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35:39
《数学老师》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阴天
徐子淇
早上,徐老师很严厉地走进教室,还拿着一大堆的书本,不知不觉他大声的喊道“今天怎么这么多人做错了题目呢?”组长们把书本发到每一位同学的座位上,然后徐老师仔细地把每一道错题都给同学们分析了一遍。
徐老师叫同学们把错题改正过来,当我把错题改正好之后,拿到徐老师那里去批改,徐老师对我说:“以后做题的时候仔细读题目,不能粗心。”
我说:“我会改正自己的缺点,谢谢徐老师。”
不一会儿,下课铃声响了,徐老师拿着书本走出了教室。
虽然徐老师的声音很大,对我们的严格就像是一滴滴甘甜的水,浇灌着我们。是你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您!徐老师你辛苦了,我们永远爱你。(作者系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303班学生)
【老师评语】你能对数学老师细细观察,写出老师的特别之处,还有浓浓的感恩之情。
《早晨的香洲广场》
早晨,东方泛起鱼肚白,太阳徐徐地从地平线上升起。当那第一缕阳光洒向香洲广场,沉睡的广场便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早起的人们已陆陆续续地进入这一方安静的天地。
几位身穿蓝白汉服的老人背着剑,走到广场空地,围坐在石凳上,好像在等什么人;一个约莫四十岁的中年人穿着运动背心和短裤,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沿着河岸跑圈;一只金毛犬从草丛窜出,迈开前腿,向那些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的老人们奔去;一个身穿休闲服的小女孩跟着从一旁冲出来,弯着腰,双手撑在膝盖上,喘着粗气。她望着那只顾着围着老人们撒欢的金毛犬,水灵灵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无奈……
那几位老人一边笑眯眯地看着这活泼的金毛犬,一边高声谈笑。这时,一阵凌厉的风吹来,绿色的树丛中闪露出一抹白色,原来是一位身着白色练功服的老人走来。他一出现,老人们就恋恋不舍地拍拍金毛犬的头,拿起兵器,抽出剑,大步上前,给迎面而来的白衣老人打声招呼,来了个大大的熊抱,接着又转身看了看在旁溜达的金毛犬。这场特别的问候可把金毛犬吓坏了,它赶紧转身扑向小女孩,在她的怀里轻轻地蹭着,仿佛在寻求安慰。
老人们爽朗大笑着,走到空地中间开始练功。他们取出剑,那银色的长龙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灿烂的光芒。那一瞬间,老人们脸上的笑意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严肃的凝视,仿佛他们是一代剑神,手握着的是称霸九州的宝剑。他们缓慢地举起剑,舞起了以柔克刚的太极剑,那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恰到好处,炉火纯青,好像与这天地融为一体……
这就是早晨的香洲广场,欢乐祥和,生机勃勃。
《读《林清玄散文精选》有感》
林清玄老先生的散文如明月清风徐徐道来,而在书中提到的“奉茶”之举,令我回味无穷。
“奉”一字看似简单,却内有深意。它一般指下级为上级或晚辈为长辈做些什么,但文中的“奉”,却是一个极其平凡之人为过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每日起早提一桶凉水。
这一细微的举动,让我颇受感动:为什么两个素未谋面的人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又为什么两个所谓的朋友之间,却还经常会斤斤计较呢?当今,人们生活在喧闹的红尘市井之中,每天为钱喜怒哀乐,人们所关心的是对于利益的追逐,而那些隐居山林的隐士,他们在意的是心灵的充盈。想想,某些明星们、富翁们捐钱捐物给贫困山区的人。这的确是一种善举,但转念又一想,倘若他们没那么多钱,那他们还会这样做吗?似捐非捐。
记得,就在不久前,我们一家去了梅花洲,里面有个农家乐,与书中所写的场景颇有几分相似。在一个木桌上,放有一个大桶,上面没写“奉茶”,只是在桶上面挂了一块牌子:免费大碗茶。一旁放有7、8个刚洗好,还留有水渍的大碗。我迈步上前,拿起一个大碗,把大桶出水的旋钮轻轻打开,一股淡棕色的液体流淌下来,我微微呷了一口,恩,大麦茶的味道还挺不错。这款茶水是温的,流入心田却是热腾腾的。一股大麦茶的香气,萦绕在鼻尖,久久还未散去。喝罢,我把碗拿到井边冲洗了一番,放回原处。
这时,茅草屋的主人走了出来——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扬起了嘴角,朝着我憨憨的一笑……或许奉茶人的心中想要的,就是客人由衷地赞许吧!奉茶,对那些人来说,不需要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自己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这与臧克家的《有的人》中提到的,将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恰恰相反。奉茶之人淡泊名利、逍遥自在,任自在喧哗浮躁的世界中从容地活着。
清朝诗人张灿的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件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正是道出了如今人心的浮躁。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希望我们都努力做一个卓然优雅的人。
后记: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文质兼美,往往在平常小事中见生活的真谛。“奉茶”不成篇章,也不成一文,却让我有所触动,便尝试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
