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飞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4:53:46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译文] 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燕子飞来寻旧巢,绿水潺潺把人家环绕。
[出自] 苏轼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鲜花败褪艳红残存,初生的杏子又青又小。燕子从村中飞过,绿水环绕人家。枝头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人啊!你又何必伤感,其实天涯到处都会有芳草。
墙里的秋千,墙外的小路。墙外的行人路过,听到墙里的佳人在笑。他驻足聆听,心想家人今天为何如此开心。其实,佳人只是玩玩秋千罢了,玩腻了便回到屋里去了。而看不到佳人的行人还在墙外守候。唉!多情的行人啊,你总为无情的佳人所烦恼……
译文2: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3:
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燕子飞来寻旧巢,绿水潺潺把人家环绕。风吹柳枝絮花渐少,芳草长到天边能不伤春老?
墙里秋千摇,墙外有行道。行人墙外过,听见墙里美人笑。欢声笑语渐不闻,但觉墙里静悄悄,可怜墙外多情人,枉被笑声撩拔声烦恼。
句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赏析:
苏轼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真正是: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此后,苏轼亦郁郁寡欢,终生不再听唱此词。就是这首《蝶恋花•春景》。
这首词的上阕重在伤春。春花凋零,残红落地,青杏初现。春燕在绿水环绕的人家低飞。柳絮飘飘流落远方,哪里是它栖身的芳草呢?一切只是正在逝去的春景;心中唤起的却是年华流逝伤春之情。想到和苏东坡流浪漂泊,朝云怎不伤心落泪,难抑悲情?苏轼却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悲秋伤春同样反映出深沉的时间忧患的恐惧,联系苏轼作词时的背景,可体会到苏轼当时壮志难酬,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历经磨难,如同那残红败絮,朝云悲凉甚至于绝望的心境可以想见。
下阕重在伤情。苏轼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创作了一幕富含理趣的悲喜剧。“墙”犹隔也。墙内佳人,墙外行人,一墙之隔。佳人笑语,行人动情。笑语者不知墙外有人,动情者但闻笑声不见人。笑声渐渐远逝,多情的行人却凭空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哀怨缠绵的情感,从作品表层看,似乎是描写生活中邂逅的恋情;从深层次揣磨,却是反应了苏轼密州生活时政治上抑郁的心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流露出苏轼渴望朝廷理解的情结,然而“浮世事,俱难必”,苏轼与朝廷之间也是隔着一堵墙的。“佳人”之喻,不正有屈原“香草美人”的意味么?朝云的绝望也许正是这种隔而生出的悲剧。
赏析二: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天涯芳草》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春景
每每读起这首词,想到的不是苏轼,而是王朝云。
他与她的初遇是在西湖,当是神宗四年。东坡贬谪杭州,公务清闲。于是他寄情于山水,寻乐在西湖,饮酒乐甚。一切都改变自那一天,那天西湖下着淅沥沥的雨,那天他遇到了她。她叫王朝云,年方十二,豆蔻未至,身量稚嫩。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于烟柳娼妓处。然而,他为她动心啦。他的妻子总姓王,或许,这是一种缘分。
船至湖中,雨继续流淌着,他又见到了她,这一次,他的一双眼再也离不开换作素妆的她。朋友看出门道来,叫他赋诗,于是--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两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
朋友们哄然叫妙,已解其意。便有人暗中将朝云买下,送至苏府。这时朝云尚且懵懂,不明白这些大人们拽文的奥妙。可是数年后,她却在苏轼和苏夫人的调教下,成了一个识词解意的“如夫人”。那一年,苏东坡已是四十岁的中年男子。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她如何能不伤感?她唱《蝶恋花〉凄然不成歌,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正是明白他是那样豁达宽和的人,才替他伤感。他实在不该受这样的磨难。朝云待子瞻亦如黛玉待宝玉。世皆言黛玉爱哭,却不知她的泪总是为怜惜宝玉而落,不是为了自己。朝云也是一样的心思。我想,子瞻是明白的,不久,朝云病亡,苏轼终生不再听这首词了。
彼时,再遭排挤,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眼看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这是人心凉薄,亦是无可厚非。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对此,重情的苏轼一直铭铭与心,却不宣诸于言辞,因为夫妻就是这样寻常的日子,寻常的两人,也不需要满口言谢。也是人说的,人世是这样的浮花浪蕊都尽,唯是性命相知。
一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爱他,敬他了几十年,在他得意时,她在;在他窘迫时,他还在。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朝云死后,苏轼葬她于西湖,或许是为了纪念那次初遇吧。
两人终未合葬,我想如夫人也是没有怨言的。爱既超越了生死,又何必在意肉骨何处。
因为,柔奴说过: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如今,六如亭前,你的坟墓依旧,子瞻爱归此处。而我徒感: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