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加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2:58:22
《西顿和《狼王洛波》》
今天,我们要认识“西顿”——西顿是加拿大的作者、画家和博物学家!他非常喜欢大自然,热爱每一种野生动物,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人类和大自然和平共处。西顿笔下的每一个动物形象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而西顿的作品也一直是动物小说中的经典。所以,西顿就有了“动物小说之父”的美誉。
在《狼王洛波》中,洛波是狼群的首领。但也正因为洛波的首领之称,让好多猎人想要抓捕洛波,目的就是为了扼杀“高贵”!但是,猎人们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一直都没有人抓到狼王洛波。直到有一天,洛波为了救他心爱的女伴,一不小心掉进了猎人的陷阱里,狼王洛波最终绝望地死去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西顿写的《狼王洛波》吧!
【简评】
小作者把“作者见一见”放在开篇第一段,颇有深意:了解西顿的人生经历,就不难理解他笔下的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尊严”与“人性的”,更对他的作品《狼王洛波》产生兴趣。你紧接着介绍了《狼王洛波》的情节,还用省略号留下了无限悲伤与想象空间。(施民贵)
《读《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有感》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是由加拿大作家西顿写的一本关于一些野生动物的书。在第一篇里作者介绍了狼王波洛的故事,波洛是一只非常阴险和狡诈的狼,曾多次成功地同人周旋,最后却因为一个小失误而被人抓获。所以任何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不能慌,不能冲动。否则必将造成严重后果。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割割耳的成长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只名叫割割耳的小兔子,怎样在妈妈的教育和关怀下成长为一个极其聪明的小兔子的。故事中,割割耳的妈妈茉莉多次为了让割割耳逃生,自己去引开敌人,在一次行动中不幸溺水而亡。这些让我感觉到这位兔子妈妈的身上有一股浓浓的爱,那就是母爱!可以说,割割耳能活到现在,与妈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还有一个故事,名叫“溜蹄野马”,讲述了一支非常优秀的野马,连人的枪也奈何不了它,最后为了不失去自由而壮烈跳崖的行为。让我知道自由对任何有生命,有思想的物体都是非常的重要的。尤其是生长在大自然的野生动物。所以我们不要去随意地捕杀它们,因为失去了自由也就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意义。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不能马虎大意,否则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等。并且也知道了在任何东西中,唯有自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自由你才能干你想干的事。
《加拿大的中文报纸》
说到《加华新闻》报,我不能不提起加拿大的中文报纸。
我在加拿大发现,一些大陆新移民出于找工作、租房子等实际需要,经常阅读的报纸不是英文报纸反而是中文报纸。根据我的了解,中文报纸在加拿大至少有80多年的历史,这些年来,台湾、香港以及当地一些商业团体先后出资办过近百种中文报纸像《快报》、《城市周报》、《经济时报》、《晨报》、《大中报》、《大公报》、《侨报》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有的办了两年,有的发行了三四期,就因没有读者和资金,无声无息地停刊了。中文报纸真正形成气候也就是近20年来的事情,从多伦多的情况就可以看出,目前主导全加拿大中文报纸市场的主要有三份报纸,它们是《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和《明报》。前两份报纸在加发行历史稍微长一些,《明报》自1993年5月在加问世,两年后打开市场,三年后形成与《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三分天下的局面,并后来居上,成为目前阅读人数最多的中文报纸,每日拥有5万多读者。在激烈的竞争中,三大报纸各自使出自己的绝招以吸引读者,它们在自己的广告宣传中都称自己在华人读者群中占有最大发行份额,结果1999年年中,有人曾控告它们三家的广告有欺编读者嫌疑,并上诉法庭,闹得纷纷扬扬。
多伦多华裔人口3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9%,就在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上,应该说三大中文报纸已属于供过于求,现在仍不断有新的华文报纸面世,于是像《大中报》、《电视报》、《健康时报》等小型报刊的竞争更是激烈,在中区唐人街的“龙城”,每个周末都可以领取到免费的《大中报》和《健康时报》,它们主要靠广告维持。在蒙特利尔,资格比较老的《华侨时报》、《路比华讯》与异军突起的《华侨新报》,瓜分了蒙市的中文读者市场。在首都握太华,竟然有《加华侨报》、《加京华报》、《中华导报》等多份中文小报同时并存,这些小报从十几版到40多版不等,或者月刊,或者周刊,或者双周刊,或者不定期发行,共享这个仅仅有3万多华人的中文报纸市场。这些地方性报刊的发行量一般在数千份至1万份之间。
加拿大标榜新闻自由,但是所谓新闻自由并不是说新闻界的活动可以任意而为,不受任何限制.1982年的宪法就规定,这种自由“限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树立公民的价值观,传播政府所必要的新闻、观点和评论,保护、丰富和加强加拿大的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目前全加有英文报纸100多种,总发行量约300多万份,尽管报界常爱标榜独立于政府,实际上根据“加邮政法”,报业自1867年以来一直享受优惠邮价,再加上70%的报纸被一些大的报业集团垄断,实际上这些报纸都严格地控制在政府手中。
要在主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和享有上述变相的补贴政策,对于全加各地的中文报纸从业人员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负盈亏,自生自灭。除了地位牢固的三大中文报纸以外,小报的创刊或者停刊,都算不上什么新闻。说到办报的辛苦,一家报社负责人对我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拉广告和赞助上了。没有广告就没有报纸的生命,而为了生存,为了降低成本,只能和助手身兼发行、编辑、广告、校对、联系印刷等多职,以求按期出报。
我住的地方有个华人邻居英文名字叫阿登,他自称办过报,当过主编,报社就在他家的地下室,不到一年就停办了。就我所知,有的报人在一个地方维持不下去,就换个有华人的城市继续办。我在安大略省一些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发现,只要有几千华裔人口,就能“养活”一份小报。这些小报的衣食父母,主要是当地的华人厂商,他们所刊登的广告内容也从商号开张、拔牙看病、商品降价,到生老病死的服务,应有尽有.
