍山洱海之间上演,使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浪漫的气息。大理是我妈妈的故乡,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下这个地方。
大理风景优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苍山像一位母亲张开双臂,怀抱着清澈的洱海。在苍山洱海之间,清凉的微风荡起一道道水纹,天气晴朗的时候,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苍山十九峰的绝美形态,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它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去旅游。
走进大理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古建筑,青瓦白墙,错落有致,非常壮观。街道路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石块铺成的,平坦而又整洁。
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游客们不慌不忙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孙悟空、猪八戒”等神话角色纷纷登场,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街道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派热闹的景像。
大理的美食也非常多,有奶香四溢的烤乳扇、香甜可口的喜洲粑粑,独具特色的白族生皮,还有我最喜欢吃的漾濞卷粉,每一种美食都让你回味无穷。
这就是我推荐的地方啦,如果你也喜欢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感受慢节奏的生活,就去云南大理吧!
《金城汤池的典故》
“金城汤池”,形容城池的坚固。“金城”,是说城墙 好比铜铁等金属铸成的;“汤池”,是说护城河里的水好比沸腾的滚汤一般。是比喻防守的阵地非常森严,难于攻破,这句成语,曾出现在《汉书•蒯通【kuǎi】的一段故事里。
蒯通,秦末范阳(在今河北易县附近)人,是个很有口才 的辩士。那时,起义反秦的农 民领袖陈胜,有个部将,名叫武臣,攻克了原来赵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逼近范阳。蒯通就去见“范阳令”徐公,对他说:“我是本县的老百姓蒯通,因为怜悯你死在眼前了,所 以特来吊你的丧;不过,你遇到了我,就可以免死了,所以我又应该贺你的喜。”
徐公莫名其妙。心想,这人说话蹊跷,一定有道理,便向他作揖,请教:“你为什么说我就要死了呢? ”蒯通说: “你当县官有十多年了,杀了多少父亲的儿子,害了多少儿子的父亲,多少人的手脚被砍断,多少人的脸上被刺了字”……其实,人们要还报你一刀并不难,他们只是害怕秦朝的刑法罢了。现在天下大乱,什么刑法都已经失去作用了,你的肚子上还不马上要挨刀吗? ”
“那么,你为什么又说我可以免死了呢? ”
蒯通接着说:“武臣听说我有点小名气,派人来找我, 说要听听我的意见。现在我正想去见他,并且准备对他说:‘如果攻下每一城池,都必须经过死拼硬打,恐怕不是最高明的战略。要按我的办法,可以无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只要一通文告,千里之地就可以平定' 。他一定要问我你 的办法是怎样的呢?然后我要对他说:‘例如范阳,这座城池本来可以坚守,但是那位县令怕死,并且贪图富贵,早已准备向你投降了。他首先投降,你将怎样处置他呢?要是杀了他,那时,其他各县城的官吏,将要互相传告说:范阳令投降,仍然不免一死,还不如坚守!于是,各县都成了金城汤池,很难攻下了。我为你打算,最好趁早用优厚的待遇 把范阳令迎接过来,然后叫他带着文告,到燕,赵各地去走一遭,这样,各县城必然纷纷投降,順利而且迅速。’我的 这一番话,估计武臣一定会同意:所以我说你可以免死了。” 徐公听了,非常髙兴,当即备了车马,让蒯通立刻去见武臣。武臣果然采纳了蒯通的建议,这样,不但徐公免死, 燕、赵各地就有三十多个县城,主动宣告响应起义。
