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天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8:57:03
《天平初二作文》
天平初二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平初二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平初二作文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却暗暗隐射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直接最基本的比较关系。
这是我第一次听见这句话时的想法,但当我初次遇见并开始了解天平的时候,我才发现了这种关系即使在自身上都可以加以实现的事实。
天平,象征着公平,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像出身好和出身不好的人之间,当他们在互相比较时,出身好的那一方,就是拥有了额外提前加上游码质量的特权方。
我们总是在寻找生命的质量、灵魂的质量,殊不知自从我们来到这世界上,上帝就像早已知晓一般,将我们放在了各自的天平右盘里,而这天平的左盘,就是一个人一生中不断追求的理想。我们都知道,理想是很沉重的,总会需要我们去付出,而付出的结果,究竟是付诸东流还是得到最理想的`回报,在我们决定奉献自己心血的力量去努力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个二分之一概率的事情到底哪个才会临到我们自己的头上,这就是人生的乐趣。而发现这些人生定律的前辈们,就会写一些文章,来告诉后辈们,引导后辈们,我们经常调侃这种现象为“看破红尘”
人是要有理想的,不管他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只要你想,那么即使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你看到自己的人生天平依然没有达到实现理想要求的质量,但已经隐隐约约靠近了分度盘中央的时候,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这样的一生,也绝不算浪费。
人生或者理想的质量=0。01%的出身游码+99。9%知识砝码。
天平初二作文2
不了解范仲淹,何以能感受到天平山的精魂?信步“先忧后乐”坊下,几笔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在了上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虽然不生活在北宋,但范仲淹刚正不阿的形象和他的灵魂仿佛就凝聚在这几个大字中。
不到忠烈庙,何以能说了解范仲淹?宋徽宗钦赐的“忠烈”便是对这位忧国忧民的臣子最高的褒奖。跨门而入,才子唐伯虎亲手栽下的的罗汉松直插云霄,墙的高度早已无法遮挡其饱经风霜的枝干,反倒是这松树如一位修行的罗汉俯视着着这一方院廊,教化着奔走不止的游客,此处有高洁之士值得仰望。往里走,鱼池,三太师庙依次映入眼帘。
忠烈庙的尽头,就是天平山真正的入口,沿着整修一平的道路向上爬,坡度较大,不多时便只有参差不齐的台阶可走了。
我们不断地爬高,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往远处的高山望去,却是云雾浓稠,爬着爬着就感觉山风渐凉。也许是我们性子急,越来越想马上到达山顶,步子随着急切的心情慢慢变快,背上、颊上也滚出了汗水。途中所见的每一块山石都姿态各异,几乎找不到两块完全一样的石头。刀劈斧凿的棱角早已在风霜雨雪的摩挲下日渐光滑,少了几分凌厉,但那倔强挺立的姿态却不断提醒着人们,“青山有幸埋忠骨”,长眠此地的有中华历史长河中正直不阿的脊梁。
经石屋登山顶远眺,大大小小的村庄星罗棋布,排列整齐有序,薄薄的云雾盖在村庄之上,使我感觉自己宛如仙人。
下山时卧龙石、仙人洞等大大小小的山石使我注目和赞叹,山路上参差不齐的树木的树叶仿佛能揉出浓汁,而范文正公的浩然之气更令我感佩于心。天平不平,目之所及,方寸之间,俯仰之下,皆有美点可赏。如有机会,我定当再访天平。
【天平初二作文】
《苏东坡传第八章拗相公读后感》
当天平开始一边倒
昨天读了《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传,今天再读拗相公,觉得对王安石的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甚至有点过分差了。王安石为了他的变法开始集权。对林先生说王安石是极权主义,我是赞同的。任何一个国家,一旦极权,如法西斯般,必然要出大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初次集权,利用皇帝排除异己之时就已然注定,权力的天平开始倒向一个人。
当王朝权利落到任何一个人,包括皇帝手中,王朝便即将走下坡路,但任何一个皇帝或多或少会分权,这也避免了极权的诞生,然而,当权力的天平一边倒地向着一个人,如王安石,而王安石即手握皇帝这个名义上的极权这,手中再握着皇帝的分权,极权便诞生了。当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气氛中挑选出来的英才和老臣们发现时已经晚了,他们纷纷上书,结果不过要么被贬,要么被置之不理,御史台的人们开始弹劾,结果全被换成王安石的人,朝堂上几乎所有人,要么支持王安石,要么退隐或沉默,少数的反对也无人理睬。这时,无论变法成功与否,也无人能阻止了。这就是极权的可怕与害处。
为什么会出现极权,任何朝代都不会缺少说真话的人,但总缺少制衡。说真话,是给清醒的,且有能力(权力)阻止的人听得,而不是同王安石一样失去理智,一心变法的人听得。在当时,清醒且有权停止变法的,是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郑侠说服皇帝,停止变法的原因。可实际上,皇帝是相信王安石的,如果没有一翻天象异变,泰山崩塌,新法的停止与否,还是未知数,因为郑侠也被贬到了远方。可是,如果当时出现一位让皇帝信任,且头脑清醒的人,那么或许变法根本不会实行或很快停止。因为有这个人,王安石便无法做到极权。天平最多不过左右摇动。这也是为什么明代朱元璋废相后,他的儿子朱棣会成立内阁,因为内阁虽有首府,但仍需多次讨论,这便是一种制衡,虽仍有极权,但不过是天子过度放权导致,极权时间也不长,因为另一方总会制衡,以致天平不会一边倒。
