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基调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14:03:32
《谈底色议论文》
底色是基础,是基调。若说一个人的发展,就如同创作一幅油画,那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底色便是那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那一股义气,具体来说,就是克难精神。
中国的历史长河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自然灾害,帝王压迫,外族入侵,在种种苦难之下,是什么使中国至今仍屹立不倒,成为唯一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
自孟子书中指出“浩然之气”,便有那三国家门而不入,一心为民的大禹;便有那“等死,死国可乎”的起义军领袖陈胜;更有那被匈奴威逼利诱,后放逐北海牧羊,仍心念祖国的苏武;便有那愧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畔的项羽。到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英雄比比皆是,用生命炸掉对方堡垒的董存瑞,在火烤之下一动不动的邱少云,面对十指穿心,做老虎凳的酷刑仍不改色的江姐。战胜困难的是一个个的民族英雄,更是他们背后共同具有的民族精神:克难精神。
在面对困难时,利害得失、生死存亡往往被抛之一旁,而心中只想着该不该,义不义,这便是克难精神。一代代中国人便是在这种底色下成长,一个个英雄便是在克难精神的熏陶下绘制出自己的传奇。正如钱穆先生所分析的那般,当你纠结于如何可得,如何可生,如何可利,在这种事情上进退取舍时,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如把这些放到一边,只去想做正确的事,懂得这般义命之辨,义利之辨,问题便迎刃而解。
到如今,克难精神渐渐式微,学生们发展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路人们开始袖手旁观路边摔倒的老人,奄奄一息的小悦悦,而政府更是与贪污腐败绑在一起。人们又开始纠结于自己得失利害,忘了什么是义,什么是克难精神。
还记得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当宣布到最后一名特别大奖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四个大字:全体中国人。接着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抗洪的一排消防队员,与汹涌的洪水全力对抗;刚爬出废墟的平民又转身去帮助还未逃出的难民;满脸沧桑的乞丐捐献自己唯一的积蓄。正是这一张张拼图,拼出了中国的宏伟蓝图,让中国在汶川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屹立不倒,还成功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神州七号的成功发射,一切的一切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更离不开那中华民族大画卷之下,那厚重的底色——克难精神。
今日,克难精神仍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底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克难精神的底色让我们屹立不倒,延续至今,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继承这种精神,发扬名族正气,如此便能让我们的底色更加厚实,让中国画卷永垂不朽!
《小学生写人作文技巧(情感基调)》
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这个词一般是用在诗歌当中的,但放文章中也很重要。放在文章中,情感基调就是作者对文章中的人、物或者事的情感。
小学生作文不同于一般文章,作文是按照出题人要求进行写作的,虽然有些题目给的范围比较宽,但依然是有限制的。出题人对学生写作文的限制包括多个方面,只要学生写作文的主题在这个限制之外,那就属于跑题,所以特别要注意这些限制。情感基调就是这些限制之一,而且是属于比较明显的限制。有些要求写人的作文题目中,会出现情感基调,也有些会出现多个情感基调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
情感基调相当于一条线,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所有的材料都要围绕这个情感来选择。也就是说,如果情感基调是“开心”那选择的事就应该是开心的额,而不能写那些不愉快的。
下面找几个写人的作文题目,我们根据题目来确定一下情感基调。
例1:
题目:可爱的______要求:先补充完整题目,可以填人或小动物,如“表弟、表妹、小猫、小狗”等,然后按一定顺序写出人或小动物的可爱,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情感基调:可爱,本题目要求写的是“可爱的”,因此,所选人或小动物的外貌、事例都要体现出可爱。
例2:
题目:我很感激她,要求:审清题目,重点写一件事情,将经过写具体。
情感基调:感激,所写的一定是她做的一件对我帮助很大的事情,让我很感激。
例3:
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精心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你难道不应该感谢他们,并为他们写下一点什么来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或不少于10行的小诗,讲述一下你与父亲(母亲)的故事,或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情吧!
