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一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28:05
《观《绿色蝈蝈》有感》
《绿色蝈蝈》一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通过刘琳老师的讲解,真正把学生们带入到了昆虫的世界,微观的世界。当然,通过远程观看,我也深深地坠入了那个昆虫世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对本课谈一下观后感。
首先,从教室的言谈举止上。刘林老师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自然、大方。板书优美,工笔于一笔一画,语言流畅优美,轻重适当,课堂节奏舒缓而层层递进。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的言谈举止也是彬彬有礼,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课堂互动,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体现出了较高的语文素养。
其次,从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刘琳老师以谜语为导入,进而引出蝈蝈这一课堂主角,引起了学生的的广泛关注。新课开始前,老师先检测了学生们的预习效果,通过读生字词、紧接着成语连线等检测。我不仅体会到了学生课下的认真而且也对他们的课堂硬件设施羡慕不已。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平板电脑,而且在接下来的整个课堂教学中,它发挥了巨大的传播与交流作用。通过一份“蝈蝈小档案”不露痕迹的完成了文章内容的概括,其间的抢答环节和通过平板电脑赠与小红花环节,为课堂增加了游戏的乐趣。通过局部的精彩研读后,刘琳老师引出了文章的作者,这与普通教学中的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再研读课文是不同的,反而更能够应发学生对于作者的关注。文章结尾通过微观世界中一个小短片的放映,并转换为语文课堂的读写练习,并上传,作为一个课堂总结作业,素材准备贴切。
再次,在课堂流程的过渡上。刘琳老师通过请同学们完成一份“蝈蝈小档案”、周作人的“读昆虫记比读那些无聊的小说和戏剧更有意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是谁将文章写的这样有趣?等过渡语,将初识、再读、研讨、认识作者等环节完美的整合起来,足以看出教师备课的认真仔细。
最后,对于文章精彩部分的研读上。老师用红色字体,划横线的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真正的深入文本,体会蝈蝈的外貌、歌声、喜欢的事物、居住特点等。学生的分享为课堂增色不少。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研究蝈蝈”的大军中来,而且是运用富有语文特色语言。其间,老师提到:汉语词典中关于蝈蝈的解释,通过对比突出了本文生动形象的写作特色。
感悟:在硬件设施上,大部分学校课堂可能比不上这节课,但是,我们更应该从老师的教学思路、方式、素材的运用上学习。将每一节课当作一部未经雕刻的石头,每节课都要精心去刻画,去雕饰,争取完成一座座精美的雕塑。
《《匆匆》读后感读后感300字》
《匆匆》一文讲述了坐着朱自清感太时间过的太快人生过的匆匆忙忙。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一段讲述了自然环境中的来去与枯荣,这些正是诉说时间过得飞快的证据。
记得有一次周末,那一天我几乎整天都躺在家里闲着没事做,妈妈万般劝我出去运动运动。我也没有听他的直到我想到朱自清写的一篇课文《匆匆》想到我不能这样浪费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的时间何尝不也是有限的,不能这样子颓废下去了,我约了同学一起去运动。
《匆匆》一文告诉了我们时光飞逝,我们明天没有机会选择,要珍惜时光。
《读窃读记有感》
《窃读记》一文是台湾作家林海音所写的,林海音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在一九九八年‘第三届世界华为文作家大会’上她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这样一位大作家的文章肯定是不容小觑的。当我专心致志的读完课文后,我受益匪浅、深受感触。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林海音童年时代因没钱买书所以只好在书店窃读。可她三番五次去书店看书,终有一日,她像往常一样去书店看书时,一双巨掌压住了她正要拿的那本书∶“你到底买不买?”从那次起她被老板发现了。她只好尴尬的走出书店。
我还记得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页,两页,我如同饥饿的瘦狼贪婪的吞读……”林海音将满怀读书渴望的自己比喻成饿狼,一页页地阅读。衬托出了她对读书的渴望。
现在看见作者,再看看自己,我觉得十分惭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曾说过的一句话。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多读书,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阅读世界。
《读《窃读记》有感》
读完《窃读记》一文,大脑里定格于一副画面:林海音家里很贫穷,所以只能偷偷在书店里窃读,他喜欢在人多的书店里读书,她也喜欢在下雨天读书,因为这样她既能吸取到知识,又不会被书店老板发现,一举两得,到了晚上,当旁边的饭店已做好晚餐时,林海音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我非常欣赏林海音那种精神,为了读书;给忍受许多痛苦。为了读书;她宁可忍饥挨饿也要读书。为了读书;她愿意在书店站两个多小时,也要读书。为了读书;她可以四处奔波,寻找自己喜爱的书。这种学习就是值得我们学习!
