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血肉相连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3 10:50:16
《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真谛》
这是叮押极普通的土砖瓦屋。
它杂裔于新化县城郊鳞次栉比的水泥楼群之中,隐现在罗盛教网艺场的桔林掩映里,那么随便,又那么协调地与现代文明的悠活合拍,闪射着挚爱的圣洁之光,对于新化的农民兄弟来鲜,它远远胜过脚雅的别墅和豪华的宾馆。
小角的主人叫杨孟甫,今年59岁,新化县政府调研员。他退居二线后,就从机关宿舍的水泥楼里,从温馨甜蜜的小家庭中,)退居这僻静而热闹的小屋。
这里原是一间破旧的烤烟房,是老杨花400元租下的。经过整修粉刷,就成了“农民接待站”。
这小屋,吃有厨房,宿有床铺,病有药品。岁月悠悠,寒来署往,曾有多少农民兄弟来此避热、躲寒、饱肚,憩息,记不清了:人们只知道,这里舒展了一双双愁眉,绽开了一张张笑脸。这房门有几十把钥匙,它坦诚地系在与主人相识或不相识的农民汉子的裤腰上。
暮春时节,莺飞草长.我踏青来到这间小屋,屋顶一缕饮烟,给人以恬静与淡雅.门开着,主人却不在.屋里有位老人,笑着迎我进屋。他告诉我:“孟甫几天前下乡去了。”这老人叫杨亲令,当过村支书,是杨孟甫下乡蹲点时结识的。他这次进城看病,已在这里住了八个多月了.他说这小屋天天有人来,热闹时一天十几个,晚上搭铺的,少不了七八条汉子。他指着火炉上冒热气的饭锅告诉我:等会有好几个农民兄弟来打中伙。
我的心底立刻荡起一片温馨的涟漪。蓦地,我的目光在书架那面墙的镜框上停住了.那里有两张圈着黑边的遗像。老人用平缓而灼人的话语,启开了那里面凝固了的故事……
左边那个叫吴成国,曾是崇山乡园艺场场长。1982年,他身患重病,杨孟甫送他到县医院,给他100元洽病,在病床前守候五个通宵。吴成国因痛症去世后,孟甫次给了两百元帮着办丧事.丧事一完,他便挑起了“义务家长”的重担。几年里,杨孟甫为吴成国老母送终,给他女儿办婚事,为他体弱多病的妻子治病,为他家开拈园、购化几斑、买耕牛、还贷款……使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复苏了生机。
右边那张遗像,白发苍苍,是华山乡东华村一位年迈8旬的五保老人。“有生之年能上县城看看多好啊!”老人存着这个梦。那年杨孟甫到这个村蹲点,知道了老人的心思。端阳佳节到了,孟甫便陪老人去逛县城。看资江河里的龙舟竞赛,看花鼓剧团的《刘海砍樵》,看横跨两岸车水马龙的资扛大桥,看呜呜直叫飞奔向前的长列火车……直看得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末了,领老人到照相馆照了张大照片。老人临终前吸嘴着念道:“……孟甫……孟甫……”杨孟甫闻讯气喘吁吁赶来,坐在老人床前,紧握老人的双手。老人笑了,带着 最终的满足离开了人世。
人世间的温排在这间小屋流淌。
我感受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那种深沉博大的爱,正是这种爱,曾使36位生命垂危的病人挣脱死亡的威胁:使成百户缺衣少吃的困难户品尝到生活的甘甜;使几十位孤儿寡母和五保老人得到了人间的温拐;使37个乡镇的园艺场走出困境;使60多户贫困农民脱贫……他曾从工资中挤出800。多元接济别人,自己却用盐菜汤下饭;他曾几次在风雪中脱下身上的棉衣给孤寡老人,自己却挨冻回家拆掉枕头做件棉背心抗寒;他曾把结婚的毛毯送给五保户过冬,自家却买床草垫子取暖……在新化,难怪人们都说:.杨孟甫是当令的焦裕禄!’
阳春三月,娄底地区召开表彰大会,杨孟甫被授予‘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荣誉称号,地委书记亲手将一块金字横匾授给他。
“那匾呢?”我问。
杨亲令指指楼上,笑着回答:“孟甫把它藏到阁楼上了。”
“怎么不挂起来?’
“孟甫不爱挂这些。他说荣誉不是给别人看的,应该珍藏在自己心里!”
几十年来,杨孟甫大大小小的奖状证书总不下百件,而这小屋四墙却未挂一张。
门外响起了脚步声。乐哈哈闯进来一群农民,我想他们大约都是来打中伙的.杨亲令指着其中一位告诉我:“这是孟甫。”我有些惊愕,惊愕于他作为一名副县级千部从头至脚的彻底农民化,从这个完全农民化了的党员干部身上,我体味到了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真谛……