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老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3:17:38
《中秋作文:中秋节老年联欢晚会上致辞》
中秋作文:中秋节老年联欢晚会上致辞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夜是万家团聚的中秋之夜。
月到中秋分外明。沐着徐徐清风,披着溶溶月色,今夜,我们卫生系统县直单位的离退休老同志欢聚一场,联欢赏月,畅叙亲情,共庆佳节。在联欢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谨代表县卫生局党委向亲临现场指导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体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祝贺!
月光皎洁,人庆团圆,这就是中秋的盛景;歌声优雅,舞步轻盈,这就是今夜的联欢。
古今但赏中秋月。中秋赏月历来就是一个久谈不衰的话题。据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唐朝王建的诗写尽了中秋赏月的普遍与乐趣。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关于北宋京都赏月的描写更显示了宋代民间中秋赏月的盛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这个万家欢庆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离退休老同志昔日的劳苦功高。今夜,我们举行的中秋联欢,既是一次传统赏月活动,又是一场庆祝老年朋友节日的盛会。回首人生,老年人是一部历史;把握今朝,老年人是一面旗帜;憧憬未来,老年人是一道风景。多少年来,各位离退休老同志为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像今夜的月光一样,洒向广大人民群众,抚慰了无数伤残的.心灵,促成无数个家庭的团圆。我相信,对许许多多的家庭来说,他们现在沐浴的不仅仅是明月的清辉,他们沐浴的是人间最纯最真的爱心!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今夜联欢的场地虽然比较简单,但我相信,大家的热情和活力一定能感染天边的明月,让它放出更皎洁的光辉,给大家送来温馨的祝福,给我们的联欢增添无穷的乐趣!
今夜,必定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祝各位离退休同志,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祝联欢会圆满成功!
【中秋作文:中秋节老年联欢晚会上致辞】
《童年的反义词》
童年的反义词
【反义词】:暮年 老年 中年 少年
【解释】:童年: tóng nián
①儿童时期;幼年。②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作于1913年。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作者童年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外祖父家的'小市民气息令阿辽沙(作者乳名)窒息,只有外祖母的慈爱给他带来安慰。她讲述的童话、背诵的歌谣对阿辽沙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年: zhōnɡ nián
1.中等收成的年岁。 2.犹隔年。 3.指四五十岁的年纪。 4.犹言中世,中期。
老年: lǎo nián
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
少年: shǎo/shào nián
1.不几年。
暮年: mù nián
1.晩年;老年。
【童年的反义词】
《描写老年人的成语》
有哪些成语形容老年人?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9个关于描写老年人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皓首苍颜] 皓:白色的样子;首:头发;颜:面孔。雪白的头发,灰暗的面孔。形容老年人的容貌。
[鹤发童颜] 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童颜鹤发]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反老还童] 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老天拔地] 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
