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來”,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不密切,彼此隔绝,互不往来。说这句原话的人是春秋时的老子,即老聃〔dān〕。《史记·货殖列传序》曾引过老子的如下一段话,说: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相邻很近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也彼此可以听得见;但是两国人民可以各吃本国的丰富食物,各穿本国的美丽衣服,平安地各自按照自己的习俗生活,愉快地各自从事自己的行业,人们直到老死可以互不往来。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一开头就引了这段话,可是他对于这段话并不表示赞同。他认为:老子的这段话,现在来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了。
“老死不相往来”,后来成为一句成语,不过它不限于形容邻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了。
“鸡狗之声相闻”后来简化为“鸡狗相闻”或“鸡犬相闻”,也是一句成语,形容人烟稠密,村庄都互相挨得很近。《庄子·肤箧》存“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方二千余里。”《孟子·公孙丑》也有“鸡鸣狗吠〔fèi〕相闻,而达乎四境”这样的话,来形容齐国的百姓众多。但是,人们有时也用“鸡犬相闻”或“鸡鸣犬吠”来形容农家村舍中和平安乐的生活,例如晋代作家和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这么几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