文中第九自然段最后一句是我最欣赏的句子,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句子,文章说: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智慧都吞了下去,然后才依依不舍的把书放回了书架。林海音忍受脚的麻痹、酸痛,但依旧若无其事的看书,虽然脚特别难受,肚子早已饥肠辘辘,但吸取了知识,依我说,这是一场精神上的获益。
我家中的书已成了一座小山,却不去看她们,有些甚至看都没看过,就扔掉啦,这一点我跟林海音比起来,天呐,简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啊!你是我的榜样,要向他学习!
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就像一排排高高的阶梯,你读书读的越多,你就爬的更高,我相信你,当你爬上顶峰,眺望世界就是你成功之路。
书就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像朋友一样陪伴人生,像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读书吧,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包含一文的成语,带有一文的成语》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9个关于包含一文的成语,带有一文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一”字和“文”字的成语。
[一文如命] yī wén rú mìng
把一文钱看得象性命那样重。比喻极端吝啬。同“一钱如命”。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yī wén qián nán dǎo yīng xióng hàn
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
[一文不值] yī wén bù zhí
指毫无价值。
[一文不名] yī wén bù míng
一个钱都没有。
[不直一文] bù zhí yī wén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不名一文] bù míng yī wén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以下成语分开包含“一”字和“文”字】
[一代文宗] yī dài wén zōng
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一纸空文] yī zhǐ kōng wén
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以下成语分开包含“文”字和“一”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wén wǔ zhī dào,yī zhāng yī chí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作文的27种开头+结尾写作技巧一文讲清!》
开 头 技 巧
⑴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
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
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
——《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三年的同桌。
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同桌》
⑶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
黄瘦的脸;
尖尖的下巴;
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
鼻子扁而大;
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
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
——《同桌》
⑷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
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
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同桌》
⑸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
——《同桌》
⑹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
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
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
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
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
⑺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
——《朋友》
⑻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
“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
”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
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
——《朋友》
⑼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朋友》
⑽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难道是留恋吗?
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
——《朋友》
⑾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
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
——《淡泊》
⑿泰山压顶,观点强现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刹一刹。
——《攀比风,可休矣》
⒀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
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
——《期待》
⒁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
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
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
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
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⒂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⒃博览群书,信手拈来
据说,在非洲的原野上,有一种食虫的花朵,色彩绚丽,芳香异常,许多飞虫抵御不了“诱惑”而葬身其中……
——《抵御“诱惑”》
⒄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
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
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
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
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
——《琐忆》
⒅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
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
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
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
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
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
——《琐忆》
⒆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
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
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
教师,有培养接班人的责任。
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⒇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
……”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
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
“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结 尾 技 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
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
人们称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
⑴画蛇添足
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
⑵空喊口号
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这种结尾大煞主题。
⑶拖泥带水
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
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1.凸现主旨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睛式”。
如中考作文《特殊答卷》的结尾:“6年过去了,这份特殊的答卷一直珍藏在我的抽屉里。我要让他时时刻刻告诫我:知识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
篇末借助精炼的议论亮出题旨,给人深深的启迪。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良衬衫。”
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
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中考作文《幸福的感动》的结尾:“记得有位诗人这样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是呀,让我怎样感谢你们,爸爸妈妈。
你们赋予了我生命,你们赋予了我力量,你们赋予了我幸福,而我却无以回报。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
我明白你们的含辛茹苦,我懂得你们的满心希望,我将尽我的力量给大家幸福,让大家学会感动!”
