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石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8:37:40
《塔石岭古道——静静的守候》
阳光懒懒散散地洒下,透过树叶间隙,在地上晕染出一个又一个光圈,为这午后的塔石岭添了几分幽雅的意味。
一路漫步赏景间,我们到了塔石岭顶部。左边有一条并不明显的小路蜿蜒进林子深处。两边的树木像屏障似的,宛如是通往某个蓬莱仙境或世外桃源的入口呢!稍作休息后,我们踏上了这条小径。路很平,留心看的话,能看到些人的足迹。这不足为奇,因为塔石岭古道自从在那“永康13古道争选十佳最美”比赛中荣获亚冠后,便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游览塔石岭古道,但更多的是因为这有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封缺。
封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奇异秀丽的景观,还源于它的神秘。而神秘又从何说起呢?这是源于一个传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大致讲的内容是这样:当时永康称为会稽郡乌伤县,秦始皇身旁一个大臣夜观天象后,发现此地似有新皇将诞。秦始皇多么唯我独尊的人啊!怎么会容忍此事发生呢?闻知此事,立马召来太史,加封钦差大臣,让其即刻动身前去遏止新皇诞生。太史接令后,一行人便来到乌伤县,当进入上浦乡耳朵岭时,竟发现了皇凉伞,随后又发现一个大肚孕妇,并且此地灵气浓郁,便断定农妇所怀即是新皇。于是便将其结果了性命,新皇已死,但灵根犹存。后经风水先生查勘,乌峰岩山岗便是龙脉所在。而钦差大臣想尽千方百计,都无发将这龙脉彻底斩除。直到一日,得到了庙堂大王启发,随后便在此地凿出50米长,25米深,10米宽的缺口,以封龙脉,称为“封缺”。
越往林子深处走,路就变得越崎岖难行,也看不到一条较清晰的路线。不过这地方奶奶可熟呢!一路上她还说起来以前在这附近砍柴的经历。就这样,奶奶在前面领路,我跟在身后,悠悠转转间,我们到达了封缺。当它完完全全展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由得心生震撼,两边的石壁平坦而陡峭,几乎是成90度。即使了解过那个传说,我还是不由得产生很多奇思妙想:说不定在天地诞生之初,这两边的石壁是合在一起的,盘古开天辟地时,他一斧子,就将这块山体劈成了两个部分,成了现在的两个石壁;或者是在某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几道闪电汇合成一道闪电,将这山体劈成了两半……当你看见这件景象,我相信你也会产生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如若不然,便真的无法解释怎么会有这样巧夺天工的景象?两边的石壁上垂下来一些手腕粗细的藤条。这里面很静,心都变为了一汪泉水。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凉风,更是让人有了一种与世隔绝般的感受。我与奶奶坐在长着一些青苔的大石头上,感受着迎面扑来的凉风,陶醉在幽静的氛围里。许久,我们才起身离开。
我们并未原路返回,而是走了另一条小路。因为我们还要去看一处风景——紫藤树。我们一边走一边寻觅。蓦地,一颗似藤又似树的景物出现在我们面前,它就是“紫藤树”。据说这紫藤树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永康市政府甚至有意将此树保护起来。我走上前去,面对这样一棵历史悠久的紫藤树,我宛如对待一位老者。敬佩洋溢在我心间,因为它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能够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四季更替,无论风吹雨打,它依旧深深的扎根在原地。
欣赏完了紫藤树,我们便真正踏上归途了。原本奶奶说,这还有一个岩洞,里边有一汪清泉。水从石缝里缓缓渗出,那水很清。以前,奶奶那辈的人在这附近砍柴累了,都会跑到那捧起清泉中的水喝下,据说那水还带着丝丝甘甜呢!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找到那汪清泉,因为毕竟时隔太多年,原本的路也掩在杂草树木下不见了踪迹。虽然有点小遗憾,但更多的是开心。这次的塔石岭古道之旅,真的很令人难忘。
封缺的神秘、紫藤树的古老和那不知名的清泉。无非都在做着一件事——守候。它们守候着塔石岭古道,守候着最初的自我,也守候着每一代人的记忆和足迹。无论外面发生怎样日新月异的变化,它们依旧在静静的守候。
《塔石岭古道(二)》
我和奶奶踏着平常走路的速率,匀速前进着。踩在铺了零星树叶的青石阶上,发出“簌簌”的声响和林子里时常飘出的鸟鸣声,在空气中蓦然碰撞出火花,显得格外动听。我性子急,总喜欢三步并作两步走,尤其是走台阶时,想快点窥到那石阶顶部的光景。但在这儿,你的心,会化为一汪春水,涓涓细流缓缓淌过,你的脚步也会被这静谧美好所牵绊。试问,如此闲趣,有谁不留恋呢?