《博物馆奇妙日》
今天,我们大马路四年级全体师生参观了徐州市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以前秋游,以玩为主,这次是以学为主,我感到非常有意思。
一路欢声笑语,我们很快便来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山北麓的徐州市博物馆。
满怀虔诚的心情,我们走进展厅,一进大门就看到了四个金色起伏的大字“金戈铁马”,这让我想起了战士们策马扬鞭,驰骋沙场的景象,令人激动万分。刚进入展厅,我们首先看到了石器时代的兵器,当时兵器还很简陋,拿一块磨尖的鹅卵石绑在一根木棍上,简易的石斧就做成了。还有一块石球,边缘磨得很粗糙,就像是被人啃过的桃核。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些工具都是古人纯手工打造的,可真不容易呀!
我们边走边聊,来到了青铜时代,这些东西看起来就精致多了,兵器也比石器时代要丰富很多。有刀,剑,戈等等。他们一个个锋利无比,似乎摸一下就能划破手指。我和同学们忍不住地站在展坛前大大的欣赏一番,不知不觉便来到了铁器时代。我第一眼就被好几把铁剑给吸引住了,虽说剑锋已锈迹斑斑,可我还是想到了千年前,古代骑士拿起这把剑,是多么的英雄气概。
就在我奇思妙想之际,老师拍拍我的肩膀,示意我们去参观下一个展台。在这个展台上,我看见了一件破破烂烂的“锁子甲”,可别小瞧它,它可是古代的护身宝器,只见它浑身缀满铁环,有几个因为年代的腐蚀失去了光泽,其他的已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磨得闪闪发光,重新绽放出光彩。
我看得津津有味,今天的研学活动真令人大开眼界!
《刘伯温与七里山塘》
刘伯温与七里山塘
作者:徐东风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翻看老照片,以便把过往的记忆从新搜索,有些照片也的确勾起了一些美好的回忆;有一次,当我翻到在苏州七里山塘和定园的留影时,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重又浮现在眼前……zuowenketi.com
游苏州是在去年的五月份,正是旅游的美好季节,天上飘着微微的细雨,尽管如此,还是游人如梭,熙熙攘攘;刚一出门便雨湿巾衫,虽然如此却更增加了我们观赏的决心。
于是我们来到了苏州定园……
定园,位于虎丘山南麓古茶花村内,始建于明代初期,相传为明代开国重臣刘伯温的私宅,内有刘伯温墓等遗迹。在五月的细雨蒙蒙中,定园更彰显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定园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当年吴王夫差与越国美女西施在此饮酒弹唱,对酒当歌,望月兴叹,一代霸王在美人面前,在江南柔水面前也只是率真的男子,自古君王爱江山还是爱美人,谁对谁错评说不一。zuowenketi.com走进园内,鲜艳的茶花雨后更加光彩夺目,在微风中摆动的翠柳、姿态各异的小桥、碧绿的孱孱流水、造型不一的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呈现在眼前。
定园还是一处以全面展示苏州的茶文化、吴文化、水文化为一体的独特的园林名胜,吸引着无数游人。定园内水味浓郁,一路走过,都有“塔影湖”的流水相伴,颇具灵性。雨天的塔影湖一改往日的宁静,微风徐徐,碧波荡漾,令游人泛舟湖中的兴致油然而生。于是我们随同其他游人一起钻进了渔舟,驾舟的船夫披上雨衣,带上草帽,划起木桨,船客坐在舟上享受着苏州的时令船点小吃,口感润滑,松柔甜美,真是有滋有味。
在小舟的荡漾中看岸上的亭廊也是别具特色,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划过身边:采用传统砖木混合结构建筑的“观花亭”,一展江南风味;眼看只有一半结构的“半亭”和形似一把撑开的大伞的“伞亭”风格奇特,引人注目。想了解水文化自然不能忘了仔细打量那一座座蕴藏着姑苏特色的桥梁,石桥、木桥、竹桥;拱桥、平桥、弯桥,造型各异,姿态万千……
我们又观赏了定圆里其他的景点,然后到了七里山塘
七里山塘,唐朝宝历二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
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据说清乾隆帝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亲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钟,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我们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叫了一条小船,泛舟山唐河,暖暖的空气中不时飘来江南水乡特有的味道。七里山塘有典型江南水乡的风貌,山塘河两岸,林立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前街后河,河上小船来往如梭,街上店铺林立。横跨河上的古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8座:白姆桥、毛家桥、洞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而对岸竖贯之桥也是八座,有洞济桥、引善桥等。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通贵桥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府第。星桥是昔日商业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桥东堍的花园弄花香袭人,有不少古代的学识名流赋诗填词赞美斟酌桥畔的风光,例如:“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zuowenketi.com“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