情感基调:感谢,选择写的事是你应该说一声谢谢的事,而且要难忘,要感动,但情感基调是感谢,一定要强调。
例4:
在每个人的心里,一定都有自己佩服、崇敬的人,(如解放军、警察、老师、医生……或者是你的亲人等)你一定期望长大后成为他(她)那样的人,请以<<长大后我将成为你>为题作文。
情感基调:佩服或崇敬,要写一个你佩服或崇敬的人,他做的是也是值得你佩服或者崇敬的。
总结:小学生写人的作文情感基调是比较明显的,比较好找。找到情感基调以后,根据情感基调进行选材和组材。情感基调是文章的情感线,一般情况下是前后一致的,但也可能有文章会有变化。情感基调用来选材,主要意义可能不是用来挑选哪些材料好用,更重要的意义其实是排除哪些不适合的内容。比如:写可爱的小狗,你可以写它的外貌,也可以写它和你游戏,但如果写它在你的床上拉尿就不好了,这件事无法体现出可爱,所以这件事最好去掉。
《“基调”杂说》
记不清是哪一位作家(也记不清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说过:作家要说的话都写在作品里了,如果还需要再作文来说明他的作品,只能说明他在艺术_仁的无能。三书斋主人倒不完全这样看。窃以为作家写文章说说自己的作品.是很正常的事,这最少可以和读者沟通心灵。但这要有个前提,或曰先决条件,就是不要装点、不要伪饰;装点、伪饰就不是“胸怀坦荡”,更无法和读者沟通心灵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作品的基调,或曰基本倾向。大可不必由作家阐释.因为这在作品里,应该是非常明晰的;连这么一个基木点都不为读者了解,或者同作家的“阐释”南辕北辙,那就或者是作家艺术上的无能,或者是作家“阐释”时装点伪饰了。
“尤其要指出的是,小说的基调是光明的”,作家在话说这碗《粥》时如是说。多美好的基调!但不知它光明的亮度是多少?可惜的是,如此“光明”却未为读者感受到,是亮度不够呢,还是作家的“阐释”中装点伪饰呢;或者是艺术上的无能呢?这些,都暂且放下不论。我们还得从寓言小说的“文木”去感受它的“光明”。
这篇寓言小说获奖后,评论家不是说“可以读出对中国变革艰难的忧思”吗?那么.艰难何在,忧思何在呢?有兴趣者不妨找来一读,这里不必过多复述吧!择其要者言之,或一言以蔽之,曰:不会改革。于是改革就变成了瞎闹腾。作家说:“中国人就是这样,不折腾浮肿了决不踏实。”经过几个回合的折腾,换了几次“主持家政”的主持,始终还是“只有稀饭与咸菜永存”.“秩序是永恒的”。所以一直到落尾.由妈妈主持煮饭大业之时,依然是“每顿饭以前,妈妈照例要去问问爷爷奶奶”。问题嘛,自然依旧是汤做不做,切肉片还是切肉丝。对爷爷还是“诚惶诚恐”、“如坐针毡”,爷爷咳嗽一声妈妈就得小声嘟嚷,得“揣摸”“爷爷的脸色”。寓言小说中这样一个“大家庭”.永远是那样的“秩序”,连一点小小的“改革”都进行不了。写困难固然可以,但连一点希望都看不见,试问“基调光明”,从何说起?
尤其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作家是把这种种“闹腾”作为“中国变革艰难的忧思”来抒发的。从作家自己“话说”中的辨析来看,“提倡建设、提倡渐进、反对偏激、反对清谈”,这说的不就是“改革”吗?寓言中说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不折腾浮肿了决不踏实”,这说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家庭吗?作家也能话说话说吗?大概正是由于事关改革.作家才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出来把基调的“亮度”作些装饰与打扮的吧,但.作品一经发表就己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光是暗,已经不容改变;它不像电子调光台灯,要它亮就亮起来的。除非作家将它修改重新发表,写文章“阐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使我想起鲁迅先生,这位刚刚过了110岁诞辰纪念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之深邃的确使人有高山仰止的感觉。鲁迅先生说:“‘爱惜自己’当然并不是坏事”,“然而,有些人往往一误认‘装点’和‘遮掩’为‘爱惜’。”我想,我们的作家们区分一下“装点”、“遮掩”与“爱惜”之间的区别是太有必要了。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无情地解剖自己,这才是最大的“爱惜自己”。当然,这也有难度,因为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不洗心,殊难革面”。作家们要做到这样,至少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像端粥那样真真正正端出来,不必作那些“装点”、“遮掩”的功夫。那些功夫效果是不大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