外面的世界每天都是日新月异,那里的人们总是在不停的奔走。即使看到美好的事物,也只能匆匆扫视一眼,便就此作罢了。知道为何《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吃人参果,和别人吃着同样的分量却尝不到任何味道,而自己的师兄、师弟都能品出绝妙的滋味吗?因为他只是吞,而非尝。都说品尝品尝,尝都没尝,何来有什么味品的出呢?即使是山珍海味也变成了寡淡无味。同样的,时间已经过得很快了,你甚至还火上浇油的加快自己生活的频率。试问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滋味和意义可言呢?
时间太快了,世事变迁也便在情理之中。奶奶在途中和我说道很早以前,亭后(依傍着塔石岭古道的一个村子)里的孩子的生活真是苦啊。亭后那时并没有建学堂,每天那的孩子就只能天都没破晓,就三两个的,带着盛放咸菜和饭的饭盒结伴去现在我居住的这个村庄里的学堂里读书。路程很远,那时也没有手电,只能靠着未隐去的月光走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话总说“吃过苦的孩子才会带着一股干劲”。事实也印证了这句话。那些亭后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有了一番作为。将原本在亭后的老房子都改了头,换了面。在社会上也有了一方立足之地。这古道见证了多少孩子的青葱年华,见证了多少孩子的成长足迹,留下了多少奋发的脚印。一个个孩子在来往这条古道时收获了知识。最终顺着这条古道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增长阅历,去闯荡。一切的一切都变了,人走了,房子也渐渐空了。世事都变迁了。唯有这古道还静静的在这里。
这古道甚至见证了国家面对外敌的侵略时,人们顽强反抗的精神。那时是抗战时期,日军侵略我中华。处处都扬起了战争的硝烟。这座山林仿佛世外桃源般,不受侵扰……直到有一天,有一众抗日士兵进入了这山林,顺着古道,边快速前进,边抡起锄头,将一些石头泥土树叶弄到石阶上,掩盖住原本青石阶的痕迹。以减缓敌人的追击速度。然后到达山顶,抢占高点,给了侵略者狠狠一击。我想,如若赋予塔石岭古道人性,它并不会因为被打扰了一方宁静而怨声载道。因为这一方宁静换取来的是一方百姓的平安。再后来,虽然这座山林并没有亲眼见证日军被赶出中国,也没有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但林子里渐渐恢复昔日的清幽。这里从战乱的人心惶惶到现在和平的安居乐业。从某方面也印证了这个事实。从战乱到和平。时代变了,但它犹在。
时光荏苒,不断向前走去。人世一点点变迁,不复从前。改了头,换了面。而它依旧在这片蓝天下静静的守候,也静静地等待。其实,在这儿,一切都没变。
《塔石岭古道(一)》
整装待发,一切都准备就绪,我和奶奶便开始了这个古道——塔石岭古道之旅。
天气也十分的给力,太阳在这苍穹中一点也不显逊色,看不清轮廓。只有那煜煜烁烁的光散落到身上,感知得到。这样的天气在夏日里,那夏姑娘可是已经收敛了好多张扬的本性了。至少和那在家门口便觉热浪滚滚的天气。这天气真的已经收敛很多了。
这次游玩的目的地是塔石岭古道中的一处地方——封缺。话说回来,这塔石岭古道,那可是留下了不少我的回忆呢!这次同样是去那。但实际上还有点区别,可以说是故地重游,也可以说是探访新天地。有熟悉,更有期待。
我想或许应该突出一个段落来写写这塔石岭古道的辉煌。在去年永康举办的一个“永康13古道争选十佳最美”比赛中,它凭借修建时间及各方面优势。自然而然获得了13古道中的一个竞选名额,并且比赛结束后。它不仅选上了十佳最美,而且还获得了这个比赛的亚冠。这不仅彰显着它的辉煌,也是依傍着它而生的我们的骄傲。
路不远,没一会就到了岭脚。往岭上走去,越往深处,阳光就越来越隐逸得不见踪影,最后直接销声匿迹了。偶尔会透过枝叶交叠的空隙在地上晕出一个个光圈。我不禁想到老人常说的一句话:“现在啊!真是有树上没树下。”通俗点讲,就是山林里的树林长势旺盛,树顶上生出的枝叶密密的相互掩盖,而底下只有支撑着树的树干罢了。比起树顶,不知空荡荡多少。而追溯以前,那些什么电饭锅、炒锅都还是没影的事儿呢。人们只能用树木来生火,以此来维持生计。村里的山林会分配给每户人家去砍伐。但山林总是有限的,而人是无限存在的,繁衍一代又一代。树木生长的速度再快也无法赶上人口的增长,所以自然供应不上。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没树上也没树下的情形。在山脚处望,那些树都好似进入了老年期,秃了头,空落落的。好像这一切都是一呼一吸间的事。事实上已经是两个时代的跨越。树见证了这场变迁,那覆盖着青苔,布满了千疮百孔的石头,又何尝不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何尝不是?望着这古道上的一切,感知着时光的流逝,感知着人世的变迁。有感慨,有回望,更有展望。
一切的沧桑是对过去的一种印证,也是对现在的一种默默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