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高的山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09:11:54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革命之路》读后感800字》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叫作:“人不辞路,虎不辞山。”不辞,意思是不退却、不躲避。《一代宗师》里说到,人是不能抗拒路的,当时代大潮打下来的时候,你只能顺着潮水的方向向前走。最终,有的人混成了“面子”,有的人混成了“里子”,而这结果不仅是个人努力所致,也有命运使然。
但回归到生活里,人们对路的认识就要粗野和直接得多。西南方言里,对找工作有个说法叫“找活路”,人和路本是一体的,人活在世上,须得经济独立,需要工作,而在西南方言中,“活路”有时等同于“工作”。没工作,就没活路。有工作,就有活路。所以用西南方言说“求求你给我一条活路”,不一定是被打劫,也可能是求职。大多数人都只能走别人走过的路,只有少数人能成为开拓者。因此,选择走一条怎样的路,对每个人而言至关重要。人们对路途的考察从来不少,但是对于思想独立的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清楚,你的人生选择一条怎样的路。它从来都不需要有多么平坦、光洁、风景如画,但它必须正直、勇敢、问心无愧。正如那句“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小说《革命之路》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中部某个城镇叫做革命路的街道,住着弗兰克与艾波一对夫妻。弗兰克是普通职员,艾波是标准的家庭主妇,同时也是业余演员,他们的生活安稳富足,却单调乏味,衣食无忧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厌倦和惆怅。天长日久,两人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争吵不休。这时艾波有一个想法:迁往巴黎寻找激情与梦想,当两人都为这个计划兴奋不已时,一系列意外频频发生,最终计划没能实现,而平庸的生活仍在继续。
《革命之路》是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的成名之作,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当生活在平庸与琐碎中出现裂缝时,想要单靠换个地方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必须直面这一点。要解决问题,必须要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探索、追问和实践才能逐渐接近问题的答案。
简而言之,生活没有捷径,没有天堂,要想获得幸福,必须走好眼前的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生活的漩涡中,现在或者未来也一定会有迷茫。迷路时,路在那里,迷茫的是人。不妨停一下,多摸索一下,浓雾终会散,彼岸终会到。慢慢找到一条路径,一些方法,寻得通路,才能看到坦途。
《我希望》
我希望你读很多书,
爬更高的山。
我希望你读书时,
品味每个字背后的故事。
我喜欢你家的小猫,
淘气时踩下的小梅花。
我喜欢你难过时,
也不忘笑一笑。
我希望你喜欢很多的故事,
我也被你的气质所感动,
我希望你的希望有希望!
《2024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选最难的路,登最高的山》
请从上面的漫画中选择一幅或者两幅,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题目,在继承之中又有创新。
1.本题继承了2016年全国Ⅰ卷作文的命题思路,考查思辨能力。2016年全国Ⅰ卷作文是左右两组图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反思。此题的图一和图二存在内在关联,图二是上下两组人物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反思。解读的关键在于抓住相同点“困难”,解读不同处“目标”。
2.本题与2018年全国Ⅲ卷作文考核方向一致,考查综合能力。2018年全国Ⅲ卷作文要求综合三句标语进行立意,此题可选择综合两幅图画进行立意,解读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两幅图都在针对什么问题来设题,以此定位出最佳立意。
图一范文
选最难的路,登最高的山
两条路通向两座山,坎坷多、困难大的路通往大山,坎坷少、易攀登的路通往小山。登上小山顶的人遥望大山之巅,渴望那一览众山小的惬意。然而有什么用呢?不选择最困难的路,怎能登上最高的山?
