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民俗文化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2 22:33:44
《我身边的大能人650字》
在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里,一朵朵造型生动、精巧的绒花在绒花艺人赵树宪老伯伯的手里绽放着。
赵伯伯面前的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蚕丝,几卷铜丝堆在桌上,一把大剪刀安静地躺在蚕丝旁。只见他坐在桌前,佝偻着背,左手夹着蚕丝,右手拿着一把小刷子,刷刷几下,原本乱七八糟的蚕丝被赵伯伯梳理得整整齐齐。他的眼神透过眼镜,紧盯着手里排列整齐的蚕丝,有条不紊地将对折的铜丝夹住蚕丝,拿起大剪刀,咔嚓一下,穿着铜丝的小绒条脱离了大部队,被分离了出来。
紧接着,赵伯伯用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握住铜丝两端,反复搓揉着,原先纸片一般薄的绒条立马变成圆滚滚的“毛毛虫”,这“毛毛虫”全身没有一处不是胖嘟嘟的,十分匀称,让人难以置信赵伯伯那粗糙的双手,竟能将绒条搓得如此均匀。赵伯伯的手一刻不停地在蚕丝、剪刀和铜丝之间来回穿梭,就像一个高效率的机器。一会儿,他的面前就摆满了一堆“毛毛虫”。赵伯伯拿起一条“毛毛虫”,捏着它的“尾巴”,用剪刀在它的身上全方位、360度地修理了一番,细碎的绒毛在他的胸前飘落,“毛毛虫”瘦身成了一节节“莲藕”。赵伯伯的动作快得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眼前只有他那把“瘦身刀”。赵伯伯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叫“打尖”。”
赵伯伯用打尖好的绒条与花蕊扎在一起,又拿起一把小镊子,将含苞待放的花瓣一挑,一朵灿烂的绒花就成功绽放了。绒花的花瓣伸向四周,花蕊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安静地坐在花瓣中心,好奇地向外张望着。这小巧玲珑的绒花真像一朵沾着露水的真花,游人们见了,纷纷赞叹不已、拍手叫好。
听了赵伯伯的介绍,我突然想起,在《红楼梦》中,薛姨妈送给园子里姑娘们的宫里做的堆纱花儿不就是赵伯伯正做的绒花吗?赵伯伯把几百年前的工艺坚持传承,并创新发展到今天,真是让人敬佩的能工巧匠呀!
《“七月半”》
在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民俗节日,我们海宁这里“七月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可能你不太知道“七月半”吧,其实它就是中元节也就是鬼节,不过我们这里都喜欢叫“七月半”。
“七月半”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但海宁这里过这个节日都必须在七月十五之前,一般在十二十三十四这几天,传说祖先们在七月十五前几天就会回来看看活着的亲人,又必须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就回去他们所在的地方了,所以要提前过节。过七月半,我们总会烧一桌菜,有一整只鸡、一大块猪肋条肉、一条鱼等。在菜前面放一只小香炉,中间插上三柱香,两边各插一根蜡烛,当上一次上的香快烧完时就可以再点三柱香续上,上香时必须用左手把香插进香炉,一共上三次。在没有放香炉的三边上摆上筷子和酒盅,酒盅内需倒入三分之一黄酒,一共分三次倒整个酒盅,和上香次数一样。这样一桌丰盛的酒菜是用来供奉自家的祖先的。插上香倒好酒,我们就跪在铺在桌前的红布上叩拜,心里有什么愿望可以向祖先们祈求,如:保佑一年风调雨顺、期末门门考一百之类心愿。当第三次上的香快烧完时,拿一个没用的铁锅子,在里面放一些纸钱和一些纸折的金色的、银色的元宝用火烧了,给已故的亲人们在阴间使用。
在七月半还有一个很重的习俗,就是吃馄饨。那天早上,大人们除了买菜还会买回馄饨皮和包馄饨的肉,洗干净的猪肉在案板上随着刀子的反复锤剁逐渐变成肉末,加入黄酒、小葱、盐、香油等作料拌出的肉馅格外香,不到中午饭点,我们小孩子总是嘴馋地缠着大人烧一碗馄饨吃,一般大人总拧不过我们这些小孩,但总是先烧上两碗馄饨端上供桌给祖先们享用,然后才会给我们小孩烧馄饨吃。
除了这些,七月半还有一些其他的讲究,我这个小孩始终不是很能弄清楚,不知道你们那儿是怎么过七月半的呢?(作者系嘉兴市行知小学 501班学生)
《元宵之夜看庙会》
元宵之夜,正值文庙举办民俗文化庙会”。这正是一个了解上海优秀民俗文化的好机会。晚饭后,我便随爸爸妈妈去文庙。
来到文庙门口,只见人头簇拥,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我趁爸爸排队买票之时,打量着被灯光打扮得缤纷闪烁的权星门,只见上而高悬着本届庙会的会徽,一副吉祥春联挂在两旁,十余杆刀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好不威风。
我们随着人流涌人大成门,我被眼前的景物深深地吸引住了。你看,大成殿前的露天舞台的西侧,一根竹竿挑起一面杏黄旗,上书四个大字:民间绝招。我一骨碌爬上了一旁的石栏杆,东摸摸,西碰碰,好不新奇。不一会儿,人越聚越多,把露天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在这里要进行“民间绝招”的演出。
七点刚过,演出开始了,各种节目纷纷登场,有气功腾跃、喷火、轻功、石担石锁、吞宝剑、二指神功等等,精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观众们既为他们精彩的表演喝彩,又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在众多的节目中,我最佩服的还是陆国柱师傅表演的二指神功。只见陆师傅前方放着一只气球,他与助手先将气球与底座拆开,让观众看清里面并无特殊装置。随后,陆师傅便气沉丹田,再将气运到中指和无名指上,将二指对准气球,只听“啪”的一声,气球当即被击破。观众席上顿时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我无意间向四周望去,东西庞殿的灯火又吸引了我。我便径自走进西房殿,在那儿,有精致的面塑、泥塑、苇编作品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全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淦的剪纸,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黄根保的微型乐器,使人叹为观止。在东房殿内,切土豆丝、切半夏、拉面、双笔书法和用火柴写字,使人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
时间很快到了九时半,庙会结束了,我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文庙。我觉得:这不仅是一次展现上海民俗文化的盛会,而且还是一次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