4.妙引巧联式。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如:《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再如《我多想拥有你,童年》的结尾:“假如时光会倒流,我愿回到童年的时候,妈妈你是否依然站在小屋的门口……歌声依然那样清脆、悦耳”。
用歌词结尾增添了行文的韵味,唤起读者的美感。
5.镜头剪辑式。
即结尾勾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有镜头感,洋溢着诗意。
如考场作文《小鹦鹉,你飞吧》的结尾:“它去了,穿着一身彩衣,向着广阔无边的属于自己的天空飞去了。”
6.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作文考场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
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如《我的老师》一文的结尾: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全文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作者对蔡芸芝老师诚挚深厚的感情,处处体现出作者对蔡老师的想念。
这种结尾的分别,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蔡老师的感情。
7.升华主题式。
这种方法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方法。
升华主题要恰如其分,要恰到好处,不要随意而发。
如《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作者在结尾把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由爱母亲推而广之到赞美中国普通的劳动人民,立意深刻。
《读《报恩的蛇》一文有感》
这段时间,我看了许多书,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胡媛媛编写《报恩的蛇》。在人们眼中,蛇都有着阴险毒辣、忘恩负义的形象,却不知蛇其实也是会报恩的。
宋朝景德年间,在江南鸣凤镇落霞村有位书生叫张原,他的家境一般,但是十分善良,但在别人眼里他善良得有些迂腐了,因为张原不愿杀生,路上有蚂蚁,他会避开,晚上点灯也要用纱罩遮住。很多人都笑话他,但他说“万物都有灵,何况是动植物?”张原没有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冬天到了,他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于是他动了恻隐之心,把蛇带回了家。在室内没过多久蛇醒来了,就这样它在张原家住下了,直到来年的春天蛇才离开,离开时蛇久久徘徊,万分不舍地离开了。
过了半年,张原读完书下山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他加快了步伐,想快点回家。可是,才走了一半路,突然蹿出了一只狼,狼用一双绿幽幽的眼睛盯着张原,张原一看见狼吓得瘫坐在地。就在绝望之时,一条蛇游了过来,恶狠狠地盯着狼,狼咆哮了一声,冲着张原扑了过来,于是蛇弹起身体迎了上去,狼很是忌惮蛇的剧毒,一直和蛇游走着,蛇也昂着脖子吐着信子威胁着狼,终于狼不耐烦了,一口咬向蛇头,蛇灵巧地避过头部被咬中颈部,狼一发力把蛇颈咬断,而蛇的毒牙也刺进了狼的脖子,这蛇毒性太强了,没一会狼就呜咽地倒地不起。张原哭了,他认出了这就是他去年救过的那条蛇,他含着泪把蛇埋在了山上,他知道自己是再也忘不了这条蛇了。
许多的动植物虽然没有人类的高级智慧,但是动植物们也能用自己的形式来回馈帮助过它们的人类,其实我们人类也应该学会对世间万物的感恩,不要让那些值得珍惜的情感付诸东流。保护世界,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生命是什么》
学习了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我也不禁思考:生命是什么呢?
冬天,寒风“呼呼”地吹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很快把大地涂染成了白色。我家的小院也换上了新装,地面铺上了白毯,矮树披上了银衣,房顶盖上了绒被,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都是洁白的。太冷啦!不到万不得已,大家都不想出门,只想躲在温暖的屋里,就连平时在家待不住的狗狗也懒洋洋地趴在窝里不想挪动。院角的梅花却在此时绽开了笑脸!先是几朵,慢慢的热热闹闹地开满枝头,它们迎霜傲雪,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红得那么耀眼。“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多有生命力啊!
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我偶然间路过村子另一边,那里有一块草坪,在去年的冬天被人不小心给烧了。没想到光秃秃的草地,现在重新被染成了绿色。一棵棵小草虽然还很短,但颜色十分嫩绿。我顿时感受到小草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
在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带了小盆栽来装扮教室。植物都摆放在后面的柜子上,有的同学经常会忘记浇水,再连着七天小长假,等我们回校的时候发现有一盆多肉的叶片都干萎了,一碰就掉在了干燥的泥土上。我们都说救不活了,大大咧咧的李同学说“死马当活马医”拿去浇了个透,然后又把它摆回了柜子上。第二天,我去看我的绿植,发现那盆多肉的叶片吸饱了水又精神抖擞地舒展开了!又过了几天,我突然发现,掉盆里的多肉的叶片竟然长出了细细的根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我想,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的时候,迎难而上不言放弃绽放出自己的精彩吧!
《游黄山》
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里,我学到了《黄山奇石》一文,里面的奇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心里萌生了要一睹黄山风光的念头。
春节过后,妈妈带我来到黄山,我真是太高兴了,终于要和黄山来一次亲密接触啦!