登山如此,人生亦是如此。选择了困难,困难便会成为攀登高峰的垫脚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8年6月,考上北大的王心仪写下了一篇文章《感谢贫穷》。正是因为贫穷苦其心志,才助推她奋力拼搏,为改变命运而战。让我们再读一读她的文字吧:“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我们可以不赞同她的“感谢”观,但一定要学习她将贫穷和困难当作人生垫脚石的智慧,将沿途的坎坷化为一路前行的动力。
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只要人生还在继续,就依然可以做选择。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向往对面的山顶,那就下来吧,让我们重新出发。跳出舒适区,开辟新天地。让我们克服那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绝顶。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明天由每一个今天写就,今天你选困难的路,明天将登上最高的山。
图二范文
目标大了,困难就小了
漫画中有两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奔跑,眼前摆着同样的困难。一个人盯着远大的目标看,眼前的困难根本算不得什么。另一个人盯着困难看,眼前的困难就成了阻碍,前路渺茫,即使小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简洁的漫画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定睛在哪里,就会抵达哪里。树立高远的目标,便会轻松跨越困难,无路之处也能开出道路。
有了远大的目标,困难便不再难以跨越。
譬如周总理,他少年的志向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这样远大目标的召唤下,他会焕发全部的潜能去奋斗。与他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以国家解放、民族复兴为己任,即使两万五千里长征都不算困难。他们住窑洞,吃树皮,爬雪山,过草地。毛主席有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这些胸怀壮志的革命者眼中,绵延不断的五岭不过是起伏的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不过是一颗泥丸。走过难关只是时间问题。
青年学子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有了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目标,才会有持续奋斗的动力,把一切困难看作挑战,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攀登“8848”》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是汪国真先生写的《山高路远》中的一句,今天,一位老人的故事证实了这句话,他的名字是夏伯渝。
他一生五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第一次在1975年,夏伯渝当时26岁,在海拔7600米处,他把睡袋让给了一个睡袋不见了的队友,而自己的双脚被冻伤,不得不截肢。在以后的攀登中,他都是靠假肢完成,真是不可思议!
2014年,他第二次登珠峰,遭遇雪崩,幸运的是,他死里逃生了。
2015年,他第三次站在珠峰面前,却遭遇大地震而被迫取消攀登计划。
第四次的尝试是在2016年,在即将登顶的最后96米时,因为刮高空风,他想到后面还有五个20多岁的年轻人,生命可贵,他不能因为自己的梦想,而舍去他人的生命。于是,哪怕心中再不舍,他毅然下撤。
2018年迎来了他第五次登珠峰,这次,他终于成功地登顶了!为了到达了“8848”这个位置,他用了43年的时间,那年他已经69岁。
这个时代的英雄故事告诉了我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失败了多少次,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你会成功。梦想再伟大,也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
夏伯渝老人的英雄事迹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每天早上的晨读和晚上的夜学,其中不言而喻的是艰辛,都是应该的。在遇见各种难题和失败时,我心中想放弃,想抱怨,但当我想到夏伯渝老人所遭遇过的挫折和失败,以及他坚强的意志,相比之下,我遇到的简直是冰山一角,于是我又重拾信心,夏爷爷应该是我们的榜样!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我都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要像夏伯渝老人一样,勇往直前,坚持努力来到达知识的最高处,因为我和“8848”有个约定。
《人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也许是因为长得又瘦又小,大年从小就很优郁,忧郁得就像一首凄冷的诗。无论在淫雨霏霏的碧野里或夕阳铺金的小径上,大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走来走去。别人玩打仗,捉特务,摔跤等游戏时,他总是一旁看,从不参与。也许少年的心地本就容易冲动,富于幻想。那时,大年常盼望:要是我有别人那样的力气和个子,那么我宁可成绩差一些。