说到底,中文报纸在加拿大能够生存下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各大中型城市都有唐人街,报纸有一定的发行市场;二是移民中有不少“老报人”,其中不少人原来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或者其它专业性大报的知名记者或者编辑,有的还具有主任或者博士的头衔,他们移民加幸大后,在找不到其它工作的情况下,只好重操旧业,靠办报为生;三是中加经济贸易关系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主流社会意识到华人及其文化的价值,发现华人市场有无穷的潜力,纷纷通过广告向华人推销其业务或者产品。但是,加幸大华文报纸的记者职业收人并不高,更没有人们所想象的特权和荣耀,在加拿大的中文报社当记者,与其在大陆的感觉可以说完全不同。
说到当地华人办报纸,不能不提一下1999年5月新创刊的《加华新闻》(Chinese Canadian Post)。这份随《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全加发行的中文周报,一问世就引起各地华人社团的关注和兴趣。在创刊号上,《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写的报头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的祝贺信分外引人注目。在以往的加拿大中文报纸市场上,港台报纸一直占主导地位,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994年5月在多伦多发行以来,格局发生了变化,而《加华新闻》作为另一份立场、观点都很鲜明的地方报纸,更成了在加华人“了解加拿大社会的窗口,联络祖国感情的纽带,表达留学报国的园地,提供社区服务的媒体”。
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的贺词是:“我非常高兴能够代表加拿大政府向《加华新闻》的创刊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加拿大人为众多本地报纸在我们国家、社区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之重要角色而深感自豪。这些出版物为国家及社区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权威的洞察,及时报告新闻与事件,与我们的每日生活息息相关。我相信《加华新闻》会越办越好”。安省省长夏里斯指出:“我非常高兴能够代表安省政府,向《加华新闻》的创刊表示祝贺,她的问世意味着华人社区在安省充满活力,蓬勃发展”。多伦多市市长赖士民写到:“我非常高兴能够代表多伦多市的议员们及市民们向《加华新闻》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和最热烈的祝贺。这份令人兴奋的新报纸向我们提供了加拿大华人社团极具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我相信她将是华人社团极重要的新闻来源。她的出版,加强了海外和本地华人的联系,为我们多伦多带来了活力。作为本市最新的一份出版物,她不仅满足了我们加拿大华裔社团的多样化需要和兴趣,同时丰富了我们城市的文化,她的出版既服务于华人社团,又意味着是我们城市成功的一个生动部分”。
《加华新闻》自创刊以来,接到许多读者来信,其中既有热情的赞美也有善意的批评,还有积极的建议,这些都表现出读者对这份报纸的关心和爱护。1999年7月10日发表的一个新移民在给《加华新闻》的来信中指出:“近来读到几份随《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行的《加华新闻》,阅后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是一份品味较高,有自己观点,有丰富含金量,也很有发展前途的全国性报纸。我们作为华裔移民,很想融人主流社会,也很想了解主流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这份报纸栏目较多,不但介绍了加拿大文化,还有各地华人新闻和关于祖国的报道,既解了我们的思乡之情,也有助于了解加拿大最新政治、经济动态,从而积极适应新的生活。不足之处是信息量还不够多,有的文章笔记篇幅较长。在此特别感谢贵报编辑辛勤劳动,并祝愿贵报办成有特色的中文报纸”。
从《加华新闻》的征稿启示可以看出办报的艰难,没有任何稿费:“《加华新闻》是一份为加拿大广大华人服务的报纸,她随《人民日报·海外版》向加拿大十个省份发行。《加华新闻》社区版,设有华人社团活动消息栏、’欢迎加拿大各地各社团来稿,本报免费刊载.本报同时设有读者来信及大众论坛,欢迎全加拿大各界人士对自己所关注的加国大事或社区问题发表意见。稿件体裁不拘,字数在500字以内,稿件发表后,将送上当期报纸以表谢意”。
稿件本来不够,而办报经费有限,难以付给稿酬,又影响稿源,特别是对新移民来讲,生存第一,投稿的积极性不是太高。我在《加华新闻》发表了几篇探讨新移民问题及台湾问题的文章,并以“特约记者”的名义发表了一幅摄影作品,但没有因为这些拿到一分钱稿酬.林先生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加拿大的总代理和《加华新闻》报的负责人,在我临回国前坚持专门设宴为我送行。我为该报的两件小事感到钦佩,一是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受金钱诱惑,拒绝刊登“法轮功”组织的“纯商业性”广告;二是对国庆50周年活动的报道非常及时,在刊登10月1日上午市政厅广场升中国国旗仪式的报道及图片后,在第二天国庆华人大游行之前,全体编辑、记者包括社负责人,都已经开始向游行者分发刊登这些消息的报纸。
多伦多是移民城市,移民故事永远是新闻好题材。中文报纸在过去10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生存空间已经显得越来越小,总的发展趋势是,办份报纸并不算太难的事,但要真正能够维持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加拿大的总体印象》
在我遇到的一些大陆新移民中,我曾问过他们,你对加拿大的总体印象如何。有人回答说:首先,加拿大地大物博,经济发达,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当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相应地比较高;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居民生活的环境优美、舒适。其次,社会秩序良好,政局稳定。加拿大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尤其是英语民族和法语民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和摩擦,但各民族之间都能和睦相处。彼此生活在一种宽容祥和的气氛中,而且总的来看,加拿大人能安居乐业,并能享受到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得到社会的特别关心和尊重。第三,国家有比较健全的法制,人民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比较强的法治观念,因而也有比较强的民主意识。因此,连续6年来,加拿大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世界上人文发展指数居于首位的国家,是并非偶然的。
也有人说加拿大是孩子的“天堂”,这当然有点过分,但社会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关怀照顾应该是明显的。加拿大政府对孩子的福利之一叫“牛奶金”(Child Tax Benefit)。 18岁以下,孩子每人每月85元,7岁以下再加17元,再根据父母的收人高低有所增减。移民孩子从人境报到的第二个月起发,直接打到父母的银行帐号上。因为有了这样的收人,低收人的家庭也可以保证让孩子吃得好。另外,根据我的了解,接送孩子的学校车,司机的执照等级是最高的,当校车停下,孩子上下车时,街道两边的所有车辆都得停下,让孩子过去,否则罚得极重.上下学时,学校雇人站在学校附近的主要路口,手执STOP停牌,护送孩子过马路。我住的附近,每天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大热天,那位持牌的男子也不会偷徽避避太阳。而随处可见的公园、绿地上,都有供孩子玩的大型玩具,滑梯、秋千等,这些玩具都十分坚固,而且都有人定期检查、维护,很难见到有什么地方掉个木版或者断条链子,而且这些玩具都是免费的,周围没有围墙,社区中心的幼儿游泳课程也是免费的等。中小学校学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学生上课体现离教于乐,十分的轻松,所以孩子们自然是一来到这里就喜欢上了这里。