初八一早,我们就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黄山景区。天气不是很给力,细雨蒙蒙,整个黄山笼罩在一片云雾缭绕之中。我们备好了雨衣和鞋套,就开始登山了。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一路走,一路看景。妈妈告诉我,最美的景色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我睁大眼睛,不肯错过每一处风景。
在“黄山绝胜处” 的玉屏楼,我看到了有名的迎客松,它长在悬崖上,姿态优美,一丛枝干伸出去,好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每一位来到黄山的游客。
黄山奇石很多,我看到了手机石、犀牛石、老鹰石、象鼻石、龟兔赛跑、鳌鱼吃螺蛳、猪八戒照镜子等,它们情态各异、形象逼真,有趣极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百步云梯。它非常陡峭,下过雨的台阶有点儿滑,我小心翼翼地走在上面,感觉好像走在天梯上,真是既惊险又刺激。
下山的时候,我们乘坐缆车。原本细雨绵绵的天放晴了。我看到了难得一见的云海,雄伟壮丽的山峰之间,白茫茫一片,犹如童话中的仙境一般。我像是踩在棉花上,又像是踩在仙人的翅膀上。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自由自在飞翔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上。
游览黄山,既让我领略了美景,又让我增长了见识。这一天,我真是太开心了!
《连用“也许”妙处多》
一技 一文 一评
连用“也许”妙处多
山东省平阴县锦水双语学校 张明常
01
【一技】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话: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在叙述完“百草园”后,一连用了三个“也许……”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们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也许”是个副词,表示可能、不肯定的意思。对于一系列不确定的内容,用几个“也许”串联起来,使得内容集中,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引起读者的兴趣。
我们不妨也用几个“也许”说一段话。
02
【一文】
感动的瞬间
陈肇瑞
“快叫他起来吧。”“别,再让他睡一会儿。”这是上初一以来,我时常听到的对话。
每天清晨,当月亮拖着疲惫的身体躲进云里时,父母就起床忙碌起来……
这个双休日的早晨,门外又传来了极轻的“乐曲”声。锅碗瓢盆的碰撞难以避免,母亲总会把声音压到最低。缓缓的流水声、轻轻的搅拌声、小心翼翼的切菜声……他们尽量压低声响,避免把我吵醒。
这时,门外传来了轻微的交谈声。“去把他叫起来吧。”父亲尽力压低他那粗犷的声音,母亲不作声,也许她挤了挤眼,也许她摇了摇头,也许她摆了摆手,我不知道。门外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
过了五六分钟,父亲又对母亲说:“叫他起来吧。”母亲终于说了一句话:“让他再睡一会儿吧,昨晚学到那么晚,让他这么早起来的话,白天学习该累了。”也许是母亲说服了父亲,父亲不说话了。他轻轻地翻炒着锅中的菜,发出“滋滋滋”的响声。
锅里的水沸腾起来,“噗噗”作响。这时,母亲一定会将锅盖挪开些,让沸水自由翻腾。她怕沸水撞击锅盖声吵醒我。
早饭做好了。门外传来说话声,这次的声音那么响亮、那么清晰,他们一定就站在门口。“把他叫起来吧。”门被轻轻地打开,饭菜的香味儿飘进来,母亲轻轻地推推我说:“起来吧。”母亲会稍微停留一会儿,我也像赖床似的再躺一会儿,这一刻,浓浓的爱在我心中融化。
母亲走出门,对父亲说“起来了”。于是,门外的声音终于肆无忌惮地想起来……
感动并不是要遇到一件大事,看到一个大场面,那些温暖的瞬间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发现,生活中美丽的瞬间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盈。
03
【一评】
小作者通过一连串父母为孩子准备早餐的小镜头,写出了镜头背后的温暖大爱。文章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细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触动人心。
请看这个片段:
这时,门外传来了轻微的交谈声。“去把他叫起来吧。”父亲尽力压低他那粗犷的声音,母亲不作声,也许她挤了挤眼,也许她摇了摇头,也许她摆了摆手,我不知道。门外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
对于“母亲不作声”进行了大胆地猜测,母亲一定用肢体语言回答了父亲。三个“也许……”既丰富了母亲的高大形象,也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敬佩,感人至深。从语言形式上看,整齐划一,有着音乐的节奏美,读来赏心悦目。
在连续使用了很多“也许”之后,小作者又用了两个“一定”,从推测到肯定,父子连心、母子连心,不用眼看,心里就知道对方的所作所为,父母对“我”的爱那么用心,“我”对父母之爱的感受那么用心,着实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