上述便是有关“金城汤池”这句成语的一段故事。至于 “金城” 一语,在较早的《韩非子》里就有:“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萧墙”,指朝廷内部)《史记》也有:“秦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的《过秦论》中,也有和《史记》相同的说法。
“金城汤池”,也简作“金汤”,南朝齐袁彖【tuàn】的《白马篇》说,“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形容城防严固,就叫“固若金汤”。
《解衣推食的典故》
“解衣推食”,形容对别人体贴照顾,深切关怀,有衣同穿,有饭同吃。这句话,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韩信谈到刘邦待他的好处时说的。
那时正值楚、汉相争,韩信奉汉王刘邦之命,率军攻齐。齐王田广向楚霸王项羽请求授救,项羽就派大将龙且领兵前去,不料田广、龙且都被韩信打得大败,龙且还在这次战役中丧了命。
项羽见韩信十分了得,心中很着急,便派武涉去劝韩信 背离刘邦,怂恿他独立为王,同刘邦、项羽,三人平分天下。并且对他说,替刘邦卖命打项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将来打败了项羽,自己也要被刘邦消灭,不如趁现在霸占一方的好。
可是韩信拒绝了武涉的劝说。他说道:“我以前在项王部下,没有被重用,也不听我的计策,所以我改投汉王。现在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他的衣服给我穿,分出他的食物给我吃)’。他这样的信任我、尊重我,我怎能背离他!我要对他尽忠到死, 决不变心。请你替我向项王致意,谢谢他吧! ”
接着,蒯通【蒯kuǎi】也来劝韩信利用形势,以齐为拫据地,三分天下,独据一方,并表示愿替他筹谋策划,共建大业。韩信说: “汉王待我如此优厚,‘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我该当替他出力,怎么可以贪图自己的私利,背信弃义呢! ”蒯通见说不动他,只得离去。
《史记》所记韩信说的“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和“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后来就演化而为“解衣推食”这句成语。多用为慷慨施惠之意。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笫八十四回载,春秋末期晋卿智瑶的家臣豫让说:“……及亊智伯,蒙其解衣推食,以国士相待,吾当以国士报之。”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解衣更推食,此德欲铭肝。”
《接淅而行的典故》
接淅而行
“接淅〔xī〕而行”,形容说走就走,走得非常急忙的意思。
淅,淘米;接淅,把洗湿的米捞起、漉干。本已淘好了米,准备煮饭了,忽然决定要走,就饭也来不及吃了,捞起湿米,马上就走。这叫做“接淅而行”。
这句成语,出自《孟子•万章》:孔子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 “迟迟吾行也, 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迟迟吾行”,形容舍不得离开。“父母国”或“父母之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祖国”。孔子对政治怀有兴趣,只因鲁国的执政者不重用他,很不得志,所以五十多岁 时,离开鲁国,往各国去游历了十多年。当他离开鲁国的时候,曾经反复考虑,一再延迟行期,直到他对鲁国当局最后失望了,才不得已而动身。可是他在齐国遭到冷遇的时候,就立即毅然地离开了。盂子,孟轲,是战国时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人,他称赞孔子道: “孔子离开齐国时,接淅而行;离开鲁国时,却说:'慢慢考虑考虑再走吧,这是离开祖国时应有的态度! ’ ——应该快走就快走,应该慢些就慢些,应该住下就住下,应该当官 就当官。这就是孔子的为人! ”
《屐齿之折的成语典故》
【成语】
屐齿之折
【拼音】
jī chǐ zhī zhé
【释义】
形容人的高兴喜悦之情。
【出处】
《晋书 谢安传》: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解释:客人问他说,怎么拉。他漫不经心的说:没什么,小孩子已经打赢架了。下完棋谢安就回家了,过门槛的时候,因为太太太激动了,把拖鞋都袢断了。谢安真是矫情装镇静啊!