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加拿大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一些中国人的第二故乡。有学者估计,在未来25年间中国将继续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地。
在奔向加国的浪潮中,除了经过合法的正当移民手续跨出国门者外,还有一股使得各方感到头疼的偷渡逆流。其直接诱因是大陆人移民加拿大第二次浪潮的1992-1994年间来自福建的难民,他们往往花上2至3万美元向“蛇头”买一个假护照来加拿大,在飞机上把护照销毁,下飞机就举手投降,申请避难。加拿大一向对难民十分友好,又发衣服、又发被子,每月还有生活费。这个消息传到福建沿海一带,来的人一下子剧增。他们多数是农民,没文化,既不懂英语又不懂广东话,普通话更不会,这些人在加拿大,往往在唐人街做最底层的工作,有的难以打工就凭每月600元的生活费紧巴巴地过着。我最初住所的附近就有这么一位,他长期住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生活懒散而无规律,后来让我帮他打电话,他一句英语也不会讲,而他的中国话我听起来又相当费力,他看到中文报纸上的招工启示就请我帮助联系,可是几次下来都不成功。要命的是,他的心理压力很大,与那位华裔房东关系紧张,并使他的邻居张小姐日益担惊受怕,执意要搬走。尽管如此,在国内不少人看来,他们毕竟在国外生活,令人羡慕,于是一些人仍要设法奔到加拿大,在“蛇头”组织下的偷渡屡禁不止。我在加拿大期间就遇到过着这样的事,从1999年7月20日首艘非法移民船只强闯加拿大西海岸开始,到8月31日,在6个星期之内就从中国福建开到加国西海岸三艘载着非法移民的船只。第一艘载有非法移民123人,有86人以难民身份申请居留。第二艘船上载有非法移民131人,其中60多人以难民身份申请居留.第三艘船上就有190人,此艘鱼船是在海上漂浮了72天才抵达加国海岸的,他们一上岸,就被送到加国埃斯基摩海军基地。
当我一连多少天从电视画面上不断看到有关报道,以及围绕这些新闻所进行的一系列讨论时,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我们国家目前的生活条件不如加拿大,许多人向往加拿大不足为奇,可是采取非法的偷渡形式是不可取的。当我1999年10月底离开加拿大时,那些提出难民申请者仍在等候加国移民局的审核,根据当地媒体报道,那些没有申请难民身份的人将被遣返。这一工作一直拖到2000年上半年,在中加两国有关方面配合下,完成了向福建的遣返工作。
《变化的移民政策》
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本身处在变化之中。自建国一百多年来,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移民事务上一直掌握着立法和制定政策的大权。从历史上看,加拿大政府的移民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由最初的允许移民自由出人,到有选择地人境政策,又由有选择的人境政策转人采取限制移民人境的政策。在吸收移民融人加拿大社会生活的问题上,也出现过由原来鼓吹“同化”到提倡多元文化主义的转变。移民法、移民规定、移民政策以及移民处理程序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有人说几乎每周都在变化调整,这当然有一些夸张。这些变化和调整,反映了政府各部门对于移民与加拿大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和结论。这些变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经济因素。加拿大是由多民族移民组成的国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移民都将是加拿大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因此,移民的多少、移民的成分以及移民的素质,都不可避免地对加拿大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也必然要根据各个时期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相应的移民政策。
可以说,加拿大在不同时期出台的移民政策,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换句话说,加拿大政府试图通过不断地调整移民政策,来达到移民与本国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平衡,当劳动力市场出现求大于供的状况时,便采取鼓励移民政策,反之,则采取限制措施.当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农工开发草原地区时,便采取有选择地鼓励那些愿意并有能力到中西部拓居的移民,而不鼓励城市移民。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则越来越强调移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等.这是因为,“加拿大已经迅速地从一个资源(resource-based)经济转变为信息(information-based)经济,目前加拿大的新经济急需大盘拥有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技能的劳动力。到2000年,新移民将占据加拿大劳动力市场新增加份额的1/2或者2/3” (Growing Together: A Backgrounder on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by Public Affairs Branch, C. and I. Canada, 1995, P 1)。加拿大移民官员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于中国大陆申请人的知识。根据这些知识和了解,移民宫们也在不停地调整他们的对策,以应付汹涌而至的中国独立移民申请浪潮,并针对中国大陆移民的许多特定情况,制订相应的处理政策。
通过吸引移民可以解决加拿大人口问题的自然平衡。近10年来,每年大约25万人作为移民进人加拿大,每年新进人的移民在加拿大人口增长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确,“如果冻结移民,将会导致加章大人口的大幅度下降”(Joe Serge,“Canadian Citizenship Made Simple”,Doubleday Canada Limited, 1993, P1)。这种情景竟然出现了某种迹象。1998年,加拿大12年来第一次没有达到预期的移民量。移民数字显示,1998年到11月份为止,加拿大除了难民外,只有83500多人申请移民加拿大,与原先预期的全年18-20万名新移民的目标相去甚远。而1997年同期有132800人,1995年和1996年同期分别为135700人及127400人。在最新的1999年版《加拿大年鉴》中有这样的话:没有年轻移民,加拿大将陷人年轻人口的断层,而无法承担一个正在迅速老化的社会。另外一项研究更指出,50年代以来的各国移民,是加拿大经济的主要支柱。1999年版《加拿大年鉴》指出,加拿大目前正面临一个人口学的困境,一方面是人口迅速老化,另一方面新生代人口却逐年下降。如果不改进,今后20年里加拿大将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而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输人移民,特别是年轻移民,只有大量输人年轻移民,才能有效制止人口失衡问题。