但事实上,历史从来,也不可能初心绝地极权,也没有一个朝代会绝对分权,极权在天平的一端,分权在另一端,当天平倒向哪方,便在提醒着人们,是时候在另一端加上重量了。
《取舍天平在你我手中900字》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赵国人家里遭了水灾,根据熊猫,但猫不仅把数清理了,也顺便把赵人家的鸡也清理了。问,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是去猫?还是留猫?面对此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留下猫比较好,就是涉及如何权衡取舍。
权衡取舍需要符合自身的利益,就好比上面所提及到妈的问题,如果留猫则无所在,也仅仅没有鸡罢了。没有电,但是如果去猫,则数又肆意窃取食物,毁坏衣物,脏化墙壁,弄坏家具,还会带来病菌,致使劳无筋骨,饿无体肤,是大害也。所以面对洗手,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凡事皆有两面性,但也应该权衡利弊之大小,而不是只顾现状,应该从长远出发。把格局放大也可以。达到开阔思维的效果。
权衡取舍,需要坚定理想信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阶段,面对薪资还是新社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不论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我们既要符合发展规律,但是也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只要不能半途而废,倒戈反向,故出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权衡取舍,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可放弃初心,丢去本性。袁隆平院士一生都致力于水稻实验中去从事这份事业开始就坚定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吃饱饭,让人民衣食无忧的理想信念,而一直坚守在稻田里。无论是酷睿炎炎还是大雨倾盆,他都从未放弃,并且始终坚持在这里。所以杂交水稻实验的成功就是对他权衡取舍,坚定理想信念的最大的回报。他这样做也并非利益,而是自己的理想信念,我们应该向他看齐,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意思。
权衡取舍,需要以大局为重。古时那些从中的男子大多都面临着两个问题。晋中还是尽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是面对国家危险作为大丈夫,能不提身而出吗?若没有国,哪来的家?若没有国,怎敢苟且于世。南宋爱国者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赵汉青他面对生死之间的选择,即使权衡生命,也以大局为重,这样的爱国志士现在也都是在印度与我国边境面对敌人的入侵,我们的树边战士面无惧色,坚守阵地,以国家为大局。随身死,但心。人热,因此权衡取舍是以大局为重,舍小我,成大我。
权衡取舍的天平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权衡取舍的调解是要从大利益,理想,大局出发,并不是一时之快。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权衡学语文有决策了吗?我相信前者的选择将远远多于后者。
《爱的天平倾斜了800字》
当你在喋喋不休的埋怨这朋友对你的关心不够,你是否意识到朋友已经对你付出了太多上了心头;当你在没心没肺的怨恨着父母对你的要求太高,你是否知道他们为你辛苦了多久;当你没完没了的数落世人的冷漠,你是否知道他们的无奈、他们的目标。
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爱,需要关怀,但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你,也并不是只有你这个需要关怀需要爱。当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着你的时候,你又给了朋友什么?当父母为你辛苦劳作的时候,你又给了父母什么?当世人在默默为你工作的时候,你又给了世人什么?没有,你什么也没有给他们,你只有在顾着自己的感爱,自己的享受。你的天平倾斜了,你把自己看的太重,爱的天平只向你自己倾斜,你忽略了别人的分量。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私,是只想着自己;而人生最大的美德则是博爱,为别人着想。恩格斯时刻关怀接济着马克思,陆游人之将死还想着南宋收复失地,周恩来身患重病想着全国人民,李素丽在小小的公交车上为别人送去温暖的春天,徐虎为自己的双手换取别人的方便,孔繁森用生命帮助西藏人命······他们都是伟大的人物,也还是因为他们的博爱,因为他们为别人着想。但和坤是悲哀的,因为他的自私他的贪污;蒋介石是悲哀的,因为他的自私他的欲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能否为别人多想一点,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定位,人生价值;能否为别人多想一点,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操守。
爱的天平应该是平衡的。你给别人多少,别人就会给你多少。不要奢求别人会多给你多少,不要奢求别人对你多付出多少。人人都是平等的,爱也应该是平等的,付出也应该是平等的。要想活得高尚、活得有价值,就要为别人多着想一些,把爱的天平向别人的一方倾斜一点,不要太在意自己的一切,不要总让爱的天平倾斜在自己的一方。这世界很大,也很荒凉,需要每个人都多拿出一份爱来装点它,绿化它。多为别人着想一些,多个天平的另一方加一些分量。这世界会更美好、更灿烂!