[返老还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白发红颜] 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朱颜鹤发] 朱颜:红润的脸。红润的脸和像鹤羽毛一样白的头发。形容老年人精神焕发的样子。
[返老归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同“返老还童”。
[老马恋栈] 恋:留恋。栈:马栈。老马不妒忌离开马栈。比喻老年人恋念旧情。也指年老还贪恋官位。
[风前残烛] 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风中之烛] 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雪鬓霜鬟] 白发。借指老年人。
[雪鬓霜毛] 指老年人。同“雪鬓霜鬟”。
[黄发鲐背]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鲐背;鲐鱼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常借指老人。指长寿老人,也泛指老年人。亦作“黄发台背”、“黄发骀背”。
[尊年尚齿] 年:年龄。尚:崇尚。齿:岁数。指尊重老年人。
[黄发骀背] 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同“黄发台背”。
[黄发台背] 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台,通“鲐”。
[黄发垂髫]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老年高适回忆他与李白一生往事的故事。李白、高适的人生与理想各有追求,影片带我们梦回唐朝。
通过观看影片我认识和了解了古代很多诗人:李白、高适、王维、杜甫、孟浩然、岑参、丹丘生……。诗人李白满腹才华,洒脱、自由,才气纵横。诗人高适正直、忠厚、少言寡语,重情重义。面对困难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同甘共苦。他们各自把自己的拿手武艺传授给了对方,各自受益终生。他们的友谊流传千古。
影片中播放了很多首古诗,其中《将进酒》这首诗让我记忆最深刻。这首诗我已经学过了,但并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含意。看了影片后才知道这首诗的来历。李白在高适的陪伴下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入了道门,成了道士。很多诗人好友在黄河边饮酒为李白庆祝李白感觉自己成了仙人。无耐,人暮年,回想一生的经历,人生、理想、追求融合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在这种如诗如画的黄河边写出《将进酒》这着千古流传的名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看过影片之后我知道我读的古诗太少了,暑假里我要多背诗多读诗,了解每一首诗的故事。李白通过铁杵磨针老人受到启发,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才能写出这么多好诗。我也要通过铁术磨成针的故事改变自己,学习是持之恒的事,我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外公的搪瓷杯》
外公的搪瓷杯见证了他的青年和老年,见证了我的幼年和少年,而它原本崭新发亮的躯体最终也沾染上时光的气息。
小时候,从学校回来,我一走进大院,望见那紧闭的红木板门,就习惯性转身,在院前的大石板上放下沉重的书包,一本一本将书拿出来,铺在上面。热烈的阳光透过头顶茂盛的樟树叶,投射下斑斑点点的光芒到我的书本上。小小的身躯趴在大石板上慢悠悠地写作业。时间在不紧不慢的流逝,热烈的阳光也逐渐消失在远处的山头,只留下一片红。
我抬了抬酸胀的脖子,见时间差不多了,就收好作业,静静地坐在那里。果不其然,一会儿就见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外公踏着沉稳的步子,左手提着个热水瓶,上面盖着那个熟悉的搪瓷杯,右手拿着红柄弯镰刀,仔细瞧他那裤管上还沾了几许又细又长的秸秆。外公见了我并未显露多少情绪,只拿钥匙开了门后,搬了条小板凳出来,搁在院前的石板旁,说:“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就继续坐在这里写。”我向来不敢违抗外公的“圣旨”,又拉开书包的拉链,再重复将书本一本本摆上石板。过了一会,外公换下了长胶鞋,手里端着泡有茶水的搪瓷杯,几步便到石板前,坐下,问我:“今天在学校里学得怎么样,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几乎在话语落下的瞬间,我的背脊微不可察地僵了僵,不由自主地挺直。外公的声音又深又沉,明明并未做错什么事的我,心中无端也起了几分心虚,缓慢抬起头,只朦朦看见白色搪瓷杯遮住了他小半张脸,袅袅白雾也没能阻挡那严厉的目光。我不敢直视外公的目光,只敢略将眼神向下倾,紧紧盯着在阳光下有些耀眼的素白搪瓷杯子,口中小声答道:“听话了”。