关于加拿大的人口断层问题,我在加拿大了解到,加拿大正面临着年轻人的“断层”问题。加拿大现在每天出生1000名新生儿,是历史最低数字。1996年共有366200个婴儿出生,比1995年下降3。1%,为26年来最大降幅。现在每1000个加拿大人中只有12。7个婴儿。据《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报道,1921年以来,加拿大的出生率增长了42%,但总共只有BC。艾伯塔及安大略三个省份为这个增长做出贡献,其它各省份1996年的出生率均低于1921年。目前加拿大有590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几乎占总人口的1/5,比30年前下降10%。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越来越少的妇女生育,而生育的妇女所生的孩子也越来越少。1996年加拿大平均每一个妇女只生1.59个孩子,创历史新低。如果以目前这个数字发展下去,如果不把每年约20万的新移民计算在内,那么日后社会福利的养老退休金将无着落,社会上许多政策将无法推动。
与此同时,加拿大的老年人口迅速增长。1951年,65岁以上的加拿大人刚刚超过100万,仅占总人口的8%, 1996年这个年龄组的人口为350万,超过总人口的12%。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0%。老年人人口增长说明长寿人增多。1996年超过80岁的加拿大老人多达75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残障及与日俱增的保健费用也接踵而来。政府的目标是,2016年加拿大人口目标3700万。针对移民与社会老龄化的关系问题,加拿大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原来政府公布的建议报告要求新移民要有官方语言能力,其实“年龄”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新移民要融人加拿大社会,除了语言能力之外,还包括接受风俗文化、法律、礼仪等,这些都是需要长久的熏陶才能消化,而年轻的移民,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学习,所以将来能成为加拿大的一分子。
据了解,加拿大联邦的公民与移民部部长每年必须向国会提交一份报告,这个移民计划要规划出下一年度的移民目标,也许会包括该部今后长远的工作目标。在部长作出决策之前,他必须考虑的一个现实是费用、代价或成本(cost),公民与移民部部长Sergio Marchi曾指出:“我们必须注意到,曾极为丰富的资源现在变得昂贵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公民与移民什划不能仅仅是出于同情,而必须是能够承担得起”。联邦政府还必须与各省共同协商解决一些移民问题。“移民法”要求在移民数量和安置措施方面与各省进行协商。可见,各省在移民程序中也扮演关键角色。公众对移民的支持与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出现广泛的公众协商问题,只有在公众参与的情况下才作出政府决策。移民部长曾说过,公众是移民政策的力量源泉。
移民项目还必须集中于经济发展、家庭联合与人道主义现实。当各种利益相互冲突时,移民部长就要来进行平衡,进行全国性的移民政策咨询等,以便制定移民计划。从1995年开始,在家庭团聚类与独立移民类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商业移民类保持不变。在1994-1995年所有申请者中,家庭类占51%,而经济类仅仅为43%,而在1996年的移民计划中,家庭类占46%,经济类占50%。从1997年到1999年,经济类为52%,家庭类为44%。到2000年,经济类将为53%,而家庭类仍为44%。 1913年时,加拿大吸收移民的数额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5.3%, 1995年时,如果还按照这个5.3纬的比例计算的话,移民加国的人数应该为14万多人,而事实上,政府制定的1995年吸收移民数目为19-21万人。
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上,加拿大的移民需求将继续变化。加拿大移民的数量及其构成将取决于加拿大吸收新的公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取决于加拿大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加幸大城市中的种族分布及加拿大各地的不同经济、社会与文化需求,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加拿大的移民政策。
那么,加拿大人是如何看待新移民这个特殊群体的呢?年纪较轻、教育程度较高的加伞大人和比较年长、教育程度较低者能容忍新移民,这是加拿大移民部意见调查的新发现.新移民感觉,教育程度高者不怕新移民跟他们竟争就业岗位,教育程度低者则认为新移民“抢走”了他们的就业机会.事实上,有些粗活或低贱工作老加拿大人不愿干,新移民较愿意干,也造成新旧加拿大人就业率的差别。调查结果显示,47%的加拿大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每年接纳20万名左右的新移民(包括难民),数目“还可以”,不过38%的受调查者认为太多。移民律师说加拿大人对新移民较以往宽容,主要原因有二:加拿大的经济不坏,吸收得了新移民;移民法规已经改变,新来的“准加拿大人”当中,70%是有自立能力的技术移民或商业移民,不像以前,大多数是来“吃垮加拿大”的家庭团聚类移民。不少研究报告指出,这些带着资金和技术进来的新移民不但不是拖垮加拿大的医疗、教育与社会福利体系的罪魁,还给加拿大经济带来正面的贡献。
《再放宽的移民政策》
不能不承认,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是适合加拿大基本国情的一项基本国策。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移民国家,她的进步与发展有赖于开放的移民政策,开放的移民政策使这个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一每天,数以千计新移民抵达沮哥华或多伦多这两大国际机场,给加拿大的社会肌体输人新鲜血液,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仅给加拿大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斑斓的文化,而且使得加拿大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巩固而紧密。
1999年7月1日,我在加拿大安省省议会大厦前的广场度过了一个隆重的节日Canada Day,这天加拿大迎来了自己132周年国庆,我顺着长龙般的队伍参观了这座多大旁边的高大建筑。议会大厦傲然耸立在女王公园(Queen's Park)的中央,从1893年开始,这座房子一直作为安省的议会大厦履行着它的职责,大厦内部使用了大最的大理石和红木,显得非常豪华,走廊里悬挂着加拿大建国之父们的肖像的复制品。与世界上一些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国家相比,加拿大总是显得年轻,百年来依然充满活力。移民这个基本国策,则是加拿大充满活力的动力所在。100多年来,移民已经成为加拿大的国家特征之一,源源不断的移民从世界各个角落来到这个枫叶之国,在这片资源丰富的辽阔土地上开创新生活。
加拿大的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口却排在世界第30位以后,为了保持经济活力和防止人口老化,加拿大政府一直实行比较开放的移民政策.根据1975年制定的新移民法,有三类人可以进人加拿大:一是加公民的直系亲属;二是拥有技术、资金和可以在加找到就业机会的独立移民;三是难民。进人90年代,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又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人道主义的团聚移民比例,增加了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的名额,目前每年的移民名额仍在20万左右。但我回国后看到国内的移民广告称,“加拿大移民政策将在200。年5月作重大修改,额度由20万增至30万”。