【近义词】
喜笑颜开 喜形于色 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 喜上眉梢 眉飞色舞 心花怒放 心旷神怡 神采飞扬 大喜过望 春风得意
【反义词】
大失人望 大失所望 不堪回首
【用法】
常用作宾语,以表示人的高兴喜悦之情。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的有个叫谢安的人,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
晋简文帝逝世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权臣桓温篡位的意图。桓温死后,他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谢安被赞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造句举例】
看到楼下邮递员拿出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喜不自胜,夺门飞奔而出,不觉屐齿之折。
你这演技也太精湛了吧,通过屐齿之折的表演将这个人物刻画得十分完美。
《弯弓饮羽的成语典故》
【成语】
弯弓饮羽
【拼音】
wān gōng yǐn yǔ
【释义】
形容箭力极强或人勇猛善射。
【出处】
《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
解释:从前有个叫熊渠子的人晚上在路上走,看到前面有一个石头十分像卧着的老虎,于是搭弓就射,射中石头,连箭羽都没入石头中了。后来才知道射中的时一个石头,连石头都被他射开了。
【近义词】
射石饮羽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熊渠子的人。从小就开始练习箭术,长大后射术就已经是十分精湛了,并且还从了军。在军营中,靠着一身过人的箭术本领,很快就坐上了将军的位置。
有一天夜里,他去朋友家里喝酒,酒过三巡之后,人已经是微醉的状态了。突然想起第二天军营里还有重要的事情,于是赶紧辞别朋友骑马往军营赶。在路过一处山路的草丛时 ,见前面路旁有一块大石,那个石头非常像一直趴着捕食的老虎。熊渠子吓得一身冷汗,酒意一下子全醒了。
他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弓箭,快速拉起弓、搭上箭,对准它嗖的一下,射了过去。他想:我这一箭,不但一定射中,而且必然要了它的命。谁知那“老虎”动也不动。“难道是被我一箭射死了”,熊渠子心想。但是那个老虎还是一动不动,就这样僵持了一会,他心中不免怀疑,想确认一下老虎是否真的死了,走近一看才知是一块大石。那枝箭已整个儿射进石头里,连箭翎都深深没入,几乎看不见了。
熊渠子也感觉到十分震惊,于是退回几步,再次搭弓朝着石头射箭,连试了好几次,几次都是箭折断、(并且石头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后来这个故事便流传开来。
人们说,这不仅是因为熊渠子的力气特别大,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他集中精神,以必胜的信心去制服对方,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奇迹。——“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他这种坚强的毅力,使金石之类的硬东西也阻挡不住!)”
只要全心全意地去做,功夫真正用到的时候,任何困难的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
【造句举例】
李广将军射术精湛,弯弓饮羽的故事广为流传。
人在危险的环境里会爆发惊人的潜力,即使是弯弓饮羽的事情也是可能发生的。
《花言巧语的典故》
“花言”和“巧语”,意思相同,都是形容漂亮动听而其虚伪的骗人话。在《诗经》和《论语》等古书中谓之“巧。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簧,乐器里用以发声的薄片。诗的意思是说:假话像吹奏, 脸皮可真厚!形容花言巧语说得非常悦耳,就叫“巧言如簧”。郭沫若话剧《屈原》第四幕:“你这无耻的谰言,你 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令色,好看的脸色,鲜【xiǎn】,少。这句话是说,嘴上讲得多好听,脸上装得多可亲,就是很少有良心。形容花言巧语,假献殷勤,就叫“巧言令色。”元无名氏《谇〔suì〕范叔》第三折:“休则管巧言令色闲评论。”
《朱子语类》记录南宋学者朱熹对于“巧言” 一词的解释道:“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这是成语“花言巧语”见之于文字的较早出处。
“花言巧语”或作“巧语花言”。
元王实甫《西厢记》有这样一折戏:张生爱慕莺莺,写了一封情书,托莺莺的丫环红娘,悄悄带给莺莺。莺莺心中也爱慕张生,但是老夫人(莺莺的母亲)不许他们相爱,只准他们以兄妹之礼相待。因此莺莺看了书信,不敢表露喜色,却故意装作发怒,说道:“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还骂了红娘几句,当即写了回信,叫红娘立刻送去,并且说;“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其实,回信中写的却是密约张生夜间在月下相会。莺莺的这番做作,早被聪明伶俐的红娘识破,心里暗觉好笑。当她替莺莺送回信给张生去的时候,便调皮地唱道:你用心儿拨雨撩云,我好意儿传书寄简;不肯搜自己狂为,则待要觅别人破绽,受艾焙权时忍这番,畅好 是奸!