在山塘河七座桥当中,最美的就当属通贵桥了……
通贵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扁砌青砖压条石栏杆,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过街楼道、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那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临水而筑的破旧小楼,前门是街,后门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这里是欣赏苏州水乡风貌的最佳去处,是堪称经典的油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为丹青高手提供了绝佳的写生素材。
关于七里山塘名字的来由还有一个故事……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坐江山后,张士诚也被押到了南京杀了头。不过朱元璋的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不放心,苏州毕竟是张士诚的大本营,亲信很多,于是,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到了山塘街,发现山塘河横贯在白堤旁,状如卧龙,他担心这儿要出真龙天子,将与朱元璋争江山。
刘伯温想出一法,在山塘河上建造了七座桥,这好比七把锁……又在桥堍安置了七只狸,让它们来看守这七把锁,破了“风水”。传说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但是七狸山塘被老百姓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七里山塘”。这也只是一个传说。
刘伯温,汉族,浙江省文成县人,自幼聪明好学,曾有过目不忘的美誉,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尽管如此,刘伯温却有着坎坷的为官历程。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衰亡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伯温步入仕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有着崇高气节的知识分子,刘伯温选择了后者,尽管那条道路布满了荆棘和坎坷。
刘伯温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南京,任谋臣,展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才能。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议,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士。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民谚有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明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伯温为丞相,但刘伯温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伯温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刘伯温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zuowenketi.com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开始对刘伯温起了疑心。朱元璋就利用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矛盾除掉李善长;不过刘伯温心里应该明白,让他除掉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临终前,找来两个儿子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的确,正如刘伯温所说,他死后不久朱元璋就想起了他。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伯温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还刘伯温一个公道。
刘伯温死后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治国良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郁离子》。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他认为志利忘民,缺乏行义,国家是危险的。刘伯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理天下。
综观刘伯温的为官之道及其为人,再加上他的作品当中所体现的内容,一是依法治国,二是以德服人;依法安邦,以德服人两者相辅相成,这就是刘伯温治国思想的全部内涵。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尽管道德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招致事业的挫折和失败。