一个人如果拿到移民签证、取得了加拿大的长期居住权就叫移民,在美国称取得了绿卡,人们都知道拿到美国绿卡是不容易的,而加拿大“绿卡”就相对容易拿到,这也是美加不同的国情所决定的。在加拿大移民后仍使用中国护照叫华侨,住满一定的年限后可以人籍,加拿大是3年,人籍后使用加拿大护照,成为加拿大公民,叫华裔。我发现,有些移民宁愿坐几年“移民监”也要熬个公民身份,也有些移民不愿改变国籍。移民(永久居民)与公民一样被视为加拿大居民,享受几乎相同的权利与义务,但公尿比移民多一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要进行人籍宣誓。目前,加拿大公民哲词超过半个世纪没有改变过,为了体现今天加拿大的国情,新的公民法也修改了誓词,增加了对加拿大权利与自由的效忠,强调捍卫加拿大的民主价值、遵守纪律以及实现公民应尽义务。不过仍维持争议颇大的效忠女王的内容。新移民在人籍时的宣誓词为:"From this day forward,I pledge my loyalty and allegiance to Canada and her Majesty Elizabeth the Second,Queen of Canada。 I promise to respect our country's rights and freedoms,to defend our democratic values,to faithfully observe our laws and fulfill my duties and obligations as a Canadian citizen”。加拿大承认双重国籍但中国并不承认,一旦加人外国国籍则自动失去中国国籍。有了加拿大国籍,西方许多国家互免签证,可以自由出人。人们发现,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申请移民加拿大比较容易,签证时间比较短,公民身份比较容易得到。有许多中国人从欧洲或者日本转来加拿大移民,就是因为在那些国家更是难上加难;即使到美国这样的国家,移民也要等上5-10年,而在加拿大只要花3-5年,时间上要节省一半。
移民在加拿大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提法是,“加拿大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很显然,没有大批移民的到来,就不会有今天的加拿大。在加拿大现有人口中,约1/6出生于国外,他们都是在不同时期从世界各地迁到加拿大的,即便是出生在加拿大的人,其祖先也无例外地为移民。
19世纪80年代华人来加修建太平洋铁路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当时劳动力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加拿大政府在”世纪末开始招寡铁路华工,1.7万名吃苦耐劳的广东华工,以4000多人死亡的代价,用5年时间修通了最危险的横跨落基山脉的太平洋铁路。他们对加拿大东西部统一和经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直到近10年才被加政府正式承认。
就在华人铁路劳工炸山开路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东欧人开始涌人加拿大中部的草原省份。1890年代,加拿大第一次向东欧“开放”。紧接着,在本世纪初,乌克兰人、俄国人、匈牙利人、犹太人及德国人,源源不断涌人艾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等省份,开始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编织一代移民梦。直到二战后的50, 60年代,加拿大才进人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移民年代。1962年,加拿大政府宣布,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只要符合资格都可以成为加拿大移民。从那个时候起,加拿大的移民来源便扩大到全球五大洲的各个国家,呈现出一派多元色彩。进人本世纪70年代,加拿大政府取消了原来对亚洲等地移民的公开限制,发展中国家移民逐渐增多。
我从加拿大回国后不少朋友问我,加拿大真的需要那么多移民吗?其原因何在?
《为何移民加拿大成时尚?》
在当今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奔向加拿大的强劲的移民潮。
只要你接触有关的大众媒体,只要你打开像《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出国与就业》、《精品购物指南》等时尚报刊,“移民加拿大”成为广告版、夹缝内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在我刚刚回国的1999年11月,我看到首都一家有线电视台也在作加拿大移民广告。众所周知,相对于美国移民的苛刻来说,跨人加拿大的门槛似乎要容易得多,普通高校理工科本科毕业生几乎都具备申请全家移民加拿大的条件,在憧憬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时,许多年轻人甚至以此为一种时尚。
1998年10月,《出国与就业》杂志中刊载的一家移民公司广告就这样写到:
“你知道吗?——定居加拿大是最好的出国发展途径之一,因为:
你可以有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小孩免费教育及所有加拿大人拥有的福利。
你可以和加拿大人一样只付外国留学生三分之一的学费攻读新的学位。
你可以从此自由地往返于中国、加拿大之间,从事你理想中的工作。
你可以签到十年多次往返美国签证,以及其它国家签证甚至工作签证。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全家一同前往美丽的枫叶之国,重新开创你的生活。
这一切都是因为某某公司协助你取得的加拿大永久居留签证。”
就在同一期杂志的几则移民广告也这样称:对有意“赴加拿大发展”者,实行“免费评估,具体指导,成功最多,稳妥可靠”,“成功后···—绝无风险”。
同类的广告现在已随处可见,这种情况相信读者比我还要熟悉。
随之而来的是,有关加拿大移民的图书价格也开始猛涨。早在1998年,一本内部印刷的《加拿大实用大全》,据其广告称该书“专为有意赴加拿大移民人士编写,帮助你了解赴加移民的全部程序。全书42万字,240页”,可是售价却为210元,如果“特快专递加收30元”。到1999年底,从报纸上的有关广告中得知,一本这样的“大全”,售价已达到数百元。
应该看到,这种广告宣传既有广泛的公众基础,也是有相当市场效应的。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近几年已成了加拿大的最大移民来源地之一。以往移民加拿大的华人一直是以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为主,而最近几年来,中国大陆的移民逐渐地成为了主流。根据加拿大移民部公布的统计数字,自1996年起,讲普通话的华人移民开始超过来自香港的移民。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与1997年相比,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审理的移民申请案和发出的移民签证,分别增加了30%和50%。
1998年7月25日,《多伦多环球邮报》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指出,由于旅游条件放宽,以及对加拿大生活的向往,中国大陆移民正以破记录的人数涌向加拿大。这篇报道指出,仅1998年上半年,加拿大发给中国大陆申请者的移民签证便有12000份。这一记录不但空前,更超过了同期发给香港移民签证数的4倍。
1999年前5个月,加拿大驻北京签证处共发出访问签证12034份,学生签证1031份,移民签证458份,与1998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了17%, 218%和44%。目前加拿大失业率高达8%,在就业难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人移民仍首选加拿大呢?