《《白云泉》白居易原文和翻译》
白云泉
白居易 〔唐代〕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必考名句】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译文】
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天上白云自在舒卷,泉水自流悠闲。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注释】
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无心:舒卷自如。
闲:从容自得。
何必:为何。
奔:奔跑。
波浪:水中浪花,这里喻指令人困扰的事情。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五),“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今江苏苏州)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一绝句”,“名遂显于世”(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山》)。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里暗中却呈现为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彻,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心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谁更爱谁》
我:“妈妈,你爱我吗?”
妈妈:“爱!”
我:“我和爸爸你更爱谁?”
妈妈:“我就像天平,一边托着你,一边托着你爸爸。”
我:“爸爸,你爱我吗?”
爸爸:“爱!”
我:“我和妈妈你更爱谁?”
爸爸:“我就像扁担,一边挑着你,一边挑着你妈妈。”
我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
我觉得我是天平,也是扁担。
师评:小作者在爱的教育下,一气呵成,写成了这样一首充满爱和感恩的小诗,逻辑清晰,表达流畅,不拖沓,像睡前读的绘本,也是有爱的亲子互动,为小作者的诗意点赞!
《礼仪日记》
不拘束自我,在道德的天平上,他的砝码最重,在历史的明镜前,他的身影最长。助人为乐是美德,它涤荡了私心杂念的尘垢,我做过许多好事,多已淡忘,有一件事虽然过了许久,仍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正冒着暑气回家,正在这时,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手里拿着几包菜,气喘吁吁地走在大街上,只见老奶奶满脸皱纹,一头银发,起码有六七十岁了。我仔细一看,咦,这不是住在我们院子里的老奶奶吗?我刚想过去帮老奶奶提菜,可我又想:我提得动这些菜吗?再说,我要是为此而浪费了时间,外婆一定会着急的。可我又想,要是不帮的话,老奶奶可能走不动,甚至会中暑。
犹豫再三,我跑到老奶奶跟前,对她说:“奶奶,我帮你拿点吧。”,不曾想,老奶奶说“小朋友,不用了,我慢慢走就好了。”我又说“奶奶你那么累,太阳那么大,我年纪小拿的不多,就帮您拿一些吧。”老奶奶还是不同意,我想了想说:“奶奶,我们是一个院子的,我们顺路啊。”老奶奶这才同意,我接个一包菜,沉甸甸的,我尽量装着轻松的样子,陪着老奶奶慢慢走,路上奶奶还问我几岁了,读几年级,累不累,走着走着,汗水也慢慢渗出来了,可我说不累。到了奶奶楼下,奶奶说:“我到了,小朋友,谢谢你了。”我把菜递还给老奶奶,看着她进了大门,我无比轻松,小跑着回家。
通过这件事,我记忆最深刻的不是累,不是帮助人的满足感,而是怎么取得老奶奶的信任,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点爱,多一点信任,世界会更温暖。
《赠挚友》
风流忧愁振华词,
人间鲜闻此真句。
天平左华右太白,
不相高低皆称奇。
三山两水一杯情,
不醉非睡问天意。
贫富贵贱从不论,
六月飞霜雁如雪。
注释:振华诗中的词句依旧忧愁却不减风流潇洒之韵,世上已少有这般真实的句子了。
这里用到一个现代物理仪器天平,用左物右码的原理,左边放上振华右边放上李白用来称振华,天呐,俩者才华竟然互相在左右之间,难分上下。
三山俩水之间如画江山他当一杯深情的酒吃入腹中,从此江山人世在他心中永远牵挂,试问谁有此等气吞山河热爱江山的情怀,从不沉醉不昏沉的洞察着大千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认为自身于世界毫无贵富贫贱之分,谁又有此般自由出世入世的境界,天生他振华,若世间种种怪相,无论是六月飞霜还是那雁如雪白如雪密,都乃千百年一遇啊!