总之,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能自觉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一个七里山塘名字的由来引起了那么长的话题,难道这不是刘伯温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吗?zuowenketi.com
我们带着疲惫和满足回到了住处……
《心灵深处的一幅风景》
袅袅的炊烟在黄昏的天空缓缓上升,徐徐而来的清风与它缠绵着,将它的腰身扭向一边。炊烟在暮气中含着些若有若无的紫色,让人感到一阵凉凉的秋意,孤独地沉寂着的几株橘袖树和树上红红黄黄的果实,便在这紫烟中忽隐忽现。又是一片掌形叶儿落下树枝,在空中打着旋儿,极不情愿地飘落于泥土上。梧桐树的叶儿—它生命的精华,已为数不多了。枯枝在秋风中瑟缩着,刹那间仿佛苍老了许多,就如一位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送儿远行后的心情。这便是我读了“人烟寒橘抽,秋色老梧桐”两句诗后,脑海里映出的一幅风景。
多想能将它画下,可惜自己不是画家,我怕我笨拙的笔破坏了那意境,于是,也只有让这风景长久地存于自己的脑海中了。这两句诗,每每读来便觉耳目一新,韵味十足。它对仗工整,恰当选用人烟、梧桐、橘抽这几处景点,读后,仿佛是一幅画展现在眼前。这两句诗语言凝练,寥寥十个字便写出了秋色笼罩下的宣城暮景。尤其是一个“寒”与一个“老”字,更体现了诗人驾驭文字的非凡才华。“寒”字在这儿当动词用,后面跟上“橘袖”,刻画出了红黄灯笼般的果实在烟气中忽隐忽现的情态,仿佛也沾上了一丝寒气。
而一个“老”字,更是赋予了梧桐树无尽的生命力。在诗人笔下,梧桐树似乎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丰富感情的人,在秋风中瑟缩着令人心痛的依恋与无奈。读到这儿,送儿远行的母亲的身影便油然出现于脑际。这两句诗的另一特色是它的意境深远。诗人临风站在宣城北楼上,怀念谢公,也怀念着往昔的岁月,追寻先人的足迹,叹时过境迁,眼前的景色沉寂得似乎有些苍凉。那一幅风景跨越了时空,如今来到了我的眼前。千古画卷在书面上展开,将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李白与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一个小女孩连了起来。读诗,读画,也是在读这位伟大的诗人。“人烟寒橘袖,秋色老梧桐”,是我心灵深处的一幅风景。
《有关好朋友的作文》
对不起,我不能回到开始的开始
呵呵,刘宇,徐晶晶,陈鑫真的是很好的闺蜜呢?我们都是青春期哎。我很无理取闹,你们都很包容我。话说回来,在我们三当中,比较沉稳的就是刘宇了,我把她在心里看做是姐姐。她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最不懂事的也就是我了,总是耍小脾气。恼火的都是我,和我对不起的都是徐晶晶,其实,我就是太自大了,太自恋了。原谅我只能在这里跟你说对不起,sorry,每次都是我的错,你知道的。小时候我们互相对视,只是在不同班级。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刘宇,我还记得我看见你的时候,你赞美我的画很美。但是,当时我想说我不喜欢画画的,看着你的脸我忍住了,不过我在心里暗骂了你一句,至于是什么嘛,猜去吧。哈哈,真美好,你是我心中最后的最后。
刘宇,你知道吗,这也是我第一次写日志,你比谁都清楚,我懒嘛。呵呵。我跟你说哦,我真的很在乎你的呢,我连自己都不知道我梦过你多少次了呢。你在我心中哎呀真的真的很重要的嘛。重要到,呃,跟你说一件事吧,不要怨我哦。那次我开车带着王萌,正好我都好几天都没有充电了呢。我在阳光水岸等到了你们。你带着蒋慧,头也没回,你们就和许晶晶开走了。我在后面叫你们,你们都不理睬。那次我真的灰心了,在车上我就和王萌对骂。我说:要不是为了要带你,她们都不会不理我的,她说了很多,也骂了很多,我们一边骂,一边笑,其实,那天,你们都没看到,我眼睛红红的。知道吗?你在我心里很重要的,很重要,虽然我跟你说话有时候点小肉麻,小情绪。
所以说,你是我心中结局的结。
《浅评朱自清的散文》
《绿》 曾读过很多写景抒情的散文,有徐志摩的《康桥》,刘白羽的《日出》,峻青的《秋色赋》·一都是寓情于景,清新流畅的佳作。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自清的《绿》。 此处以《绿》的第三自然段为例试作评析: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便到了汪汪一碧潭边了。”这里的“闪闪”即表现梅雨潭绿得有光泽,’是荡漾着的。作者用“招引”而非“吸引”意在突出梅雨潭绿得有动感,这一拟人手法使梅雨潭的绿在他笔下成了有情之物。“汪汪一碧”表现了绿的润泽纯正。“瀑布在襟袖之间……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这几句写作者置身于潭边,深为绿色的潭水所吸引。
“襟袖之间”意为近在咫尺。“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强调了“绿”给“我”的感受和“我”仿佛要与这“绿”融为一体的急切心情。“那醉人的绿呀戈”虽没有具休说出绿如何醉人,却是一句发自内心的深情感叹。下面用荷叶作比,展开作者的联想。“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作者在此用的是“她”而不是“它”,再次表示作者心目中的绿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活物。写完对“绿”的总休感受,作者又用了一系列比喻来从几个角度表现“绿”的特点:“她松松的皱缄着……但你却看不透她t”本段中的形容词用得极富神韵,“松松”、“滑滑”、“软”、“嫩”……既似信手拈来,又似着意锤炼,多层次地刻画出“绿”.的特征,具有绘画美,令人赏心悦目。