我每天都那样盯着搪瓷杯,一盯就是六年过去了。
外公的搪瓷杯始终未换,许是有些贪恋旧物的缘故罢。六年,它仍如崭新般,未留下岁月的痕迹。九岁那年,我被父母接到了身边。走的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年幼的我趴在车后座的窗边,巴巴地张望外公,外公仍像每日放学后盯着我写作业的样子,手里端着雾气升腾的白色搪瓷杯坐在石板上,他的神情被白色的雾气遮挡,我看不真切。
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许是看不见那熟悉的搪瓷杯了,我愈渐惰了,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吃零食、看电视。后来,外公一个电话打来,严厉的话语透过冰凉的金属壳传入我耳中,眼前的光景好似回到那些个放学后的小院里、樟树下、石板前。我的坏毛病终究还是被远隔千里之外的外公纠过来了。
现在,每年回家看望外公外婆,外婆总是要拉我说上一句:“好孙女,又长高了啦,真是一年一个样。”我笑着看向坐在边上的外公,不自主地挺直身体,脸上笑意略收,平着声音喊了句:“外公。”外公用不似从前那般严厉的眼光望着我,点了点头,说了声“嗯。”接着又拿起那熟悉的杯子喝了口水。我盯着那杯子,也好似不那么熟悉了,原本的亮白色有些发灰,边角多了些磕损。记忆中一直崭新的搪瓷杯终是染上了岁月的痕迹,连着它的主人也一并染上了。
年少时,外公严肃,不苟言笑,如今仍是严厉的目光关切着我。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大概变了的,只有那个亮白色的搪瓷杯吧。
《我和书的故事》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在我眼中,书是力量的翅膀,智慧的海洋,知识的源泉……我爱书中的一切。
在我4岁生日时,我的妈妈送给了我几本书,那时我便迷上了看书。由于我经常看书,做作业的时间变少了,有时会导致作业完不成。因此,妈妈便立下规定,如果作业没有做完就不让我看课外书。于是,我就只能在晚上睡觉时看书,我如饥似渴地寻找,五彩缤纷的画册和像钉头般大小的字激起了我深厚的兴趣,激活了我对艺术朦胧的眼睛。有一次,妈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害得我的书被没收了。从那以后,我便加快了做作业的速度,并如愿以偿地慢慢品味自己喜爱的书。
慢慢的,我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我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一本一本的书,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让我废寝忘食地读着。我看到书中的搞笑人物,我有点幸灾乐祸,笑得合不拢嘴;看到书中的悲惨人物,我心里的悲伤又油然而生,多了几分伤感!
是书,开阔了我的眼界,启迪了我的智慧,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今天,我在书海中遨游,我要感谢书,是它为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明天,我将用知识去创造生活。
《老当益壮的主人公是谁》
马援
老当益壮 ( lǎo dāng yì zhuàng )
解 释 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邹韬奋《抗战以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的伙伴。”
近义词 返老还童
反义词 未老先衰
灯 谜 黄忠上阵
典 故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 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有关老年痴呆症的议论文》
作么叫“老年症”?这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勒夫引申出来以喻思想老化之人的新词。此词的本又是说:加拿大东部有位儿童名雷基。年仅十一岁就患了九十岁的人特有的症状:秃顶、血管硬化、皮肤松给,终于夭折,故名老年症。托勒夫说,在技术革命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很多人由于文化冲击而心理不适应,也得了此症。病状表现为:“他们都感到超过正常的变化速度而带来的苦恼”,企图从这个阶段后退,或让这个阶段停下来.他们追求“独自的安宁”,不受变化的干扰。
我很欣赏这个比拟。托氏说的是发达国家一些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我似乎看到中国人也传染上了这种病。