另外:在感叹振华才情的同时,请…请…顺便感叹一下,这是一首好诗。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赏析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别让天平倾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工部之忧国忧民,我曾一度倾心。偶然间想到,倘果得了广厦千万间,虽庇了寒士,然而他们却仍会饥不可支,一念之间,便不再醉心于此了。这归根结底是国家的经济问题,国泰则民安。
现在仍偶会路遇乞丐,于是便施舍硬币一二,自以为自己做得已经足够,满足于解人一时之困,而后便明白,倘若国家再富强一些又怎会有乞丐?人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就是喜欢同情弱小,然而这种同情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就像堂•吉诃德出于同情心救了那个被绑在树上的孩子,结果却是使那个孩子遭到了更恶毒的鞭打。这种同情心算什么?缺乏远见,才会产生这种显而易见的同情心,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发生,人在悲天悯人,同情弱小的同时又往往忘记了关注未来,寻找根本的解决方法。
善人如唐僧,其悲天悯人之情怀决不亚于任何人,然而这种悲天悯人却常常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这是一种盲目的悲天悯人。我们应该有的,是在具体分析过事件后悲悯那些真正值得同情的人或物并对之予以根本上的帮助。倘若同情恶者,那只会伤及更多无辜的生命,这是愚善。
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池塘之底”的那群孩子本都是一些不良少年,后来在马修的指引下,这些孩子却走向了光明。然而此前在校长的管理下,在“行动与反应”这种机制的约束下,这群孩子却始终是不良少年。那么,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不是也可以感化恶的人或事物吗?或许有人要以此反驳唐僧的愚善。
我的答复是:当然不是。
这群孩子并非恶人,他们只是不被人理解,很孤独罢了,即使是向蒙东这样的学生,倘若给予充分的理解,本也不至于做恶的。我所谓的晋者乃是良心泯灭,灵魂早已死亡的人,乃是再不能回到正途的人。
想到了虚渊去的《Fate/zero》中的卫宫切嗣,为了拯救世界,他不停地杀戳,杀了一些人,又拯救了千百倍于其所杀之人的人。甚至是于自己重要的人,他为了救更多的人也不惜痛下杀手。他总是醉心于自己的理想,并不同情弱者,他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人。人在他眼中只是一个被救或被杀的数字而已。他太关注未来了,以至于完全漠视了人文情怀,他将自己的情感紧紧封闭着。这个故事的结局当然是悲惨的,卫宫切嗣失去了他几乎所有重要的人,拯救世界的理想也随之破灭。“我啊——想成为正义的伙伴呢!”文末的这句话让人心碎。
我们应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拥有科学精神,又不乏人文情怀,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想到了异地高考一事。当地原来居民总是坚持着拥有特权拒绝异地高考不放弃,这是一种缺乏科学精神的体现,国家的富强在于全民的富强,而不是体现在一小部分人的特权上。异地高考应当被允许。
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弱小的人出现了,另一群并不弱小的人漠视了他们,并不予以帮且,于是,这群不弱小的人立刻便会遭到千夫指。人们总是喜欢站在善这一边,说些大义凛然的话,然而,倘若是我们处在那些“看客”的情况下,我们又会怎么做?那些挺身而出的人都被冠上了“最美”称号,诸如“最美司机”、“最美学生”等,“物以稀为贵”。然而,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能放宽眼界,努力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素质。与己无关,谁都是善者,我们需要的人文情怀是能真正的悲天悯人,而不是仅满足于充当个仅会指责的善人。
当我们同时拥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时,或许我们不会扬名立万,但起码我们不至于活着仅是活着,不至于毫无价值地存在然后消失。同时,拥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我们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是解人一时之所需,而是真正的帮助别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才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所以,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悲天悯人,也关注未来。别让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天平向任一边倾斜,要使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