然后,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别处作比较,梅雨潭的绿更显得可爱而恰如其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两句抒发了对“绿”的深情厚意,笔调热情而奔放。朱自清确是一位敏于感受,富于感情,善于表达的作家:“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意是“我”对“绿”的感觉已远不是言辞所能表达的了。“大约潭是很深的·一这才这般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此段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着力表现梅雨潭绿得“这般鲜润”的原因。之后,文章转向对作者心怀的描述,更充满诗情:“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她必明眸善睐了”寥寥数语道出了作者丰富而浪漫的想象。“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夕,好么?”这末几句情感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且看,“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缠绵之意跃然纸上。
“拍”和“抚摩”倾注了作者的眷眷爱意。作者又把“绿”比作小姑娘,与上文“她”呼应,原来在作者心中,“绿”还具有小姑娘般的秀丽与灵气。“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情感流露得如此自然真实!“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么一句殷殷问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挚爱追求,“女儿绿”三个字可谓画龙点睛,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恋之情。一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自然呈现,浑然一体,极富感染力。 正如朱德熙先生的《谈朱自清的散文》中所评,朱自清的散文确实能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之中见神奇。我想,造新语,于平淡有得神奇。我想,这一也就是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令人读必百读不厌的缘故罢。
《看课外书最有滋味》
“现在,请课外知识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徐璐同学上台来领奖!”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领奖台,轻轻地捧起那令人羡慕的奖品——一本课外书。顿时,台下又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望着这本崭新的课外书,刹那间,一种说不出的温暖涌遍了我的全身,激动的泪花模糊了我的眼睛……
其实,我以前并不爱看课外书,为什么我能在这次课外知识竞赛中夺魁呢?这还得从那堂自然课说起:
那天上课,老师突然问我们:“世界上四大洋是哪四大洋?”“糟糕,这个知识还没学,怎么办呢!”我想了好久也没想出来,再看看别的同学,唉!跟我一样,也都摸不着头脑呢。我正急得没法,猛然想起自己那次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世界四大洋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我心里豁然开朗,立刻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惊奇的目光,老师也表扬了我。我高兴极了,高兴之余又不禁陷人了沉思。想不到看课外书这么有用呀!……
从此以后,我便兴致勃勃地看起课外书来。家里的课外书成了我的好伙伴。我一本一本地看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神秘可怕的“魔鬼三角洲”;也乘着飞碟来到了外星球,见到了外星人;也来到了非洲,看到了笨重的非洲象;也回到了几千万年前,看到了巨大的恐龙……这一切,把我引入知识的海洋。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学到了许多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日积月累,我懂得的知识便多了起来……
下课后,我常常和同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天南地北地谈论着各种奇闻怪事。我越说越起劲,把我看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统统搬了出来,什么外星飞碟,什么海底金字塔……同学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称我为“课外书大王”,不久这个“雅号”便传开了。
这次,班里举行“课外知识竟赛”,同学们都推选我。我想:同学们这么信任我,我一定不能丢脸!于是,我把学到的知识全部“调动”出来,侃侃而谈,大家都听得入了迷,就连老师也赞不绝口。我刚讲完,同学们便热烈地鼓起掌来。“一等奖”就这样被我夺得了。事后,老师、同学们纷纷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读课外书真有趣。
如果有人问我干什么最有滋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看课外书最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