我在加拿大时了解到,仅在1998年,加拿大来自世界各地的每10名新移民中,就有一位大陆新移民,而当年加拿大的移民额度为20多万人,因此,不少人在多伦多都这样形象地比喻说:大陆移民来加拿大的规模是每天一个“包机”,这意味着每天有100多人到达加拿大Landing。统计数据也恰好显示出,1999年中国大陆赴加拿大新移民近3万,2000年这个数字增至35000人,其中仅安居多伦多的中国大陆技术移民就有13500人。
1999年年初,加拿大联邦政府公布的1998年度移民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大陆目前已经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地,这一信息,随着电波的传递及铅字媒体的报道,使得那些从事移民生意的“中介机构”在高兴之余,纷纷“抢滩登陆”,希望能从这盘东方大餐中多分一杯羹,在加拿大的一些华人也越来越把开办移民公司作为较易开业的行当;同时一些怀着不凡抱负的国内人士也在“跟着感觉走”的导向下,纷纷加人到亮马河畔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的签证长龙之中,他们在为“移民公司”丰富着“腰荷包”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描绘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明天。
北京东直门外大街19号是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所在地,在这坐颇具特色的深灰色建筑物前,每天领取申请表者都大排长龙。几乎每天早上10点,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内等候室的75张椅子,张张座满了人。没有椅子坐的移民申请人,有的站着,有的则仍在门外面排队。在我办理赴加拿大签证的过程中,我目睹过如此壮观的场面。一位即将飞往加拿大的获得签证者对我说,他准备自己先到那边看看,如果容易站住脚,就把全家接过去,否则自己赶紧回来,这里毕竟还有一个外商机构的理想位置。遗憾的是后来我不知这位小伙子究竟下落如何,如论无何,我认为他当初有“留一手”的考虑是明智的,我也相信他最终还是做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明智选择。一位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签证组官员称,中国大陆移民申请移民加拿大的情况,简直可以“疯狂”二字来形容。为了应付如潮水般涌来的移民申请案件,加章大已向驻北京大使馆增派了人手。
《加拿大制度》
我在加拿大的一种感觉是,多元文化政策的平等性在事实上能否完全实现不得而知。有一些新移民就对我说:“觉得中国人在这里有二等公民的感觉,像是一个跟着后母的小孩。这是一种感觉,加拿大的制度是强调每个人都平等,表面上是平等,但明明知道不公平,但说不出来。那是平衡线下一条不平衡的线。好像一个后母,有一群同样的孩子,那个不是她生的孩子也在家里一起吃饭,但他受到的爱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些华人对我说,自己无法适应这种多元文化社会。从中国来了以后,一进入加拿大就好像进了一片雾,什么也看不到,好像从太空摔下来的一个人,要一个人在这里求生和自生自灭,来了这么久了,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本地人的生活习惯都不知道,像万圣节,是这里孩子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节日,他们却没有这种感觉,也不知道如何吃南瓜。在宗教上,西方社会是以基督教为主的社会,宗教影响带来文化的不同,有些节日也含有宗教背景,中国孩子如果是超过20岁才来的,他们对中国节日的感觉都很深,所以一下子发觉自己少了很多东西,思乡情怀也特别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乡,也想回老家看看。
由于这里的生活比较平静,华人也通常生活在自己的圈子内。在加拿大政府部门中很少见到华人的身影,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华人要求参政的声音逐渐变大而改善,前面所举伍冰志的例子是相当特殊的情况。从总体上讲,华人很难融人西方社会,这仍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在我访问的大陆新移民中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已经感觉到,在如此辽阔的加拿大,中国人确实不少,尤其是在多伦多及其附近的士嘉堡地区、密西沙加地区,中国人开的什么店铺都有,中国人可以不用讲英文。生活上也没有什么不方便。但是如此的便利客观上也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尽管这里种族多,客观上为大家提供了相互认识的良好机会,但是不同种族的人相互之间交往的程度很浅,难得很深人,这里的华人往往群居在一处,不太肯去与其它种族的人们交往。因此,虽说这里风景宜人,四季有不同的景色,居住环境好,空气新鲜,可惜的是,这里多种民族各居一角,不肯相互交流,这样下去很可能造成将来种族分歧或者不和,希望加拿大不要步上美国种族冲突之路。
在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下,似乎什么样的民意都要倾听,各种社会需求都要满足,而不管它对社会的健康究竟是否有益。例如安省经营赌场一事不能没有负面的影响。根据报载,安省首间政府经营的温莎赌场,5月中旬开业到7月底止,短短两个月收人已经超过1亿加元,其中包括上缴省府税款2000万。据说,7月份赌客平均每日近两万人。但在另外一方面。去赌场博杀的很多是不务正业、专望横财者,赢钱则狂嫖滥饮,输光则无所不为。所以赌场是社会罪恶的温床,堵徒则是罪犯的预备军。加拿大政府经营赌场,表面上看是增加税收,增加就业,实际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后遗症,需要政府花费的将会更多,尤其是加拿大原有的良好社会风气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而我在多伦多目睹的同性恋大游行更使我对加章大的有些作法产生疑问。
一年一度的加拿大“同性恋自豪日”庆祝活动及大游行于1999年6月26日(周六)和27日(周日)在多伦多中区举行,市长赖士民和一些市议员都走在游行队伍前面,上阵助威。这些官员们看上去也都是神情轻松愉快,并不时操作塑料玩具,互溅水花,出尽风头。而来自加拿大全国各地的同性恋者在服装、发型上出尽了花招,真正是以奇制胜,在历时三小时的游行期间,真不乏奇装异服,有一身肌肉的男同性恋者穿沉甸甸的金属短裤亮相,也有女同性恋者赤露着双乳招摇过市。沿途吸引围观的行人,号称有75万之多,比1998年增长了一倍,花车也由1998年的35辆增加到72辆.整个央街(Yonge Street)人山人海,连街道两旁的高楼上,几乎全都打开了窗户,人们不仅观看,而且还不停地拍照、摄影。一些人终于找到了机会,可以在公开场合展露自己妖艳的身体。不管是妙龄少年,还是半老徐娘,总有一些人希望穿得越少越好,在大街上摇晃着自己的腰身。据说,那些天也有一些在金融区贝街(Bay Street)从事股票交易的上班族同性恋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自豪,手上拿着手机,下身却只穿着内裤,招摇过市。
有人对这次游行大加赞扬,说它“是从压抑和歧视中摆脱而来的自由,并且一年比一年办得有滋有味”。可是一位在央街上的小版悦,当她看到游行的人士摇晃着炫粗自己的稣胸和私处,感觉到的是恶心。
