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加华新闻》报,我不能不提起加拿大的中文报纸。
我在加拿大发现,一些大陆新移民出于找工作、租房子等实际需要,经常阅读的报纸不是英文报纸反而是中文报纸。根据我的了解,中文报纸在加拿大至少有80多年的历史,这些年来,台湾、香港以及当地一些商业团体先后出资办过近百种中文报纸像《快报》、《城市周报》、《经济时报》、《晨报》、《大中报》、《大公报》、《侨报》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有的办了两年,有的发行了三四期,就因没有读者和资金,无声无息地停刊了。中文报纸真正形成气候也就是近20年来的事情,从多伦多的情况就可以看出,目前主导全加拿大中文报纸市场的主要有三份报纸,它们是《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和《明报》。前两份报纸在加发行历史稍微长一些,《明报》自1993年5月在加问世,两年后打开市场,三年后形成与《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三分天下的局面,并后来居上,成为目前阅读人数最多的中文报纸,每日拥有5万多读者。在激烈的竞争中,三大报纸各自使出自己的绝招以吸引读者,它们在自己的广告宣传中都称自己在华人读者群中占有最大发行份额,结果1999年年中,有人曾控告它们三家的广告有欺编读者嫌疑,并上诉法庭,闹得纷纷扬扬。
多伦多华裔人口3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9%,就在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上,应该说三大中文报纸已属于供过于求,现在仍不断有新的华文报纸面世,于是像《大中报》、《电视报》、《健康时报》等小型报刊的竞争更是激烈,在中区唐人街的“龙城”,每个周末都可以领取到免费的《大中报》和《健康时报》,它们主要靠广告维持。在蒙特利尔,资格比较老的《华侨时报》、《路比华讯》与异军突起的《华侨新报》,瓜分了蒙市的中文读者市场。在首都握太华,竟然有《加华侨报》、《加京华报》、《中华导报》等多份中文小报同时并存,这些小报从十几版到40多版不等,或者月刊,或者周刊,或者双周刊,或者不定期发行,共享这个仅仅有3万多华人的中文报纸市场。这些地方性报刊的发行量一般在数千份至1万份之间。
加拿大标榜新闻自由,但是所谓新闻自由并不是说新闻界的活动可以任意而为,不受任何限制.1982年的宪法就规定,这种自由“限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树立公民的价值观,传播政府所必要的新闻、观点和评论,保护、丰富和加强加拿大的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目前全加有英文报纸100多种,总发行量约300多万份,尽管报界常爱标榜独立于政府,实际上根据“加邮政法”,报业自1867年以来一直享受优惠邮价,再加上70%的报纸被一些大的报业集团垄断,实际上这些报纸都严格地控制在政府手中。
要在主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和享有上述变相的补贴政策,对于全加各地的中文报纸从业人员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负盈亏,自生自灭。除了地位牢固的三大中文报纸以外,小报的创刊或者停刊,都算不上什么新闻。说到办报的辛苦,一家报社负责人对我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拉广告和赞助上了。没有广告就没有报纸的生命,而为了生存,为了降低成本,只能和助手身兼发行、编辑、广告、校对、联系印刷等多职,以求按期出报。
我住的地方有个华人邻居英文名字叫阿登,他自称办过报,当过主编,报社就在他家的地下室,不到一年就停办了。就我所知,有的报人在一个地方维持不下去,就换个有华人的城市继续办。我在安大略省一些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发现,只要有几千华裔人口,就能“养活”一份小报。这些小报的衣食父母,主要是当地的华人厂商,他们所刊登的广告内容也从商号开张、拔牙看病、商品降价,到生老病死的服务,应有尽有.
