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饮酒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3 00:33:09
《忆中秋》
祭天,饮酒之日,名曰仲秋。
故宫,片区,名曰天坛,为祭天。
仲秋之夜食之糕饼,名曰月饼。
饮之美酒为桂花酒。
传言,嫦娥姑娘奔月,
吴刚折桂本原月宫。
八月十五月圆之时,
嫦娥之归之人间,
吴刚则回至神仙。
月到夜半则明亮,幸福,美好!
《饮酒》
古人从来不离酒,
一天不喝心里愁。
顺手拿起黄龙酒,
一喝秒变红脸猴。
《也玩“飞花令”》
飞花令是古代饮酒助兴时玩的一种游戏。酒桌上随意确定一个字,说出带有这个字的诗句,接不上就算输。我和几位“诗友”代表学校参加了这样一个比赛。
“请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沙河小学、白羊小学上场对战。”主持人清亮的声音唤醒了我的斗志。我们骄傲地走上对站台。
抽出一张卡片----柳!天哪,我上辈子烧了哪门子高香,积了哪门子德?前两天专门背了这个比较生僻的“柳”字!“草茸茸,柳松松”,白羊小学先发制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我们不甘示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沙河小学也对答如流。嗯?才第一轮,白羊小学就接不上了?我有些兴奋又感到不可思议。慌乱中,白羊小学很快淘汰。
比赛仍在继续,我双方你来我往,对了几个回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我脱口而出;对方来了句:“杨柳秋千院中”。思维短路,接不上来了。我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队友们,他们也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怎么办?怎么办?倒计时了,五、四、三……情急之中,抓起话筒,挤出一句:“江外芦芽老、城中柳花飞”。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下该“隔壁老沙”紧张了。我们紧紧地盯着对手们,他们抓耳捞腮,看样子有些慌,呵呵,胜利就在眼前。离倒计时结束只剩下两秒,我的心紧张到快要跳出来了。终于听到了倒计时结束的声音,我们兴奋得一跃而起。
士气大增,一路势如破竹,我们一举拿下万州区一等奖!
《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饮酒》
作者: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全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全诗欣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 我把房子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却一点也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你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那是因为我的心性超然,不惹尘俗,自然就会觉得住的地方是很偏远。
[出自] 东晋 陶渊明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jian
⑦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⑧日夕:傍晚。
⑨相与:相伴。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辩,辨识。
译文1: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
译文2: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的坦荡和自然!愤世嫉俗、心志高洁的陶渊明,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因不满现状、逃避现实的人士一样,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弃官不弃世。人活在世上,真的能超脱现实,不受时空的限制吗?陶渊明没有去深究这一点,但他相信,真正的隐居是一种心灵之隐。心若“远”,即使身居闹市,亦不会为车马之喧哗、人事之繁琐所牵役。“大隐隐于市”,正是这个道理。真正透悟明了的陶渊明,在喧闹的尘世里执守一方清净,坚信只要“心远”,就能远离世俗,独享自然的快乐。我由此而想起一句俗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同样的坦荡,同样的不为外物和形式所拘,这种境界,缘于心灵真正的叛依和透悟。
严羽在《沧浪诗话》的《诗辩》里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传诵千古的佳话,其妙处正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采菊”、“见南山”,普通的景象,却蕴意深远。南山美吗,南山奇吗?见之如何,不见之又如何?此刻的陶渊明,其用意并不在“南山”本身,他所惊叹的是这“南山”竟于他浑然不觉中“闯”了进来,在眼中,在心里。“见”,非望也,乃无意为之;“见”,亦非纯粹的“看见”,乃感受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一座普通的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旁无杂念,只和大自然息息相通;心无它求,只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南山”,只是陶渊明表达其恬淡自如、怡然自得心态的引借。诗言“南山”,“意”却在“南山”之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的《含蓄》一篇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于所要表达的意,不着一字,却在所描绘的景物中隐隐的显露出来。这就是意境。陶渊明没有刻意去营造意境,意境也非刻意就能获得的。陶渊明的意境,缘于他真实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