电视里曾有一名维护传统者愤愤不平,希望能有一个展示异性恋(straight People)自豪的游行,但是相信他搞不到这般热闹因为持有传统观念的人士游行时不会这般“刺激”。同性恋游行这般火红,其阵势令同样是每年一度的圣诞老人游行相形见拙。因为够“刺激”,才使围观者众.因为人多,才使商界、政界蜂拥而至。
多伦多的许多大公司都为游行注人了大量资金,赞助了许多花车。多伦多市市长赖士民等一班民选官员纷纷加人了这场热闹的表演。赖市长也忘记了两天前自己曾害眼,似老顽童般在游行中打水枪。一位议员则非常兴奋地对电视记者说,游行给多伦多市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政界和商界的促进下,同性恋游行的性质已经由展示同志们的自豪,转变成了一项红火的文化活动。我们并不反对同性恋人士有选择自己性倾向的自由,也有展示自豪的自由,但是政界和商界把这一活动当成一项文化活动来加以支持和弘扬,就不得不令社会上的草民思考他们到底弘扬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他们对社会施加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把同性恋游行当成一项文化活动来大办特办,人们是否应该想一想,这个社会是否有病?
这个大游行,就跟多伦多的龙舟竞赛、国际舞狮一样,成为每年的一大“盛事”,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加拿大是一个个人主义旺盛和强调自由选择为做人处世最高原则的西方国家之一,只要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益,两个人私下所奉行的生活方式,别人当然无权过问。可是,把私下所奉行而且有争论的生活方式,拿来向社会大肆宣扬,是否侵犯到别人的自由和权益,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同性恋的生活方式所以是具有争议性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反对者认为,这种行为是违反自然的,如果人人都为同性恋者,人类将何以为继?因此它最终也是反人类的。二是因为同性恋的生活方式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染渠道,除非同性恋者洁身自爱,从一而终,要不然人类最终也将面临艾滋病的浩劫,象恐龙一样绝迹。而市长赖士民及各级政治人物,为了争取选票,群起出动为同性恋者的大游行助阵,完全是以各人的政治利益挂帅,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这样做对年轻一代造成的长远后果,这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
《对“多元化”的忧虑》
但是在近年,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曾有过收缩。而且还要看到,美国对加拿大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这不仅是由于美国是它的近邻,主要还是因为美国对加拿大经济的制约。
1999年4月10日,我参加了加拿大“平权会”主办的华人参政问题全国研讨会,会议期间的午餐演讲中,多伦多市议员 olivia Chow先生就提出:当今主流社会的媒体与报社记者们究竟在报纸上报道了多少华人的情况呢?事实上并不多,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报道。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是这样说的:We just ask to be treated equally。Beeause this 15 the first step to get the opportunity to get strong voiee to get where we want to go。大意是说,我们只要求被公平对待,这是我们能获得更多机遇的第一步。
我在加拿大也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有人担心华人要将华语变为官方语言。原来,继中文已经成为加章大最常用的少数族裔语言之后,加拿大统计局2998年2月17日公布的1996年5月人口普查资料又显示,华人已经成为加拿大最大的有色人种。华语是加拿大第三大语系,华裔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有色少数民族,而且人数日益增加,令许多加幸大人开始担心:哪一天中国人(华裔)要求华语变成官方语言,那还得了。根据“渥太华公民报”1998年2月23日报道,一个叫做“叫我加拿大”的游说组织一些成员担心地表示:“中国人口越来越多,他们会不会开始要求参议院、下议院保障相当比例的华裔国会议员?或者要求华语变成加拿大的官方语言?如果这样,那问题可就大了”。当然这种声音尚未成太大气候。
近年来,华人经济的强大,多少减低了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情况的发生,但绝对不是没有存在这种歧视。越来越多的新移民发现,他们来到加拿大后在寻找能充分发挥技术长处、甚至任何种类的工作上,遭受到的困难和障碍愈来愈大,新移民的整体经济力童也在明显下降中。新移民与加拿大人平均收人之间的差距在扩大,就是在移民中间,来自亚洲、东欧、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与来自美国和西欧的移民之间的收人差距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尽管政府多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制定多元文化法、设立人权专署、成立外国资历评估机构,扩充移民安置服务,增进公众的人口多元的教育,但成效究竟有多大值得各方面深刻检讨。
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多年的秦建业教授的故事就是典型例子。他出生于上海,1968年移民来加,1973年毕业于多大物理系,1975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校当了一年博士研究员。他从1985年起应邀在多大物理系任研究员,并指导研究生,但在多大工作的10年中,从来没有领过薪金,而是靠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和少量的生活福利金维持生活。由于他的研究水平相当高,他在多大任职的9年里,总共申请到上百万加元的研究基金,然而每次物理系正式聘请教授,他都榜上无名。他认为多大在聘请教授方面存在种族歧视问题,为讨回公道,于1992年投诉到安省人权委员会。多大对他此举的反应是在1994年将他解雇,并派校替将他押解出校园。为此,他和他的两个女儿走上了漫漫的抗争路,为反对种族歧视现象进行长达10年抗争。我在多伦多时几次从媒体看到有关方面的报道,这场官司在1999年又一次引起人们关注,华人团体站在了秦教授一边,多大华裔学生还成立了声援组织。不过,这场官司一直到2000年才有结果,用秦教授的话来说,多大对他给予经济赔偿的让步属于“政治决定”,这也是多大历史上罕见的对少数族裔教授作出的重大让步。他说,上百年来,华裔在加拿大艰苦创业,努力工作,但他们被轻视、被欺负的事情时有发生,他要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争取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权利,而是关系到所有受到歧视的少数族裔的利益。
《加拿大的文化》