-----“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
对人前巧言花语,
——没人处便想张生,
背地里愁眉流眼。
又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谁听你花言巧语,我这里寻根拔树。”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秦明道: ‘你兀自不下马受缚,更待何时?划地花言巧语,煽惑军心!'”
《汗牛充栋的典故》
“汗牛充栋”这句成语,是形容书籍极多的意思。“汗牛”是说:如果用牛马来运载的话,就要把它们累得满身大汗; “充栋”是说:如果收藏在家里的话,就要在屋子里堆得满满的直碰到上面的栋梁。
为什么“汗牛充栋”只形容书籍的多而不形容其他东西 的多呢?原来这句话最早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时候,就是形容书多。
柳宗元的那篇文章,是悼念陆质的一篇墓表。陆质,字伯冲,諡〔shì〕文通,是唐代的一位学者,他对于孔子整理修订的一部历史著作《春秋》特别有研究,曾讲学二十著书十年,编有《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等书,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有一定的影响。柳宗元为他写的这篇墓表,开头说:孔子作《春秋》,一千几百年以来,多少人焦思苦虑地研究了它,为它注解、评议,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并且互相争论,各以为是,写出的有关书籍,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真是多得很!文章接着就介绍陆质对于《春秋》的独到研究,说了一些表扬的话。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处,放在家里,出,带着出门),这句话,就是“汗牛充栋”的来历。
淸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十一娘笑曰:‘世间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
《唾壶击缺的成语典故》
【成语】
唾壶击缺
【拼音】
tuò hú jī quē
【释义】
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出处】
《世说新语笺疏》: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解释:王敦每次喝酒以后,就吟诵魏武帝曹操的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玉如意敲打唾壶为节拍,壶边被敲得尽是缺口。
【近义词】
唾壶击碎 唾壶敲缺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有个大将军名叫王敦。王敦,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
大将军王敦为人豪爽有勇气,性格放旷不拘束,对时局十分关切,常忧国忧民,当时人们认为他是高尚之士。王敦曾当众表演击鼓,音节谐韵,神情自得,旁若无人,在坐观看的人都称他雄爽。
每逢酒后,就吟咏曹操《神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每吟咏,意气激昂,边吟诗边拿如意敲着唾壶打拍子,壶口全给他敲破了。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王敦权势越来越大,想控制朝廷,晋元帝既怕他又恨他,就重用刘隗等人,王敦心意不平,所以经常吟咏曹操的这首诗,藉以发泄胸中的愤恨之情。
太宁二年(324年)六月,王敦以左司马温峤为丹阳尹,意图借此监视朝廷动静。但温峤却将王敦的谋划尽数禀报给司马绍。司马绍当即决定讨伐王敦。王敦大怒,遂以诛杀温峤等奸臣为名 ,再次举兵。他此时病势沉重不能领兵,便以王含为元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率五万大军向建康进发,并暗示钱凤等在破城后杀死司马绍。
王含、钱凤等军水陆并进,很快便攻至建康,屯于秦淮河南岸。温峤移驻北岸,因宿卫兵力薄弱而所征边军尚未抵达 ,下令烧毁朱雀桥,与叛军隔河对峙。王导期间曾试图劝降王含,但未能成功。不久,司马绍出屯南皇堂,命将军段秀和中军司马曹浑等率数千甲卒,乘夜渡河袭击叛军,在越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大败王含,斩杀其前锋将领何康。
王敦闻败震怒,欲强撑病体亲赴前线督战,最终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王敦在重病之中愤恨交加,当日便死在姑孰军府,终年五十九岁。
【造句举例】
窃思古人读书有唾壶敲缺之雅事;千载之下,吾复有声振屋瓦之壮举乎!且为一诗,聊以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