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皋兰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2:42:01
《三种三收》
在皋兰县农村,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脸色黝黑的中年人,忙着指导乡亲们科学种田,他就是全省劳动模范、皋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艺师藏兆禄。由于他在推广带田种植上成绩突出,受到农牧渔业部的表彰奖励。
1957年,藏兆禄从兰州农校毕业后,来到贫穷的皋兰山区工作,从此,他一个心眼儿搞农业科学试验。70年代,他在白银市的水川、强湾老灌区推广具有通风透光、倒茬灭虫、边行优势明显等特点的小带田,面积连续10年达到万亩以上。亩产由原来的三、四百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六、七百公斤,比单一种植小麦增产近一倍。
藏兆禄推广的这种小带田,采取小麦、玉米、黄豆间作套种的栽培方式,三种三收。带宽5尺4寸,其中小麦带宽3尺,种6行,玉米带宽2.4尺,种2行,株行距都是0.8尺,黄豆点在玉米中间。小麦每亩保苗31.9万多株,成穗32万株,玉米每亩保苗270。多株,以形成群体合理、个体健壮的良好结构。
1986年,藏兆禄来到西岔引黄新灌区的石洞乡魏家庄村。这个村有耕地5 539亩,全村3 218人,人均耕地1.7亩。由于这里的人们耕作粗放,缺乏务水地的经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仍然不够吃。藏兆禄根据这个村的具体情况,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推广小带田。1986年到1989年,这个村连续4年依靠带田种植增产增收。
1986年以前,魏家庄村的水地亩产在200公斤左右徘徊,1986年春播前,藏兆禄在乡村两级领导配合下,走门串户,向群众讲解带田的好处,并选定了72户示范户,种植小带田300亩。这一年亩产达到了410公斤,比全村的水地平均亩产高出78.5%。其中,100亩示范田,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全村水地平均亩产高出1.61倍。
1987年,这个村的带田面积增加到320亩,亩产达到550公斤,比全村水地平均亩产234.8公斤高出1.34倍,100亩示范田,亩产达到700公斤。1988年,魏家庄村被列为省、市万亩带田示范基点,带田面积扩大到655亩,亩产达到了655公斤。
1989年,这个村带田面积增加到802亩,亩产达到700公斤,比全村水地平均亩产255公斤高出1.75倍。其中,丰产田210亩,小麦、玉米、黄豆合计,亩产达到966.5公斤。有6户农科户的7.9亩示范田,达到了“吨粮田”标准。魏林仪种的1.5亩小带田,平均亩产达到1 033.5公斤,创造了全县最高单产纪录。还有300亩“千五田”平均亩产达到851公斤。村上的农科户队伍象滚雪球一样一年比一年壮大。到1989年,全村农科户已发展到425户,占全村总农户的61%。
点上开花,面上结果。藏兆禄把魏家庄的经验在全乡推广以后,全乡的水地亩产比1985年以前增长了1.56倍。虽说带田面积在全乡仅占20%,可是带田产量却占到全乡总产的40%,
藏兆禄不会骑自行车,在魏家庄的4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天往返步行20多里路,无论刮风下雨,天阴天晴,白夭他总是坚守在田间地头,具体指导,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晚上又不顾一天的疲劳,翻阅资料,分析研究。每到秋收季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上东家测产,一会儿又到西家帮着穗选,一直要干到天黑。
魏家庄村4社特困户魏宏河,妻子去世后留下两个孩子,年年不够吃、没钱花。藏兆禄一进村就把他列为自己的科技户,重点扶持。1986年以后的4年中,魏宏河的带田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人均产粮500公斤。家里有了余粮。还养上了牲畜。
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摸索,藏兆禄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和气候地理特点,总结出小带田获得高产的三条措施。
第一条是优化施肥。在施肥前,先要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及氮、磷、钾等的含量和酸、碱性程度,确定上什么样的肥料比较合适。同时根据计划产量,计算出各类养分的需求量,以确定施肥的品种和数量。
第二是选用良种。这几年,藏兆禄选用的小麦品种是稳产、抗病、适应性强的,“764”等良种,玉米选用中单2号。这些品种在皋兰地区普遍表现好。
第三是科学管理。一种就管,一管到底,及时灌水追肥。小麦保证灌三水,就是分桑水、拔节孕穗水、灌浆水。玉米除和小麦共生期的三水外,麦收后再灌两次到三次水,并结合灌水施追肥。
32年来,藏兆禄先后为皋兰县的新、老灌区示范、推广三种三收小带田43.5万多亩,全县群众靠种植带田增产粮食近5 000万公斤。而他至今仍过着夫妻分居的生活。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皋兰这块贫痔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用心血撒播着科技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