确切地说,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双语结构内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也就是在确定英语和法语同为加拿大官方语言的结构内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到80年代,多元文化政策不仅被写人了加拿大宪法(1982年),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1985年秋建立多元文化常务委员会,1987年制定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原则,1988年7月12日加拿大众议院通过加拿大多元文化法等。
所谓“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最主要的就是承认加拿大各民族都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这也就是放弃过去实行的同化政策,转而承认加拿大众多民族、不同文化并存的实际,并采取比较切实可行的政策.多元文化政策的目的,是在于促成加拿大文化的形成,而最终形成的“加拿大文化”将含有各族裔文化的精华。这最终形成的加拿大文化将是一幅光彩夺目、五颜六色的镶嵌图案,每个族裔都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到自己的文化成分。加拿大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国家,自实行以来,尽管仍存在不少问题,也不时会遇到不同的意见和反对的看法,但总的说来,在国内外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和反响。
1966年联合国将3月21日指定为世界废除种族歧视日,加拿大是最早响应联合国这一倡议的国家之一,并于1989年开始举行“3.21”纪念活动,以便让加拿大人认识到种族歧视在加拿大仍然存在,并以此鼓励加拿大人为消除种族主义而努力。所以每年的这一天,来自各行业的加拿大人,其中包括社团组织、协会、学校、政府各部门、法律界、工会和媒体,也都纷纷加人这一纪念活动。
不容置疑,移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到加拿大,为加拿大带来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与传统,为加拿大提供了人才和劳动力。加拿大的美术馆、音乐厅、时装店、体育场、外国语言电影馆、书店、商店、市场和餐馆无一不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马赛克”的特点。加拿大借此利用周末举办各种民族节日,吸引旅游观光客,增加经济收人,每年加拿大要办不同民族艺术节活动,这种民族艺术节活动增进了民族情感,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使各民族文化不是消失,而是发扬光大。
例如,我在1999年6月亲眼目睹了多伦多一年一度的都市民族节(Metro Caravan)。在为期9天的活动中,长长的央街(Yonge street)被临时实行特别管制,地面公共汽车改道而行,从南到北数里长的路面上搭起了数百个各种艺术表演的舞台,各民族八仙过海,大显身手,各领风骚。我在观赏时感到,这似乎就像我们国内各地所举办的“庙会”一样,有卖小吃的、也有卖各种礼品百货的,还有各种文艺杂耍表演,更有电讯(像Bell电话公司)、金融等行业的咨询服务等。而东西横贯的丹佛斯大街(Danforth Ave)也曾出现过同样的场面。
还在1999年6月,第11届多伦多国际龙舟大赛在中央岛(Central Island)周围的安大略湖面上举行,来自加拿大、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175队龙舟健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激烈争夺。这年的参赛人数打破了往年的记录,我发现有超过1万人次的观众目睹了这精彩的龙舟比赛,6月27日那天,在展天的锣鼓声中,蒙特利尔银行代表队的第一组龙舟率先冲过了终点。在场的多伦多华商会会长梁宏毅表示,“龙舟大赛不单是一项刺激的水上运动,它更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原来,这次比赛由多伦多华商会主办。这类活动,通过不同族裔的参与,大家共同分享了欢乐的节日气氛,促进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理念,令多伦多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城市。
1999年夏天的国际焰火大赛同样举办的十分精彩。有那么多国家参与比赛,每天晚上有一个国家队进行施放表演,我就观看了两场,一场是中国队,一场是决赛。当我坐在多伦多市南头的湖边,欣贾着中国队的表演时,我不仅被那一波接一波迷人的天花造型所感慨,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这种感觉,在我8月底参观加拿大国家展览节(Canadian National Exhihition)时看到中国大批商品,特别是展览节期间看到中国文艺区的各种传统表演时,也曾出现过,我为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的魅力而自豪。
就在1999年8月,多伦多举办一年一度的黑人加勒比节(Caribana Holidays),我在现场看到那声势浩大的欢乐大游行,你只要出现在那种场面中,必定感受到那浓浓的南美狂欢节的气氛。还在加勒比节大游行之前,有关组织就开始做广告宣传,他们在多伦多市的繁华地段,在像Yonge一Bloor这样的主要地铁口,以向乘客赠送小礼品的方式,向你散发有关资料。那期间我还发现,多伦多在这方面的宣传做的还是有特色的,几乎整个夏天,每个长周末似乎都有什么文化节,而且名目繁多、地点各异,于是,在TTC的地铁和公共汽车里,悬挂着乘客可免费索取的小册子或者宣传单,上面详细告诉你何时何地有何种文化节活动,你可以乘坐何种交通如何前往等.我想,除了重大的活动在湖边一带外,只所以把不同的文化节办在不同街区,也许是以此促进那一片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吧.遗憾的是,加勒比节那天,中午时分天下起了大雨,但游行的人们仍在高举大旗舞动着身段,音乐声响彻天空,我们站在雨中,打着花伞,欣赏着完全属于另外一种文化的美好展示。
正因为加拿大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又实行着具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政策,在这里种族歧视的现象比其它西方国家要轻得多。在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等一些移民比较多的大城市,聚居着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他们讲着150多种不同的语言,保留着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存在,并不等于不互相吸收优良传统。他们在彼此承认对方文化的同时,正在互相吸收。但主要民族特点仍然存在,而且这一民族特点还要存在很久,这是一种辨证的统一,即所有居民都是加拿大人,但又存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传统,各民族彼此尊重。这是许多加拿大人引以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