高一时转学到省城,大年土里土气的衣服,笨拙的动作,浓厚的乡音,不时成为同学的笑谈。但有人却开始关注起大年的优伤和烦恼。班主任李老师是位小巧漂亮的姑娘,脸红扑扑的,总带着亲切的微笑。大年听同学说,她在大学读书时就发表过小说和诗歌。这使大年很敬佩。她常在大年的练习薄批上一段热情洋滋的评语,大年由此对她充满信任和感激。
自修课时,人高马大的陈曼冬弄坏了大年的杂志《青年一代),大年向他指出时,他竟轻蔑地置之不理。大年气愤至极吼道:“赔我!”激动中把“青年一代”念成“青年一对”。陈曼冬大声地嘲笑:“小矮子也要青年一对,大家问间他跟谁对上了!”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大年感到从未有过的屈辱,简直无地自容,眼泪淌了下来。
很快老师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接下去刚好是班会课。李老师表情严肃地走了进来,环顾了教室之后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人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她先讲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的道理,不指名地批评了当天发生的事,希望他主动向大年赔礼道歉。然后话头一转,谈到了大年的情况:“人的价值不能用个儿高矮来评价。如果个子高就有水平,我真愿自己是世上最高的人……生命是宇宙的一个奇迹,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都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我们要为自己自豪,为自己喝彩,昂首挺胸去生活……”
大年多年来心头的阴云一下子消散了,伏在课桌上不停地抽泣,老师悄然来到大年的身边,轻轻地说:“长得矮小也许是一种遗憾,但绝不是一种悲哀,生活本是快乐、广阔的海洋,你何必独守感情的孤岛?”最后,李老师把一首她刚刚发表的诗送给同学,特别说明是送给大年的。
诗被她工整地抄在黑板上:
站在山前/高峻和艰险使人腿软胆寒/理头登攀/一路脚印一路汗瓜抬头,群峰/已成了脚底的波澜/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啊,只要有了勇气和信念/人就是世上最高的山。
打那以后,大年一改往日的郁郁寡欢,主动和同学们打招呼了,开始和别人共同验算难题,主动和身边的同学谈天说地,大年在充满欢笑的日子里,感谢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人就是世上最高的山。”班主任这句充满哲理的话时常回荡在大年心田,陪伴他充满信心去迎接人生道路上的风雨雷电。
《大山中的小木屋》
在北京西郊,有一座最高的山—灵山。在峰峦环艳的山坳里,有一座小木崖院落。小木座里住着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奶扔。她像童话中的“女神”,日夜守护着这座大山。这就是著名的生态学家徐风祥教授。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森林女神”。
在电视上,我多次看到徐奶奶和她的小木屋,早已心驰神往,真想亲自去大山中看一看。
这天,我终于来到了大山深处的“生态研究所”。这是一座藏式风格的院落。院中种着挂满硕果的核桃树,地上满是地毯般的绿草,苹地上开着从西藏引种的异卉奇花。一条育育的小澳从院中流过,小木屋坐落在清漱的澳畔。尖尖的崖顶是绿色的,琦体呈树皮色,小屋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出神地观赏着。这时,从及中走出一位老奶扔。我一眼就认出是徐扔奶,高兴得跳了起来。徐奶奶拉着我的手,走进小木屋。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这是她的住所,一间不大的小崖,陈设十分简朴,两张床,一张堆满了文稿的写字台,一个书拒,一把持子和一个沙发。我惊呆了,徐扔奶的家竟然这么简陋!是啊,她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生活,却把所有的时间交给了大自然,交给了她为之奋斗的亨业!
徐奶奶爱山上的每一种生物,不愧是绿色的保护神。一天,我们坐在一起吃饭,母师为了让我们品尝好味.特意做了一小盘杨树叶莱。徐扔奶看了,紧坡着眉头,对我们说:“树叶是起光合作用的,大树不能没有叶子。如果每一个游人都吃杨树叶,那么生态平衡将被破坏。”听了徐奶奶的话,我明白了,保护生态片她来说是多么重要,大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与她息息相关。
徐奶奶还是护花的天使。那些花,就好像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拍的照片里,有许多花的娇姿;她穿的衣服上,都带有或大或小的花的倩影;她的小木星前前后后,栽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有一天,大家去爬灵山。一路上,徐奶奶看到有些游人手里拿着采摘的歼花,有的还编了花环戴在头上。她的脸色变得很产厉,心情沉重地说:“吁花属于大自然,是供人们观赏的,真不该随便采摘呀!”
三天的时光过得真快。我恋恋不舍地辞别了徐奶奶。临别时,徐奶奶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大自然是一本书,学一辈子,照它的规律做一笨子,才不枉过人的一生。我们老了。将来,要由你们来接班。”我认真地点点头,把这些话一字一句地印在了心里。
我含泪惜别了徐奶奶,玲上了归途。徐扔奶亲切的话语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汽车飞快地向前驶去。当我再回头时,徐仍扔和小木屋,已经消失在茫茫的林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