自从国门大开后,西方文化浪潮涌了进来。新理论、新观念、新概念、新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至新的生活方式,如海边涨潮,一排一排的白浪连山喷雪般地卷来。这些新东西是好是坏且不论,既要“拿来”,不免浊泥清波都混在一起。开始,一些人惊奇,继之以反感、轻蔑、嘲笑抵制。最后看到国内也出现一些专论、专著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反常地使用新术语、新方法;连入大学的学生也以信息观点、耗散结构等模式解释社会、科学现象时,就产生尸种若恼恐惧心理了。既不敢斥为异端邪说,又不想适应,更不承认自己思想老化,于是摆出新国粹派的架式,骂人“赶时髦”、没有老根底想以新玩意“取宠”等等。以为这样一嘲讽,心理就获得暂时的平衡了。
但驾也无济于事,涛声风声越来越急,只得找几本书来看看,谁知那些高度抽象的理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公式、定理,弄得头晕脑胀,看不懂、读不下去。掩卷沉思:自己年龄也不小了,要迎头赶上,接受挑战,没有信心与决心。于是,也就产生了“追求独自安宁”,希望时间停下来的微妙心理态状。
这的确是中国历史上迎来的,较之魏晋佛教、唐代域外文艺、清末和五四时期新文化输入范围更广、力度更强、深度更大的文化冲击。过去的很多体系被打乱了,很多观念也被怀疑了,很多学科也被人冷落了。总之,旧的有序一下变为无序、旧的确定认知一下变为不确定了。这就产生了一种社会现象:一边是青年在意气风发地钻研,开拓、写新著、立新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取西方文化,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一边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对文化冲突浪潮不闻不问:自我封闭起来。
封闭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封闭系统。清代的堤防不是封闭锐水泄不通么。表面上石,“潮打空城寂寞回”,实际上,西方文化浪潮穿缝过隙,渗透入地下,泡松了超稳态的地层结枚,结果导致了清王朝的“陆沉”。
不问文化冲突,对个人来说不过是能否与时间同步前进的问题,如果我们尊敬的师长们老是用五六十年代的知识、观点、思淮方式方法教育属于21世纪的青年,那是有点误人子弟的。
打破封闭系统,打破思维定势,更新观念、方法和知识结构。这就是医治“老年症”的唯一良方。
《换保姆》
常言道,人到老年多磨难。这不,自奶奶无缘无故地得上“怪病”之后,光住院医药费就花去了,以刃余元。由于家中经济无法支持,只得收拾行李—回家。
在家,妈要上班,我要上学,总得有人照管啊!于是只得请保姆,4的元一月,包吃包住,干平常家务。
我回到家,奶奶和保姆都来了。一看那保姆,人较瘦小,也较黑。经过几天的“相处”,我觉得她人特忠厚,也很勤快,用广告语上的行话叫“物超所值”。但好景不长,一星期后,她卧病在床,屡吐不止。妈妈说:“会不会是你们基督教和我们佛教相冲啊?”
翌日,保姆病情还未好转,妈妈只得依依不舍地将其送回,于是乎—换。
妈领来新保姆,上班去了。我一回到家,她就问我:“你妈咋还不回来?”我应道:“她下班n:30,您再等一会吧。”一看,居然连炉子都没生,这叫什么保姆啊?我实在是分不清谁雇了谁!
妈回来了,她却回家收衣服去了。妈烧好饭,她在家吃了饭乘着孙女的车来了,说是给孙女领路,以便以后联系。
我打开电视机,她来兴了,高声道:“噢—我儿子家的电视是21寸的啦!噢—看起来是非常清爽!噢—而且是纯平的啦……”
关掉电视,“噢—我去做作业了啦!”
吃晚饭时,保姆大讲特讲她的“才能经”:能演戏,能唱歌……不知能否做保姆?
可一夜下来,奶奶已把她折腾得差不多了。一夜起床两次,谁不会累啊?
第二天下午,她带来另一保姆,说她家有事,过几天回来,这是她的“远方亲戚”,让她代做几天。妈答应了。
但事实上她家根本没事,照样在别人家继续着“演戏生涯”。而她所领来的跟她毫无血缘关系。最后,换到了现在这个,不知……
《外婆参加了模特队》
真新鲜!外婆成了老年时装模特队队员了。
前些年,外婆还是一个大型工厂里的车间主任,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退休后,外婆做起了居委会主任,干的照样是坐在办公室里学学文件、看看报纸的工作。几年下来,她回到家里总是说很累。但近段时间,我突然发觉外婆变了,穿着打扮好像越来越“靓”,还常常早出晚归。回来时虽然满头大汗,但却显得非常兴奋,还不时地对外公说:“这几天精神特别爽,嗯,再过几天就要开始了。”我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怪,外婆究竟要做什么呢?我去问了外公。外公却神秘地说:“到时候你就明白了。”
过了几天,妈妈对我说:“走,看演出去。”我间:“看什么呀?"“妈妈是不会告诉你的。”爸爸插嘴道。我怀着一顺好奇心跟妈妈到了东胜大舞台,节目一个个演下去,到最后一个时,灯光突然暗下来了,当灯重新亮起来时,老年时装模特队上场了。我眼睛一亮,呀!那不是外婆吗?她穿着一件绿色的T恤,一条黄色的带花边的喇叭裤,一双黑色高跟鞋,随着音乐的节奏,正缓缓走了出来。在我看来,外婆简直可以跟瞿颖媲美。
外婆成了老年时装模特,真是件新鲜事,但外婆老有所乐,更是我们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