说到底,中文报纸在加拿大能够生存下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各大中型城市都有唐人街,报纸有一定的发行市场;二是移民中有不少“老报人”,其中不少人原来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或者其它专业性大报的知名记者或者编辑,有的还具有主任或者博士的头衔,他们移民加幸大后,在找不到其它工作的情况下,只好重操旧业,靠办报为生;三是中加经济贸易关系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主流社会意识到华人及其文化的价值,发现华人市场有无穷的潜力,纷纷通过广告向华人推销其业务或者产品。但是,加幸大华文报纸的记者职业收人并不高,更没有人们所想象的特权和荣耀,在加拿大的中文报社当记者,与其在大陆的感觉可以说完全不同。
说到当地华人办报纸,不能不提一下1999年5月新创刊的《加华新闻》(Chinese Canadian Post)。这份随《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全加发行的中文周报,一问世就引起各地华人社团的关注和兴趣。在创刊号上,《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写的报头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的祝贺信分外引人注目。在以往的加拿大中文报纸市场上,港台报纸一直占主导地位,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994年5月在多伦多发行以来,格局发生了变化,而《加华新闻》作为另一份立场、观点都很鲜明的地方报纸,更成了在加华人“了解加拿大社会的窗口,联络祖国感情的纽带,表达留学报国的园地,提供社区服务的媒体”。
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的贺词是:“我非常高兴能够代表加拿大政府向《加华新闻》的创刊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加拿大人为众多本地报纸在我们国家、社区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之重要角色而深感自豪。这些出版物为国家及社区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权威的洞察,及时报告新闻与事件,与我们的每日生活息息相关。我相信《加华新闻》会越办越好”。安省省长夏里斯指出:“我非常高兴能够代表安省政府,向《加华新闻》的创刊表示祝贺,她的问世意味着华人社区在安省充满活力,蓬勃发展”。多伦多市市长赖士民写到:“我非常高兴能够代表多伦多市的议员们及市民们向《加华新闻》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和最热烈的祝贺。这份令人兴奋的新报纸向我们提供了加拿大华人社团极具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我相信她将是华人社团极重要的新闻来源。她的出版,加强了海外和本地华人的联系,为我们多伦多带来了活力。作为本市最新的一份出版物,她不仅满足了我们加拿大华裔社团的多样化需要和兴趣,同时丰富了我们城市的文化,她的出版既服务于华人社团,又意味着是我们城市成功的一个生动部分”。
《加华新闻》自创刊以来,接到许多读者来信,其中既有热情的赞美也有善意的批评,还有积极的建议,这些都表现出读者对这份报纸的关心和爱护。1999年7月10日发表的一个新移民在给《加华新闻》的来信中指出:“近来读到几份随《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行的《加华新闻》,阅后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是一份品味较高,有自己观点,有丰富含金量,也很有发展前途的全国性报纸。我们作为华裔移民,很想融人主流社会,也很想了解主流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这份报纸栏目较多,不但介绍了加拿大文化,还有各地华人新闻和关于祖国的报道,既解了我们的思乡之情,也有助于了解加拿大最新政治、经济动态,从而积极适应新的生活。不足之处是信息量还不够多,有的文章笔记篇幅较长。在此特别感谢贵报编辑辛勤劳动,并祝愿贵报办成有特色的中文报纸”。
从《加华新闻》的征稿启示可以看出办报的艰难,没有任何稿费:“《加华新闻》是一份为加拿大广大华人服务的报纸,她随《人民日报·海外版》向加拿大十个省份发行。《加华新闻》社区版,设有华人社团活动消息栏、’欢迎加拿大各地各社团来稿,本报免费刊载.本报同时设有读者来信及大众论坛,欢迎全加拿大各界人士对自己所关注的加国大事或社区问题发表意见。稿件体裁不拘,字数在500字以内,稿件发表后,将送上当期报纸以表谢意”。
稿件本来不够,而办报经费有限,难以付给稿酬,又影响稿源,特别是对新移民来讲,生存第一,投稿的积极性不是太高。我在《加华新闻》发表了几篇探讨新移民问题及台湾问题的文章,并以“特约记者”的名义发表了一幅摄影作品,但没有因为这些拿到一分钱稿酬.林先生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加拿大的总代理和《加华新闻》报的负责人,在我临回国前坚持专门设宴为我送行。我为该报的两件小事感到钦佩,一是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受金钱诱惑,拒绝刊登“法轮功”组织的“纯商业性”广告;二是对国庆50周年活动的报道非常及时,在刊登10月1日上午市政厅广场升中国国旗仪式的报道及图片后,在第二天国庆华人大游行之前,全体编辑、记者包括社负责人,都已经开始向游行者分发刊登这些消息的报纸。
多伦多是移民城市,移民故事永远是新闻好题材。中文报纸在过去10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生存空间已经显得越来越小,总的发展趋势是,办份报纸并不算太难的事,但要真正能够维持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