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腐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28 15:56:33
《枯木朽株的典故》
“枯木朽株”——枯槁的树干、腐朽的树根,比喻不中用的人和东西。
这句成语出自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邹阳原是汉景帝时吴王刘濞〔pì〕的部下,后来投奔梁孝王刘武。在他还没有受到梁孝王器重之前,曾被梁孝王的近臣羊胜、公孙诡所谗毁,因而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自行表白。书中有这么一段原文: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miǎn〕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抵,轮囷〔jūn〕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赢〔léi〕,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极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心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这段话大意是:
我听说过:明月之珠和夜光之璧,都是稀世之宝,但如果你在黑暗之中把它投向过路的人,那么任何人都会拔出剑来,向你怒目而视,为什么?因为事先没有声明,来得突然。而蟠根曲干的树木,虽然古怪离奇,却可以做成皇上的车子,为什么?因为皇上的左右早已看中它了。由此可见,突然而来的,纵使是随珠和璧,也只能惹人怀疑而得不到赏识;如果有人引荐,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劳而不被丢弃。如今,没有得志的穷士,虽有唐尧、虞舜的能力、伊尹〔yǐn〕管仲的辩才,龙逢、比干的忠心,只因素来没人预先推荐,即使他要想尽忠于当世的君王,而君王对他也难免要拔出剑来,怒目而视。这样,就使不得志的穷士没有机会像枯木朽株那样尽其效用了。
邹阳在这段话里,自比随珠和璧,因为没人推荐,反而不如枯木朽株之被重用。他把“枯木朽株”比喻羊胜等平庸之辈。
汉司马相如劝汉武帝不要过分喜好打猎的《谏猎疏》中,也有“枯木朽株”一语。
“枯木朽株”或作“枯株朽木”,比喻无德无能的人或衰微的力量。也可用以谦虚自比。例如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书》“亮已如枯林朽枝,不应与论此事……”又如《红楼梦》第七回描写贾宝玉初会秦钟时,宝玉自叹不如,自思道:“天下竞有这等的人物!……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
“枯木朽株”还可以比喻年老体弱的人。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梦》
翻开时间这一本厚重的书,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懦弱,强大与腐朽,回望强国时期的峥嵘岁月,再看看列强瓜分中国时的弱小,好想梦回大唐,去看看那盛世繁华和杨贵妃的惊世容颜。
嗯?这是哪儿?这古色古香的大床,这繁杂的衣服……我不会梦回大唐了吧,掐了自己一把,没感觉,真梦回大唐了!
走在街上目不暇似的看着一个又一个没见过的事物,闻着带甜味儿一样的空气,站在山头一眼扫过,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平原,平原仿佛与天相连一般,看不到尽头;走在森林中,看着没有因人们过度砍伐而渐渐消失的参天古树;坐在小船上,看着没有被污染的海水,不自觉的伸出了手,探入水里竟感到了丝丝温暖。
正在玩耍之际,我忽然听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顺着声音走了过去,我看到了一个不修边幅的中年男子,等等,这不会是李白吧?一抬头,果然我猜对了,还有一个手持酒杯的人,眼睛一看竟是白居易!我想看他们把酒言欢,听他们诗说人间繁华,可我不能,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醒,我还想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呢!
“叮铃铃,叮铃铃”,警铃大作,睁眼就到了家中。
梦回大唐,唐韵悠然,我心释然……
《倾墨留痕》
淡淡的墨臭盈于室内,带着腐朽而凝滞的吐息,包裹着周身上下,密不透风,像是萦绕于耳边的母亲的叨念:“这次考级关系你升初中,你自己把握好。”
大胡子在教室里停止踱步,放了玉音:“这节课就到这,顺带一句,出了消息,今年考试推后半个月。”
不知怎么回的家,像是将巨石推至峰顶,正下往平原的西西弗斯,知道总还要做,但好歹舒口气,于是飘飘然,像是要羽化而登仙。
闲了数日,只觉笔都不会握,骨头也都软塌塌的;至于母亲,自前些天提点我一句,并不再训斥,像等着看我的笑话,反倒让我放松之余心脏像包上了一层保鲜膜,着实多了几分难耐。于是抽出本书消磨天光。是前段时间看了《恶之花》后买的全集,随意翻开一页,那诗人就拿着短剑向我刺来:“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英雄的反义词是什么?”我问自己,是懦夫,你想成为懦夫?当然不想。那么……那么。
我放下书——封面的绅士像在朝我眨眼——我直起身子、脚肩同宽、铺顺毛毡、镇好毛边、倾入墨水、润湿毛笔、汇拢成尖、落诸纸上。对照着字帖,我将笔中与心中的浓墨倾泻在一张又一张毛边纸上,“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重叠着,笼罩在日光或夜色的怀抱中,层层地,晃荡于拂过的微风中。日光明亮,夜色温柔。
半个月其实并无多少天光,再到书法教室也已是考前的模拟,这回是精品墨汁,上等宣纸。我将疲惫、枯燥、紧张,同时还有热切、专注、领悟都磨合在一起,融入流淌的松烟,再倾墨,晕入宣纸的纹理,考级那回倒如水入渠中,轻松地让人留不下什么印象,只记得成稿交上去,毫不意外的过了。
我将最后那幅练习稿裱起来,悬在书房墙上。我明白它,像是明白何谓全力以赴。在面临生活的困境,人生的逆境时,做紧绷身躯、竭尽全力、推动巨石、攀登山顶的拼搏者,做自己的英雄,灌浇一份意志,充实一颗人心,冲击淡而无味的人生,于庞然的岩石上划出属于自己的刻痕,在无意义之中留下无可抹去的印记,证明我曾来过。
以骨血铸痕,
倾松烟成迹,
吾魂兮无求乎永生,
竭尽兮人事之所能。
(指导老师:金路)
《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日趋腐朽的社会现实,鲁迅对封建社会更加痛恨,进一步觉察到唤醒民众的必要,于是《药》诞生了。 《药》记叙了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封建统治者杀害后,其血被制成人血馒头给华小栓治病,而小栓仍然病亡这样一个故事,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疯狂屠杀革命者,推行愚民政策的罪行。从夏四奶奶槛褛的衣裙,破旧的朱漆圆篮,不仅可看出人民生活的艰难,也从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压榨。
接着,作者又从她踌躇的神情、惨白的脸、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给儿子上坟这几方面写出了愚民政策对人民的毒害。在这里,作者通过“不足、空虚、不愿意根究”这几个词语,指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而必将失败的结局,强调要改变社会现实,必须有一帖良药。只有这样,华老栓才不会让儿子吃人血馒头,茶客们才不会对革命抱冷漠态度。题目“药”意即在此。 作者在愤怒控诉和无情揭露的同时,对革命前途还是持乐观态度。
“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寥寥几笔,写出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革命必将取得脸利的客观规律。也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发展前途寄予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